2008年8月21日 星期四

「拾穗」 美在艱難中頑強存活的意志

「拾穗」 美在艱難中頑強存活的意志
【聯合報╱蔣勳】2008.08.23 02:47 am
本文來源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4485939.shtml
去新竹北埔的路上看到今年第二期的稻作剛剛插秧,錯落的山巒間,新綠的秧苗在平整方正的水田裡映著日光閃亮。
大約七、八千年前,人類陸續從狩獵遊牧轉移到農耕的產業,懂得把一粒種子放進土裡,等待它發芽,可以結出更多種子。美索不達米亞的兩河流域,中國黃河岸邊的半坡遺址,都有農耕產業穀物的遺存。長達數千年,米、麥、五穀成為人類賴以維生的主食,農業的土地倫理也規範了許多民族的道德規律、成為千千萬萬庶民世世代代賴以維生的生活哲學與生命信仰。
一粒種子一份智慧
孔子一生不斷講述的「仁」這個字,其實就是「種子」。民間的口語依然說「瓜子仁」、「杏仁」;「仁」正是種子硬殼包裹下那一點蘊藏生命的部份。孔子解釋「仁」是「生生」酖酖生命要生長酖
酖具體詮釋了觀察種子發芽的農業經驗與智慧。
猶太民族的「舊約」「新約」也時時善用農業經驗的智慧,例如「一粒麥子若是不死,就只是一粒麥子;掉在地裡死了,就生出許多麥子來。」農業已經不只是產業,農業經驗成為觀察生命現象的智慧。
舊約故事路得拾穗
舊約「路得記」第二章裡說了一個古老的故事──伯利恆收割大麥的時候,來了異邦的女人「路得」。路得要養活婆婆,只好到別人田裡,跟在收割的人身後拾取麥穗。一個名叫「波阿斯」的大地主,就跟路得說:妳不要到別人田裡拾麥穗,我的僕人在哪塊田收割,妳就跟在他們後面拾穗,我已吩咐僕人不可欺負妳、不可羞辱妳、不可喝叱妳,妳要是渴了,他們會給妳水喝。
這一段「聖經」的故事是米勒舉世名作「拾穗」(Des Glaneuses)的來源。
農業生活慷慨分享
古老的農業經驗,古老的農業智慧,藉著很容易聽懂的故事規範了人類的行為。在此後兩千年間,無論在歐洲美國,凡是信仰「聖經」的區域,麥田收割後,總是有像「路得」一樣貧窮的女人在田地裡拾穗,田地的地主不能驅趕她們,不能欺負她們,要給他們水喝。因為有「聖經」這段的故事,農業已經不只是一種經濟生產,農業也同時彰顯了分享生活價值與提升生命信仰的意義。
米勒在一八五七年畫「拾穗」,那時法國全部人口有三千多萬人,其中四分之三是農民。農民中最窮苦的是沒有土地、沒有雇主的流民;他們每到收割季節,四處遷徙流動,尋找短期打工機會,賺取按日計酬的微薄工資,求取當下的膳宿溫飽。這樣的流民,當時有八十八萬人,四處流竄覓食。占六成的男性,在田裡幹粗活,四成的女性就在收割打稛之後,在田裡彎腰拾取零散掉落的麥穗。
動人名畫美在情操
米勒的畫裡前景是三名彎腰撿拾麥穗的女人,她們是一八五七年米勒親眼看到的景象。那一年,工業革命改善了收割的農具,傳統的小型鐮刀廢棄不用,改用新式雙手掌握的長柄鐮刀。麥子刈收的速度、收穫量與品質都改善了,但是,遺落在地上的麥穗相對也更少了,靠「拾穗」餵飽自己的貧窮婦人存活的機會當然也一樣更艱難了。米勒親眼看到就在眼前三名婦人存活的艱難,他想起了從小讀誦的古老舊約「路得記」的故事,畫下了動人的「拾穗」。
「拾穗」很美,美在土地的寬闊厚重,美在艱難生活中頑強存活的意志,美在慷慨分享生活物質的高貴情操,美,是土地上代代傳承的生活信仰。(本文作者為聯合文學社長)
【2008/08/23 聯合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