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8日 星期六

出個題目給你 know why, know how都很重要,但是know why更為重要,為什麼呢?

最近和阿叡的通信200810-200902

阿叡

昨晚忘記再次提醒你快點寫信感謝你的指導教授Professor Maria以及Ms Carol,如果不是她們好心幫忙,允許你延期一個月提交論文,你就不能順利完成它,現在論文通過了,你要很誠懇道謝忱。我們也深深感謝Professor Maria以及Ms Carol,記得替我們感謝她們你在U. Kent讀書時指導你、照顧你和諸多幫助。

正巧閱讀最新一期讀讀者文摘上珠璣集(Quotes),有幾句很棒的話: The person who knows “how” will always have a job. The person who knows “why” will always be his boss. Diane Ravitch;Great leaders are almost always great simplifiers. General Collin Powell;It’s hard to lead a cavalry charge if you think you look funny on a horse. Adlai Stevenson. 出個題目給你 know why, know how都很重要,但是know why更為重要,為什麼呢?你先到Internet 上找答案,下次我們見面一起談。

祝安好。

爸2009/2/28

2009年2月27日 星期五

恭喜你正式獲得英國肯特大學(University of Kent at Canterbury)的碩士學位.....今天真是美麗的春日,初春來臨,明媚、和熙,有諸多喜歡的事。

阿叡:

恭喜你正式獲得英國肯特大學(University of Kent at Canterbury)的碩士學位,這是你努力向學得到的成果,好極了,努力耕耘,就會有收穫。我們聽到此喜訊,真是歡喜,和你一齊高興,覺得既喜悅又安慰,我們誠摯祝賀你每一個階段都順利有成,有美麗人生。

我們中午用餐時愉快談論你最近認真思考你的性向特質和喜歡的幾個就業方向。你是社會的新鮮人,抱持開朗的心胸,理性去思考,你先廣闊去想,再逐漸縮小範圍,最後就會有好的選擇。你剛開始求職,正巧遇到最近很嚴重的世界金融風暴,可能較為困難,凡事積極進行,但是從容以對,不必著急,你主修金融和經濟,未來的天地很寬闊,必定會找到好工作,以及好事業。你告訴我你會把最近的思考寫下大綱,我們可一起交換意見,你自己試著努力求職,我們也很樂意從旁幫助你。

今天真是美麗的春日,初春來臨,明媚、和熙,有諸多喜歡的事。中午媽媽在來來和朋友餐敘,我和你用餐歡談;下午我和媽媽一起參加「愛之聲合唱團」練唱,十分快樂;後來你告訴我們從U. Kent的網路公布欄上得知論文已通過的喜訊;晚上你陪老媽去觀賞Robert Wilson 和魏海敏的戲劇「歐蘭朵」演出;我回家看柯醫師,裝好了牙齒。現在等你們回來說「歐蘭朵」演出情形,分享看戲的喜悅。給你寫幾行信,恭喜你,也讓你知道我和媽媽與你一齊高興,覺得十分喜悅和安慰。

爸2009/2/27

2009年2月24日 星期二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By A. O. SCOTT
Published: December 25, 2008http://movies.nytimes.com/2008/12/25/movies/25butt.html?ref=movies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which occupies around 25 pages in the collected works of F. Scott Fitzgerald, is a slender piece of whimsy, a charming fantasy about a man who ages in reverse, descending through the years from newborn senescence to terminal infancy. As Fitzgerald unravels it, Benjamin’s story serves as the pretext for some amusing, fairly superficial observations about child rearing, undergraduate behavior and courtship in the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
More About This Movie
Overview
Tickets & Showtimes
New York Times Review
Cast, Credits & Awards
Readers' Reviews
Trailers & Clips

View Clip...

Skip to next paragraph
Skip to next paragraph
Enlarge This Image
Merrick Morton/Paramount Pictures and Warner Brothers Pictures
The young (actually old) Benjamin, above, with Cate Blanchett; and Mr. Pitt as the old (actually young) Benjamin, below.

Merrick Morton/Paramount Pictures and Warner Brothers Pictures

From this odd, somewhat unpromising kernel, the director David Fincher and the screenwriter Eric Roth have cultivated a lush, romantic hothouse bloom, a film that shares only a title and a basic premise with its literary source.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more than two and a half hours long, sighs with longing and simmers with intrigue while investigating the philosophical conundrums and emotional paradoxes of its protagonist’s condition in a spirit that owes more to Jorge Luis Borges than to Fitzgerald.
While the film’s plot progresses, with a few divagations, in a straight line through the decades of Benjamin Button’s life, the backward vector of that biography turns this “Curious Case” into a genuine mystery. And the puzzles it invites us to contemplate — in consistently interesting, if not always dramatically satisfying ways — are deep and imposing, concerning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elusiveness of experience and the Janus-faced nature of love.
Above all, though,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is a triumph of technique. Building on the advances of pioneers like Steven Spielberg, Peter Jackson and Robert Zemeckis — and on his own previous work adapting newfangled means to traditional cinematic ends — Mr. Fincher (“Fight Club,” “Zodiac”) has added a dimension of delicacy and grace to digital filmmaking. While it stands on the shoulders of breakthroughs like “Minority Report,” “The Lord of the Rings” and “Forrest Gump” (for which Mr. Roth wrote the screenplay), “Benjamin Button” may be the most dazzling such hybrid yet, precisely because it is the subtlest. While he does treat the audience to a few grand, special-effect showpieces, Mr. Fincher concentrates his ingenuity on the setting and the characters, in particular — and most arrestingly — on the faces of his stars, Cate Blanchett and Brad Pitt.
Ms. Blanchett is Daisy, a dancer, bohemian and all-around free spirit who ages gracefully, before our eyes, into a stately modern matron and then into a wasted, breathless old woman. Mr. Pitt, for the most part, plays Benjamin, who is born, looking like a man in his 70s, into a prominent New Orleans family in 1918. I say for the most part because near the end of the movie Mr. Pitt is replaced by younger and younger children and also because, at the beginning, he is evoked by an uncanny computer-generated confection that seems to have been distilled from his essence. This creature, tiny and wizened, is at once boy and man, but in every scene the ratio is readjusted, until the strapping figure of a familiar movie star emerges, gradually and all but imperceptibly.
The inner life of Benjamin Button, abandoned at birth by his stricken father (Jason Flemyng) and raised by the infinitely kind caretaker of a nursing home (Taraji P. Henson), is harder to grasp than his outer appearance, in part because Mr. Pitt seems more interested in the nuances of reticence than in the dynamics of expression. It’s true that Benjamin’s condition imposes a certain detachment: he is at once innocent and ancient, almost never who he appears to be.
But even though Mr. Pitt’s coolness is a perfectly defensible approach to this character, his elusiveness, from one film to the next, is starting to look more defensive than daring. His recent performances have been devoted mainly to the study of his own magnetism, a quality he earnestly explores in “The Assassination of Jesse James by the Coward Robert Ford” and playfully subverts in “Burn After Reading.”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Mr. Pitt has charisma to burn, and he is a capable and inventive actor, but he will only be a great one if he risks breaking himself open on screen as he did, briefly, in “Babel.”
And so, while Benjamin’s progress through life drives the narrative of “The Curious Case,” he is (as the title suggests) more an object of contemplation than a flesh-and-blood (or bit-and-byte) candidate for our empathy. His jaunt through the 20th century is certainly fun to watch, with an episodic rhythm that recalls old movie serials or, even more, the endlessly dilated adventures of newspaper comic-strip heroes. After some initiation into the pleasures of the flesh and the bottle in the city of his birth, Young Button (Old Button) hires onto a tramp steamer. He tarries a while in Russia, sampling caviar and adultery (with a superbly soignée Tilda Swinton) before World War II intrudes.
Later there will be sailboats and motorcycles as the ambient light turns gold along with Mr. Pitt’s hair. There will not be much in the way of big events or public happenings — Benjamin Button is, finally, no Forrest Gump — and though he is a white Southerner raised by a black woman, he seems untouched by racial turmoil or by much of anything beyond the mysteries of his peculiar destiny.
But the movie’s emotional center of gravity — the character who struggles and changes and feels — is Daisy, played by Ms. Blanchett from impetuous ingénue to near ghost with an almost otherworldly mixture of hauteur and heat. The story of Benjamin’s life is read to Daisy by her daughter (Julia Ormond) in a New Orleans hospital room in 2005, just as Hurricane Katrina is approaching the city. The imminence of the storm is a superfluous and unduly portentous device, since Katrina brings to mind precisely the hard, real-life miseries the movie has done everything in its power to avoid.
That power, though, is something to be reckoned with, and it resides in Mr. Fincher’s ability to use his unbelievable skills to turn an incredible conceit into a plausible love story. The romance between Daisy and Benjamin begins when both are chronologically pre-adolescents and Benjamin is, physically, a codger, but the initial element of pedophilic creepiness in the relationship gives way to other forms of awkwardness. Their love is uniquely perfect and enduring. At the same time, like any other love — like any movie — it is shadowed by disappointment and fated to end. In the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I was sorry when it was over and happy to have seen it.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is rated PG-13 (Parents strongly cautioned). It has some scenes of sex and violence.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Opens on Thursday nationwide.
Directed by David Fincher; written by Eric Roth, based on a screen story by Mr. Roth and Robin Swicord and the short story by F. Scott Fitzgerald;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Claudio Miranda; edited by Kirk Baxter and Angus Wall; music by Alexandre Desplat; production designer, Donald Graham Burt; produced by Kathleen Kennedy, Frank Marshall and Cean Chaffin; released by Paramount Pictures. Running time: 2 hours 47 minutes.
WITH: Brad Pitt (Benjamin Button), Cate Blanchett (Daisy), Taraji P. Henson (Queenie), Julia Ormond (Caroline), Jason Flemyng (Thomas Button), Elias Koteas (Monsieur Gateau), Tilda Swinton (Elizabeth Abbott) and Jared Harris (Captain Mike).

More About This Movie
Overview
Tickets & Showtimes
New York Times Review
Cast, Credits & Awards
Readers' Reviews
Trailers & Clips

南方朔》台灣的「民主赤字」無限大

南方朔》台灣的「民主赤字」無限大
2009-02-24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1+112009022400413,00.html
中國時報
【■南方朔】
 過去幾年,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先提出,後來《紐約時報》及《經濟學人》也相繼廣泛採用一個新的觀點,那就是所謂「五十對五十社會論」(50-50 Society)。
 這觀點乃是用來描述布希八年任內的美國內部政治,這八年裡共和民主兩黨惡鬥到了不可思議程度。共和黨要把「新右派革命」的國際單邊主義及放任的美式資本主義走到底,而理念清楚但宣傳手法拙劣的民主黨吃盡苦頭,甚至連「自由派」(Liberals)這個他們的道德標籤都被醜化成了「L字頭的髒字眼」(L-words),民主黨節節敗退也只好轉趨激進,以杯葛鬧事取勝。於是內部日益分裂敵對,成了典型的「五十對五十的社會」。其特性是:
 一、兩黨的意識形態差距拉遠並互不讓步,古典民主所謂的「民主互動」及「彈性調整」那一套機制已完全喪失,以前因為能互動彈性,政策得以微調;現在則已無微調可言,只剩巨調。美國的政軍經濟都是極端到搞不下去才在天怒人怨下喊停,留下一個超級爛攤子給人收拾。
 二、由於長期兩黨惡鬥,這種惡鬥例行化已使得兩黨的政治語言及政治邏輯都已固定。縱使共和黨已大敗,但它在國會及媒體仍大量使用著以前鬥爭概念和語言。這使得美國政治的鬥爭性格一直持續,而成了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儘管今天美國已政權輪替,但因那種「五十對五十的社會」架構及文化仍在,歐巴馬政府是否真能有所作為,其實並不容太過樂觀。他的八千億美元救經濟方案為了求快速通過而多方拼湊讓步,形同大雜膾;布希時代留下的財政爛攤子,至今仍無緩和的跡象,歐巴馬就職迄今,他的支持度已跌掉了九個百分點。由此已可看出「五十對五十的社會」所造成的副作用及政治殺傷力!
 由「五十對五十社會論」,就可以進一步談到更早的「民主赤字論」(Democratic deficit)了,多年前就有著名公共財政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布坎南(James Buchanan)率先提出此論並被後人延伸,用來指民主制度下,由於政黨、政客、政府各有其自身的利益考量,因而會造成財政赤字的無限擴張,以及民主投入與民主產出間的逆差。「民主赤字論」很可以解釋「五十對五十社會」的許多不正常的民主現象:如民意期待和政府表現的落差,政府總是花很多錢解決很少問題,政黨惡鬥使得民主投入與產出間的差距日增等。
 在此提到「五十對五十社會論」和「民主赤字論」,目的是要借用來觀察台灣。自從去年底台灣經濟快速惡化以來,主張朝野攜手救經濟之聲就多次出現。去年底承「中華知識經濟協會」好意,邀我對此做了一次演講,我即指出可以有這種想法,但不能有此期待,原因是:
 一、台灣是比美國還嚴重的「五十對五十社會」。長期以來皆政黨鬥爭而非競爭,因此「你的負債就是我的資產」,「你的問題就是我的籌碼」。過去國民黨在朝,民進黨如是;後來朝野易位,國民黨也如此;今天朝野再易位,民進黨還是如此。連競爭都不可能,談什麼合作!
 二、台灣的政黨鬥爭文化已久,甚至連「合作」這種原本好意的字都被轉化成鬥爭詞語,還記得去年兩會復談,許多人主張「雙英會」,這個英說好啊,我們來談「反貪腐」;那個英則說好啊,我們來談「捍衛主權」。當人與人見面都急著要踩對方的痛腳,還談什麼?
 三、台灣這種政黨鬥爭文化已籠罩了政黨政客和政府,還影響到各自陣營的媒體和名嘴,這邊眼中只有扁家弊案,那邊只有政府無能,這是台灣各類問題「客觀性」的失去。當一個社會已不再有任何問題是客觀的,而只有好惡厭憎,別說合作,連見個面都已多餘!
 因此,二○○九年台灣除了經濟大衰退外,更值得注意的其實是「民主赤字」也將因此而更加的無限大。有人將更加搞衝突,有人則會更加畏首畏尾搞妥協,整個社會將更加零散而失去方向感。我們將很快就看到「民主赤字」的威力!(作者為文化評論者)



相關新聞
保羅.克魯曼專》搶救殭屍銀行 速接管國有化
何榮幸》掉淚不是我的風格
李曉婷》長期照護行不行
南方朔》台灣的「民主赤字」無限大
張鐵志》哈維米克的希望之光
郭崇倫》貧民窟出來的百萬富翁
劉大年》台灣經濟新定位
-----------------更多言論新聞---------------- 社論-吳淑珍狠狠打了政治獻金法一個耳光 短 評-有老同擔 社論-會計準則腰斬保險公司價值 雙週話題》消費券3600-三種鏡界 消費券教我的一堂課 熱門話題》簽署CECA 有那麼嚴重嗎? 熱門話題》速食業者大降價的背後 熱門話題》改名「藝術廣場」算了! 回 響》閻錫山的漏網軼事

焦元溥:拉貝克城堡的晚宴

2009.02.24 02:40 am
焦元溥:拉貝克城堡的晚宴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

焦元溥:拉貝克城堡的晚宴
【聯合報╱焦元溥】
2009.02.24 02:40 am

焦元溥
去年六月,鋼琴大師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巴黎音樂會後,法國鋼琴雙后拉貝克姐妹(Katia & Marielle Labeque)在家設宴請齊瑪曼一家與朋友小聚。她們邀了曾得伊莉莎白大賽冠軍的鋼琴家布拉利(Frank Braley)、新生代演奏紅星費伊(David Fray)以及熟識的爵士與搖滾樂手。當她們得知張懸那時就在倫敦,也就順道邀了我倆這不知天高地厚的兄妹一起晚餐。
早就耳聞姊妹二人是派對高手,她們在龐畢度中心後的四層古宅更是樂界著名的「拉貝克城堡」。但我不曾想過,這頓晚餐將影響我一生。
音樂家派對 天南地北
這些不同領域的音樂家聚在一起,聊的內容天南地北,音樂自不例外。但即使是如此出類拔萃,對藝術有精深見解的演奏家,當他們聊音樂,聊到作品與演奏最深刻幽微的表現,他們都用非常簡單明確的語言,簡單明確到連我都一聽即懂———這是驚奇之一。
驚奇之二,則是他們的討論是我無法想像的廣博,從當晚音樂會的貝多芬與布拉姆斯一路到當代電音表現手法,全是話題,但也絕不浮泛。我從來不知齊瑪曼對最新抒情搖滾與爵士竟有這樣深刻了解,我也瞠目結舌於席間一位電吉他演奏家對齊瑪諾夫斯基和巴哈直指核心的見解。
原來,不同類型的音樂就像不同語言。語言本身沒有高下,重要的是語言使用者「說什麼」以及「如何說」———前者是作曲家和演奏家所欲呈現的思想與情感,後者則是這些思想與情感的表達方式。對真正通透的藝術家而言,看的也只是「說什麼」和「如何說」。他們不會以古典、爵士、流行、民俗等類型來劃分音樂,能夠不帶偏見地直視核心,自然更不會認為音樂類型有高低之別。既是如此,他們能深入淺出,且無入而不自得。
晚宴主人就是最好的例子。拉貝克姊妹可以一面鑽研巴洛克古鋼琴奏法,一邊與爵士名家即興演出。她們將古典音樂的雙鋼琴與四手聯彈表現到史無前例的至高絕境,又可以熱情洋溢地擁抱當代創作與搖滾。齊瑪曼和柏林愛樂總監拉圖都是好友,但瑪丹娜也是她們疼愛的妹妹———就在這場晚宴前一周,「拉貝克城堡」才溫暖招待了這位超級天后。我不知道她們姊妹間聊些什麼,但若談到古典音樂,我一點都不意外。
另類搖滾團 顛覆想像
看著聽著他們的討論,我感到何其慚愧,卻沒學到功課:回倫敦後張懸邀我去聽她最愛的另類搖滾團「Elbow」演唱會,我發懶推辭,怎料舞台上竟是大型合唱團與電子樂器並用,編曲構思之豐富連管風琴都運用其中,既完全顛覆我對另類搖滾的想像,也才知道自己又錯過一次學習機會。
拉貝克姊妹三月底將來台演出,這一次我可不會再錯過。除了研究她們帶來的經典作品,更要跑去唱片行買張瑪丹娜的新專輯,問問她們怎麼說。
(作者為樂評家,現為倫敦國王學院博士生、大英圖書館愛迪生研究員)
【2009/02/24 聯合報】@ http://udn.com/
displayTrackBackMenu2('4753218','')

看看誰引用()
熱門引用排行
新聞臉譜 (投下你對這則新聞的感覺)
去年六月,鋼琴大師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巴黎音樂會後,法國鋼琴雙后拉貝克姐妹(Katia & Marielle Labeque)在家設宴請齊瑪曼一家與朋友小聚。她們邀了曾得伊莉莎白大賽冠軍的鋼琴家布拉利(Frank Braley)、新生代演奏紅星費伊(David Fray)以及熟識的爵士與搖滾樂手。當她們得知張懸那時就在倫敦,也就順道邀了我倆這不知天高地厚的兄妹一起晚餐。 ...more
新 聞 提 要












社論
名人堂
民意論壇
城邦論壇
政治名人Blogs
大媒體Blogs

2009年2月16日 星期一

孫維新:上斷頭臺和下館子

孫維新:上斷頭臺和下館子
【聯合報╱孫維新】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4738234.shtml
2009.02.16 02:21 am

法國大革命之後,平民百姓推翻了王室,建造了斷頭臺,挨個兒把王宮貴族送上臺去明正典刑,但是斷頭臺的品質不佳,常常刀會卡住落不下來,然而一個人只能行刑一次,所以碰上故障的囚犯原則上就可以倖免於死,除罪釋放。這天要砍三個人的腦袋,第一個人上臺之後,把腦袋放入刀口,劊子手一鬆繩子,刀卡住了,這個人歡天喜地的跑了;第二個人上臺,故事重演,刀又卡住,第二個人也謝天謝地去了;輪到第三個人上臺,劊子手正要叫他趴下,他一抬手:「且慢!我是學物理的,我仔細觀察前面兩個人的行刑過程,發現這個機器問題出在哪兒,來,讓我把它修好!」
揭露真相 不怕付出代價
這個人修好斷頭臺之後的下場如何,自不待言。但這個故事卻說明科學工作者對「發現」應有的態度:不管真相的揭露對自己是利是不利,只要認為是「發現」,都應該攤在陽光下和大家分享,供眾人檢驗,早上聞道的代價是晚上就死也不在乎。換言之,科學工作者最重要的中心信仰,不只是要對人誠實,還要對自己誠實!
對人誠實並不難,咱們四周不都有親戚朋友校規法律整天看著?但是對自己誠實卻非得要立下原則,嚴格遵守才行。我服完兵役之後,回台大物理系當了一年助教,當時共有六位同事,坐我旁邊的學長,安靜少言,但自律甚嚴。有一天他帶了一個收錄音機到學校來,擺在桌上聽音樂,我注意到他用電池,沒有插電,我問他為什麼,他說:「這是我個人的娛樂,我不能用學校的電!」
這句話讓我深受震撼。即使他用學校的電,也沒有人會知道,即使有人知道,也沒有人會介意;但是,他會知道,他會介意。這種人走到哪裡都能夠抬頭挺胸,因為他俯仰不愧於天地。君子不欺暗室,此之謂也。
我幼承庭訓,印象深刻的是家大人說過:「能管得住自己的人,才是偉大的人。」旨哉斯言!科學工作要求的是詳實地記錄數據,忠實地呈現結果,即使自己的發現否定了自己的想法,支持對手學說,也要能咬牙公布,恭喜對手,然後回家舔傷口。科學工作者要學著放下成見,敞開心胸,讓大自然告訴我們何者為真。有趣的是,我們常常被自己科學上的喜好左右而不自知,「隕石坑」的發現和認定就是一例。
放下成見 不怕自我否定
天文工作者對隕石坑的喜愛超乎一般人的想像,只要看到接近圓形的地貌,就會驚呼:「哇,隕石坑!」然後開始找證據來支持這個想法。有位參加過墾丁天文台觀測研習的陽光男孩有天和我聯絡:「老師,我的碩士論文題目有了,我希望能證明南橫嘉明湖是一個隕石坑!」我告訴他,這不叫論文題目,這叫一廂情願;已經認定了嘉明湖來自隕石撞擊,然後去找證據支持,違反了科學研究的法則,真正的題目應該是:「敞開心胸不具成見地去探討嘉明湖形成的原因。」他馬上醒悟,接下來的一兩年裡他的研究過程有驚喜也有失望,有一天他來參加墾丁研習班的討論會,作了簡潔明晰的報告,告訴大家根據他的研究結果,嘉明湖應該是冰斗遺跡,和隕石撞擊無關,徹底推翻了他原先的信念,但他報告的過程開朗活潑,充滿自信,我看了內心著實欣慰。
我們其實也可以作個簡單測驗,看自己的個性是否適合科學工作。下回您和三五好友下館子吃飯,酒足飯飽結帳的時候,要發現老闆少算了錢,能夠二話不說,馬上指出錯誤補上差額,您就已經具備從事科學工作的基本條件了。您這種高尚的舉止,和那第三位走上斷頭臺的物理學家的行為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揭露真相然後付出代價,但是您的下場會好得多,不單是店主人恭送出門,下回再來說不定真能少算一點。
(作者為台大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
【2009/02/16 聯合報】@ http://udn.com/

3萬信眾送聖嚴 法華鐘聲不止



聖嚴植存 歸於土化為泥
3萬信眾送聖嚴 法華鐘聲不止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4/4738221.shtml
碧綠草地上,青翠竹林彷彿滴得出水;奇石水瀑旁,人龍靜靜蜿蜒,宛如油畫。聖嚴法師昨天植存於金山環保生命園區,逾三萬名信眾繞著之字形山路前行,形成巨大美麗的圖案,五小時後才緩緩散開。 ...more
新 聞 提 要



3萬信眾送聖嚴 法華鐘聲不止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阮南輝/台北縣報導】
2009.02.16 05:48 am

聖嚴今植存 上萬信徒湧法鼓山 / 華視新聞
數萬名信眾不畏溼冷天氣,穿著雨衣步行到「環保生命園區」緬懷聖嚴法師,隊伍綿延三公里。記者李府翰/攝影碧綠草地上,青翠竹林彷彿滴得出水;奇石水瀑旁,人龍靜靜蜿蜒,宛如油畫。聖嚴法師昨天植存於金山環保生命園區,逾三萬名信眾繞著之字形山路前行,形成巨大美麗的圖案,五小時後才緩緩散開。
聖嚴法師本月三日圓寂,昨天下午舉行植存儀式,寒風細雨中,信眾絡繹不絕,綿延超過三公里,不少人在植存代表護送骨灰到生命園區時,合十下跪。
法鼓山昨天下午在大殿舉行追思法會,由聖嚴生前摯友寬裕長老、廣慈長老、今能長老說法,馬英九總統、蕭萬長副總統、前副總統呂秀蓮、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宏仁集團總裁王文洋都到場。
馬英九致詞時,盛讚聖嚴一生最大奉獻是「將深奧佛法轉化為積極進取的人生哲學」,更強調聖嚴提倡的「心六倫」運動,是台灣向上提升的巨大動能,也是化解社會歧見的道德基礎。他並頒給聖嚴褒揚令。
聖嚴的舍利函(骨灰盒)由法眷代表捧出大殿時,殿外大道早有滿滿信眾夾道跪迎,當舍利函經過,信眾波浪般自動伏地,隨後逐一跟上隊伍,將大殿至生命園區三公里路程拉得越來越長。
植存區在生命園區中央,為山壁環抱,看似一片茵草,上植幾株碧竹,宛如小小竹園。法鼓山表示,該區共分四區,輪到哪一區就埋哪一區,聖嚴也不例外;園區每要植存,都會以圓柱新挖五個洞,彼此保持一定距離,洞口在植存先後都會以蓋子掩住,上覆草皮。
植存儀程由五組十五名代表分別進行,每組三人,分別負責植存、獻花、覆土,其中十三名為聖嚴法眷(僧團弟子)、法子(傳法弟子),馬英九、蕭萬長也擔任植存、獻花代表。
第一組植存隊伍由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率領,植存時,果東將第一袋骨灰袋從舍利函中取出,解開繫帶,將骨灰倒入洞內,再將空袋放入洞內;再由第二人放上一朵蝴蝶蘭,最後由第三人象徵性覆土兩坯。五組陸續完成後,全場默禱一分鐘,全程十五分鐘結束,肅穆寧靜。
植存後,三萬多人繼續繞行法鼓山山路,至晚間八時才散,法華鐘聲不止。法鼓山弟子並以發願來供養心中永遠的師父,正如聖嚴所說,「以至誠心來供養師父,我非常歡喜」。
心六倫
●聖嚴法師於二○○七年發起的倫理運動,涵蓋家庭、生活、校園、自然、職場及族群等六倫,鼓勵人人從「心」做好此六面向的倫理。(何定照)
■台灣人物》聖嚴法師
【2009/02/16 聯合報】@ http://udn.com/
displayTrackBackMenu2('4738221','')

看看誰引用()
熱門引用排行

不立碑不記名 聖嚴身後事無禁忌
【聯合報╱本報記者何定照】
2009.02.16 05:48 am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追思暨植存法會,昨天下午在法鼓山舉行,現場播放他的紀錄影片追思緬懷。記者李府翰/攝影
聖嚴昨天植存,是他以色身完成的最後說法。從一生弘法到色身消逝,聖嚴無不力行佛理,做出絕佳的生死典範。
從世俗眼光看來,聖嚴人生坎坷,自小病弱家貧,十歲才入學識字,又幾度因窮輟學;也非自幼聰穎,五歲才會說話,「家人認為我長大後必是個傻瓜」。
他的弘法之路亦阻難重重。少時初次出家,因戰亂中斷;來台二度出家,卻常被各宗派排除;赴日取得博士,回台無處發揮;赴美自願成為行腳僧期間,更常露宿街頭、路邊撿食,還曾遭槍所逼。創辦法鼓山也歷經艱辛,晚年更苦於腎疾。
然而,聖嚴從無怨尤。早在卅餘歲第一本自傳裡,他便深刻寫下無論順境逆境,都是「增上緣」。他濟人無數的一○八自在語及諸多智慧語,不但是深奧佛理的日常語言轉換,也是他的生活實踐。
聖嚴更以自身為見證,顯現如何以佛法超脫病、死。從小罹病不斷,一直被認為會早死,他卻靠著願力一次次活過來,抱病為佛法奔走。弟子心疼,要他「明天再做」,他說:「你怎知道我明天還在?」
聖嚴圓寂後的一切佛事,也為全台揭示難得的身後觀。他不講頭七,身後六天便火化,也不在意正逢黃曆「忌安葬」的月破日,在在超越傳統喪葬形式,建設「如此依然能往極樂世界」的新印象;他更以自身推廣「植葬」,將骨灰分散植存大地,不立碑記名、也不種樹,破除「據洞為親」的觀念,示範如何放下我執。
在環保生命園區,聖嚴的骨灰將與其他往生者一樣,回歸自然、滋潤大地,又再造新生命,這正是佛法「歸於空無」、「無分別心」的體現。世人將不辨聖嚴究在何處,因為他確實不在此處─如他所說,他將乘願再來,當虛空有盡,唯大願能超越此生,世代傳遞。
■台灣人物》聖嚴法師
【2009/02/16 聯合報】@ http://udn.com/
displayTrackBackMenu2('4738226','')

看看誰引用()
熱門引用排行

信眾祈願「祝福師父看到菩薩」
【聯合報╱記者阮南輝/台北縣報導】
2009.02.16 05:48 am

總統馬英九與副總統蕭萬長等人參加植存儀式,和法鼓山的信眾在植存區四周,雙手合十默禱,送聖嚴最後一程。照片/法鼓山提供
「祝福師父看到菩薩。」小一的謝承恩在祈願卡上寫上對聖嚴法師的祝願,聖嚴法師曾跟信眾開示,希望大家對他最大供養,就是以願供養。
不少中南部信眾昨天清晨四點就來到法鼓山,植存儀式前的追思法會,在各樓層視訊區的民眾口中念著佛號,看著即時轉播,不少人紅著眼眶,接著播放聖嚴法師的開示影片,很多人忍不住悲傷,輕拭淚眼。
法鼓山安排「供願」程序,讓信眾在祈願卡寫下心願,也實踐法師的心願。馬英九總統的祈願卡寫著「提昇人品、淨化社會、包容尊重、共建樂土」;副總統蕭萬長則是「實踐師父理念,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六十歲的阿嬤張蓮嬌祈求「眾生都能平安順利」;家庭主婦邱秀鳳寫下「佈施、行善、植願」的心願,法鼓山將把信眾的祈願卡,懸掛在開山紀念館的祈願樹上,作為師父的供養。
■台灣人物》聖嚴法師
【2009/02/16 聯合報】@ http://udn.com/





2009年2月6日 星期五

回首匆匆 胡德夫放歌 滿座淚流

大河人生》回首匆匆 胡德夫放歌 滿座淚流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
2009.02.06 02:53 am

今世情入過深淵,才知道歌在哪裡。胡德夫歷盡人生的歌聲總讓人落淚。記者蘇健忠/攝影他在哪裡,歌就在哪裡;他在哪裡,歷史就在哪裡。
不入深淵 哪會有歌
胡德夫,一九七○年代「唱自己的歌」民歌運動先驅,八○年代原住民運動的開創者。余光中形容他的聲音如「深沉的大風箱」,林懷民稱他的歌唱是「台灣最動人的呼喚」,胡德夫對自己歌唱的註解只是,「不入深淵,哪會有歌」。
初冬的台北,野火樂集忙著為七○年代創作者李雙澤錄專輯,胡德夫一進錄音室,當年歷史就活了起來。一個是早逝的左傾青年,一個是銀髮如雪、肚腹圓挺的花甲歌者,然而當胡德夫唱起「雨夜花」,與老友留下的年輕嗓音跨時空呼應,聽來竟如此契合。
李雙澤 讓他知歌唱
「在認識李雙澤前,我只是在唱歌,不是歌唱。」錄完音,胡德夫循例擁抱每位工作者,說起他的生命上游:「那時在哥倫比亞咖啡廳,我都唱英文歌;直到一晚李雙澤問我,你是哪一族?卑南族嗎?有自己的歌嗎?」
「我還在想,李雙澤就先唱了『思想起』,我於是唱了小時候聽爸爸唱的『美麗的稻穗』,回報李雙澤。沒想到唱完後,全場觀眾都站起來鼓掌。那掌聲之熱烈是我唱這麼久英文歌,從沒得過的!」
忽發現 自己太荒蕪
那是一九七二年,台灣退出聯合國翌年。胡德夫形容,當時青年都發現「自己的田地有多荒蕪」,這首歌震撼了他自己。
「那晚起,我才開始思考歌也許不是為了good to listen(好聽),而是what is good for(有什麼用處)。」胡德夫說,在李雙澤不斷催促下,他創作「大武山美麗的媽媽」、
年幼的胡德夫(中下)與家人合影。圖/胡德夫提供「牛背上的小孩」等歌,又在一九七四年舉辦首場個人演唱會。
美麗島 為好友送行
然而歌沒多久就被噤聲。一九七七年,李雙澤救人溺水過世,胡德夫和楊祖珺趕在李雙澤葬禮前一天,錄下李雙澤譜曲的「美麗島」,為好友送行。「誰能想到,這首歌頌寶島的歌,會在兩年後和『美麗島』雜誌、運動畫上等號,我也被禁唱。」
一九八二年,胡德夫加入黨外編輯作家聯誼會,成為唯一的原住民成員,然而胡德夫不久就發現,在這場民主運動,沒有原住民位置。
傷原民 寫下為什麼
一九八四年,海山煤礦爆炸,許多原住民礦工慘死,胡德夫沈痛寫下歌曲「為什麼」,感到「行動的時間到了,我們不能只用別人的版面」。他成立原住民權利促進會,卻在翌年被請求退位;沒多久,原權會更在民主運動中被扼喉。
「那時我總想,自己到底在做什麼,落得原運理想破碎、和歌唱疏離已久、家計壓力沈重、和前妻婚姻出問題,全身又長骨刺、劇痛不已?」終於,在台灣正要解嚴、人人迎向劇變的時節,胡德夫帶著小孩回台東家鄉,開始外人眼中「空白的十年,和台灣失去聯繫」。
骨刺痛 他曾想自殺
青年胡德夫靠媽媽的話「你是被託付夢的人」,才能一路向前走。圖/野火樂集提供回到「本來不相信自己會回來的」故鄉,得靠柺杖代步的胡德夫,把孩子交給母親和姊姊,自己最後落腳在知本海邊朋友的破房子。骨刺的痛苦曾讓他想自殺,覺得「人生大概就到這裡為止」。
在部落 漸找到力量
然而,「靜下來才會有歌」。放逐自己的胡德夫在部落找到力量:「很多傷口,老人家看你一下,就鼓勵無限;邀你坐一回,勞累、困頓就都從身上脫落。」胡德夫說,雖然他仍不好意思面對母親和姊姊,但信心已慢慢滋長。
「在都市我無法思考,已經不知要做什麼;回到家鄉,過去的事才越來越清楚。以前我自以為是知識分子,以為可以教同胞什麼;回到部落,才知道自己的匱乏膚淺。」
胡德夫原本黯淡的眼神漸漸發光:「入那個深淵,才知道歌在哪裡。我終於明白,若我在深淵只能攀住一個東西爬出來,那就是歌;我本來就該是唱歌、要放歌出來的人!」做運動需要謀略和組織,他不適合;「我只能唱歌。」
現實壓力仍在。他一度賣水,經濟仍不穩定,又因為媽媽年老無法照管孩子,胡德夫也行動不便,不得不將孩子送到兒童之家。老媽媽不堪這般結局,哭到昏去。
中秋節 卻送走孩子
憶當年年輕的胡德夫曾投入民主運動,卻發現沒有原住民的位置。圖/野火樂集提供說起這一段,胡德夫仍是沈痛:「那天是中秋節,大家都在團圓,我卻面對家庭完全的破碎。我送走孩子,在一棵茄苳樹下對著天空高喊:『我只剩下聲音了。告訴我,我還有什麼路可走?要不要帶我去唱歌?』」
搖籃曲 開啟新人生
隔幾天,他接到黑名單工作室王明輝的電話,邀他為「搖籃曲」錄音,胡德夫拄著柺杖歡喜地去了。那是一九九六年。翌年,胡德夫成立「飛魚雲豹音樂工團」,唱歌兼社運,骨刺也漸漸好了:「我幫每根骨刺取名字,和它們說話,和病好好相處。」再加上泡溫泉、游泳,幾年下來竟不藥而癒。
初見妻 驚覺夢過她
太太姆娃(左)與胡德夫(右)。圖/胡德夫提供更大禮物是現任妻子姆娃(Mua)。二○○○年,兩人相遇,胡德夫一看就驚覺「我夢過她」:「我曾夢見一面牆,上面有所有家族照片,還有姆娃」。姆娃聽了頑皮一笑:「後面還有沒有別人?」相差廿歲,姆娃說胡德夫才是那個「小」的,「他有時像孩子,懵懂、叛逆。」胡德夫則滿臉依戀,吻上姆娃的頰:「她是我生命的鑰匙。」
二○○五年,胡德夫出了首張個人專輯「匆匆」,驚動世人。在西門紅樓發表會上,人人淚流不止。他們不知道,胡德夫的歌唱所以動人,是因為來自深淵。
「一般人看我台東那十年,覺得荒蕪、可惜,但我明白,沒有那幾年,我不會知道歌從哪裡來,也不會知道歌在我人生的意義。」
回顧過往,胡德夫說最高興的是一回看到原住民小孩在溪流游泳,很有信心地說「我們原住民……」;這種改變「是原住民整體的成就」。他仍只是個歌唱的人:「歌是大氣,不是武器,它和現實無關,卻能籠罩一切,發出更深層的訊息,而力量難以預估。」
【2009/02/06 聯合報】@ http://udn.com/

回首匆匆 胡德夫放歌 滿座淚流
【本報記者何定照】http://data.udn.com/data/contents.jsp
他在哪裡,歌就在哪裡;他在哪裡,歷史就在哪裡。
不入深淵 哪會有歌
胡德夫,一九七○年代「唱自己的歌」民歌運動先驅,八○年代原住民運動的開創者。余光中形容他的聲音如「深沉的大風箱」,林懷民稱他的歌唱是「台灣最動人的呼喚」,胡德夫對自己歌唱的註解只是,「不入深淵,哪會有歌」。
初冬的台北,野火樂集忙著為七○年代創作者李雙澤錄專輯,胡德夫一進錄音室,當年歷史就活了起來。一個是早逝的左傾青年,一個是銀髮如雪、肚腹圓挺的花甲歌者,然而當胡德夫唱起「雨夜花」,與老友留下的年輕嗓音跨時空呼應,聽來竟如此契合。
李雙澤 讓他知歌唱
「在認識李雙澤前,我只是在唱歌,不是歌唱。」錄完音,胡德夫循例擁抱每位工作者,說起他的生命上游:「那時在哥倫比亞咖啡廳,我都唱英文歌;直到一晚李雙澤問我,你是哪一族?卑南族嗎?有自己的歌嗎?」
「我還在想,李雙澤就先唱了『思想起』,我於是唱了小時候聽爸爸唱的『美麗的稻穗』,回報李雙澤。沒想到唱完後,全場觀眾都站起來鼓掌。那掌聲之熱烈是我唱這麼久英文歌,從沒得過的!」
忽發現 自己太荒蕪
那是一九七二年,台灣退出聯合國翌年。胡德夫形容,當時青年都發現「自己的田地有多荒蕪」,這首歌震撼了他自己。
「那晚起,我才開始思考歌也許不是為了good to listen(好聽),而是what is good for(有什麼用處)。」胡德夫說,在李雙澤不斷催促下,他創作「大武山美麗的媽媽」、「牛背上的小孩」等歌,又在一九七四年舉辦首場個人演唱會。
美麗島 為好友送行
然而歌沒多久就被噤聲。一九七七年,李雙澤救人溺水過世,胡德夫和楊祖珺趕在李雙澤葬禮前一天,錄下李雙澤譜曲的「美麗島」,為好友送行。「誰能想到,這首歌頌寶島的歌,會在兩年後和『美麗島』雜誌、運動畫上等號,我也被禁唱。」
一九八二年,胡德夫加入黨外編輯作家聯誼會,成為唯一的原住民成員,然而胡德夫不久就發現,在這場民主運動,沒有原住民位置。
傷原民 寫下為什麼
一九八四年,海山煤礦爆炸,許多原住民礦工慘死,胡德夫沈痛寫下歌曲「為什麼」,感到「行動的時間到了,我們不能只用別人的版面」。他成立原住民權利促進會,卻在翌年被請求退位;沒多久,原權會更在民主運動中被扼喉。
「那時我總想,自己到底在做什麼,落得原運理想破碎、和歌唱疏離已久、家計壓力沈重、和前妻婚姻出問題,全身又長骨刺、劇痛不已?」終於,在台灣正要解嚴、人人迎向劇變的時節,胡德夫帶著小孩回台東家鄉,開始外人眼中「空白的十年,和台灣失去聯繫」。
骨刺痛 他曾想自殺
回到「本來不相信自己會回來的」故鄉,得靠柺杖代步的胡德夫,把孩子交給母親和姊姊,自己最後落腳在知本海邊朋友的破房子。骨刺的痛苦曾讓他想自殺,覺得「人生大概就到這裡為止」。
在部落 漸找到力量
然而,「靜下來才會有歌」。放逐自己的胡德夫在部落找到力量:「很多傷口,老人家看你一下,就鼓勵無限;邀你坐一回,勞累、困頓就都從身上脫落。」胡德夫說,雖然他仍不好意思面對母親和姊姊,但信心已慢慢滋長。
「在都市我無法思考,已經不知要做什麼;回到家鄉,過去的事才越來越清楚。以前我自以為是知識分子,以為可以教同胞什麼;回到部落,才知道自己的匱乏膚淺。」
胡德夫原本黯淡的眼神漸漸發光:「入那個深淵,才知道歌在哪裡。我終於明白,若我在深淵只能攀住一個東西爬出來,那就是歌;我本來就該是唱歌、要放歌出來的人!」做運動需要謀略和組織,他不適合;「我只能唱歌。」
現實壓力仍在。他一度賣水,經濟仍不穩定,又因為媽媽年老無法照管孩子,胡德夫也行動不便,不得不將孩子送到兒童之家。老媽媽不堪這般結局,哭到昏去。
中秋節 卻送走孩子
說起這一段,胡德夫仍是沈痛:「那天是中秋節,大家都在團圓,我卻面對家庭完全的破碎。我送走孩子,在一棵茄苳樹下對著天空高喊:『我只剩下聲音了。告訴我,我還有什麼路可走?要不要帶我去唱歌?』」
搖籃曲 開啟新人生
隔幾天,他接到黑名單工作室王明輝的電話,邀他為「搖籃曲」錄音,胡德夫拄著柺杖歡喜地去了。那是一九九六年。翌年,胡德夫成立「飛魚雲豹音樂工團」,唱歌兼社運,骨刺也漸漸好了:「我幫每根骨刺取名字,和它們說話,和病好好相處。」再加上泡溫泉、游泳,幾年下來竟不藥而癒。
初見妻 驚覺夢過她
更大禮物是現任妻子姆娃(Mua)。二○○○年,兩人相遇,胡德夫一看就驚覺「我夢過她」:「我曾夢見一面牆,上面有所有家族照片,還有姆娃」。姆娃聽了頑皮一笑:「後面還有沒有別人?」相差廿歲,姆娃說胡德夫才是那個「小」的,「他有時像孩子,懵懂、叛逆。」胡德夫則滿臉依戀,吻上姆娃的頰:「她是我生命的鑰匙。」
二○○五年,胡德夫出了首張個人專輯「匆匆」,驚動世人。在西門紅樓發表會上,人人淚流不止。他們不知道,胡德夫的歌唱所以動人,是因為來自深淵。
「一般人看我台東那十年,覺得荒蕪、可惜,但我明白,沒有那幾年,我不會知道歌從哪裡來,也不會知道歌在我人生的意義。」
回顧過往,胡德夫說最高興的是一回看到原住民小孩在溪流游泳,很有信心地說「我們原住民……」;這種改變「是原住民整體的成就」。他仍只是個歌唱的人:「歌是大氣,不是武器,它和現實無關,卻能籠罩一切,發出更深層的訊息,而力量難以預估。」
【2009-02-06/聯合報/A12版/大河人生】


其人其歌 不管怎麼唱 都是鄉愁之歌
【本報記者何定照】
胡德夫唱歌四十年,只寫了約卅首歌,每一首都從「生活中出發,別人也許不覺得非常重要,但我非寫不可」。
在板橋曲折巷內的公寓租屋,宣布剛戒菸「好讓嗓子乾淨」的胡德夫,坐在客廳的琴邊,示範他都怎麼譜曲:他手一撩,一串音符流出;再一揮,又是一個變奏。「我就這樣一直坐在琴前試,直到覺得『就是這個』」。
一九七四年,胡德夫有感越來越多同胞到都市求生,就是這樣寫下「大武山美麗的媽媽」第一版;參與拯救雛妓運動後,他目睹來自大武山的女孩子宮潰爛的慘狀,更將此歌化為對原住民少女的哀嘆。
一九九九年,胡德夫完成「飛魚‧雲豹‧台北盆地」,歌裡濃縮了蘭嶼反核、反瑪家水庫、九二一震災的十二年光陰。在模擬雲豹腳步的輕巧鋼琴聲中,胡德夫的心是沉的:「這麼小的地方,原住民為何不能被當全人?地震總是原住民部落多,種植的收益者卻是漢人。」
一九七七年初唱「美麗島」,胡德夫覺得有如「湧泉般自然流出」;到了二○○六年在紅衫軍前唱,歌變得在「洗」:「它像水般洗滌,把髒的東西洗乾淨。就是要用這種歌去洗。」
在妻子姆娃聽來,胡德夫不管怎麼唱,「都是鄉愁之歌」。「有時和他吵架,一聽他唱歌,我就忍不住原諒。」胡德夫則說自己最大的失落,「年輕時是感嘆失去的父母親情,現在是感嘆和孩子聚少離多。」那時他會彈唱四、五個小時,每每讓姆娃動容:「我聽得出他哪首歌在想著哪個孩子。」
然而他還是滿懷感激。他總招呼年輕歌手「到我家吃好料」,並在唱完後,像對孩子般在他們額頭印上一個吻。他說:「我認識很多原住民的朋友,從來沒人像我這麼幸運。假如到這個年齡還有什麼事要做,就是要回報這個幸運。給予其他人我曾被呵護、關愛、養育過的這些……」
【2009-02-06/聯合報/A12版/大河人生】

《那年20歲》欠醫院錢 憾無法送父回老家
【本報記者何定照】
從十一歲到都市,胡德夫一直覺得深受各方呵護關愛,「我是最幸運的原住民孩子」。但在個人的幸運外,從小承襲於部落長老的正直性格,讓他無法忽視原住民未被平等對待的事實。也因此,十八歲以優異英文考上台大外文系後,胡德夫便擔任「旅北山地大專學生聯誼會」會長,正視原住民困境。
「打開報紙,山胞、山花字眼怵目驚心;娼寮中,常見被拐賣的原住民雛妓,而我該是她們的哥哥,她們該是我們未來的媽媽啊!」談起原住民議題,胡德夫總禁不住微微激動。
在戒嚴年代,胡德夫舉辦「在台灣,我們到底是誰?」等座談會,引發教官關注,導致軍訓屢屢不及格;另方面,高中打橄欖球碰地造成的「重震盪後遺症」越趨嚴重,醫師鄭重吩咐靜養。終於,當其他二十歲的台大人正迎向錦繡前程,胡德夫休了學。
告別從初中就編織的「外交官」美夢,擺在胡德夫眼前的是冷酷現實。他白天在工地綁鋼筋,結識大批告別故鄉北上工作的原住民;晚上和卑南同鄉萬沙浪同組合唱團,在六福客棧夜總會表演。原住民議題與歌唱,從這時就是他生命中的主旋律。
沒多久,父親驚傳罹癌,到台北照鈷六十、開刀。為了龐大醫藥費,胡德夫開始沒日沒夜工作:白天到毛紡廠,晚上到哥倫比亞咖啡廳唱歌,更晚再去朋友開的「洛詩地」牛排鐵板燒餐廳唱。
然而父親還是走了。「稍早我去醫院看他,他撐出一副很強的樣子,我就知道他明白我在拚。」胡德夫語調平靜,眼眶卻濕潤:「醫院看他快走了,要送他回台東老家時,我沒法跟。因為我欠太多債,身分證得押在醫院。」
這就是胡德夫的二十歲。現實重擔壓著,鄉愁無可逆轉,更驚心動魄的還在後面:歌,即將湧出。
【2009-02-06/聯合報/A12版/大河人生】

聖嚴骨灰5處植葬 長伴師父

聖嚴骨灰5處植葬 長伴師父
【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4/4719588.shtml
2009.02.05 03:17 pm

各教界長老、貴賓以及法師的僧俗各界好友、弟子、信眾們上午前往法鼓山瞻仰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的法體,見法師的最後一面。記者侯世駿/攝影前天圓寂的聖嚴法師,將於本月8日火化後,15日在台北縣立金山生命園區植存,讓聖嚴法師骨灰回歸大地。
台北縣金山鄉的生命園區,位於法鼓山山門附近,占地約400 坪,土地由法鼓山捐贈,前年11月啟用後,聖嚴法師的師父東初老和尚的骨灰首先植存於該地。由於植存區非墓地、不分國籍、宗教信仰、不立碑、也不祭拜,不會讓人恐懼,是相當環保的一種方式。
法鼓山表示,本月15日上午將把聖嚴法師的骨灰,分裝在5 個宣紙材質的環保紙袋內,分別植入園區竹林內5個地點,每個地點植存的洞直徑約10公分,深約2公尺。一段時日後,因自然作用,讓聖嚴的骨灰自然分解,與大地合而為一、回歸自然,並長伴在師父東初和尚左右。
宗教界人士表示,植存與樹葬不同,樹葬一般都要選定在某株樹下進行,且往生者骨灰也要有骨灰罈盛裝,如果骨灰罈是一般大理石,就不易分解,如果是玉米材質的骨灰罈,則較易分解,後人日後想要祭拜,只要找樹就得知先人樹葬地點,而植存因無立碑,且分5處植存,就不易找到植存地點。也有部分往生者是將骨灰以拋灑方式進行,不過該方式易遭拋灑地區周邊民眾抗議。
台北縣殯葬處表示,因環保提倡,風氣開放,往生者使用植存方式者有增加趨勢,但比起傳統的各種葬法,仍屬少數。
【2009/02/05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2009.02.06 09:09 am
達賴代表、李連杰 悼聖嚴
西藏宗教領袖達賴喇嘛代表團昨天來台,將達賴喇嘛的弔唁函交給法鼓山方丈果東法師,表達他對聖嚴法師的悼念。 ...more


達賴代表、李連杰 悼聖嚴
【聯合報╱記者邱瑞杰/台北縣報導】
2009.02.06 02:53 am

與聖嚴法師有多次對談的電影明星李連杰(右),昨天到法鼓山向聖嚴法師法相合十跪拜。記者李府翰/攝影西藏宗教領袖達賴喇嘛代表團昨天來台,將達賴喇嘛的弔唁函交給法鼓山方丈果東法師,表達他對聖嚴法師的悼念。
達賴喇嘛在弔唁函中,推崇聖嚴法師善智兼備,終其一生都以講修方式服務和弘傳教證二法的佛教導師,聖嚴法師的圓寂是佛教界一大損失。
影星李連杰也到法鼓山向聖嚴法師頂禮叩首,他表示法師是末法時代大乘修行者的模範。
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和前行政院長謝長廷昨天都提及聖嚴曾說的「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謝長廷說,很遺憾大家都沒有照著做,包括他也沒做到。
聖嚴法師今天上午九時入殮,由今能長老主持封棺儀式。聖嚴法師入殮後,在法鼓山大殿舉辦的報恩念佛法會,將持續進行到十五日骨灰植葬後結束。
【記者胡蓬生/苗栗縣報導】聖嚴法師八日下午將在苗栗獅頭山勸化堂進行荼毗大典,勸化堂曾負責印順導師及曉雲法師的荼毗大典。
【2009/02/06 聯合報】@ http://udn.com/

新 聞 提 要











2009年2月5日 星期四

不期而遇

http://udn.com/NEWS/READING/X5/
2009.02.05 03:06 am
不期而遇
遠方,在離故土萬里之遙的遠方,在一片綠草地或叢林邊,好幾次和美麗的精靈──鹿,面對面相遇。總是先眼對眼互相對望一會兒,那褐色的大眼睛,溫柔、平和、從容,凝視著我;而我,卻怦怦心跳,倒好像是牠的陡然出現,把我嚇了一大跳。我成了闖入者,牠成了主人──叢林的主人。待我的心跳快恢復正常,牠悠然轉身,沒入叢林深處,或飛身跳過小路兩邊的木柵欄,翩然離去。那眼神,並沒有流露出絲毫畏懼、膽怯,就好像和叢林裡一頭別的野獸相遇。 ...more
新 聞 提 要
















長毛象在台中
訊息藝開罐
太陽劇團來台
台北國際書展
繽紛‧心情
聯副‧創作
新書鮮讀
楊明麻辣燙
作家Blogs
連載小說

平路:聖嚴法師 生死相續

2009.02.05 03:39 am
平路:聖嚴法師 生死相續
聖嚴法師走了。十丈紅塵之下,靈堂空空如也,聖嚴法師替自己預定輓額,為什麼只選了一幅「寂滅為樂」? ...more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
新 聞 提 要












社論
名人堂
民意論壇
城邦論壇
政治名人Blogs
大媒體Blogs

聖嚴臨終發願「我會乘願再來」


2009年2月4日 星期三

影音》聖嚴法師辭世 享壽80歲



最新 發燒 哇新聞
2009.02.04 03:13 pm
「學問僧」聖嚴 禪法播西方
影音》聖嚴法師辭世 享壽80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4/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昨天下午四時病逝,享壽八十歲,過世前雖惦念未竟之願「建設法鼓大學」,遺言仍瀟灑寫道「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骨灰將埋在一手創建的法鼓山環保生命園區。 ...more
新 聞 提 要
































振興景氣拚經濟
政治
教育券充電計劃
扁家弊案續追查
綜合
搶救失業大作戰
法鼓山聖嚴圓寂
台灣人物
即時新聞

好美好美…那袈裟飛起 像浪花

好美好美…那袈裟飛起 像浪花
【聯合報╱林青霞/藝人】http://udn.com/NEWS/OPINION/X1/4716597.shtml
2009.02.04 04:32 am

我應該很專心的跪下磕頭再站起來,跪下磕頭再站起來,就這樣連續做二十分鐘,心裏要想著該懺悔的事和該感恩的事。開頭我並不很專心,眼睛往旁邊一瞥,見到一雙輕盈的腳步從我身邊走過。那袈裟飛起,就像浪花。我呆住了,心裏讚嘆著「好美!好美!」那是聖嚴法師。當年他老人家七十好幾,也跟我們一樣的跪拜,他的專注和真誠讓我動容,後來他說他是對他師父感恩。
大約是八年前,我發覺我這個人太計較,總以為別人應該理所當然的對我好,而經常讓自己很不開心,也影響別人的情緒。所以我決定去修行。我想要有包容心,也想讓自己肚子能撐船。
我回台尋找大師,很幸運的,在因緣際會之下,我有幸見到聖嚴法師,由於以前沒有接觸過佛法、不諳規矩,見到師父竟然跟他握起手來,後來發現所有佛教徒都是以合十來打招呼,我暗忖當時一定讓周遭的人大為緊張。
在見面的一個鐘頭裏,我只問了一個問題,就是什麼叫「禪」,因為始終認為禪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師父說只要坐三天禪就什麼都知道了,我正在考慮的時候,師父連說了三次,於是我當下就決定坐禪三。
上山的第一件事,手機就給沒收了,在沒收前我趕快打個電話給女兒,告訴她我將有三天不跟她通話,這才放心。在三天內我要和其他九十九個人晝夜相處。不准化妝、不可看書、看電視,要睡大通舖。晚上十點鐘睡覺、早上五點鐘起床。這下可慘了,平常我在這個時候可能還沒睡,還好我偷偷帶了六顆安眠藥,一天兩顆,總算解決了睡覺的問題。
晚飯之前,每人分獲一個號碼,暫時不用自己的名字,各人根據自己的號碼坐位置、拿拖鞋和睡床位。這是要我們放下自我。在大堂裏先對著大佛跪下磕頭再站起來,原來這個作用也是為了消融自我。
吃飯的時候,師父很溫和的一句一句叮嚀,要我們心無旁騖專心吃飯,好吃的時候不要高興,不好吃的時候也不要討厭。要感恩這食物是經過很多人的辛苦才到我們的嘴裏。吃完飯用一碗清水將碗碟沖一沖再倒回碗裏喝下。
飯後離座時要雙手疊起,放在胸前,慢慢起身,順序走出飯堂,手裏就像捧著一尊菩薩,內心裏什麼都不能想,也不可以自己對自己說話。我靜靜的坐在石頭上,對著大山和星空,突然聽到一陣很美的聲音,我尋著那個方向走去,原來是一位女菩薩跪在那兒,一面敲鐘一面唸經,不知道為什麼我感覺好喜悅好舒服。
第一天早起,吃完早飯,我們坐在大堂裏聽師父開示,師父教我們如何打坐和拜懺。一天內有許多開示和打坐,師父諄諄善誘,我們密密抄經。
有幾句真言,在我生命裏最不可承受的痛時,因為用了它而順利過渡。人世無常,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常把這些話送給朋友,他們也因度過內心的難關而感激我。這幾句真言是: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當你遇見一些事時,你不要逃避,最好的方法就是面對它,然後你必須接受那已成的事實,好好的處理它,處理完後,不要讓它佔據你的心,必須放下。
師父的心願是想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第二天我們學行經。有慢經、快經和自然經,行慢經時,雙手輕輕握拳,每一步路是腳掌一半的距離,要走得很慢很穩,這叫「步步為營」。快經的步伐可大一點,雙手自然下垂,但是要走得很快很快,自然經則要全身放鬆的步行,看似簡單行則不易。走完後感覺好舒暢。
第三天是要我們做到感恩和懺悔,我們就像開頭講的那樣拜懺二十分鐘,心裏要為這一生中所有該懺悔的事懺悔,對這一生中所有該感恩的人感恩。很多師姊、師兄泣不成聲。我聽到一種平和的聲音:「要用情操,不要用情緒。」那是師父的聲音。
三天很快就過去了,這三天的課程讓我一生受用不盡,我對父母、先生、女兒、朋友,甚至整個世界感恩。對該懺悔的事,想辦法補償。減少了自我感。少了計較,多了回饋。人也快樂起來。我覺得這三天裏,學到的比三年甚至十年還要多,最難得的是我找到了內心最深層的寧靜。
師父是個智者也是個哲學家,我對他是感恩!感恩!再感恩!
【2009/02/04 聯合報】@ http://udn.com/
displayTrackBackMenu2('4716597','')

看看誰引用()
熱門引用排行
新聞臉譜 (投下你對這則新聞的感覺)
直接看結果

相 關 新 聞
















相 關 BLOG
[大媒體Blogs]聯播
很可惜的不管我再怎麼說都永遠只是謊言與偏見
向聖嚴師父許三個心願
就這樣,向前走
家人,無可取代
拉法葉佣金名單找到了
馬政府未察覺國家處於新經濟戰略環境嗎?
爵士 五個月發文兩百篇 會不會太誇張了點
阿爸的喜歡
udn網路城邦
[政治異言堂Blogs]聯播
「拼選舉」之下的總統格局
我不會投給鄺麗貞。
陳幸妤完全可以不用發飈
馬大姐藥廠挨罰一億四,合理嗎?
就這樣,向前走
用多少錢買快樂---小王子的理財筆記No2
解讀所謂「胡六點」的深層意涵
好立委 好主意 大家支持
udn網路城邦

好美好美…那袈裟飛起 像浪花

好美好美…那袈裟飛起 像浪花
【聯合報╱林青霞/藝人】http://udn.com/NEWS/OPINION/X1/4716597.shtml
2009.02.04 04:32 am

我應該很專心的跪下磕頭再站起來,跪下磕頭再站起來,就這樣連續做二十分鐘,心裏要想著該懺悔的事和該感恩的事。開頭我並不很專心,眼睛往旁邊一瞥,見到一雙輕盈的腳步從我身邊走過。那袈裟飛起,就像浪花。我呆住了,心裏讚嘆著「好美!好美!」那是聖嚴法師。當年他老人家七十好幾,也跟我們一樣的跪拜,他的專注和真誠讓我動容,後來他說他是對他師父感恩。
大約是八年前,我發覺我這個人太計較,總以為別人應該理所當然的對我好,而經常讓自己很不開心,也影響別人的情緒。所以我決定去修行。我想要有包容心,也想讓自己肚子能撐船。
我回台尋找大師,很幸運的,在因緣際會之下,我有幸見到聖嚴法師,由於以前沒有接觸過佛法、不諳規矩,見到師父竟然跟他握起手來,後來發現所有佛教徒都是以合十來打招呼,我暗忖當時一定讓周遭的人大為緊張。
在見面的一個鐘頭裏,我只問了一個問題,就是什麼叫「禪」,因為始終認為禪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師父說只要坐三天禪就什麼都知道了,我正在考慮的時候,師父連說了三次,於是我當下就決定坐禪三。
上山的第一件事,手機就給沒收了,在沒收前我趕快打個電話給女兒,告訴她我將有三天不跟她通話,這才放心。在三天內我要和其他九十九個人晝夜相處。不准化妝、不可看書、看電視,要睡大通舖。晚上十點鐘睡覺、早上五點鐘起床。這下可慘了,平常我在這個時候可能還沒睡,還好我偷偷帶了六顆安眠藥,一天兩顆,總算解決了睡覺的問題。
晚飯之前,每人分獲一個號碼,暫時不用自己的名字,各人根據自己的號碼坐位置、拿拖鞋和睡床位。這是要我們放下自我。在大堂裏先對著大佛跪下磕頭再站起來,原來這個作用也是為了消融自我。
吃飯的時候,師父很溫和的一句一句叮嚀,要我們心無旁騖專心吃飯,好吃的時候不要高興,不好吃的時候也不要討厭。要感恩這食物是經過很多人的辛苦才到我們的嘴裏。吃完飯用一碗清水將碗碟沖一沖再倒回碗裏喝下。
飯後離座時要雙手疊起,放在胸前,慢慢起身,順序走出飯堂,手裏就像捧著一尊菩薩,內心裏什麼都不能想,也不可以自己對自己說話。我靜靜的坐在石頭上,對著大山和星空,突然聽到一陣很美的聲音,我尋著那個方向走去,原來是一位女菩薩跪在那兒,一面敲鐘一面唸經,不知道為什麼我感覺好喜悅好舒服。
第一天早起,吃完早飯,我們坐在大堂裏聽師父開示,師父教我們如何打坐和拜懺。一天內有許多開示和打坐,師父諄諄善誘,我們密密抄經。
有幾句真言,在我生命裏最不可承受的痛時,因為用了它而順利過渡。人世無常,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常把這些話送給朋友,他們也因度過內心的難關而感激我。這幾句真言是: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當你遇見一些事時,你不要逃避,最好的方法就是面對它,然後你必須接受那已成的事實,好好的處理它,處理完後,不要讓它佔據你的心,必須放下。
師父的心願是想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第二天我們學行經。有慢經、快經和自然經,行慢經時,雙手輕輕握拳,每一步路是腳掌一半的距離,要走得很慢很穩,這叫「步步為營」。快經的步伐可大一點,雙手自然下垂,但是要走得很快很快,自然經則要全身放鬆的步行,看似簡單行則不易。走完後感覺好舒暢。
第三天是要我們做到感恩和懺悔,我們就像開頭講的那樣拜懺二十分鐘,心裏要為這一生中所有該懺悔的事懺悔,對這一生中所有該感恩的人感恩。很多師姊、師兄泣不成聲。我聽到一種平和的聲音:「要用情操,不要用情緒。」那是師父的聲音。
三天很快就過去了,這三天的課程讓我一生受用不盡,我對父母、先生、女兒、朋友,甚至整個世界感恩。對該懺悔的事,想辦法補償。減少了自我感。少了計較,多了回饋。人也快樂起來。我覺得這三天裏,學到的比三年甚至十年還要多,最難得的是我找到了內心最深層的寧靜。
師父是個智者也是個哲學家,我對他是感恩!感恩!再感恩!
【2009/02/04 聯合報】@ http://udn.com/
displayTrackBackMenu2('4716597','')

看看誰引用()
熱門引用排行
新聞臉譜 (投下你對這則新聞的感覺)
直接看結果

相 關 新 聞
















相 關 BLOG
[大媒體Blogs]聯播
很可惜的不管我再怎麼說都永遠只是謊言與偏見
向聖嚴師父許三個心願
就這樣,向前走
家人,無可取代
拉法葉佣金名單找到了
馬政府未察覺國家處於新經濟戰略環境嗎?
爵士 五個月發文兩百篇 會不會太誇張了點
阿爸的喜歡
udn網路城邦
[政治異言堂Blogs]聯播
「拼選舉」之下的總統格局
我不會投給鄺麗貞。
陳幸妤完全可以不用發飈
馬大姐藥廠挨罰一億四,合理嗎?
就這樣,向前走
用多少錢買快樂---小王子的理財筆記No2
解讀所謂「胡六點」的深層意涵
好立委 好主意 大家支持
udn網路城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