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4日 星期三

太真外傳譜新詞

太真外傳譜新詞




【聯合報╱曾永義】 2010.03.24 02:37 am


http://udn.com/NEWS/READING/X5/5493717.shtml




「上海崑劇團」即將來台演出全本《長生殿》,圖為第一本「釵盒情緣」中,唐明皇與楊貴妃以釵盒定情的劇照。

圖/財團法人新象文教基金會提供



曲文美妙,而又耐唱耐做;再加上其戲曲主題思想之愛情觀,與戲曲藝術關鍵排場之無懈可擊,我們可以宣稱:洪昇《長生殿》是集中國愛情觀與戲曲文學藝術大成的曠世傑作……



貫穿《長生殿》全劇的主題思想,就是一個「情」字





清人洪昇《長生殿》開首,用以虛攏大意的〔滿江紅〕有句云:「借太真外傳譜新詞,情而已。」可見他要譜寫的唐天寶年間,帝王后妃李隆基與楊玉環的故事,其貫穿全劇的主題思想,就是一個「情」字。「情」,無論古今中外,最為動心熱腸。有唱不完的詩歌,寫不完的篇章,說不完的故事,演不完的戲齣。然而「情」究竟是什麼呢?



宋人秦觀說:「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他認為愛情不是形影不離,而是能超越時空的阻隔。



金人元好問說:「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他進一步認為愛情要能超越生死,不能因為一死一生而有所變易。



明人湯顯祖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他更積極地提出「至情」,認為無論死生都要使之完成。也因此他又認為愛情的過程和事跡,並非理性所能認定和判斷。他說:「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必因薦枕而成親,待掛冠而為密者,皆形骸之論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盡。自非通人,恆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邪!」所以他最後說,理中所絕對不存在的,卻往往是情中所必然發生的。



而本文開頭所提到的洪昇〔滿江紅〕可以說就是總結以上三家的愛情觀而作了集大成。其全詞云:



今古情場,問誰個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誠不散,終成連理。萬里何愁南共北,兩心那論生和死。笑人間兒女悵緣慳,無情耳。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孝,總由情至。先聖不曾刪鄭衛,吾儕取義翻宮徵。供太真外傳譜新詞,情而已。



詞中所云「萬里何愁南共北」,就是秦觀的愛情超越時空觀;「兩心那論生和死」,就是元好問的愛情超越生死觀。而「但果有精誠不散,終成連理」和「笑人間兒女悵緣慳,無情耳」的看法,也正是湯顯祖所主張「愛情的追求務必使之完成」的觀念。所以說洪昇是集了三家愛情觀的大成。然而他又有所補充和發揮,提出了精誠的「真心」作為愛情的根本,愛情的終於必然完成,必有待於此。而情的真誠作用,也可以體現在臣忠子孝上,它具有「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的無限感動力量和光輝永恆的效能。





《長生殿》第二本「霓裳羽衣」中,楊貴妃(沈昳麗飾)的舞盤。

圖/財團法人新象文教基金會提供

唐明皇和楊貴妃的「釵盒情緣」





洪昇就是以這樣集大成的愛情觀,在《長生殿》裡寫唐明皇和楊貴妃的「釵盒情緣」。釵盒所象徵的是「情似堅金,釵不單分盒永完」,而「釵盒」也就好像織布機上的梭,它穿著「至情」的線往來密織其間,使得《長生殿》的情節布置,脈絡分明,頭緒不煩。其穿梭的情形是:定情之夕,明皇贈貴妃釵盒為信物,此後釵盒再見者凡七。蓋翠閣交收以固寵,馬嵬殉葬以志恨,墓門夜玩以寫怨,仙山攜帶以守情,璇宮呈示以求緣,道士寄將以徵信,至廣寒重合則以結案。其每次出現,無不為關目所在,而其死生不渝必欲達成的愛情主題思想就藉著這「釵盒」的線索很清楚而完整的顯現出來。



《長生殿》在這樣謹嚴的布局之下,還「或用虛筆,或用反筆,或用側筆,閒筆,錯落出之,以寫兩人生死深情」。(徐麟〈長生殿序〉)而其最為學者所稱道者莫過於排場之妥貼,吳梅譽為「無懈可擊」。所謂「排場」是指戲曲呈現場上的一個整體有機段落,它以關目的輕重為基礎,調配適當的腳色、安排相稱的套式,穿戴合適的穿關,通過演員充任角色扮飾人物的唱做念打而展現出來。就關目情節的高低潮,以及其對主題表現所關涉的程度而分,有大場、正場、短場、過場四種類型;就表現形式的類型而言,有文場、武場、文武全場、同場、群戲之別;就所顯現的戲劇氣氛而言,則有歡樂、游覽、悲哀、幽怨、行動、訴情等六種情調。後二者其實依存於前者之中。王季烈《螾廬曲談》云:「《長生殿》全部傳奇共五十折,除第一折〈傳概〉,為上場照例文章外,共計四十九折;不特曲牌通體不重複,而前一折之宮調與後一折之宮調,前一折之主要角色與後一折之主要角色,絕不重複……其選擇宮調、分配角色、布置劇情,務使離合悲歡,錯綜參伍;搬演者無勞逸不均之慮,觀聽者覺層出不窮之妙,自來傳奇排場之勝,無過於此。其中之〈定情〉、〈密誓〉、〈埋玉〉等折,皆於一折之中,移宮換韻;此因排場變動,劇情改換,故改易宮調以適應之,非《琵琶》〈吃糠〉折之無故換調可比。」可見傳奇的真正結構在「排場」,王氏的批評不僅扼要中肯,而且將《長生殿》排場轉折的妙處也點明了。



品嘗籠罩全曲的蒼茫悲嘆之美





戲曲藝術的關鍵可說即在排場,而戲曲文學的基準自然在曲文。曲文和詩詞有所不同,詩詞切忌粗俗、纖巧,曲文則可以不避。曲之可貴處在於能超脫而尖新機趣,如此則不板滯,有精神、有風致,其血脈連屬,雖斷續而無痕。曲詞要能合景生情,要從性靈中得來,生旦有生旦之口,淨丑有淨丑之腔。貴乎順其自然,當行本色,忌在賣弄文采、矯揉造作。



《長生殿》之曲,葉堂謂之「綺麗」,楊恩壽賞其「風致」,馮沅君稱之「頑豔淒麗,語語精粹」,王廷柟特舉其〈彈詞〉第六七八九轉。評曰「鐵撥鋼琶,悲涼慷慨,字字傾珠玉而出,雖鐵石人不能不為之斷腸,為之下淚,筆墨之妙,其感人一至於此,真觀止矣。」王季烈更說:「《長生殿》之北曲,直入元人堂奧,雖關白馬鄭,無以過之。」可見在名家眼中,《長生殿》的戲曲文學,成就是很高的。且舉一兩支曲子看看:



第八齣〈獻髮〉〔喜漁燈犯〕云:



思將何物傳情悃,可感動君,算只有愁淚千行,作珍珠亂滾。又難穿成金縷把雕盤進。這一縷青絲香潤,曾共君枕上並頭相偎襯,曾對君鏡裡撩雲。可惜你伴我芳年,剪去心兒未忍。只為欲表衷腸,剪去心兒自憫。全仗你寄殷勤:奴身,止鬖鬖髮數根,這便是我的殘絲斷魂。



這樣的筆墨情調是多麼的真切感人!在楊妃剪髮之前,先以淚珠為導引,場面已顯淒緊。而欲剪未剪之際,又作兩層頓跌,使文心為之駘蕩不止;愈自憐自憫,愈見其誠摯之情。其他像〈夜怨〉之〔風雲會四朝元〕、〈聞鈴〉之〔武陵花〕,〈情悔〉之〔三仙橋〕、〈尸解〉之〔雁魚錦〕,〈見月〉之〔夜雨打梧桐〕,〈雨夢〉之〔小桃紅〕等等,亦皆文采粲然,足見其感人之力量。



《長生殿》〈彈詞〉一齣在歌場最為盛行,當時有「家家〈收拾起〉(李玉《千忠戮,慘睹》開首唱詞),戶戶〈不隄防〉(〈彈詞〉開首唱詞)」之語。筆者曾於曲會聆賞蔣慰堂(復聰)先生歌〈彈詞〉數遍,其音調蒼涼感嘆,充分傳達李龜年淪落江南之苦與滿懷故國之恩。鄭師因百(騫)謂其第七轉最美妙,低迴幽咽,聲情合一。其故除句法配合外,尤在用車遮韻。」錄之如下:



破不剌馬嵬驛舍,冷清清佛堂倒斜。一代紅顏為君絕,千秋遺恨滴羅巾血。半科樹是薄命碑碣,一坏土是斷腸墓穴。再無人過荒涼野,莽天涯誰弔梨花謝。可憐那抱幽怨的孤魂,只伴著嗚咽咽的望帝悲聲啼夜月。



如果我們讀〈彈詞〉也好,歌〈彈詞〉也好,能夠從頭至尾一氣而下,必能體會〔九轉貨郎兒〕北曲一轉一韻敘一事,而其實血脈相連屬;同時也才能品嘗出其籠罩全曲的蒼茫悲嘆之美。



306年來又一次全本公演



《長生殿》的北曲,果然佳曲甚多。〈罵賊〉的〔村裡迓鼓〕諸曲是那麼的痛快淋漓,〈哭像〉的正宮〔端正好〕套是那麼的悔恨淒切,〈神訴〉的〔鬥鵪鶉〕諸曲又是那麼的詼諧調笑。它們各盡極美,各極其致,兼以南曲亦能盡態極妍,使得《長生殿》在文學上亦有很高的成就。吳梅《中國戲曲概論》云:



《長生殿》集古今耐唱耐做之曲於一傳中,不獨生旦諸曲齣齣可聽,即淨丑過脈各小曲,亦絲絲入扣,恰如分際。



曲文美妙,而又耐唱耐做;對於戲曲文學的使命,可謂達到完善的境地;如此,再加上其戲曲主題思想之愛情觀,與戲曲藝術關鍵排場之無懈可擊,則我們蓋可以宣稱:洪昇借太真外傳譜新詞之《長生殿》,是集中國愛情觀與戲曲文學藝術大成的曠世傑作。



然而葉堂《納書楹曲譜》卻說《長生殿》「性靈遠遜臨川,轉不如《四夢》之不諧宮譜者,使人能別出新意也」,洪昇自己也謙說他「文采不逮臨川」(〈自序〉)。但《臨川四夢》明清人批評不合聲調律、協韻律,加襯不得其法,宮調舛錯、曲牌訛亂、聯套失序,只能用宜黃腔唱,不能用崑山水磨調唱,也都是事實;葉堂因為費了很大心力工夫扭曲《四夢》曲調為許多犯調集曲來勉強訂譜,所以才有那麼偏袒迴護的話語。其實《四夢》何止音律不合格,即其情節亦有許多冗煩可刪者。而以研究湯顯祖著名的徐朔方更說:《牡丹亭》的文學語言,雖然有它獨到的成就,但是問題也不少。作家使用了大量冷僻的典故,使得作品的某些句子,以至於片段晦澀難懂。有的地方顯得生硬、牽強,甚至和原意不符……有的句子則非常不自然……有的詞彙與典故則是誤用……有的地方可能是不恰當地使用了方言俗語,句子使人無法理解……」引文中刪節號是徐氏舉的實例。相信讀過《牡丹亭》的人,對於徐氏的看法,都有甚得我心之感。也因此,雖然《牡丹亭》就其佳處而言,不失為偉大作品,但整體來說,集戲曲文學藝術和愛情觀大成的,仍不得不讓《長生殿》。



而今這部集大成的《長生殿》,就要假國家戲劇院於3月31日至4月5日作完整性的盛大公演。這是自清康熙43年(1704)三月,洪昇遊於江寧(南京),受到提督張雲翼與督造曹子清的推崇愛重,集江南北名士置酒高會,演出全本《長生殿》三晝夜之後,306年來又一次的全本公演;演出的又是以《長生殿》當仁不讓的「上海崑劇團」,喜愛崑曲的朋友,能放過嗎?



【2010/03/24 聯合報】@ http://udn.com/

2010年3月20日 星期六

Bob Dylan來台之隨想 【聯合報╱舒國治】

舒國治:Bob Dylan來台之隨想



【聯合報╱舒國治】 2010.03.20 02:57 am







舒國治



近半年,大夥皆在談一件大事,Bob Dylan(巴布.狄倫)要來台灣演唱了。

所謂大事,乃Dylan之來台,有可能是這五十年來赴台表演者中,最最最重量級的一位。正因如此,太多的本地知音,不免為Dylan的即將來台感到隱隱的一絲愁緒或什麼的。

這愁緒云云,乃他太浩瀚了、太豐厚了、太教人不知自哪個點說起了。他若真來了,會不會原本如夢或如神一般的期待,霎時要真實的呈現在眼前俗界,豈不是教人緊張極了?再者,他年近七十,老人矣,其現場演出能滿足歷年聽自他唱片所得絕美印象的歌迷嗎?更甚至,大夥實盼他一切無恙,及見了本人,覺得他老態委頓,心生不忍,亦可能歎之惜也。

六十年代初Joan Baez在台的翻版唱片(唱Donna Donna)早已極紅,而不久Peter, Paul and Mary亦唱紅Blowing in the Wind,但台灣尚不多人知曉Bob Dylan。然不多時,人們愈來愈知原來太多歌手所唱之名曲是出自Dylan之手,遂去找他的唱片。而他六、七十年代的所有唱片台灣皆買得到翻版,故曲高和寡云云,壓根不存在。中山北路的西書店,不但買得到他的翻版歌本(數月前,我還在舊書店買到Blood on the Tracks),連他沒幾個人看得下去的意識流文體的小說Tarantula亦有翻印。

一九六四年「動物」合唱團唱紅了House of the Rising Sun,此曲雖是「口耳相傳」(traditional)的老民歌,但「動物」所聽版本,是Dylan第一張唱片中該曲;然Dylan本人學得此曲,亦是不久前在紐約格林尼契村學自Dave Van Ronk。

大約是一九六六年,Dylan赴倫敦演唱,一個叫D.A. Pennebaker的拍片者全程跟著,拍了一部「Don't Look Back」的紀錄片,片中的Dylan,便教人見著了他的英俊、他的青春、他的那股天王巨星的感染力,也使這部所謂「真實電影」(Cinema Verite)的拍片法,為世所廣知。

而民歌新人有所謂New Dylans(新的狄倫)出現之說法,如Loudon WainwrightⅢ、John Prine、Eric Anderson、Tom Rush,不列顛的Donovan更是不在話下,另外便是Bruce Springsteen,當然,沒有一個人能超越他。

Dylan早期的歌,既多民謠(folk)情韻,也富「抗議」之當年風尚。但真要到了一九六五年的Highway 61 Revisited與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以及一九六六年的Blonde on Blonde這三張唱片出爐,才教人見識了他不但是詩人、是民歌手,也是搖滾天王。但七十年代中期的Blood on the Tracks與Desire兩張之出爐,這時三十四歲的Dylan,我認為才是最高峰。但也隨即要經歷妻子Sara離他而去、往後有好幾年極為低落、甚至成為過度虔誠的教徒之抑鬱歲月。

若他來台,該唱些什麼歌?好問題!我若提議,會提I Shall Be Released、My Back Pages、One More Cup of Coffee、Oh Sister、Idiot Wind,或是一些別人寫的歌,像他曾唱Gordon Lightfoot的Early Morning Rain唱得極好,或是像他在Don't Look Back電影中唱Hank Williams的Lost Highway與I'm so Lonesome I Could Cry,或是他唱五十年代初流行,但很多年來被人遺忘,後來被收進《天生殺手》電影插曲中的You Belong to Me。

(作者為作家)

【2010/03/20 聯合報】@ http://udn.com/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5486930.shtml



Bob Dylan 傳奇歌手 巴布.狄倫



2008/04/28 09:26:45 瀏覽715|回應0|推薦3





狄倫神話 「左右」都愛他




【聯合報╱本報記者何定照】 2008.04.28 04:06 am





對許多人來說,60年代的狄倫幾乎是那個年代的象徵,這固然因為狄倫的主要影響發生在60年代,但台灣60、70年代的親美文化結構,也扮演關鍵角色。微妙的是,狄倫的多面性,讓他廣受不同路線的台灣人士喜愛。

當時的台灣,戒獨恐左又反日,美國成了最大的文化進口源。即使是鼓吹反美、推動鄉土文化的「夏潮」雜誌擁戴者,文化上也不可免受美影響。狄倫雖是美國當紅歌手,卻具抗議(美國)之姿,就這樣弔詭地成為左右兩派的理想。

1976年,掀起「唱自己的歌」民歌運動的「夏潮」支持者李雙澤,在演唱會質問「大家都唱洋歌,我們自己的歌呢」時,唯一願唱的洋歌就是狄倫的「Blowing in the Wind」,甚至自承剛創作時,最苦惱的是「腦裡都是狄倫的旋律」。

另一邊,鄉土文學論戰中的現代詩大將余光中,則嘗試將搖滾樂節奏與歌詞入詩,為現代詩找新方向,代表作「江湖上」即取用「Blowing in the Wind」歌詞,狄倫「答案啊答案/在茫茫的風裡」自此更為人知。

狄倫也深受當時文藝青年圈推崇,林懷民的小說有他,張照堂在「音樂與音響」專文討論過「狄倫文化」,曾於艾迪亞咖啡廳駐唱的賴聲川也唱過狄倫的歌。

狄倫的廣度,讓他滿足了不同需求。他有點左,又不像啟蒙導師伍迪‧蓋瑟瑞那麼左,不致嚇退恐左人士,卻已夠抓住理想主義青年的心。再加上他的藝術高度、叛逆性格、波西米亞氣質,以及那個讓他崛起的時代,這種種都造就了狄倫神話,不管他樂不樂意。

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4/4317487.shtml

狄倫歌詞像詩 自然又繁複




【聯合報╱本報記者何定照】

狄倫的歌詞向來被譽為詩,十多年來屢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國外大學早有「狄倫學」(Dylanology),探討他的詞曲創作,輔大英文系也邀外國老師開過「狄倫作品中的詩」,頗受學生歡迎。

曾以狄倫為現代詩教材的台大外文系教授廖咸浩認為,「狄倫被稱為詩人絕非過譽」,他說狄倫的詞廣含社會抗議、哲學思索乃至人際愛情,雖然用詞通俗,卻能傳達出繁複意象、曲折情感,「自然深刻地探討沒那麼容易解釋的部分」,和曲調更交融得完美無瑕。

廖咸浩舉例,以「A Hard Rain's A-Gonna Fall」來說,歌中意象用得不落俗套,「七座悲傷的森林、十二個死去的海洋、深入墳墓之口十萬英哩」層層排比、環環相扣,讓人喘不過氣,雖然全沒直接明寫,讀者卻能感受戰爭陰影與悲劇,「他的許多歌都是時代印記」。

從高中起研究狄倫的馬世芳指出,狄倫的詞深受詩人艾略特、金斯堡、劇作家布萊希特影響,巧妙結合不同時代人物與超現實意象,不但能反映具體社會議題,還常超越時代。例如「It's Alright Ma(I'm Only Bleeding)」中「Even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sometimes must have to stand naked」一句,便適用當年遭刺的甘迺迪乃至如今的柯林頓、布希。

狄倫的詞也善於結合聖經典故,往往瞬間拉拔出史詩氣勢、增添思考深度與詮釋空間,國外還有專書探討。名曲「Highway 61 Revisited」以亞伯拉罕獻子以撒給上帝開場,「All Along the Watchtower」則典出舊約「以賽亞書」。

【2008/04/28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4/4317501.shtml

傳奇歌手 巴布.狄倫




【聯合報╱本報記者何定照】 2008.04.28 04:05 am

去年的金馬國際影展,美國傳奇歌手巴布‧狄倫的傳記電影「巴布‧狄倫的七段航程」,絕對是影迷、樂迷最期待的影片之一。然而全片映完,不少人只覺莫名其妙:狄倫的抗議歌手形象哪裡去了?怎麼連Blowing in the Wind都沒聽到?

對大多數國人來說,抗議(反戰)歌手、Blowing in the Wind,幾乎就等於狄倫。正由於這有限的認知,狄倫被凝固成60年代的一個符號,彷彿僅供憑弔的活化石。然而狄倫如果只有這樣,他就不是狄倫了;今年的普立茲獎特殊貢獻獎,也不會獻給他——儘管公認「狄倫不需要普立茲,是普立茲需要他」。

那麼,狄倫到底是誰?「七段航程」以六位不同膚色、性別、年齡的演員詮釋狄倫的神來之筆,或許正可回答這點:狄倫難以定義,他像電影交錯複雜的結構一般變化無窮,甚至各演員的演出角色都各有其名,不叫狄倫。你看到的狄倫,只是來自不同向度的觀察,而他根本「不在那邊」(「I'm not there」,原片名)——他已奔得更遠。




狄倫少年時抱著木吉他彈唱的模樣。

圖/SonyBMG提供

又「波」又左的狄倫

狄倫的抗議民謠源頭,來自美國左翼民謠之父伍迪‧蓋瑟瑞(Woody Gurthine)。1959年,18歲的狄倫首次聽到蓋瑟瑞的歌,「如聞百萬噸炸彈引爆,從此人生丕變」,一度決定「只唱蓋瑟瑞的歌」。然而很快有樂界人士點醒他,太多人學得比他好,模仿毫無意義。

事實上,狄倫的背景與工人出身的蓋瑟瑞差距甚遠。在自傳「搖滾記」中,狄倫自述「從小到大總在等待自己的時機」,並在大一輟學離家,尋找「垮掉的一代」代言人凱魯亞克名作「旅途上」中五光十色的大城市,然而蓋瑟瑞則切實經歷過粗礪的土地風霜,流汗流血。

「劍橋大學搖滾與流行樂讀本」也道出狄倫和蓋瑟瑞的差異。「狄倫所在的俱樂部場景,與其說是民謠,不如說是波西米亞社群……他們和享樂主義的關係大於和社會主義的關係。」這預示了狄倫不可能僅走抗議路線。無論如何,狄倫的波西米亞性格與左派養分,即將交織出奇異花朵。




狄倫第二張專輯「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造成轟動,傳記電影「巴布‧狄倫的七段航程」中,就由「斷背山」希斯‧萊傑重現專輯封面這一幕。

圖/SonyBMG提供

「抗議歌手」狄倫

1961年狄倫來到紐約,在俱樂部駐唱出片,並於1963年以第二張專輯「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大放異彩,「Blowing in the Wind」被譽為反戰國歌,「Master of War」被選為史上最佳抗議歌曲,「A Hard Rain's A-Gonna Fall」則被認為預視冷戰時代。

然而,狄倫數次否認他人對他的詞義詮釋。他說自己只是自然發抒心聲,並非以抗議為宗旨,但「抗議歌手」標籤仍揮之不去。隨著他在金恩博士「我有一個夢」演講後演唱、發行「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專輯後,他更儼然成為反戰、民權運動代表,越來越多人追著他「給這個時代解答」。

自傳中,狄倫屢次強調受夠被神化為「反叛的老大」、「抗議的祭司」,更厭煩媒體甚至瓊‧拜雅要他出面「擔當一整個世代的良心」。他這麼咆哮:我不是任何事或任何人的代言人,我只是個音樂人!

轉向搖滾樂的狄倫

狄倫以一把木吉他、一只口琴,樹立民謠創作歌手的標準形象,影響甚至遠及台灣70年代的「唱自己的歌」運動,但他對音樂的想像並不僅此。在紀錄片「Don't Look Back」中,24歲的他多次聲明:我不是民謠歌手。

那年,他推出首張搖滾專輯「Highway 61 Revisited」,並在新港民謠音樂節將木吉他插電演出,氣得民謠大老彼得‧席格差點用斧頭劈掉電源線,不少觀眾更怒斥他背叛民謠。這股反對烈焰,在1966年著名的亞伯廳演唱會中,一位觀眾高罵狄倫「猶大」掀到最高潮。

台灣公認的狄倫行家馬世芳指出,狄倫結合民謠及搖滾,催生全新樂種「民謠搖滾」,不但突破音樂類型限制,更是60年代各領域打破分類、重新融合的濫觴。

搖滾樂也受重大啟發。貓王帶動的搖滾樂,原本限於感官層次,被狄倫提升到精神層次,影響The Beatles等新秀,奠下搖滾樂深度。

遊走各樂種的狄倫

1966年狄倫嚴重車禍,沉寂幾年後,樂風轉向鄉村搖滾。媒體追問「以前那個他怎麼了?」他的音樂卻影響Simon & Garfunkel、Eagles乃至REM等團體,甚至滲透到90年代另類鄉村搖滾。

1979年,狄倫成為基督徒,發行三張福音專輯,雖遭樂評嘲弄「你以前不是說『答案在風中』(指「Blowing in the Wind」)?這下你找到答案了」,卻也讓他奪得葛萊美獎最佳搖滾歌手,顯見音樂優質。

馬世芳指出,狄倫至今發行的42張專輯,包括古典、爵士、雷鬼,「他從不重複自己」。他的根基來自50年代美國民謠、草根音樂、藍調,及16、17世紀愛爾蘭/英格蘭民謠,但他更善於結合各樂種,讓舊東西展新貌。

永不停航的狄倫

1988年,狄倫入選搖滾名人堂,同年展開全球巡迴,自此每年唱上百場,至今近兩千場,曲目從未重複,而且編曲、唱法不停翻新。

1997年,狄倫以Time out of Mind獲葛萊美獎最佳專輯,2001年以Things Have Changed獲金球獎最佳電影歌曲,2006年的專輯Modern Times更衝上美國等十國排行榜冠軍,近年更演起電影、當廣播DJ。

當60年代傑出歌手Jimi Hendrix、Janis Joplin、Jim Morrison早早遁入歷史,The Beatles的John Lennon也於1980年遇刺,狄倫的存在與堅持,更顯可貴。放眼音樂史,沒人像他一唱40年,並持續高品質與影響力。美國音樂圈更形容,「只要是創作者,一定會拿狄倫來比較」。

狄倫是誰?他是創作歌手,是表演藝術家,也是「哥倫比亞(唱片)藝人」—他巡迴演唱時被介紹的身分。如此,狄倫也許反而能逃脫符號追捕,像那首歌說的,「I see my light come shining, from the west unto the east. Any day now, any day now, I shall be released.」(「I shall be released」(我將解脫),1971)

【2008/04/28 聯合報】@ http://udn




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4/4317507.shtml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5486930.shtml

[60's] Bob Dylan - Blowin' in the Wind (1963)

由 khl1216 于 2008-11-19, 08:55

Bob Dylan - Blowin' in the Wind (1963)



★═★═★═★═★═★═★═★═★═★═★═★═★═★═★═★═★═★



★═★═★═★═★═★═★═★═★═★═★═★═★═★═★═★═★═★







http://www.imeem.com/joserayab/music/6DIhpd1A/bob_dylan_blowin_in_the_wind/



http://www.imeem.com/ilkhaber/video/3MUEZZ9b/bob_dylan_blowin_in_the_wind_live_newport_folk_festival_1963/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

Yes, 'n'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Yes, 'n'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

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

Yes, 'n' how many ears must one man have

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

Yes, 'n' 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 till he knows

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How many years can a mountain exist

Before it's washed to the sea?

Yes, 'n' how many years can some people exist

Before they're allowed to be free?

Yes, 'n' how many times can a man turn his head,

Pretending he just doesn't see?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



http://en.wikipedia.org/wiki/Bob_Dyla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4nPJ-YYHBc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ed8o50G9kg



http://www.youtube.com/results?search_query=Bob+Dylan+-+Blowin%27+in+the+Wind&search_type=&aq=f



khl1216

Admin





文章總數: 626

年齡: 31

來自: Shin-Chu, Taiwan,

注冊日期: 2008-06-14







http://khl1216.easybbs.com.tw/forum-f8/topic-t213.htm?highlight=the

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行草系列/寒食帖(三)

行草系列/寒食帖(三)




【聯合報╱◎蔣勳/文】 2010.03.15 02:30 am







〈寒食詩〉第二首情緒澎湃洶湧,書法線條也隨之跌宕起伏,變化萬端。(〈寒食帖〉現藏台北故宮,本文圖片翻攝自日本二玄社的複製品。)

蔣勳/圖片提供





〈寒食帖〉用筆跟著情緒在走,時輕、時重,時快、時慢,時重拙,時困頓,時銳利,時高亢激昂,變化萬千……



空、寒、破、濕



〈寒食詩〉第二首,接在平鋪直敘的第一首之後,詩思一變,情緒澎湃洶湧,書法線條也隨之跌宕起伏,變化萬端。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雨點去)

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

空庖煮寒菜,破燒濕葦。

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按:同「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

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寒食詩〉的第二首手稿書法顯然比第一首更為縱放,在閱讀詩的內容意思之前,常常會不自覺先被視覺的書法線條吸引。



一般介紹〈寒食帖〉,如果只取局部,也多取第二首,尤其是「破竈」到「銜帋」這三行。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詩一開始就有一種水波洶湧的感覺。春天上游融冰,水勢盛大。東坡住在江邊,連月雨下不停,江水上漲,像要湧進屋子裡來。「欲」、「入」二字都是典型的「石壓蛤蟆體」,扁扁的,像壓爛了的身體,結構歪扭變形。線條看似柔軟,卻有內勁,是所謂「棉中裹鐵」內剛外柔的線條。東坡外在看來隨遇而安了,內在卻都是稜稜傲骨,一點也不妥協屈服。字體跌宕搖晃,如乘舟江上,起伏盪漾,書法與文學合而為一,是品鑑經典手稿最好的範例了。



「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舟」與「水」出現像隸書的波磔。文字在書法家的記憶裡只是符號,在書寫自己的詩句時,常常不會拘泥某一種字體,篆、隸、行、草,交相錯雜,形成交響詩一般的豐富變化。〈寒食詩〉是東坡的詩,〈寒食帖〉是東坡書法,用自己的字寫自己的詩,北宋的大書法家莫不如此。〈寒食帖〉如此,黃山谷的〈花氣薰人帖〉、米芾的〈蜀素帖〉也都如此。沒有人用他人書法寫自己的詩,也沒有人用自己的書法寫別人的詩。



詩與書,都來自個人生命風格,是同一種審美,也才能夠是經典。



很難想像用另外一種書體寫〈寒食詩〉,東坡此時沮喪潦倒,生命裡的「空、寒、破、濕」,是文學內在的核心感覺,必須與外在書法形式一致,才是「審美」。例如,如果用華麗燦爛到跋扈的宋徽宗瘦金體寫〈寒食詩〉,內容與外在形式風格不同,審美上就不倫不類了。



經典,不分文學、書法、繪畫,其實是落實在人的本質品格,有品格,也才能談美學。



「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濕葦。」兩句詩,十個字,講的是實景。因為寒食節,廚房是「空」的,吃的菜是「寒」涼的,爐竈「破」爛頹敗,柴葦是潮「濕」的。法國哲學家沙特(J-P.Sartre)在談「文字」(LES MOTS)的書裡說:詩的文字並不等同於日常文字。



東坡此處的「空」、「寒」、「破」、「濕」,是廚房的「空」、爐台的「破」,竈口的「寒」、柴葦的「濕」,四個字,是實景,同時也指涉內在心靈的荒涼、寒冷、鬱苦、汙濁之感。



「空」、「寒」、「破」、「濕」,隱喻生命心境的狀態,是全詩的文學核心,也是全篇書法的焦點,是思想心靈的意境,也是視覺感受的圖像。



只有文字意涵內容,〈寒食帖〉是不完整的,必須同時訴諸視覺形式。



攤開〈寒食帖〉,一眼就會看到這四個字。



「空」很小,好像一個寂靜的空間。「寒」的筆鋒有一點銳利尖峭,是「揀盡寒枝」的枯冷淒寂。「破」寫得很大,不但扁癟,而且歪斜,好像要垮掉的結構,「皮」的左側斷裂了,「石」擠成一堆,閱讀者是從書法知道了詩人內在世界的「破」,是心靈如此的破敗,被撕裂、被扯碎、被壓扁,如風中枯絮,如垮掉的廢墟。破破爛爛的爐竈,潮濕燒不起來的柴葦,寒涼的菜,空的廚房,〈寒食帖〉寫出鬱悶、汙濁、破敗、邋遢、卑苦。無以宣洩、無以伸展的委屈、壓抑,都透露在流動毛筆線條中。



烏鴉與紙灰



「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帋。」



流放江邊,孤獨慵懶,沒有歲月,也不知是寒食節。看到烏鴉啣著墳間燒剩的紙灰飛過,才想到已是寒食清明了。



非常驚人的畫面,這個「烏」,好像「烏台」的烏,囚禁在「烏台」一百多天,窗外樹林裡烏鴉群聚,烏鴉好像變成詩人生命裡忘不掉的夢魘,忽然在詩句裡出現,成為隱喻深刻意象複雜的畫面。



「烏鴉啣著墳間燒剩的紙灰飛過」,使人想起現代文學的意象。魯迅小說〈藥〉的結尾,就是刺穿灰色天空飛起的烏鴉。文學的經典,一千年來有歷史的呼應對話。



「帋」的用法特殊,「銜帋」二字都用尖銳筆鋒,像犀利的刀刃劃過。東坡顯然還有淒厲的憤怒。「帋」的最後一筆拖長,像一把刀,像一路追殺的怨怒,一直錐刺向下面的「君」這個字。「君」小小的,萎縮著,一點也不神氣。



創作裡有許多潛意識流動的「神來之筆」,創作者在創作中不一定意識得到。東坡說自己寫文章「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得不止」,只是任憑直覺走去,並不完全刻意控制,但直覺裡潛意識的流動反而更為飽滿。在審美意識上,文學更接近理性思維,書法的直覺性、感官性卻更高,讀〈寒食帖〉第二首詩的原稿,東坡美學的極至更在書法中表現了出來。



〈寒食帖〉從「破竈」到「銜帋」,東坡手上的毛筆,從筆尖、筆肚一直用到筆根。



「破竈」重拙,「竈」字出現許多「賊毫」。「賊毫」是毛筆用到筆根,筆毫岔開,出現逆澀挫折的線、破裂的線,如生命的困頓。



書家有自己用筆的習慣,王羲之留下的雖不是真跡,從臨摹諸帖來看,他的用筆,多在筆尖和筆肚間,較少「賊毫」,他的美學裡迴避了撕裂的痛。宋徽宗的「瘦金」多用筆鋒,鋒芒畢露,沒有困頓挫傷。筆鋒常常是飄逸,是銳利,是燦爛。



東坡從「破竈」到「銜帋」,出現了書法筆鋒到筆根最大的變化。像一齣交響曲,在樂章裡呈現豐富結構變化。



〈寒食帖〉用筆跟著情緒在走,時輕、時重,時快、時慢,時重拙,時困頓,時銳利,時高亢激昂,變化萬千。



〈寒食帖〉不能單一看某一個字,整個篇章,一起看布局,才感受得到交響曲樂章龐大壯闊的配置,感受到創作者行走於文學與書法之間驚人豐富的魅力。講布局結構,容易被誤會是刻意,創作者卻是在有意與無意間完成了一件自己也無法再複製的書法。



「帋」這個字,可以寫成「紙」,寫成「帋」,下面的「巾」拉長,就像刀子一樣,直刺下去。尖銳筆鋒,像馬勒音樂最高音的嘶叫。馬勒音樂,經常在最高音時不停,繼續拔尖而起,像〈寒食帖〉裡「帋」的書法線條。



「但見烏銜帋。君門深九重」,「銜帋」的淒厲高音過後,回來安撫自己,讓自己平靜,平靜裡也充滿無助無奈。



哭聲與死灰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



儒家的信仰者,相信生命的極致意義是「忠」與「孝」。



「忠」是盡忠於君王,但是,此時東坡流放荒野,必須「思過自新」,見不到君王,君王的門重重深鎖,盡「忠」無門。



退一步回來盡「孝」,父母墳墓都在故鄉,遠在萬里之外,盡孝也是惘然。清明節到了,無法在墳前祭拜,無法燒一燒紙錢,無法掃一掃墓地。



盡忠不成,盡孝不成,詩人在儒家的生命價值裡找不到自己的出路。



想到古代的阮籍,找一條路走,走到絕路,前面無路可走,坐下來失聲痛哭。



詩人用阮籍「窮途而哭」的故事比擬自己,也想在生命絕望的窮途末路放聲一哭。卻發現自己心如死灰,沒有了愛恨,沒有一點情緒餘溫,連哭聲也沒有,一片死寂,一片飛不起的死灰。





圖一、二:〈寒食帖〉結尾在「哭」、「死」與「灰」,這幾個字是詩句的組成部分,但單獨分開看,卻像詩人的表情,愁鬱、荒涼、困頓,像冬寒禿枝,看似頹敗,卻在內裡蘊含隱匿發枝發葉的生命力。

蔣勳/圖片提供

〈寒食帖〉結尾在「哭」,在「途窮」,結尾在「死」與「灰」(圖一、二)。



這幾個字可以分開單獨看,它們是詩句的組成部分,單獨分開,卻像詩人的表情,愁鬱、荒涼、困頓,像最頑強的生命,像冬寒禿枝,看似頹敗,卻在內裡蘊含隱匿發枝發葉的生命力。



〈寒食詩〉寫完了,東坡注記「右黃州寒食二首」,沒有落款簽名。宋的書法大家,尤其是東坡、山谷,多不簽名,一方面是詩稿,沒有完成,另一方面也似乎不需要簽名,風格成為品牌時,其實是不需要特別標籤的。風格,他人不能取代,是審美的自信。俗語說得好──「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寒食帖〉寫於西元1082年,之後,東坡幾起幾落,有時出仕作官,有時流放。他的修行還沒有結束,他的功課也沒有做完。



他貶到惠州,瘴癘蠻荒之處,卻發現五嶺以南的荔枝好吃極了,寫詩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但願長做嶺南人」。大家都說東坡豁達,處逆境困境而能樂觀,或許他只是無奈,苦中作樂而已。



東坡並沒有得罪他人,他在「烏台詩獄」之後,常常說「多難畏事」「多難畏人」,怕事、怕人,不敢惹禍,但是他太會苦中作樂了,別人懲罰他,流放荒野,他也還覺得荒野很好,罰到嶺南,大口大口吃荔枝,那些有權有勢可以懲罰東坡的權貴,生活得卻不快樂。這些人心裡因此不爽,就要再罰一罰他,最後就貶官流放到海南島(瓊州)去了。



公元1100年前後,北宋張浩收到〈寒食詩稿〉,找到黃山谷,山谷在後面留下了精采跋尾。



黃山谷比東坡小九歲,一直以學生自居,景仰東坡詩文人品,他們亦師亦友,也常彼此調侃,戲弄對方。黃山谷一生被東坡牽連,也一直被流放,1105年死在廣西。他晚年看到〈寒食詩稿〉,自然感慨萬千,提起筆來在卷尾寫出他一生最動人的書法。



●3月21日PM2:00-5:00,蔣勳於清華大學(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大禮堂演講「漢字書法之美系列」第一場〈漢字起源──甲骨.金文.隸書〉,免費入場,詳情請上網:http://www.appliedmaterials.com/index_10.html;詢問電話:(03)558-4485。



【2010/03/15 聯合報】@ http://udn.com/

2010年3月14日 星期日

呼喚「孟小冬」

呼喚「孟小冬」



【聯合報╱王德威】 2010.03.02 02:54 am





曲終人不見,無聲勝有聲



魏海敏將以自己的聲腔向孟小冬致敬。

國光劇團/照片提供

1928年春天,輟演兩年的坤生名角孟小冬(1908-1977)在天津重登舞台,一時滿城轟動。不僅演出的春和戲院連場爆滿,《天津商報》更有「孟話」專欄,日日詩文揄揚。主編沙大風不愧為模範粉絲,乾脆稱呼孟小冬「吾皇萬歲」──「冬皇」之名從此不脛而走。

孟小冬這年不過二十歲,何以來頭如此之大?孟小冬出身梨園世家,十二歲在無錫登台就一鳴驚人。她的行當是老生,換句話說,就是反串男性鬚生角色。京劇界女扮男裝的鬚生原就難得,孟小冬扮相清俊,嗓音醇正,正是祖師爺賞飯吃。而她本人敏慧好學,南方大紅之後又到北平拜師,自然藝事突飛猛進。

但1928年孟小冬的轟動天津還有其他原因。此前二年,孟小冬有緣得識梅蘭芳,男扮女,女扮男,台上游龍戲鳳,台下情定終生。當時梅的聲名如日中天,梅孟的結合堪稱佳話。但他們的婚約一開始就不看好,因為梅早有妻子,客觀的壓力尤其沉重;更重要的,孟小冬不能忘情劇藝。因此1928年孟重現舞台的熱潮,其實不無八卦因素的推波助瀾。

孟小冬終於在1931年離開了梅蘭芳。這段情史的結束卻似乎是為了成就更大的傳奇。孟原就崇拜鬚生泰斗余叔岩,與梅蘭芳仳離後更專心鑽研余派藝術,卻苦無拜師機會。與此同時,孟結識上海灘聞人杜月笙,並且成為入幕之賓。抗戰爆發後,孟獨自回到北平,並在1938年得遂心願,成為余叔岩的關門弟子;余生命最後的五年她隨侍左右,盡得真傳。

余叔岩原就愛惜羽毛,加之健康不佳,晚年並不時常登台;而孟小冬拜師之後,不僅學得了余的技藝,更承續了余孤高的風格。她的演出極少卻極精采,1947年杜月笙六十大壽演出《搜孤救孤》之後,更從此退出舞台,其時不過四十歲。

從「伶界大王」到黑道大亨,再到鬚生大師,孟小冬一生周旋在這三位男性之間,可謂多彩多姿。然而與她表面生命所擦撞出的電光石火恰恰相反,孟小冬最後傳世的不是浮華光影,而是一種聲音。這個聲音蒼涼深沉,油然而生蕭索靜穆之情,一般所謂余派精華,盡在於此。然而這個聲音因為孟小冬的詮釋琢磨,更有了讓人回味的深意:它是男性的聲音,也是女性的聲音,是眾口交讚的名腔,也是不世之傳的絕響。

我們今天談孟小冬、余叔岩的關係,其實充滿弔詭。孟學得乃師絕技,甚至成為其「化身」,儼然完全泯除了自我;但另一方面,如果沒有孟小冬如此決絕的學藝精神,余叔岩的魅力也就似乎少了什麼。他們師徒二人其實共同打造了余派「神話」。而這個神話的極致是孟小冬的盛年告別舞台。她竟是以個人的聲銷跡匿來詮釋余派聲音美學最艱難的部分:曲終人不見,無聲勝有聲。

王安祈直探孟小冬的內在世界

王安祈教授是兩岸京劇界最重要的劇作者之一,作品從郭小莊雅音小集時期的《再生緣》到近年國光劇團的《金鎖記》,成績有目共睹。這次為孟小冬的故事編寫劇本,挑戰顯然大於以往。前兩年梅蘭芳熱,大陸中國京劇院推出《梅蘭芳》,眾家名角粉墨登場,但效果出奇詭異。陳凱歌的《梅蘭芳》著墨梅孟那段故事,演得猶抱琵琶半遮面,連煽情也不能算及格。搬演京劇名角故事的難度可見一斑。

以孟小冬一生的曲折,要編出個《冬皇和她的三個男人》之類的本子,大約不是難事。但王安祈反其道而行。她理解京劇本身是高度程式化的劇場,與「有血有肉」的寫實主義原本就有距離。而京劇名角出入人物造型和唱腔之間,又形成自己的風格,甚至人格,難以輕易以台上台下作出簡單的區別。歸根究柢,中京院和陳凱歌的製作使盡渾身解數,要「演」出一個故事,卻忽略了「聲腔」才是京劇的根本元素。

如果對岸有關梅蘭芳的影劇用的是加法,王安祈的《孟小冬》訴求的是減法。撥開表面的風花雪月,她要直探孟小冬的內在世界。聲音,而不是色相,成為這齣戲的焦點。聲音是一種時間的藝術,方生方息,死而後已,是以全劇開始於孟小冬生命結束前的一刻,在逐漸淡去的眾聲喧譁中,她仍然尋尋覓覓,回味也企盼一生的聲腔之旅。

這使得劇中的三個男性角色也有了審美意義。如王安祈所見,孟小冬在上海已經暴享大名,但她執意北上,只為唱腔精益求精。她與梅蘭芳墜入情網,不僅是因為郎才女貌,更是因為各自在對方找到了共鳴——發聲部位的共鳴,藝術理想的共鳴。然而當外界的雜音,包括了一次暗殺的槍聲,越來越大時,梅孟只能分道揚鑣。相對於梅蘭芳,杜月笙被塑造成一位意外的知音。杜月笙的背景複雜,但他雅好皮黃確是不爭之實。他之心儀孟小冬,再次證明孟出神入化的唱工才是感情的載體。杜不能與孟唱和,卻成為孟「修行」余派的供養人。

而在孟小冬心目中,余叔岩的意義恐怕更要超過梅、杜二人。余腔細膩醇厚,所謂高音立,中音膛,低音蒼,三音聯用,寓險妙於平淡,已經不是技巧的掌握,而成為一種境界的生成。

如此,余叔岩的聲音與其說是孟小冬模仿的終極對象,不如說是種神奇的召喚,指向她自我完成的目標。余孟師徒心有靈犀,他們一起曾為鬚生藝術雕琢出難以逾越的標準。而當共鳴不再,知音難覓,那千錘百鍊的聲音只能盤桓自己心中,隨著時間流變,成為絕響。過了這村,沒有那店,到了極限的藝術是不能,甚至也不必傳世的。

唐文華扮演有情有義的杜月笙

《孟小冬》又是一齣探討京劇的京劇。王安祈並不刻意訴諸任何前衛理論,但藉著孟小冬一生和「聲音」的糾纏,她的劇本已經有了後設的向度。要如何將這一向度在舞台呈現,對導演和演員都是一大挑戰。此劇基本以清唱劇的形式呈現,化繁為簡,應是最佳設計。舞台以樂團為背景,以聲腔樂曲的轉換串聯時間和人事的起伏。演員雖然彩妝登場,但理想上並不全身投入,「重現」某一情景,而是保持微妙的心理和時間距離,詮釋當事人的心路歷程。如此出虛入實的表演法貌似時髦,其實暗合京劇表演美學的原理。

《孟小冬》戲中三位男性人物裡,余叔岩和梅蘭芳並不出場。這當然有演員安排不易的考量,但也基於全戲理念的基礎。余叔岩當年就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在戲裡宜乎只能聞其聲而不能見其人。梅蘭芳的意義在於啟動而非完成孟的追尋,所以也不妨成為後者驀然回首的幻影。兩人都要經過孟小冬的吟唱來呈現,也都成為孟心聲的反照。倒是杜月笙將由國光當家鬚生唐文華扮演,而且以有情有義的形象出現。這大約是有史以來最可愛的黑道大亨了。

當然《孟小冬》的光環集中在飾演孟小冬的魏海敏身上,這齣戲幾乎是為她量身打造。魏海敏這幾年聲勢更盛,已經被好事者捧為「天后」。由「天后」爨演「冬皇」,倒也相映成趣,而兩代名伶對京劇藝術的執著和想像的異同之處,才更令觀眾著迷。如同孟小冬,魏海敏坐科時期就已出人頭地,但當紅之後不惜摒擋一切,北上拜師梅蘭芳之子梅葆玖,從此更上一層樓。這樣的經驗讓她可以深刻體會孟小冬當年的決心,何況由她來為師父的父親的老情人代言,還真有點一家人的親切感呢。

然而魏海敏又和孟小冬大有不同。孟小冬學習余派終生不渝。魏海敏雖然是梅派傳人,卻不斷挑戰自己的演出能量,從正工青衣唱到王熙鳳、曹七巧,再到馬克白夫人、奧蘭朵,這在傳統京劇界是不可思議的。孟小冬調嗓每私下以青衣戲開嗓,而魏海敏私淑余派有年,此番終可以堂堂在台上同時演唱青衣和鬚生,梅腔和余腔。孟小冬反串只獨沽一味,魏海敏用今天的行話來說,則是不斷透過角色扮演穿越性別、感情、時空界限——《奧蘭朵》的演出一定對她大有啟發。孟小冬的風格來自對師承的亦步亦趨,魏海敏呢?

由魏海敏來演出孟小冬因此充滿對話趣味。兩者的異同再次提醒我們不同的劇場觀念的對峙。時間流轉,即使像京劇也必須有新的表演理念,但求新求變的底蘊還是來自對藝術理想和主體性的執著。《孟小冬》這樣劇本的要義恰可作如是觀。作為《孟小冬》的主角,魏海敏最終必須是以自己的聲腔來呼喚孟小冬,向她的聲音、她的風範致敬,但也同時向她和她的時代告別。

●國光劇團《孟小冬》3月11至14日於台北市中山堂(台北市延平南路98號)演出。詢問電話:國光劇團(02)2938-3567轉402~410,台北市立國樂團(02)2383-2170轉303、305。



>>上聯合便利貼 (iPost.udn.com) 週週送筆電!

【2010/03/02 聯合報】@ http://udn.com/


1. http://www.udn.com/2010/3/2/NEWS/READING/X5/5447533.shtml 呼喚「孟小冬」
聯副‧創作
閱讀藝文
聯合新聞網

這次為孟小冬的故事編寫劇本,挑戰顯然大於以往。前兩年梅蘭芳熱,大陸中國京劇院推出《梅蘭芳》,眾家名角粉墨登場,但效果出奇詭異。陳凱歌的《梅蘭芳》著墨梅孟那段 ...

forum.udn.com/forum/NewsLetter/NewsPreview?NewsID=5447533

2. 呼喚「孟小冬」 【聯合報王德威】


2010年3月2日 ... 這次為孟小冬的故事編寫劇本,挑戰顯然大於以往。前兩年梅蘭芳熱,大陸中國京劇院推出《梅蘭芳》,眾家名角粉墨登場,但效果出奇詭異。 ...

163.21.116.7/index.php?q=node/75 - 頁庫存檔

3. 孟小冬故居主人花映红新剧本赠陈凯歌_中国网

- [ 轉為繁體網頁 ]

2008年12月15日 ... 在见面会上,花女士向陈凯歌导演赠送了根据她新近完成的《孟小冬》传记改编的剧本。 除了表达对凯歌导演将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中国女性首次搬上大荧幕 ...

www.china.com.cn › 读书 - 頁庫存檔

4. 呼喚「孟小冬」 - 桂冠‧風采- Yahoo!奇摩部落格

這次為孟小冬的故事編寫劇本,挑戰顯然大於以往。前兩年梅蘭芳熱,大陸中國京劇院 .... 《孟小冬》這樣劇本的要義恰可作如是觀。作為《孟小冬》的主角,魏海敏最終必須 ...

tw.myblog.yahoo.com/jw!tIMCaaqYABYdxGm.../article?... - 頁庫存檔

5. 孟家《孟小冬》劇本送給陳凱歌_新聞頁_北美新浪網

2008年12月10日 ... 孟家《孟小冬》劇本送給陳凱歌. http://news.sina.com 2008年12月10日 21:19 北京新浪網. 昨晚,《梅蘭芳》主創見面會暨百度電影公社第十七次活動在 ...

news.sina.com/sinacn/506-000-103-107/.../2119646704.html - 頁庫存檔

6. 章子怡:陈凯歌应该为孟小冬立传
剧本征集- 三文论坛

- [ 轉為繁體網頁 ]

1 篇文章 - 1 位作者 - 最新文章: 2008年9月3日

奥运期间一直在北京的章子怡近日离京,因为她和英国男星休•格兰特主演的《LOST OF WORDS》将于9月5日开机。离京之前,章子怡还参与了电影《梅兰芳》的 ...

bbs.sanww.com/read.php?tid=16649&page=e&fpage=1... - 頁庫存檔

7. 愛讀相關傳記章子怡:命中注定演孟小冬圖_讀書頻道_新華網

2008年12月5日 ... 章子怡喜歡反復強調自己“命中注定”就該演“孟小冬”——她正在家裏看孟小冬傳記,被人物“深深吸引”,正想找好導演和好編劇寫好劇本,自己來演孟小冬; ...

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content_10459193.htm - 頁庫存檔

8. 陈凯歌获赠《孟小冬》剧本--文化--人民网

- [ 轉為繁體網頁 ]

花映红还把剧本《孟小冬》赠给陈凯歌,希望将之拍成电影,陈凯歌未当场答复是否拍摄。花映红说,剧本根据传记改编。她说,“孟小冬故居”位于东城区轿子胡同,2004年她购 ...

culture.people.com.cn/GB/42223/164684/9786277.html

9. 陈凯歌获赠唯一孟家授权剧本《孟小冬》-中国电影网

- [ 轉為繁體網頁 ]

2008年12月12日 ... 花映红还把剧本《孟小冬》赠给陈凯歌,希望将之拍成电影,陈凯歌未当场答复是否拍摄。花映红说,剧本根据传记改编。她说,“孟小冬故居”位于东城区轿子 ...

news.chinafilm.com/200812/1251485.html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頁庫存檔

10. 藝域

2010年2月20日 ... 這次為孟小冬的故事編寫劇本,挑戰顯然大於以往。前兩年梅蘭芳熱,大陸中國京劇院推出《梅蘭芳》,眾家名角粉墨登場,但效果出奇詭異。 ...

class.dkes.tpc.edu.tw/blog/index.php?blogId=34 - 頁庫存檔

孟小冬 劇本的相關搜尋

孟小冬

孟小冬wiki

孟小冬台灣

孟小冬照片

孟小冬墓


孟小冬生平

孟小冬传

孟小冬傳

孟小冬台北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1. 呼喚「孟小冬」
聯副‧創作
閱讀藝文
聯合新聞網

王安祈教授是兩岸京劇界最重要的劇作者之一,作品從郭小莊雅音小集時期的《再生緣》到近年國光劇團的《金鎖記》,成績有目共睹。這次為孟小冬的故事編寫劇本,挑戰顯然 ...

forum.udn.com/forum/NewsLetter/NewsPreview?NewsID=5447533

2. 呼喚「孟小冬」 【聯合報王德威】


2010年3月2日 ... 王安祈並不刻意訴諸任何前衛理論,但藉著孟小冬一生和「聲音」的糾纏,她的劇本已經有了後設的向度。要如何將這一向度在舞台呈現,對導演和演員都是一 ...

163.21.116.7/index.php?q=node/75 - 頁庫存檔

3. 詮釋《孟小冬》 魏海敏三種唱腔


編劇、作詞的國光藝術總監王安祈指出,製作《孟小冬》,令她心中為難了許久,因為她認為,《孟小冬》一劇的引人注目之處,並不是孟小冬與梅蘭芳的初次婚姻、終生師父 ...

163.21.116.7/index.php?q=node/61 - 頁庫存檔



顯示更多來自 163.21.116.7 的結果

4. 忘情軒: 贈送王安祈老師早期劇本集- yam天空部落

2009年10月18日 ... 有一批王安祈老師的早期劇本集曲話戲作要被清掉,格主因緣際會留下這批書。 ... 好文共賞—呼喚「孟小冬」 • 隱市的看戲隨筆—看鄭和. ...

blog.yam.com/yangwenli/article/23460087 - 頁庫存檔

5. 魏海敏官方部落格: 「呼喚孟小冬」--王德威- yam天空部落

2010年3月6日 ... 王安祈並不刻意訴諸任何前衛理論,但藉著孟小冬一生和「聲音」的糾纏,她的劇本已經有了後設的向 度。要如何將這一向度在舞台呈現,對導演和演員都是 ...

blog.yam.com/weihaimin/article/27523347 - 頁庫存檔



顯示更多來自 blog.yam.com 的結果

6. 藝域

2010年2月20日 ... 王安祈並不刻意訴諸任何前衛理論,但藉著孟小冬一生和「聲音」的糾纏,她的劇本已經有了後設的向度。要如何將這一向度在舞台呈現,對導演和演員都是一 ...

class.dkes.tpc.edu.tw/blog/index.php?blogId=34 - 頁庫存檔

7. 國光劇團新戲孟小冬魏海敏旦角唱老生


國光劇團藝術總監暨作詞王安祈下午在中山堂記者會表示,孟小冬是京劇史上地位尊崇的 ... 王安祈說,孟小冬與京劇梅派名師梅蘭芳的4 年短暫婚姻,是京劇界最迷人的愛情 ...

vf.kk.gov.tw/index.php?q=node/62 - 頁庫存檔

8. 個人首頁 - 志異文學經典閱讀計劃網站NTU Gothic

《國劇新編--王安祈劇本集》,台北:文建會,1991年。 ... 王安祈,〈生命風格的複製──以余叔岩、孟小冬師徒關係為例論京劇流派的 人文意涵〉,《戲劇研究》第四 ...

homepage.ntu.edu.tw/~theatre/wang2.htm - 頁庫存檔 - 類似內容

9. 呼唤「孟小冬」 - 黄淑文(桂花树)网志- udn部落格

- [ 轉為繁體網頁 ]

王安祈 教授是两岸京剧界最重要的剧作者之一,作品从郭小庄雅音小集时期的《再生缘》到近年国光剧团的《金锁记》,成绩有目共睹。这次为孟小冬的故事编写剧本,挑战 ...

gb.udn.com/gb/blog.udn.com/h28712623/3824174 - 頁庫存檔

10. 舒讀網路書店-- 梅蘭芳與孟小冬--難遣人間未了情

孟小冬與梅蘭芳的合作,可說是一個比「男人更男人」的女人和一個「比女人更女人」 .... 國家文藝獎得主王安祈四齣新編京劇劇本〈王有道休妻〉〈三個人兒兩盞燈〉〈金鎖 ...

www.sudu.cc › 舒讀網首頁 › 出版社 › INK印刻出版公司 - 頁庫存檔 - 類似內容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詮釋《孟小冬》 魏海敏三種唱腔

Posted 一, 01/04/2010 - 11:12 by chi

詮釋《孟小冬》 魏海敏三種唱腔



2009/12/29




作者:郭士榛




點閱次數:92




推薦朋友




新聞評分




環保列印





【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台灣京劇天后魏海敏是梅派傳人,但她也唱「余派」老生戲,明年開春,魏海敏將在台北中山堂,和台北市立國樂團合作,演出京劇歌唱劇《孟小冬》,以「女聲」詮釋孟小冬的內在心曲。

戲中魏海敏將有三層不同聲音表現,談孟小冬心事時,由北市國團長鍾耀光新作曲,魏海敏以歌唱方式呈現;以孟小冬身份出現時,則以老生方式呈現;當孟小冬想起梅蘭芳時,便以梅派唱腔展現,一人詮釋三種不同唱腔,將挑戰魏海敏的功力。

對京劇唱腔藝術愛好者而言,《孟小冬》卻是余派傳承的最高境界。

孟小冬是京劇史上地位尊崇的女老生(坤生),拜京劇大師余叔岩為師,有「梨園冬皇」美稱,也是「余派」唱腔藝術的傳人。

而孟小冬與梅蘭芳為期四年的短暫婚姻,更可以說是京劇界最迷人的一段愛情故事,卻也是最難解的人生遺憾。(圖/國光劇團提供,記者邱麗玥攝)

編劇、作詞的國光藝術總監王安祈指出,製作《孟小冬》,令她心中為難了許久,因為她認為,《孟小冬》一劇的引人注目之處,並不是孟小冬與梅蘭芳的初次婚姻、終生師父余叔岩、最後歸宿杜月笙「三個男人」之間的相互關係,王安祈認為,這樣的戲就淪於八卦,也脫離主題。

為此,王安祈毅然選擇精研余派唱腔,謝絕舞台與所有名利,人生只剩下琢磨余派藝術的靜定與孤傲。

王安祈表示,《孟小冬》的演出並不是純戲劇的表演,而是將她人生的抉擇和藝術唱腔結合一起,可說是一部「孟小冬談藝錄」。

導演李小平指出,五、六年前即和王安祈談話中談起《孟小冬》,這幾年來,魏海敏的歷練使她己具備好各種條件,由魏海敏來詮釋孟小冬已是不可替代的。

《孟小冬》將由名指揮家邵恩擔任指揮,李小平導演,舞台設計傅寯、燈光設計任懷民、服裝設計王怡美。

三月十一至十四日在台北市中山堂演出。

購票請洽年代系統:(○二)二三四一九八九八;www.ticket.com.tw,或洽:(○二)酖二九三八三五六七轉四○

二至四一○。

Trackback URL for this post:

http://163.21.116.7/index.php?q=trackback/61

1. 魏海敏 孟小冬的相關新聞



鳳凰網

魏海敏化身孟小冬_挑戰歌唱劇 ‎ - 2 天前

去年電影「梅蘭芳」引起風潮,讓民眾開始對劇中另一名京劇名伶「孟小冬」產生認識。 孟小冬是京劇史上最尊崇的女老生,台灣京劇天后魏海敏將化身上世紀北京的「梨園冬 ...

中時電子報 - 15 則相關文章 »


2. 魏海敏唱「孟小冬」 一人三嗓
訊息藝開罐
閱讀藝文
聯合新聞網

2010年3月10日 ... 國光劇團京劇歌唱劇「孟小冬」3月11日起4天在台北中山堂演出,魏海敏不但唱「女聲新歌」、「京劇老生」、「京劇旦角」3種嗓音,還一人擔綱「四郎探母」中的四郎、公主 ...

forum.udn.com/forum/NewsLetter/NewsPreview?NewsID=5467103

呼喚「孟小冬」
聯副‧創作
閱讀藝文
聯合新聞網‎ - 2010年3月1日

重唱孟小冬魏海敏兼飾梅蘭芳
訊息藝開罐
閱讀藝文
聯合新聞網‎ - 2010年2月9日



forum.udn.com 的其他相關資訊 »

3. 魏海敏化身孟小冬挑戰歌唱劇|藝文新聞|中時電子報

2010年3月11日 ... 去年電影「梅蘭芳」引起風潮,讓民眾開始對劇中另一名京劇名伶「孟小冬」產生認識。 孟小冬是京劇史上最尊崇的女老生,台灣京劇天后魏海敏將化身上 ...

news.chinatimes.com/reading/0,5251,513096x132010031101420,00.html

4. 挑戰極限魏海敏以3聲帶化身「孟小冬」 - 中央廣播電台新聞頻道

2010年3月10日 ... 演出作品多樣多變的京劇名伶魏海敏,這次將化身京劇史上地位最尊崇的女老生─「孟小冬」。由於魏海敏不僅須要在這齣新編的京劇歌唱劇中演出青衣、老生 ...

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235272 - 頁庫存檔

5. 魏海敏化身孟小冬挑戰歌唱劇
MSN 新聞頻道

2010年3月11日 ... 去年電影「梅蘭芳」引起風潮,讓民眾開始對劇中另一名京劇名伶...

news.msn.com.tw/news1624593.aspx - 頁庫存檔

6. 國光聚落: 孟小冬劇照搶先看- yam天空部落

2009年10月18日 ... 充滿神秘的孟小冬,除了在陳凱歌電影《梅蘭芳》中由章子怡飾演,這一次則是臺灣京劇天后魏海敏飾演孟小冬,更加的令人期待,形式上嘗試了特殊的「京劇 ...

blog.yam.com/guoguang/article/24615659 - 頁庫存檔

7. 魏海敏化身孟小冬挑戰歌唱劇-娛樂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2010年3月11日 ... 去年電影「梅蘭芳」引起風潮,讓民眾開始對劇中另一名京劇名伶「孟小冬」產生認識。 孟小冬是京劇史上最尊崇的女老生,台灣京劇天后魏海敏將化身上 ...

news.sina.com.tw/article/20100311/2875550.html - 頁庫存檔

8. 娛樂- 魏海敏化身孟小冬挑戰歌唱劇- PChome 新聞

2010年3月11日 ... 去年電影「梅蘭芳」引起風潮,讓民眾開始對劇中另一名京劇名伶「孟小冬」產生認識。

news.pchome.com.tw/.../index-12683007280250621006.html - 頁庫存檔

9. 981218戲劇臺灣—梅蘭芳與孟小冬-王安祈&魏海敏@ ntuartpro的相簿:: 痞 ...

臺灣大學藝文中心*本網站圖文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981218戲劇臺灣—梅蘭芳與孟小冬-王安祈&魏海敏.

ntuartpro.pixnet.net/album/set/14644614 - 頁庫存檔

10. 國光劇團魏海敏《孟小冬》劇照拍攝現場- 藝流網-Floating

本文轉載自國光劇團部落格時間:98年9月29日地點:台北市中山堂參與者攝影師:劉振祥演員:魏海敏導演:李小平其他人員:琴師馬蘭、寵物哈士奇秋高氣爽的日子, ...

floatingarts.ning.com/profiles/.../guo-guang-ju-tuan-wei-hai-min - 頁庫存檔

11. 詮釋《孟小冬》 魏海敏三種唱腔


【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台灣京劇天后魏海敏是梅派傳人,但她也唱「余派」老生戲,明年開春,魏海敏將在台北中山堂,和台北市立國樂團合作,演出京劇歌唱劇《孟小冬》, ...

163.21.116.7/index.php?q=node/61 - 頁庫存檔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2010年3月13日 星期六

李家同 如果我被殺!

李家同如果我被殺!

【聯合報╱李家同】 2010.03.13 02:35 am



李家同

如果我被殺,只要一息尚存,我一定會告訴殺我的人,我絕對寬恕他,也會為他祈禱,更會要求友人照顧他的家人,尤其要使他的孩子不再留在社會黑暗的角落。如果我無法說這些話,我也無所謂,因為我的太太和女兒絕不會痛恨殺我的人,她們一定會為他祈禱,也會照顧他的家人。不僅如此,我的學生不會有一個人希望他被處死刑。
我並非善惡不分的人,我當然知道殺人是不對的,但我更知道,我們心中一定不能有任何恨意,更不能有報復的心理。尤有進者,我深深感受到的是:寬恕最能帶來心靈上的平安。前任教宗被刺,康復以後,立刻到監獄去探訪那位刺殺他的人,而且始終面露慈祥的微笑。現任教宗去年又被攻擊,事後也立刻去探訪那位攻擊他的人。
有一位美國年輕女孩,到非洲替窮人服務,不料被刺身亡,她的爸爸飛到那裡處理後事,目睹當地的窮困,回國以後,募了很大一筆款項,成立了一個機構,專門幫助那裡的人,這位爸爸從來沒有替他的女兒尋求任何的報復。
美國有一種人,叫做阿米希(Amish)人,他們是和平主義者,二○○三年,一位帶槍的人進入了他們的一所小學,開槍殺小孩,然後自殺,五位小女孩身亡,兇手自殺幾個小時以後,一位阿米希人立刻去安慰這位兇手的太太,表示了對她丈夫的寬恕,一位阿米希人擁抱了兇手的父親長達一小時之久。大批阿米希人出席了兇手的葬禮。最後,這些阿米希人還成立一個慈善基金會,以金錢幫助兇手的家屬。
歐洲一直是個國與國之間冤冤相報的地區,但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這一切都已過去,誰也不再記得當年的仇恨,歐洲的和平帶來了空前的繁榮。反觀非洲地區,國與國之間,似乎永遠有著不能忘卻的仇恨,這些仇恨帶來了戰爭,當然也導致非洲的貧困。
在國人強烈反對廢死刑之時,不妨看看國際間對死刑的看法,一共一三九個國家沒有死刑,也就是說,全世界三分之二的國家都已不再執行死刑。歐盟是全體沒有死刑的,最近廢止死刑的國家是蒲隆地和多哥,都是非洲國家,美國和中國大陸仍在執行死刑。可是,從未有人說,美國和大陸是犯罪率極少的國家。
每一次有一個國家廢止死刑,羅馬競技場就會點燈,以示慶祝,這個競技場已是廢墟,但是,當年這是殺人的地方。競技場成為廢墟,歐盟國家廢止死刑,是人類進步的象徵也。
國人應該冷靜下來,好好思考執行死刑背後隱含的想法,也更要看看為何有這麼多的國家不再執行死刑,為什麼這些沒有死刑的國家並沒有很高的犯罪率,那些有死刑的國家也沒有很低的犯罪率。
可是,最重要的是:我們該不該寬恕我們的敵人?阿米希人是心靈上最有平安的人,而他們也是絕對實行寬恕的民族。他們的寬恕是鐵一般的事實,兩位教宗的寬恕也是鐵一般的事實,我們的社會,能不能至少探討一下寬恕的意義?
我已過七十,也不能說從未有人對我不好,但的確我的內心深處,絕對沒有對任何人有怨恨之情,我一直過得平平安安,就是這個緣故。
我們常聽說大家要療傷止痛,很多人以為要療傷止痛,一定要使正義得以伸張,但是,正義常常是盲目的。我們必須記得前任教宗所說的話,「和平建築在正義之上,正義建築在寬恕之上」,我們的社會,應該要注意「寬恕」的重要性了。
(作者為暨南、清華、靜宜大學榮譽教授)
【2010/03/13 聯合報】@ http://udn.com/

http://www.okc.folk-dance.org/talk/viewthread.php?tid=4716
發表於 2008-1-30 20:32 資料 個人空間 網站 短訊息 加為好友

繁體化 簡體化
李家同,Kevin Carter,與禿鷹
http://blog.udn.com/brandcommunications/447553

by C.N. Goan

一篇被廣大讀者傳閱的文章對人心評估人、事、物有莫大的影響。

領取一九九四年的普立茲新聞特寫攝影獎的記者凱文‧卡特,在獲獎的 2 個月後自殺,結束33年的生命。許多人就和李家同教授一樣,指責這個美國記者『僅止於按下人生鏡頭的快門,然後漠然地擦肩而過!』甚至在他死後還有這種『並不足惜』的口吻!

質疑和批評別人是很容易的事情,但這些話偏離了一個基本事實:卡特本人三十三年生命的軌跡。

最令人傷懷的,是那些質疑卡特善意的人們,卻都是沒有踏入過蘇丹戰區、對饑民苦難一無所知的人。

我認為,廣為人尊敬的李家同教授,如果看到盧安達事件的全面(蘇丹是全世界內戰打得最久的國家),看到一絲絲自殺的記者凱文‧卡特 (Kevin Carter)人生的過程和奮鬥掙扎,他不會寫出這種何不食肉糜的自以為客觀的作文。

以下將李家同教授廣受傳閱的作文和事實(或者至少是完整的故事)刊登,兩相對照,會很容易了解片段的故事如何誤導讀者對一個人或一個事件的解讀。

◎美國記者凱文‧卡特的死與生

普立茲新聞獎是美國新聞界最高榮譽獎。在 1994 年 4 月公佈的獲獎名單中,共有 14 個獎項。其中『特寫性新聞攝影』( Feature Photography ) 獎項是由南非『自由記者』( freelancer ) 凱文‧卡特 (Kevin Carter) 獲得。

作品就是這張有關一個蘇丹小女孩的照片。

照片的背景是荒涼的蘇丹原野,沒有任何可以果腹的東西。

一個瘦得皮包骨的蘇丹小女孩在前往食物救濟中心的路上,虛弱得再也走不動了,趴倒在地上。就在不遠處,蹲著一隻碩大的禿鷹,正貪婪地盯著地上那個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等待著孩子倒斃,享用即將到口的『美食』。

照片的內容似乎異常地平靜,沒有人發狂似地嚎叫呼喊,沒有恐懼,沒有瞪大的雙眼,更沒有流血鏡頭。似乎這樣的事情在非洲實屬平常,但它卻蘊涵著無與倫比的震撼力。它不灑狗血,但看過照片後,相信許多人會像被拳頭擊中一樣地發愣。

九三年,卡特來到戰亂、貧窮、饑餓的非洲國家 ── 蘇丹採訪。一天,他看到這樣一幅令人震驚的場景,於是他拍下這一鏡頭。當年的 3 月 26 日,美國著名權威大報《紐約時報》刊登了凱文‧卡特的這幅照片。接著,其他媒體很快將其傳遍世界,在各國人民中激起強烈反響。照片刊出,全世界為之震撼、為之哭泣。

蘇丹 ── 這個全世界內戰打得最久的國家,醜陋不堪的現狀一時之間成為國際社會關注、責難的焦點。

當時,卡特是和他的朋友 ── 另一位自由攝影師 ── 西爾瓦到北部邊界去拍攝遍地餓莩的蘇丹的內戰進展。飛機一降落,卡特就著手拍攝那些飢民。
為了能讓自己從成堆的快要餓死的人的悲慘景象中放鬆一下,他走進了灌木叢。
一陣緊張卻又無力的啜泣聲吸引了他,原來是一個小女孩正艱難地向食品發放中心爬行。

正當他蹲下來拍照時,一隻禿鷹落在鏡頭裏面。
他在那兒等了 20 分鐘,希望那隻禿鷹能展開翅膀。
拍完照片後,卡特趕走了禿鷹,注視著小女孩繼續蹣跚而行,然後坐在一棵樹下,點起一支煙,唸著上帝的名字,放聲慟哭:
「上帝啊!可我必須先工作,如果不能照常工作的話,就不該來這兒 ……」

照片刊出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成千上萬的人來電詢問這小女孩最後是否到達了救濟站。卡特得獎之後,更多人提出了質疑。人們更直接地質問卡特,他自己在拍照的同時,到底做了些什麼真正對那瀕臨死亡的孩子有所助益的事情?
卡特誠實告訴大家,當時,他趕走了禿鷹,把身邊帶的水和一點點乾糧給了那個孩子,看著她走向饑民領取食物的救濟站,這才驅車離開。

然而,質疑者並不滿意這個回答。他們直指卡特冷漠、自私、不顧他人死活,甚至他們直截了當地質疑卡特拍照時是否心懷善意。

拍下這張照片的十四個月後,凱文‧卡特來到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領取了一九九四年的普立茲新聞特寫攝影獎。一時之間,他成了大眾注意的焦點。

大獎帶給他的並非榮耀,在獲獎的 2 個月後,也就是 1994 年 7 月 27 日的晚上,卡特開車到約翰尼斯堡一個他小時候常去玩的地方,穿著T恤和牛仔褲,頭枕著背包躺在汽車座位上結束了他 33 歲的生命。

他的死是一次明顯的自殺行為,死因為二氧化碳中毒。
他在汽車的排氣管上套了一截綠色軟管,把廢氣導入車內。
警方在他的座位上找到一張紙條:「真的,真的對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遠遠超過了歡樂的程度。」

卡特自殺了,質疑者卻仍不肯放過他。
口口聲生指責這個『美國』記者『僅止於按下人生鏡頭的快門,然後漠然地擦肩而過!他死於羞愧,並不足惜!』
質疑和批評別人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這些咄咄逼人的問話卻偏離了一個基本事實:卡特本人三十三年生命的軌跡。

卡特在一九六○年出生於南非約翰尼斯堡一個白人中產階級家庭。
當時的南非實行的是種族隔離的政策,曼德拉領導的爭取人權的民主運動正在艱苦地奮進中。
童年的卡特無法忍受白人對黑人的踐踏,而大聲地抗議卻遭到父母的斥責。
他母親說,黑人已經『習慣』於別人給予他們的、並不把他們當人看的待遇。
在這種情形下,任何人都無能為力。

卡特大叫:「一定有辦法的!」從此,他不再有快樂的童年。
他成長為憤怒少年,又成長為憤怒青年。
在軍中,因為他同情、關心黑人的境遇,曾經被同在軍中的右翼分子打成重傷。
當他考進美國《時代》雜誌約翰尼斯堡分部,他對黑人的關注才得到同事們的認同,他的專業才能也才得到了充份的肯定。

雖然新南非走向了民主,南非黑人的境遇有了長足的改善,
不過根據自己對非洲的深刻了解,知道黑人的苦難遠遠沒有結束。
他主動前往危險重重的蘇丹戰區,發回真切而翔實的報導。
這張著名的照片正是其中之一。

了解卡特的人,包括和他持有不同觀點的父母,都不曾懷疑過他按下相機快門時的善意。
他對生活失去勇氣不是因為『羞愧』,而是因為『孤獨』!
因為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誤解、被傷害!
最令人傷懷的,是那些質疑卡特善意的人們,卻都是沒有踏入過蘇丹戰區、對饑民苦難一無所知的人。
卡特卻僅用一張照片,向我們展示了整個非洲大陸的絕望。

時序進入二十一世紀,蘇丹內戰的烽火並沒有止息,飽受凌虐的饑民依然掙扎在死亡線上。
全世界對該地情景心懷善意的人們並沒有看見什麼令人心安的改變。
我們卻徒然失去了一位了解非洲、年輕力強、勇於赴湯蹈火、滿心悲憤的攝影記者。

作記者,他捕捉苦難,身臨故事現場,屢屢出入生死之境,遭受無數精神上的衝擊和折磨。
他心存道義,視他人苦痛自己苦痛。
當他無力改變這個世界也無力躲避精神煎熬的時候,他只有自殺。
這也就是為什麼卡特生前會感慨的說:「追求真實的人,只有去死。」
凱文‧卡特之死是記者追求『好的』的新聞、『精彩的』的鏡頭,與所謂『社會公德』之間尖銳衝突的結果。

(附錄)
◎李家同/讓高牆倒下吧

我只有八歲

 我是盧安達的一個小孩,我只有八歲。

我們盧安達不是個有錢的國家,可是我運氣很好,過去一直過得很愉快。爸爸是位小學老師,我就在這所小學唸書,放了學,我們小孩子都在家附近的田野玩。家附近有樹林,也有一條河。我大概五歲起就會游泳了,在我們這些小孩子中,我不僅游得最好,也跑得最快。

因為是鄉下,我們附近有不少的動物,我最喜歡看的是老鷹,他們飛的姿態真夠優雅。可是我也很怕老鷹,因為他們常常俯衝下來抓小動物,有一次,有一隻小山貓被一隻大老鷹活活抓走。

有一次我問媽媽,『媽媽,大老鷹會不會把小孩抓走?』

媽媽說:『傻孩子,小孩子旁總有大人在旁邊的,老鷹不敢抓小孩,因為牠們知道大人一定會保護小孩子的。』

我懂了,所以我永遠不敢離開家太遠,我怕老鷹把我抓走。

今年,我開始讀報了,看到報上名人的照片,我老是想,有一天我的照片能上報多好。我的親戚朋友們都說我是個漂亮小孩,也許有一天我會像邁可傑克遜一樣地有名,報上常常登我的照片。

三星期前,爸爸忽然告訴我們,我們的總統遇難了,他認為事態嚴重。因為有心政客可能乘機將事情越搞越糟。

有一天,爸爸在吃晚飯的時候,告訴我和媽媽國家隨時可能有內亂,萬一如此,我們要趕快逃離盧安達,到薩伊去。他叫媽媽準備一下要逃難時要帶的衣物。

就在那天晚上,一群不知道那兒來的士兵進入了我們的村子,我睡著了,什麼都不知道,第二天早上才知道村子裡所有的男人都被打死了,爸爸也不例外。

媽媽居然還有能力將爸爸埋葬了,當天下午我們開始流亡。現在回想起來,媽媽平時是一位很軟弱的人,這次忽然顯得非常剛強,惟一的理由是因為她要將我送到安全地帶去。

媽媽在路上一再地叮嚀我,有人非常恨我們,因此如果媽媽發現有壞人來了,可能來不及跑,可是我是小孩子,跑得飛快,一定要拼老命地逃走。媽媽也一再叫我找一棵樹,或者一塊大石頭,以便躲起來,讓壞人看不到。

就在逃亡的第二天,壞人來了,媽媽叫我趕快逃,她自己反而不走,我找到了一棵大樹,躲在樹後面,可是我看到了那些壞人殺人的整個過程。媽媽當然也死了,這批士兵沒有留一個人,不像上次,上次他們只殺男人,這次沒有一個人能逃過。

士兵走了以後,我才回去看我的媽媽。看到媽媽死了,我大哭了起來,因為天快暗了,我怎麼辦?我只有八歲!

虧得還有一個大哥哥也活著,我猜他大概有十幾歲,是個又高又壯的年青人,剛才他一定也躲了起來,他看我好可憐,來拉我走,他說我們一定要趕快走,找到另一個逃亡的團體,人不能落了單。

我和這位大哥哥相依為命,也找到了一批逃亡的人,好幾次有救濟團體給我們東西吃,雖然很少,可是都虧得這位大哥哥,替我弄到食物吃,如果不是他的話,我早就餓死了,因為小孩子是很難拿到食物的。

由於我們都大半處於饑餓狀態,我們都越來越瘦,這位大哥哥也不是壯漢了。有一天,他說他要去一條河邊喝水,我告訴他最好忍一下,因為河裡都有過死屍,他說他渴得吃不消,一定要去冒一下險。

當天大哥哥就大吐特吐起來,而且虛弱得走不動了。他要休息,然後勸我不要管他,和其它大人一起繼續得逃亡。這次我堅決不肯,決定陪他,他到後來連跟我吵的力氣都沒有了。我偷偷地摸了他的額頭,發現他額頭好燙。

大哥哥昏睡以後,我也睡著了。等我醒過來,我知道他已永遠的離開我了。

我和大哥哥說了再見以後,走回了大路,不知道什麼原因,我從此沒有看到流亡的難民,我只有一片麵包,二天內,我只吃了這一片麵包,我已越來越走不動了。

就在這時侯,我發現一頭大老鷹在跟著我,它原來在天上飛,後來發現我越走越慢,索性飛到了地面,我走牠也走,我停牠也停。

雖然沒有見到任何逃亡潮,卻看到了一部吉普車開過來,我高興極了,以為他們會救我一命,可是吉普車沒有停,我心裡難過到了極點。

吉普車開過去了以後,忽然停了下來,車上有人走下來,我的希望又來了。可是那位先生並沒有來救我,他拿起一架配有望遠鏡頭的照像機對著我拍照,當時那位大老鷹站在我附近。照完以後,吉普車又走了。

我這才想起這位先生一定是一位記者,他要趕回去,使全世界的報紙都會登到這一張照片,老鷹在等著小孩過世。

明天早上,你們在吃豐盛早飯的時侯,就會在報紙上看到我的照片,我不是很希望能上報嗎?這次果真如了願。

你們看到的是一個瘦得皮包骨的小孩,已經不能動了。可是我過去曾是個快樂、漂亮而又強壯的小男孩,我曾經也有父母親隨時陪在我的身旁,使老鷹不敢接近我。我曾經全身充滿了精力,每天在河裡游泳。

現在,我只有一個願望,在老鷹來啄我的時候,我已不會感到痛。

我只有八歲。


==
如果所謂的悲天憫人、社會關懷和溫馨勵志,
甚至是作為慈善家或社會良心的聲名,
竟然得建築在這種對無法自我辯護的死者毫無同理心的消費之上。

我真不知這和羅大佑在二十幾年前對嗜血記者們的控訴:
「唯一一種作踐別人以抬高自己的職業」,有什麼差別?

而且在「知識份子的良心」之類的光環加持下,
這種力量比記者不知可怕多少倍。






2009 - For the liberty & Human Rights of Tibet, China & Taiwan

王清峰:要我殺人真的做不到

王清峰:要我殺人真的做不到
• 2010-03-13
• 中國時報
• 【陳志賢/台北報導】

 我走了 再見▲前法務部長王清峰因死刑存廢爭議下台,12日上午王清峰至法務部和同仁擁抱辭別時忍不住落淚。王並在檢查司辦公室白板上留下「我走了再見!」的字跡。(陳君瑋攝)

 我走了 再見▲前法務部長王清峰因死刑存廢爭議下台,12日上午王清峰至法務部和同仁擁抱辭別時忍不住落淚。王並在檢查司辦公室白板上留下「我走了再見!」的字跡。(陳君瑋攝)
 因不執行死刑而請辭下台的王清峰昨日告別法務部,她在臨別前強調,要她去執行死刑,就等於要她去殺人,「這是政府帶頭殺人的行為,我真的做不到」,現在一碰觸死刑議題,就被「被害人的眼淚」所征服。
 王清峰說,卸下部長職務後,她可以好好修養身體、充實專業,未來也將重拾律師工作,繼續為人權打拚。
 王清峰前天深夜請辭獲准後,漏夜到辦公室整理打包,昨天上午再到法務部,紅著眼眶逐樓向與她相處一年多的同仁辭行。
 王清峰離去前,特別在法務部一樓大廳以九十度鞠躬向在場同仁道別,列隊歡送的女職員紛紛與她相擁而泣,王清峰激動落淚,哭著感謝她上任以來,被她操得半死的同仁,說她的離開是最好的選擇。
 王清峰說,廢除死刑不是她一個人的理念,也不是她特立獨行,這已經是國際的共識,社會上應更理性思考這個問題。
 至於藝人白冰冰質疑她並非被害人家屬,不能感同身受,王清峰說,她廿多年來投入被害人保護工作,接觸眾多案例,對被害人的苦,能夠感同身受。
 她說,把罪犯剁掉很容易,但為何會造成他殘暴行為的原因,怎麼樣對症下藥、是不是給他一個悔改的機會,才是重點。
 她知道殺人者死、殺人償命是幾千年來根深蒂固的觀念,要轉換過來實在不容易,需要時間。但一提及這議題,就馬上被誣衊,導致問題無法解決。
 王清峰說,她上任部長後,一直到去年九月,才有餘力來關心死刑議題,剛在法務部組成逐步廢死推動小組,研究這四十四名死刑犯的處理事宜,才剛起步就被誤會、撻伐,得不到外界諒解。
 媒體詢問府院要她辭職的感受,王清峰說沒有委屈,政務官施政理念不合,就要選擇離開,她無所求,不會感傷。
王清峰:要我殺人真的做不到
中時電子報 - ‎4小時之前‎
因不執行死刑而請辭下台的王清峰昨日告別法務部,她在臨別前強調,要她去執行死刑,就等於要她去殺人,「這是政府帶頭殺人的行為,我真的做不到」,現在一碰觸死刑議題,就被「被害人的眼淚」所征服。 王清峰說,卸下部長職務後,她可以好好修養身體、充實專業,未來也將 ...
高層透露:王清峰想走不只一次了 聯合新聞網
接獲神秘電話 王清峰不辭變閃辭 自由時報
NOWnews - 人間福報 - 中時電子報 - 聯合新聞網
共有 958 篇相關新聞 »

廢死聯盟向王致敬
中時電子報 - ‎4小時之前‎
法務部長王清峰因「廢死」辭職下台,積極推動廢除死刑的「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昨日表示遺憾,除籲請各界審慎思考死刑存廢問題,也期待新任法務部長能夠依刑事訴訟法和兩公約,審慎行使職權。 廢死聯盟表示,王清峰對執行死刑態度慎重,也促成法務部組成「逐步廢除死刑 ...
直言集/廢死部長走了 新部長要死才能來?
聯合新聞網 - ‎6小時之前‎
「堅不執行死刑,不會請辭」話猶在耳,王清峰前晚請辭法務部長獲准。走了「廢死」部長,就能來個「要死」部長?四十四個死刑犯如何處置?我國還要逐步廢死?種種問題都尖銳地考驗台灣人民。 死刑存廢問題,在世界各國都有爭議,有爭論並無不好,如果正反兩派主張能拋開成 ...
王清峰難擋洪流 一通電話辭官
聯合新聞網 - ‎6小時之前‎
法務部規畫推動「逐步廢除死刑」,在王清峰大動作宣示理念後,不到三天,就敵不過高層選票考量的一通電話;讓近來壓力沉重的王清峰,決定卸下部長重擔,換來瀟灑人生。 今年一月,確定政務次長黃世銘被提名為檢察總長人選,王清峰就傷透腦筋,從體系內到體系外,尋找能夠 ...
王清峰「要我殺人,我真的做不到…」
聯合新聞網 - ‎6小時之前‎
為死刑問題下台的王清峰,昨天上午回法務部跟部屬告別,她認為理念不合就應該離開,沒什麼委屈。談到死刑,王清峰還是說:「大家苦苦相逼,要我去執行死刑,也就是殺人,我真的做不到。」 多位檢察官及同仁忍不住和王清峰相擁而泣,有人在卡片上寫著「非常佩服你的理念跟 ...
廢除死刑,台灣人權跟上國際潮流了嗎?
NOWnews - ‎9小時之前‎
(●作者劉曉彤,女,北市,大畢,貿易。本文為NOWnews.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近日廢除死刑與否、三審定讞的44名死刑犯是否要執行,各界聲浪如潮湧直撲法務部長王清峰。王部長認為全世界大多數國家均已廢除死刑,台灣應朝廢除死刑前進,與國際人權接軌。 ...

2010年3月10日 星期三

蔡巧阿姨_ 一把剪刀幫助千百人蔡巧與台灣初期護理

蔡巧阿姨 一把剪刀幫助千百人蔡巧與台灣初期護理


盧俊義撰 《當代醫學》月刊414期 2008年3月p.283~285 [PPT] PowerPoint 簡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蔡巧,1910年10月18日出生於鹿港,是蔡絜與李招治之女;1927年,她得鹿港教會林照牧師的推薦,來彰化找蘭大衛醫師,蘭醫生接將她送往馬偕醫院的護校就讀。20歲受洗。1930年護校畢業後又接受一年助產士的訓練並取得檢定考試及格的執照。後回到彰化基督教醫院服務。1934年她和赴日學醫返台的陳法丁結婚,婚後陸續生了兩個女兒,不料,其夫卻婚後數年就過世,她須扛起照顧夫家的責任,遷到位於台北縣與宜蘭縣交界的坪林定居。他在鄉公所任事務員,而自1940年起當了35年的免費產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張文亮撰 《一把剪刀,幫助千百人-蔡巧與台灣初期護理》=Grandma Tsai and a pair of scissors
校園出版社 2005年9月 100頁 校園叢書
一談到醫療典範,通常都會說到醫師,甚少有人會想到許多感人故事也發生在護理工作者身上。我們經常聽到英國南丁格爾的故事,卻甚少有人說台灣也有像南丁格 爾這樣的護理人員,就像我們一再聽到史懷哲、德蕾莎修女的事蹟,卻甚少說到咱台灣也有一位施乾也做了同樣的事,這確實是一件非常可惜,也是令人感慨的事。
這本《一把剪刀,幫助千百人-蔡巧與台灣初期護理》之書,可幫助我們看到,並且認識台灣早期的護士和助產士們,培育的經過,以及她們奉獻的精神,是很 值得所有從事醫療工作者仔細讀的一本好書。同時,在這本書中,也可看到台灣早期社會女性堅忍的生命力。就像書中主角蔡巧女士所說的:「以前台灣窮苦人家的 女人是強壯的,生產的時候,到溪邊,用一塊碗碎片,自己割斷臍帶,在溪水裡給嬰孩和自己清洗。」她這樣的話,對生活在今天的我們,聽起來就像在聽天方夜譚 一樣遙遠的故事。但卻真實地發生在我們阿嬤那代女性的身上。我就親自聽見現在尚且健在、已經高齡92歲的胡文池牧師娘(葉寶玉女士,也是助產士)告訴過我 的故事;她說有一次接到一個正在田裡「搜草」的農夫來叫她趕緊去他田裡幫忙,說她太太在田裡生產了。當她的夫婿胡文池牧師騎著一台50 cc機車載著她趕往田裡去時,那位產婦雙手捧著剛出生的嬰兒坐在田埂邊。胡牧師娘就在田埂邊趕緊替她處理,那位產婦隨即用田邊水溝的水,替孩子先清洗一 下,然後才在先生和胡牧師娘共同扶持下,走回田邊的農舍裡,進一步處理產後的事宜。
但更值得人們感念的醫療工作者,就像蘭大衛醫生夫婦所奉獻的一樣,蔡巧女士這樣描述她在台北縣坪林鄉工作的心得,她說:「所有接生的,我都不收錢。別 人就送雞、送鴨、送蛋給我,當作我的走路工。工作最有趣的地方就在幫助人,不是酬勞。」就這樣,有長達35年時間,蔡巧女士都是免費替人家接生,協助護理 的工作。「全坪林地區的嬰孩,幾乎都是她的雙手接生下來的」,作者在書中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已經可以讓讀者看出在這段漫長歲月中,蔡巧女士翻山越嶺、涉過溪水、日夜不停地透過免費接生助產的工作,已經為她在坪林鄉民心中,留下了他們生命裡永不能磨滅的印記。蔡巧女士,雖然不是醫師,但卻是整個坪林鄉在 1940至1980年代之間,鄉民生命來臨的接生者。
最近引起咱台灣社會甚多議論的重大議題之一,就是要不要承認中國的學歷?若是要,那麼,台灣醫界必定首當其衝。因為已經有多個財團在中國政府的協助 下,蓋好,或是正準備蓋超大型的醫學院、醫院和護理專校,大量培養醫護藥等人員。大約只要再10年後,這些在台灣有設置醫療機構的大財團,就可以用目前台 灣三之一的工資,甚至更低,從中國一批批地引進台灣醫療職場工作。這些大財團的醫院會首先聘用這些在中國訓練出來的醫護藥人員。屆時,台灣最頂尖的醫療菁 英群,將會逐漸被中國所取代。為甚麼會這樣?原因很簡單,台灣這些大財團的老闆或董事們,他們日夜所思的,並不是生命價值和尊嚴問題,而是賺錢的利潤。他 們對生命價值的看法,往往是用錢的數字在估計,而不是生命的意義,和社會責任。
怎樣看生命的問題?在台灣醫療史上,有許多奉獻於醫療工作可歌可泣的生命故事,而其中一直讓人歌頌迄今的一件事,就是彰化基督教醫院蘭大衛醫師 (David Landsborough, 1870-1957)和他的夫人連瑪玉(Campbell N. Moody, 1865-1984)「切膚之愛」的感人故事。從發生這件震撼人心靈的1928年,一直到今天,彰化街上還流傳著一句俗語:「北有媽祖宮,南有蘭醫生。」 (請用台語讀:「Pak u Ma cho keng, lam u Lan i-seng.」)來歌頌蘭大衛醫生在彰化,及中部地區(比較正確的說法,是對整個台灣),在醫療工作上的奉獻。蘭醫生父子在台灣人民的心中所奠立的生命 價值,恐怕這些大財團們就算傾盡所有財富,也難換取得到。類似這種一百多年前,以宣教師名義到台灣來,奉獻全部生命精神開拓醫療傳道,並且奠下醫療培育工 作的這些外國醫師們,才是最值得我們當作學習生命教育的典範。而目前在台灣,已經有醫學院開始用「典範教育」在介紹這些在醫療工作上有貢獻的人,這真是令 人欣慰的事。
讀台大張文亮教授所寫的這本介紹蔡巧女士的書,確實是一種享受,他細膩又暢順的筆調,讓人一讀,就想一口氣將之讀完。薄薄的這本書只有100頁,是可 以一面喝咖啡、泡茶,一面翻閱品嚐,確實是一種享受。而書裡還有許多珍貴的照片,值得珍惜。也透過張教授所寫蔡巧女士的故事,不但幫助我們看到90年前台 灣醫療簡單的面貌,也可看到一位受過嚴謹醫護人員訓練的女性-蔡巧,怎樣將她所學的,在最窮困的環境下,奉獻出她生命最精華的智慧,點亮了偏遠地區許多人 生命的盼望。
我喜歡張文亮教授寫的書,也曾邀請過他來我的教會演講,雖然他講話有一點點口吃,但卻深獲大家的好評。在他的身上,我看到關心台灣的方式很多種,他就是用寫書的方式,把台灣的土地、水,和人物連結在一起寫,這種寫法非常特別,讓讀他書的人,很容易就認識這塊土地的人文事物。張教授出生在彰化,也在彰化受教育長大。在台北讀大學,之後,到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完成學業。目前是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是一位非常敬虔的基督徒。因此,他的作品很特 別,讀起來,有基督教信仰的內涵,卻沒有傳教,也沒有說教的韻味,這種情形在他所寫的每一本書中可以看出來。他的著作甚多,已經接近20本。其中《電學之 父-法拉第的故事》這本書,曾獲得行政院新聞局頒贈金鼎獎、文建會頒贈「好書大家讀」的年度好書,我認為不但是身為醫護人員該看此書,特別是護理人員應該 讀他寫的《南丁格爾與近代護理》這本書,真是好書一本。有很多時候,我真想建議醫學院應該要求護理系將這本書當作教科書讀。而這本介紹「蔡巧」女士的書, 應該推薦給護理人員和醫學生讀,好使他們知道:「不是在大都會、大醫院才能做甚麼偉大的事,反而是到窮鄉僻壤之地,更能使工作和生命都豐富起來。」


一把剪刀,幫助千百人-蔡巧與台灣初期護理
文/ 盧俊義
.作  者:張文亮
.出版公司:校園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年9月
.頁  數:100頁


[DOC] 護理人文素養之啟發與應用 檔案類型: Microsoft Word - HTML 版


一把剪刀,幫助千百人─蔡巧與台灣初期護理. 前言. 一開始,不是故意的。 ..... 烈姑娘注意到彰化城的周遭有許多小村落,如阿姨莊、中庄子、牛埔仔、柴坑子、番社口、 ...

hippo.bse.ntu.edu.tw/~wenlian/sun/sun-19.doc[XLS] 如附件三 - 輔英科技大學 檔案類型: Microsoft Excel - HTML 版

261, 260, 00183504, 一把剪刀, 幫助千百人: 蔡巧與台灣初期護理= Grandma Tsai .... 294, 293, 00183549, 一碗陽春麵的回憶: 「阿姨, 這碗陽春麵, 我跟弟弟只吃一半, ...

asp2005.fy.edu.tw/Fooyin/plan/inside/papaer/報告/附件三.xls一把剪刀,幫助千百人-蔡巧與台灣初期護理 這本《一把剪刀,幫助千百人-蔡巧與台灣初期護理》之書,可幫助我們看到,並且認識台灣早期的護士和助產士們,培育的經過,以及她們奉獻的精神,是很值得所有從事醫療 ...

www.medtoday.com.tw/41417.htm - 頁庫存檔博客來書籍館>一把剪刀,幫助千百人蔡巧與台灣初期護理 2005年9月1日 ... 謝謝您!跋山涉水的助產士奶奶。 蔡巧奶奶已經九十七歲了。九十七年的悠悠歲月裡,奶奶有三十五年的時間在坪林鄉擔任義務助產士。奶奶以同一把剪刀, ...

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 - 頁庫存檔 - 類似內容Findbook > 部落格貼紙> 一把剪刀幫助千百人:蔡巧與台灣初期護理 一把剪刀幫助千百人:蔡巧與台灣初期護理. 一把剪刀幫助千百人:蔡巧與台灣初期護理. 作者:張文亮, 出版社:校園書房, 出版日期:2005-10-01 ...

findbook.tw/book/9789575879082/badge/preview - 頁庫存檔博客來網路書店- 目前您搜尋的關鍵字為: 河馬 顧名思義,就是要跟所有地球上的強悍動物打過一遭才算數啦! ... Joy(小裘依)從小就愛哼哼唱唱,她的阿姨... more ... 一把剪刀,幫助千百人──蔡巧與台灣初期護理 ...

search.books.com.tw/.../prod_search.php?cat... - 頁庫存檔尋夢園- 藍碧玉的留言板 100 篇文章 - 1 位作者 - 最新文章: 2006年5月30日

他犯了一千次錯誤,他用了一千種不合適的材料去作燈絲。 有個記者問他:「失敗一千次的 ...... 老兄,你若日後發了大財,資助我一把,幫我建一座大藥堂,也算我沒有白給你看一次病。」 ...... 建國中學最後錄取的那一百人,真的有把握一定比附中前一百名前景好嗎? ...... 世界各地都有需要幫助的人,我決定從台灣做起。 ...

board.ek21.com/board?uno=58802&nowp=7 - 頁庫存檔取得更多討論結果

54power-主題搜索導引- 每日書目-2005年09月01日-... 一把剪刀,幫助千百人──蔡巧與台灣初期護理; 謝謝您! ...... 愛倫)、cornbug(玉米蟲)、evalu(一罵)、mayweng(小電阿姨)、superdj(dj)、sunry、tjlin(東璟) 七位. ...

www.54power.idv.tw/54power/books1/day20050901.htm - 頁庫存檔20091115-Weekly9p - [ 轉為繁體網頁 ]

尽管价格经常达到每月一千美元,父母们仍然蜂拥而至。直到去年八月,十五岁的邓森山 ...... 专家认为,如果中共的初期飞弹攻击规划良好,可以取得大台湾部分的空军基地 ..... 而在前一次被强行押送该精神病院时,连姓名都不问,医务人员强行用剪刀剪开 ...... 了中共军队一年军费预算的规模了,其中还没有计算从药品、手术费、护理费、住院 ...

www.epochtimes.com/gb/9/11/15/20091115-Weekly9p.htm - 頁庫存檔一个818357166 我们770027797 时间767969294 中国727787725 - OSSF ... ... 实验31320205 在这31319145 施工31299518 相比31291435 一把31281011 就有31250377 ..... 氛围11288767 验收11286474 真相11285894 护理11285324 视线11276896 一 ...... 十六大4587897 已达4587583 一千4587447 演变4587183 雪花4587148 一门4587033 ...... 企业564060 戊戌564021 夜明珠564011 机械人563984 巧巧563974 旗子563962 海 ...

svn.openfoundry.org/ajaxperl/branches/sal/CDWS/data/words.txt - 類似內容您已移除此搜尋的搜尋結果。 隱藏這些項目

載入中...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約有878,000項符合蔡巧 護理的查詢結果,以下是第 11-20項。 需時 0.24 秒。
搜尋結果
1. 談蔡巧與台灣護理(書評)
這本《一把剪刀,幫助千百人-蔡巧與台灣初期護理》之書,可幫助我們看到,並且認識台灣早期的護士和助產士們,培育的經過,以及她們奉獻的精神,是很 值得所有從事 ...
www.laijohn.com/archives/pc/Chhoa/...t/.../Lou,Cgi.htm - 頁庫存檔 - 類似內容
2. 一把剪刀,幫助千百人-蔡巧與台灣初期護理
這本《一把剪刀,幫助千百人-蔡巧與台灣初期護理》之書,可幫助我們看到,並且認識台灣早期的護士和助產士們,培育的經過,以及她們奉獻的精神,是很值得所有從事醫療 ...
www.medtoday.com.tw/41417.htm
3. Findbook > 商品簡介> 一把剪刀幫助千百人:蔡巧與台灣初期護理
蔡巧奶奶已經九十七歲了。九十七年的悠悠歲月裡,奶奶有三十五年的時間在坪林鄉擔任義務助產士。奶奶以同一把剪刀,剪斷小寶寶的臍帶,聽他們發出宏亮的哭聲,迎接他們 ...
findbook.tw/book/9789575879082/basic - 頁庫存檔
4. 博客來書籍館>一把剪刀,幫助千百人蔡巧與台灣初期護理
2005年9月1日 ... 一把剪刀,幫助千百人──蔡巧與台灣初期護理張文亮/著.
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 - 頁庫存檔 - 類似內容
5. 一把剪刀,幫助千百人蔡巧與台灣初期護理- 中文書店: 香港書城網上書店 ...
蔡巧奶奶已經九十七歲了。九十七年的悠悠歲月裡,奶奶有三十五年的時間在坪林鄉擔任義務 ... 奶奶的生命史與台灣的醫療及護理發展史,交織出一則平凡中有偉大的故事。 ...
www.hkbookcity.com/showbook2.php?serial_no=83594 - 頁庫存檔
6. [PPT]
PowerPoint 簡報
檔案類型: Microsoft Powerpoint - HTML 版
蔡巧與台灣初期護理. 張文亮教授. 一個人,在這塊土地上,. 實實在在地跟隨上帝, ... 當時鹿港教會的牧師林照,一知道這消息,就鼓勵編織草帽的蔡巧去學護理。 ...
hippo.bse.ntu.edu.tw/~wenlian/sun/sun-17.ppt
7. 《一把剪刀,幫助千百人蔡巧與台灣初期護理》校园书房_淘台湾_百度有啊
《一把剪刀,幫助千百人──蔡巧與台灣初期護理》校园书房. 点此查看商品大图. 价格: 22.00元. 运费读取中...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
youa.baidu.com/item/5e40303de4630826437f47a4 - 頁庫存檔
8. 96歲陳蔡巧接生6000次
九十六歲的陳蔡巧是彰化縣鹿港人,一九三○年起在彰基擔任護士,並由創辦彰基的英籍傳道醫師蘭大衛教授護理知識,因資質聰穎而被派往台北縣馬偕醫院受訓,並於該醫院初 ...
www.epochtimes.com/b5/5/5/13/n919904.htm - 頁庫存檔
9. [DOC]
典範教育:「小小的愛無限生機」盧俊義牧師
檔案類型: Microsoft Word - HTML 版
第二個故事是蔡巧護理士,她出生在彰化的鄉下,從小在教會中,因為順服「你說什麼我就做什麼」,在蘭大衛醫師和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訓練之下,努力認真做事和學習,在那個 ...
tsai.xms.tmu.edu.tw/xms/read_attach.php?id=251
10. webopac 系統
蔡巧與台灣初期護理/張文亮著.--初版.--臺北縣新店市.--校園書房.--民94 ... 書名: 一把剪刀,幫助千百人‧蔡巧與台灣初期護理‧grand tsai and a pair of scissors‧蔡巧 ...
libsrv.ctvs.ptc.edu.tw/detdata.php?pagerows=15...BRN... - 頁庫存檔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約有878,000項符合蔡巧 護理的查詢結果,以下是第 11-20項。 需時 0.24 秒。
搜尋結果
1. 自由時報電子新聞網-生活新聞
〔記者張瑞楨╱彰化報導〕台灣首座紀念護理人員的公園- 彰化市彰化基督教醫院「巫瑪玉紀念園地」,昨天在九十六歲老護士陳蔡巧等老中青三代護士剪綵下啟用,象徵南丁格 ...
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may/13/today-life1.htm - 頁庫存檔
2. 康寧醫護暨管理專科學校 一把剪刀, 幫助千百人, Grandma Tsai and a ...
一把剪刀, 幫助千百人= Grandma Tsai and a pair of scissors : 蔡巧與台灣初期護理. 點閱:29; 推薦:0; 評論:0; 引用:0; 轉寄:0 ...
webpac.knjc.edu.tw/ct.asp?xItem=252810&ctNode=209...1 - 頁庫存檔
3. 佛光山成立捐款帳戶救助風災受難者
又一次,因為有產婦臨時在半路待產,陳蔡巧女士及時協助,這才讓坪林人發現原來這位默默做事情的戶籍事務員是位有證照、經驗豐富的護理兼助產人員,曾經還是彰化基督教 ...
www.stlouischinesejournal.com/localnews/local_news_081309.htm
4. 簡單生活簡單愛- 一把剪刀,幫助千百人蔡巧與台灣初期護理~新書介紹
一把剪刀,幫助千百人──蔡巧與台灣初期護理 作者:張文亮 蔡巧奶奶已經九十七歲了。九十七年的悠悠歲月裡,奶奶有三十五年的時間在坪林鄉擔任義務助產士。 ...
www.wretch.cc/blog/lineyapin/2489718 - 頁庫存檔
5. 9405三位護士的故事
「我會注射」,蔡巧自告奮勇的幫全村村民打預防針。這時、坪林人才發現到原來聘來的戶籍事務員是位有證照、經驗豐富的護理助產人員,她是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護士長。 ...
www2.cch.org.tw/history/story117.htm - 頁庫存檔
6. 《一把剪刀,幫助千百人蔡巧與台灣初期護理》校园书房- 易趣品质网购
2005年9月1日 ... 易趣热销商品: 《一把剪刀,幫助千百人──蔡巧與台灣初期護理》校园书房限时抢购,预购从速。在易趣书籍/杂志/报纸,国外原版书/台版、港版书找更多 ...
item.eachnet.com/.../1258439726455088_prd.html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頁庫存檔
7. 博客來網路書店- 目前您搜尋的關鍵字為: 張文亮著
相關搜尋:一把剪刀、張文亮/著、張文亮、護理、一把剪刀,幫助千百人. 原價:110 元, 優惠價: 9 折,99元. 謝謝您!跋山涉水的助產士奶奶。蔡巧奶奶已經九十七歲了 ...
search.books.com.tw/.../prod_search_author.php?... - 21小時前 - 頁庫存檔 - 類似內容
8. 中文新書96年3月(5)
410.9 8763 94 一把剪刀, 幫助千百人= Grandma tsai and a pair : 蔡巧與台灣初期護理/ 張文亮著 Click here. 411.18 8634 95 長生不老專賣店: 充滿希望與爭議的生技大 ...
www.lib.cgu.edu.tw/search/newMaterials/96/C960305.htm - 頁庫存檔
9. 信心: "醫療關懷與社會參與"課程建議閱讀的書籍
2009年5月8日 ... 一把剪刀,幫助千百人──蔡巧與台灣初期護理(校園書房) 是誰在遠處吹醒了那一隻號角?(校園書房) 南丁格爾手記(校園書房) 南丁格爾與近代護理(校園 ...
nursingfaith.blogspot.com/2009/05/blog-post.html - 頁庫存檔
10. 97年12月新書通告
一把剪刀, 幫助千百人: 蔡巧與台灣初期護理. 張文亮著. 初版. 校園書房. 5003012. 419.9232 8466-2 95. 台大內科經典. 李淑娟. 初版. 財團法人王德宏 教授消化醫學基金 ...
www2.edah.org.tw/edh/homepage/booknew8-12.htm - 頁庫存檔

順走,蘭醫生

醫二三事/順走,蘭醫生

【聯合報╱記者╱張耀懋】 2010.03.10 02:41 am


曾獲第六屆醫療奉獻獎的前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蘭大弼,昨天上午在英國倫敦1家老人安養院辭世,享壽96歲。
見(中央社3月3日電)



「這外國的房子怎會有中文字?」女兒指著一幅老照片的門牌好奇地跟著唸出來─「蘭寓Formosa」。
彰化行醫28年 正港台灣人
從倫敦搭地鐵轉火車,40分鐘即可到達這南邊小鎮Smitham。12年前造訪時,房子的主人是在台灣就熟識的老朋友,年已80,還親自站在火車站旁等我們。老先生健步,一路叮嚀那兒有小坑、石頭,不到10分鐘就到這個沿小山坡而建的社區。一排小別墅,除了門口中文門牌,還有那座用樹叢修剪而成的火車頭,一眼就找得到。「那是台灣的火車頭哦!」蘭大弼(David Landsborough IV)謹慎地從桌上拿出一本筆記本,上面簽滿了來自台灣的訪客。

蘭大弼(左)與夫人高仁愛醫師。

「他是英國人了?」女兒還來不及趕上那次拜訪。「也不能這麼說啦!」上次同行的老婆大人若有所思,「他們來台宣教行醫,奉獻一生後,老了做不動了,就返鄉去,一來落葉歸根。」老婆大人有些感傷了,「二來,其實也是真正的理由,是他們覺得不能再為人服務了,就不想『賴著你』,反而讓你為他們服務,所以回到原居地。」跌回記憶的老婆大人頓了一下,「都來台數十年了,家鄉變了,兒時玩伴都不在、生活習慣也都變了,怎麼養老?」老婆大人十分不捨。
蘭大弼就是這樣在1980年退休,和妻子高仁愛醫師返回英國。算起來,蘭大弼可以算是道地的台灣人,1914年在彰化出生,從小跟著台灣孩子打赤腳,在田埂中玩耍,以致於後來穿皮鞋時覺得非常不習慣,直到17歲才返倫敦習醫,再至中國大陸,泉州經驗顯然是他醫療事業的啟蒙地,1952年重回彰化醫館行醫28年。要說蘭大弼的故事,得從他父親蘭大衛說起。蘭氏一門對台灣醫療影響很大,不只是創設、擴充彰化基督教醫院,豐沛中部醫療資源等硬體建設,蘭氏家族的醫者風範、醫療大愛更是遠流傳。
切膚之愛 蘭媽媽樹立典範

蘭寓門前的台灣火車頭。

「這是他們的故事嗎?」女兒指著一幅油畫。
切膚之愛,1956年,畫家李石樵應當時高雄醫學院長杜聰明之邀,將那一場不平凡的愛凝結在台灣人的記憶裡。這幅畫一直被高醫當作「鎮院之寶」,不是畫的價值,而是畫中的醫者大愛的重量。那是有關蘭大弼父母─蘭大衛與連瑪玉的故事。
「還有什麼好辦法可幫幫這孩子?」1928年,13歲的周金耀還是國小5年級生,不慎跌傷右膝蓋關節,原本只是外傷破皮,不料幾天遲延,傷口感染、浮腫化膿,輾轉求醫近一個月後,至彰基求醫。當時蘭大衛全家在中國山東煙台。先由其他醫師手術清創、抑制傷勢惡化;唯住院3個月後,傷口始終未癒合,恐需截肢。已經照顧周金耀數月的連瑪玉憂心如焚。蘭大衛殫精竭智,「有了!」那是1921年出版的一本外科書籍,此書在彰基院史館仍可以找得到。蘭大衛靈光乍現,但又黯淡下來,「有一種植皮手術或許是唯一希望。需割切其他部分皮膚。」 

畫家李石樵1956年應高醫院長杜聰明之邀畫的「切膚之愛」油畫,為高醫大收藏、展示。

「那割誰的皮膚呢?」女兒張大了嘴,等著結局。傷患體力太弱,不合適;他的養父母需種田養家、照料周金耀,也不可能。「割下我的皮膚來補,可以嗎? 」蘭夫人自告奮勇。在幾無可選擇的情況下,蘭大衛按照書上所述,在連瑪玉身上取下四條約手指長寬的淺層皮膚,移植到周金耀的腿上。
「我忽於麻醉中甦醒過來;並親眼瞥見蘭醫生正在動手術,開始切割也被麻醉中的蘭媽媽腿部皮肉,當時我有如觸電一般的震駭!這時我才想起,當天蘭媽媽說要割皮膚補給我的事竟是真的。」日後成為牧師的周金耀每每回憶這段經歷,就有說不出的感動。
這次手術並沒有成功,經過一個月之後,蘭大衛再採周金耀左大腿很少部分的皮,以細片撒播於傷口才逐漸長出皮膚來。再經二次手術,才全部痊癒。
蘭大弼在講述這段歷史,還特別翻箱倒櫃找文獻,說當時英軍已做過這種手術了,蘭大衛做的皮膚移植應該不是台灣部分文獻記載的世界首例。蘭大弼還發現,當邱吉爾還是小少尉軍官時,也動過類似手術將皮膚捐贈給一名同袍。事實上,醫界在1943年以後,才逐漸發現皮膚的排斥作用,1970年代才開始有成功率較高的皮膚移植手術。切膚之愛手術的作用應較接近傷口皮膚覆蓋。
一對飄洋過海白人醫師,切下配偶身上的皮膚,移植在一個不相識的異國男孩身上,只為了搶救這位異國小孩的生命。
握暖台灣病患的手 放下了
蘭大弼就是在這樣的宣教醫師家庭中成長,耳濡目染,以蘭大衛為身教的另一典範,日後再述。到彰基院史館參訪時,你都會聽到這在蘭大弼身上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習慣:冬天很冷,蘭大弼聽診前都會先用手握住聽筒,告訴病人不要擔心接觸時的不舒服,因為他已經將聽筒握暖了…。不過,這一次,那雙握暖台灣病患的雙手,放下了。
諮詢、圖片提供:
●中央研究院台史所副研究員劉士永
●彰化基督教醫院蘭大弼追思禮拜資訊:
1.英國:Friday 12th March at Redhill URC, Shaws Corner, Redhill, Surrey, UK, at 10.30 a.m
2.台灣:5月1日下午2時,彰化基督教醫院教學研究大樓12樓蘭大衛國際會議廳舉辦。
【2010/03/09 聯合報】@ http://udn.com/

1.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5464948.shtml英國旅遊日記20090929-探訪蘭醫師+亨利八世的夏宮@ 潛水夫的鯊魚洞 ...
2009年11月26日 ... 關於蘭醫師,只要是老彰化人,幾乎都會知道「蘭醫師」,不管是蘭大弼醫師, ... 關於「老蘭醫師」,彰化鄉親最常講的故事,就是他與妻子連瑪玉的 「切 ...
ginnywuyi.pixnet.net/blog/post/24623945 - 頁庫存檔
1. [PDF]
切膚之愛
檔案類型: PDF/Adobe Acrobat - 快速檢視
鄰居一位老先生介紹他們到彰化市的蘭醫師. 館,主持醫師館的蘭博士是位西醫,醫術高. 明。周家夫婦連夜把兒子送到蘭醫師館。 蘭醫師館的醫師是一位從英國來台灣傳教 ...
www.fhl.net/cgi-bin/rogbook.cgi?user=webwork&proc=attach...
2. 蘭大衛、蘭大弼父子檔醫師與彰化---- 轉載- 西門觀雪的部落格- udn部落格
2009年11月29日 ... 然而,面對艱難的處境,蘭大衛醫師沒有退縮。他在台灣行醫四十年間,彰化地區流傳一句話:「南門媽祖宮,西門蘭醫生」,可看出民眾對於蘭醫師的敬重。 ...
blog.udn.com/teddy5422/3540796 - 頁庫存檔
3. [PDF]
Microsoft PowerPoint - 蘭大衛與蘭大弼醫師(1029)
檔案類型: PDF/Adobe Acrobat - 快速檢視
1928年蘭醫師割其夫人小腿四塊皮膚,為台灣兒童. 周金耀腿部植皮,是為「切膚之愛」。 • 1936年3月1日,彰化教堂舉行退休送別會,之後蘭. 醫師夫婦自彰化搭火車出發, ...
www.knu.edu.tw/lfy/session02/files/981029-蘭大衛與蘭大弼醫師.pdf
4. 蘭大弼- 第六屆醫療奉獻獎
老彰化人看到騎鐵馬的蘭醫師,都不禁熱情地自大老遠呼喚他:「蘭醫師,來坐!」彰基人為了珍藏這段回憶,在蘭院長退休後,把他的註冊商標鐵馬,當成記念物收藏。 ...
www.hwe.org.tw/award_winners_6_6_5.asp - 頁庫存檔
約有1,020,000項符合蘭醫師 彰化的查詢結果,以下是第 11-20項。 需時 0.18 秒。
搜尋結果
1. 自由時報電子報| 讀者園地
蘭大弼是彰基醫院創辦人蘭大衛之子,一九一四年在彰化市出生,與台灣小孩一樣, ... 彰基獲悉蘭醫師病逝消息,全體同仁感到無比哀慟,院方更即刻以越洋電話聯繫蘭醫師 ...
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inform/complain_a2.php?no... - 5小時前
2. 蘭大衛醫師一家留給台灣人的生命之愛
那時的彰化基督教醫院並沒有像現在有最新穎的醫療科技設備,就在蘭醫師娘的堅持之下,蘭醫師從妻子的腿上割下四條,每條大約是寬一寸、長三寸的皮移植到這孩子的腳上 ...
www.ohmygod.org.tw/goodtohaveyou/good007.htm - 類似內容
1. 月刊388期
二月二十八日下午,我帶著興奮的心情,站在花蓮火車站第一月台,等著彰化基督教醫院前院長蘭大弼醫師的到來。突然間,想起了上次去英國拜訪蘭醫師時,因為人地生疏, ...
taipei.tzuchi.org.tw/monthly/388/388c6-1.htm - 頁庫存檔
2. 盡瘁台灣的本土醫師-李鈞震2008藝術文化讀書會-新浪部落
2008年3月27日 ... 對於蘭醫師,彰化人有一句話形容:「南門媽祖宮,西門蘭醫師。」將媽祖和蘭醫師並稱,充分表現出彰化人對蘭醫師夫婦半個世紀以來付出之敬重。 ...
blog.sina.com.tw/58722/article.php?pbgid=58722&entryid... - 頁庫存檔
3. 謝雨珊
之後和院長一起吃飯,第一印象深深的覺得院長是一位很親切又溫柔的人, 後來聽到院長談到蘭醫師的理念跟彰基的精神,讓我真的覺得很感動,彰基110歲了,在彰化這個地方 ...
www.tcma.org.tw/49 - 頁庫存檔
4. 認同e台灣囝仔英國蘭大弼過世-一生守護台灣彰化基督醫院
曾經獲得六屆醫療奉獻獎的前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蘭大弼,台北時間2號上午、在英國 ... 彰基獲悉蘭醫師病逝消息,全體同仁感到無比哀慟,院方更即刻以越洋電話聯繫蘭醫師 ...
taiwanus.net/dnew.php?id=2690 - 21小時前
5. 切膚之愛 彰化基督教醫院的創辦人蘭大衛醫師。(CCH) 彰化基督教醫院的 ...
蘭大衛醫師於1896年創辦彰化基督教醫院之後,他的醫術逐漸享譽台灣中部地區,且因夫婦二人逾半世紀的奉獻,甚至還與彰化市南瑤宮的媽祖齊名,而有「西門媽祖婆、南門蘭 ...
oa.mingdao.edu.tw/~foo/www8/fenyes/b3.htm - 頁庫存檔 - 類似內容
6. 彰基血管暨基因體研究中心之部落格- Dr.蘭與蔡牧師--成長故事(5)– 栽培
蘭醫師夫婦很喜歡到彰化近郊的野外登山,有時候他們也會邀請我們跟他們一起去爬山。我還記得他們會背著小背包,而我們則是帶著兩筆香蕉(兩手只帶著十根手指頭同行, ...
www.wretch.cc/blog/cch4752/20790642 - 頁庫存檔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頁

2010年3月4日 星期四

霸才無語始憐君 春節到清華大學探望沈君山【聯合報╱張作錦】

霸才無語始憐君

2010/03/04 09:42:05 瀏覽4|回應0|推薦0


【聯合報╱張作錦】

春節到清華大學探望沈君山

春節初六,與高希均、李誠兩位教授去清華大學探望沈君山教授。

春雨中的清華園,草木蒼鬱,生意盎然。但是住在原校長宿舍中的沈君山,卻沉睡未醒兩年多了。舊友重聚,不能言笑晏晏,不能縱論古今,黯然神傷之中,有不少往事浮現眼前。

1990年我從紐約《世界日報》被調回台北擔任《聯合晚報》社長,沈君山寫了一幅字賀我新職,裱好了,也裝了框。字是這樣說的:

學識、見識、膽識。

得一識為士,俱三識為國士。

然猶有人識,人識者上知人善事,下知人善用,儕輩間知人善處,惟具人識者,可以仕,可以為社長。四識全,則王,則可以為好社長。

作錦兄勉之

    沈君山

沈君山雖然只是「勉之」,但他用字「太重」,懸標太高,不才如我,何能當得起這樣的期許?如果掛出來,一定惹人竊笑。所以我辜負了他的好意,一直把這幅字收在家中儲藏室的一角。現在報館遷到汐止新大樓,而我也退休多年,僅留報館一項「榮譽職」,現在把這幅字掛在辦公室,應已無「不知自量」之嫌,也藉此紀念一位「受難」的老友。

沈君山要我照他的藍圖做一位「好社長」,無論是《聯合晚報》還是後來調職《聯合報》,我都是力所未逮。世間事,並非都能如人所求,正如以沈君山的大才,他平生的兩大願望,也未必都能實現。

沈君山自1970年「保釣運動」後由美回國,即致力於兩岸問題的思考與規畫,先後提出「革新保台,自願統一」、「一屋兩室,各持門匙」、「一個國家,兩個政府」,直到「和平統一,一國兩治」。他的「一國兩治」比鄧小平的「一國兩制」更早提出。

沈君山促成「奧會模式」,使台灣在國際間不致窒息。他也曾入閣擔任政務委員,但無緣參與兩岸政策的制定,且只做了十一個月的京官就「下崗」。但無論他在朝在野,都對兩岸事勇於發言。1990年後更直闖北京中南海,與江澤民三度懇談,說明台灣的立場與態度。以後江澤民任滿,沈君山中風,他改了陸游的兩句詩,自認「僵臥清華不自哀,尚能為國戍輪台」。2007年馬英九準備競選總統,聘他為兩岸問題總顧問。沈君山覺得自己的主張可能有實現的機會,甚為興奮,拖著兩次中風的「剩體殘軀」,鼓餘勇寫兩岸說帖。但競選尚未開始,他於那年七月第三次中風,昏迷至今。

沈君山不僅放眼兩岸,也用心於國內。他參與處理陳文成命案、林宅血案、海外黑名單案;美麗島軍法大審他向當局進言不可流血,自己也盡力協助受刑人家屬;蔣經國後來透過副總統李登輝,著沈君山保林義雄出獄。以沈君山的家世和經歷,讓人無法不把他劃歸藍營。藍營中人,被綠營接受、信任而能居間協調折衝者,恐無過於沈君山了。

如今,兩岸來往雖然頻繁,但仍暗礁滿布;而國內藍綠對抗,似亦日益無解。但使龍城飛將在,如果沈君山醒來,對兩岸關係、國內政情,應都會有很多幫助。但他能醒否?何時能醒?醫生無語。走出沈君山的「病房」,正漫天風雨淒迷。

溫庭筠過陳琳棲息地,曾有詩惋嘆:「詞客有靈應識我,霸才無主始憐君。」同情他的經世之才無所依託。其實沈君山比那位「建安七子」更可哀,他的長才不僅無主,今竟無語。惜哉! http://mag.udn.com/mag/reading/storypage.jsp?f_ART_ID=237785

沈君山 沈君山九歲的時候,他的母親沈驪英在實驗室中突然倒了下去隨即去世,來不及看見母親最後一面的沈君山被人從教室內把他叫出去,帶到一處地方看見的母親已經躺在門板上, ...
vm.nthu.edu.tw/annual/article2.htm - 類似內容NEWS:好文共賞--沈君山校長的「二進宮」 - 樂多日誌 2005年9月25日 ... 她說請問是誰,我說我是沈君山,我中風了,這下她清楚了,馬上醒過來:「你中風了?」我說「是」,心裡一塊石頭放下,知道打通了。 ...
blog.roodo.com/newandold/archives/519261.html - 頁庫存檔 - 類似內容WJTalk - 楊芳芷碎碎唸集: 馬英九與沈君山 2008年1月21日 ... 馬英九與沈君山相識於1988年沈君山入閣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時,馬英九時任行政院研考會主委。兩人是常去政院餐廳吃25元一客午餐的「唯二」閣員。 ...
www.wjtalk.com/yukico/2008/01/post_36.html - 頁庫存檔 - 類似內容

2010年3月2日 星期二

呼喚「孟小冬」

呼喚「孟小冬」

【聯合報╱王德威】 2010.03.02 02:54 am


曲終人不見,無聲勝有聲




魏海敏將以自己的聲腔向孟小冬致敬。
國光劇團/照片提供
1928年春天,輟演兩年的坤生名角孟小冬(1908-1977)在天津重登舞台,一時滿城轟動。不僅演出的春和戲院連場爆滿,《天津商報》更有「孟話」專欄,日日詩文揄揚。主編沙大風不愧為模範粉絲,乾脆稱呼孟小冬「吾皇萬歲」──「冬皇」之名從此不脛而走。

孟小冬這年不過二十歲,何以來頭如此之大?孟小冬出身梨園世家,十二歲在無錫登台就一鳴驚人。她的行當是老生,換句話說,就是反串男性鬚生角色。京劇界女扮男裝的鬚生原就難得,孟小冬扮相清俊,嗓音醇正,正是祖師爺賞飯吃。而她本人敏慧好學,南方大紅之後又到北平拜師,自然藝事突飛猛進。

但1928年孟小冬的轟動天津還有其他原因。此前二年,孟小冬有緣得識梅蘭芳,男扮女,女扮男,台上游龍戲鳳,台下情定終生。當時梅的聲名如日中天,梅孟的結合堪稱佳話。但他們的婚約一開始就不看好,因為梅早有妻子,客觀的壓力尤其沉重;更重要的,孟小冬不能忘情劇藝。因此1928年孟重現舞台的熱潮,其實不無八卦因素的推波助瀾。

孟小冬終於在1931年離開了梅蘭芳。這段情史的結束卻似乎是為了成就更大的傳奇。孟原就崇拜鬚生泰斗余叔岩,與梅蘭芳仳離後更專心鑽研余派藝術,卻苦無拜師機會。與此同時,孟結識上海灘聞人杜月笙,並且成為入幕之賓。抗戰爆發後,孟獨自回到北平,並在1938年得遂心願,成為余叔岩的關門弟子;余生命最後的五年她隨侍左右,盡得真傳。

余叔岩原就愛惜羽毛,加之健康不佳,晚年並不時常登台;而孟小冬拜師之後,不僅學得了余的技藝,更承續了余孤高的風格。她的演出極少卻極精采,1947年杜月笙六十大壽演出《搜孤救孤》之後,更從此退出舞台,其時不過四十歲。

從「伶界大王」到黑道大亨,再到鬚生大師,孟小冬一生周旋在這三位男性之間,可謂多彩多姿。然而與她表面生命所擦撞出的電光石火恰恰相反,孟小冬最後傳世的不是浮華光影,而是一種聲音。這個聲音蒼涼深沉,油然而生蕭索靜穆之情,一般所謂余派精華,盡在於此。然而這個聲音因為孟小冬的詮釋琢磨,更有了讓人回味的深意:它是男性的聲音,也是女性的聲音,是眾口交讚的名腔,也是不世之傳的絕響。

我們今天談孟小冬、余叔岩的關係,其實充滿弔詭。孟學得乃師絕技,甚至成為其「化身」,儼然完全泯除了自我;但另一方面,如果沒有孟小冬如此決絕的學藝精神,余叔岩的魅力也就似乎少了什麼。他們師徒二人其實共同打造了余派「神話」。而這個神話的極致是孟小冬的盛年告別舞台。她竟是以個人的聲銷跡匿來詮釋余派聲音美學最艱難的部分:曲終人不見,無聲勝有聲。

王安祈直探孟小冬的內在世界



王安祈教授是兩岸京劇界最重要的劇作者之一,作品從郭小莊雅音小集時期的《再生緣》到近年國光劇團的《金鎖記》,成績有目共睹。這次為孟小冬的故事編寫劇本,挑戰顯然大於以往。前兩年梅蘭芳熱,大陸中國京劇院推出《梅蘭芳》,眾家名角粉墨登場,但效果出奇詭異。陳凱歌的《梅蘭芳》著墨梅孟那段故事,演得猶抱琵琶半遮面,連煽情也不能算及格。搬演京劇名角故事的難度可見一斑。

以孟小冬一生的曲折,要編出個《冬皇和她的三個男人》之類的本子,大約不是難事。但王安祈反其道而行。她理解京劇本身是高度程式化的劇場,與「有血有肉」的寫實主義原本就有距離。而京劇名角出入人物造型和唱腔之間,又形成自己的風格,甚至人格,難以輕易以台上台下作出簡單的區別。歸根究柢,中京院和陳凱歌的製作使盡渾身解數,要「演」出一個故事,卻忽略了「聲腔」才是京劇的根本元素。

如果對岸有關梅蘭芳的影劇用的是加法,王安祈的《孟小冬》訴求的是減法。撥開表面的風花雪月,她要直探孟小冬的內在世界。聲音,而不是色相,成為這齣戲的焦點。聲音是一種時間的藝術,方生方息,死而後已,是以全劇開始於孟小冬生命結束前的一刻,在逐漸淡去的眾聲喧譁中,她仍然尋尋覓覓,回味也企盼一生的聲腔之旅。

這使得劇中的三個男性角色也有了審美意義。如王安祈所見,孟小冬在上海已經暴享大名,但她執意北上,只為唱腔精益求精。她與梅蘭芳墜入情網,不僅是因為郎才女貌,更是因為各自在對方找到了共鳴——發聲部位的共鳴,藝術理想的共鳴。然而當外界的雜音,包括了一次暗殺的槍聲,越來越大時,梅孟只能分道揚鑣。相對於梅蘭芳,杜月笙被塑造成一位意外的知音。杜月笙的背景複雜,但他雅好皮黃確是不爭之實。他之心儀孟小冬,再次證明孟出神入化的唱工才是感情的載體。杜不能與孟唱和,卻成為孟「修行」余派的供養人。

而在孟小冬心目中,余叔岩的意義恐怕更要超過梅、杜二人。余腔細膩醇厚,所謂高音立,中音膛,低音蒼,三音聯用,寓險妙於平淡,已經不是技巧的掌握,而成為一種境界的生成。

如此,余叔岩的聲音與其說是孟小冬模仿的終極對象,不如說是種神奇的召喚,指向她自我完成的目標。余孟師徒心有靈犀,他們一起曾為鬚生藝術雕琢出難以逾越的標準。而當共鳴不再,知音難覓,那千錘百鍊的聲音只能盤桓自己心中,隨著時間流變,成為絕響。過了這村,沒有那店,到了極限的藝術是不能,甚至也不必傳世的。

唐文華扮演有情有義的杜月笙


《孟小冬》又是一齣探討京劇的京劇。王安祈並不刻意訴諸任何前衛理論,但藉著孟小冬一生和「聲音」的糾纏,她的劇本已經有了後設的向度。要如何將這一向度在舞台呈現,對導演和演員都是一大挑戰。此劇基本以清唱劇的形式呈現,化繁為簡,應是最佳設計。舞台以樂團為背景,以聲腔樂曲的轉換串聯時間和人事的起伏。演員雖然彩妝登場,但理想上並不全身投入,「重現」某一情景,而是保持微妙的心理和時間距離,詮釋當事人的心路歷程。如此出虛入實的表演法貌似時髦,其實暗合京劇表演美學的原理。

《孟小冬》戲中三位男性人物裡,余叔岩和梅蘭芳並不出場。這當然有演員安排不易的考量,但也基於全戲理念的基礎。余叔岩當年就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在戲裡宜乎只能聞其聲而不能見其人。梅蘭芳的意義在於啟動而非完成孟的追尋,所以也不妨成為後者驀然回首的幻影。兩人都要經過孟小冬的吟唱來呈現,也都成為孟心聲的反照。倒是杜月笙將由國光當家鬚生唐文華扮演,而且以有情有義的形象出現。這大約是有史以來最可愛的黑道大亨了。

當然《孟小冬》的光環集中在飾演孟小冬的魏海敏身上,這齣戲幾乎是為她量身打造。魏海敏這幾年聲勢更盛,已經被好事者捧為「天后」。由「天后」爨演「冬皇」,倒也相映成趣,而兩代名伶對京劇藝術的執著和想像的異同之處,才更令觀眾著迷。如同孟小冬,魏海敏坐科時期就已出人頭地,但當紅之後不惜摒擋一切,北上拜師梅蘭芳之子梅葆玖,從此更上一層樓。這樣的經驗讓她可以深刻體會孟小冬當年的決心,何況由她來為師父的父親的老情人代言,還真有點一家人的親切感呢。

然而魏海敏又和孟小冬大有不同。孟小冬學習余派終生不渝。魏海敏雖然是梅派傳人,卻不斷挑戰自己的演出能量,從正工青衣唱到王熙鳳、曹七巧,再到馬克白夫人、奧蘭朵,這在傳統京劇界是不可思議的。孟小冬調嗓每私下以青衣戲開嗓,而魏海敏私淑余派有年,此番終可以堂堂在台上同時演唱青衣和鬚生,梅腔和余腔。孟小冬反串只獨沽一味,魏海敏用今天的行話來說,則是不斷透過角色扮演穿越性別、感情、時空界限——《奧蘭朵》的演出一定對她大有啟發。孟小冬的風格來自對師承的亦步亦趨,魏海敏呢?

由魏海敏來演出孟小冬因此充滿對話趣味。兩者的異同再次提醒我們不同的劇場觀念的對峙。時間流轉,即使像京劇也必須有新的表演理念,但求新求變的底蘊還是來自對藝術理想和主體性的執著。《孟小冬》這樣劇本的要義恰可作如是觀。作為《孟小冬》的主角,魏海敏最終必須是以自己的聲腔來呼喚孟小冬,向她的聲音、她的風範致敬,但也同時向她和她的時代告別。

●國光劇團《孟小冬》3月11至14日於台北市中山堂(台北市延平南路98號)演出。詢問電話:國光劇團(02)2938-3567轉402~410,台北市立國樂團(02)2383-2170轉303、305。

【2010/03/02 聯合報】@ http://udn.com/

行草系列/寒食帖


行草系列/寒食帖(二)

【聯合報╱蔣勳/文】 2010.03.01 02:19 am

http://www.udn.com/2010/3/1/NEWS/READING/X5/5445515.shtml


蘇東坡〈寒食帖〉被認為是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之後的「天下行書第三」,這是其中第一首〈寒食詩〉。
(〈寒食帖〉現藏台北故宮,本文圖片翻攝自日本二玄社的複製品。)
圖/蔣勳提供

黃州落難,他終於領悟,生命是連「美」都可以放棄的……

「花」與「泥」的兩難

1082年,下放黃州第三年,寒食節,蘇東坡寫了兩首五言詩,詩的原稿成為書法名作,被稱為〈寒食帖〉。明朝大鑑賞家董其昌認為是傳世蘇書最好的一件,也被認為是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之後的「天下行書第三」。

〈寒食帖〉既然是詩稿,應該先讀文學的部分。

詩稿又是作者親筆原始手稿,因此讀完文學部分,接著就可以從筆跡欣賞書法。文學與書法,是兩個不同的層次。閱讀作者原稿,交錯往來於文學之美與書法之美間,是以原稿來閱讀經典最大的快樂,與閱讀排版印刷的書籍感覺不同。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
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子」點去),
病起鬚已白。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東坡寫詩本來自然率性,「烏台詩獄」之後,更是反璞歸真,用字簡單,語意明白──自從來到黃州,已經過了第三個寒食節──沒有難懂的字,沒有艱澀典故,平鋪直敘,完全像白話。

蘇軾下放黃州是1079年,到黃州過了三次寒食節,這首詩大概寫於1082年的春天清明節前後。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每年到了春天,到了寒食清明,就惋惜春天要結束了。但是,惋惜也沒有用,春天不容惋惜,並不停留──十個字中,重複用「年」和「春」。重複的字,就用一個點表示,閱讀者可以感覺到手寫原稿的節奏韻律,文學的內容與書法形式融合為一體,只有手稿可以傳達。

「今年又苦雨」,今年雨特別多,使人苦惱。「兩月秋蕭瑟」,兩個月來,下雨不停。

季節是春天,卻像秋天一樣,蕭瑟寒涼。東坡講的是外在季節氣候,也同時是內在心情,「苦雨」、「蕭瑟」都是風景,也是心境。

「臥聞海棠花」,蘇詩注解,常說海棠是蘇軾故鄉四川原生種的花。詩裡的「海棠」,可以是面前的花,也可能在講遙遠家鄉曾經有過夢想的美麗年輕生命。而現在,海棠花凋零墜落了。


圖一:〈寒食帖〉中「花泥」二字有纖細牽絲牽絆在一起。
蔣勳/圖片提供
「泥汙燕支雪」,紅得像胭脂、白得像雪一樣的花瓣,紛紛掉落土中,被泥濘汙染弄髒了。十個字,用「花」和「泥」的意象做對比。「花」是高貴的,潔淨的,美麗的,充滿色彩;「泥」是卑微的,骯髒的,低下的,黯淡的。把這兩個字的書法放大,可以看到「花」和「泥」有纖細牽絲牽絆在一起,上面一句結尾的「花」跟下一句起頭的「泥」用牽絲牽在一起,透露「花」與「泥」間的兩難糾纏。(圖一)

年輕的時候,蘇軾的生命像一朵燦爛、高傲、自負的花;現在,落難黃州,覺得「花」被「泥」土弄髒了。「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黃州時期,東坡的詩句好像在反覆問自己:你還要不要這麼潔癖,這麼堅持?要不要像一朵花,固執自己的高貴潔淨,不肯隨汙濁世俗同流合汙?這是自屈原以來,遭遇誣陷時文人對自己的共同詢問質疑。〈寒食帖〉裡,暗喻了自己生命的兩難,「花」,還是「泥」,潔淨?還是卑汙?如何選擇?

青春的傷逝

〈寒食帖〉接下來是對時間青春流逝的感傷,用了典故,比較不容易懂──




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

這一段是來自《莊子》的典故,莊子在談時間的流逝,用了一個比喻──一個人怕自己的船被偷走,把船隱藏在山谷當中,以為很安全。沒有想到,半夜時分,河水漲潮,把船漂走了。

莊子比喻時間像潮水,人在睡覺的時候,時間也在流逝,沒有人能躲過時間的偷襲侵蝕,青春藏不住,生命最終會被時間帶走。

這年蘇東坡四十七歲,人到中年,容易感觸時間快速消逝。「烏台詩獄」,落難之後,蘇東坡對時間的感傷更強烈。彷彿不知不覺時間在暗中把他的青春偷走了,把生命中許多少年時的夢想偷走了。「夜半真有力」,越是在夜半睡眠中,越是不覺察的時候,時間的消逝越快。時間如此逝去,強勁有力,摧毀一切存在。

「何殊病少年(「子」點去),病起鬚已白」,這裡有脫漏字,「病」用小字補寫在一邊,「子」寫錯了,用四點點掉。這都是閱讀原始手稿才會有的特殊經驗,好像同時參與了作者思考、書寫、修正的過程。

──覺得自己原來還是青年,還在寫〈南行詩〉的年紀,還在參加科考的時候,還是充滿夢想熱情的年輕人。沒有想到,一場大病醒來,頭髮鬍鬚都白了。這裡的「病」不止是講身體的病,也是「烏台詩案」的傷害。生命徹底「大病」一次,抓到監獄裡,遭受汙辱恐嚇,生命遭遇巨大挫折磨難。等「病」過去了,忽然發現,頭髮都白了。經歷巨大的驚慌,巨大的蹂躪、折磨、侮辱,懂得了滄桑,頃刻間,從青春轉為衰老。



石壓蛤蟆

讀完第一首〈寒食詩〉,瞭解了意思,接下來就會把視覺停留在書法線條上。

東坡的書法初看並不美,用筆很自然,有點隨意,特別因為是草稿,也不會像謄錄的定稿那樣工整規矩。

從「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看起,字體線條從容平凡,沒有刻意造作的姿態,和東坡的詩風一樣,平實自然,不刻意求工,閱讀者也沒有壓力,不像在看名家作品。

宋書法家中蘇書品格排第一,恰恰是因為平淡天真,沒有一點矯揉造作。

三十年前在莊嚴老師處看〈寒食帖〉,因為年輕,我看不出特別的好。倒是覺得後面黃山谷的跋文書法俊秀挺拔,光芒四射。心中對蘇書居四大家之首的說法,頗有疑慮。我把疑慮說出來,問了老師。莊老師淡淡一笑,說:「慢慢看,以後你就知道了。」

看了三十年,每次展出都看。手上也有一卷日本二玄社複製原寸的精印品,不時摩挲展玩,「慢慢看」變成三十年來閱讀〈寒食帖〉不間斷的功課。

從疑慮到感動,了解書法技巧畢竟只是皮毛,對任何創作者而言,品格其實都更勝於技巧的賣弄。

〈寒食帖〉看久了,逐漸了解不自誇、不賣弄、不矯情,對一個創作者的艱難。了解東坡如何在自我調侃、自我嘲笑裡完成一種毀譽之外的豁達。豁達指的是生命本質的了悟,了悟之後,下筆為文學,下筆為書法,都有不同境界的領悟。

「年」這個字之後,書法字體開始變化──「惜春」二字造型很美,看來平實,卻很委婉。其中「惜」字有細的牽絲,「春」字婉轉溫柔。蘇詩和蘇書都常常被解讀為「豪放」,其實他的詩詞書法,豪放的大架構裡都不失細節的溫柔婉約。沒有細節的婉約,「豪放」就只是粗魯了。


圖二:〈寒食帖〉中「苦雨」二字的耿硬筆法,令人看到東坡規矩剛直,甚至峭立銳利的一面。
蔣勳/圖片提供
「苦雨」二字是耿硬的筆法,使人想起唐初的褚遂良和歐陽詢,看到東坡規矩剛直,甚至峭立銳利的一面。(圖二)

「秋蕭瑟」以後字體再一變,蘇書特有的蕭散表現出來,真如瑤台散仙,看來不成規矩,卻另有一種品格。

「臥聞」兩字妙極,尤其是「聞」的最後一筆,像垂掛的死蛇,像蚯蚓死屍,東坡在線條裡注入了落魄,失意,沮喪,百無聊賴的慵懶。線條像一根鬆掉的琴弦上喑啞的聲音,失聲了,荒腔走板,沙啞中卻都是落魄的辛酸。

東坡常跟好友黃山谷彼此嘲弄嬉戲,笑自己的書法是「石壓蛤蟆體」。寫王羲之是「王體」,寫顏真卿有「顏體」,寫柳公權有「柳體」,大書家都在創造自己的「體」。東坡寫字,不求俊挺華美,他手不懸腕,側臥毛筆,字扁扁的,他就找了一個「石壓蛤蟆體」來嘲笑調侃自己。

人世間都在爭強鬥勝,努力踩壓踐踏別人,標榜自己。但是,度過生死大難,東坡對世俗毀譽可以哈哈一笑了。從牢獄出來,看過自己的狼狽邋遢,看過自己在死亡凌辱前的恐懼顫怖,原來生命如此軟弱卑微,手上的筆,也許知道剛硬只是故作姿態,何不讓自己看一看「死蛇蚓屍」,而不是書法上習慣誇耀的「鸞飛鳳舞」。

眾人都搶奪「美」,東坡或許覺得,沒有人搶奪的那個「醜」,就留給自己吧!眾人都搶奪成功、高貴、華麗,東坡領悟了在醜陋、邋遢、難堪中也要苟活的卑微。

黃州落難,他終於領悟,生命是連「美」都可以放棄的。

黃州時期,東坡寫信給朋友,講了一件事,大意是到黃州後,心情有時不好,就到街市喝酒。酒醉踉蹌,不小心,撞到一個人。這個人(大概是地方混混)很生氣,一拳把東坡打倒地上。倒在地上的東坡,剛開始有點生氣,但是,不多久,他想一想,這混混竟然不知道我是誰了。他高興起來,心想:「多好,沒有人認識我了!」從名滿天下的才子到市井小民認不出他來,可以回來做平凡眾生了,他給朋友的信上說:「自喜漸不為人識。」

東坡在作一個很難的功課吧,修行掉知識分子的傲氣和潔癖,修行掉別人非知道自己不可的驕慢自大。

他在做生命本質的修行,修行好了這一部分,書法與文學都有不同進境。東坡書法的「石壓蛤蟆體」要追溯到「自喜漸不為人識」的修行領悟吧。

就是一隻石頭壓死的癩皮蛤蟆,扁扁的、臭癟、難看、醜陋、骯髒,蘇東坡這樣走進了文學與書法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美的學習,常常開始於「美」的執著。漫長的「執著」之後,有可能剎那頓悟,把自己從「執著」解放出來。認同自己不過是「石壓蛤蟆」,領悟了美的放棄比美的執著更難,也更重要。這時,可以與一二知己會心一笑,可以與蒼涼孤獨的自己會心一笑。

寫字通常要「懸腕」,線條比較漂亮。東坡寫字,有點懶懶的,手靠在桌上,形成「左秀右枯」,右邊的線條,不容易拉開。這個「枯」反而變成他的一種風格。審美的「風格」並沒有好或不好,只是不同而已。今天年輕人牛仔褲要撕破來穿,「破」成為一種「美」。東坡的某種「敗筆」,某種「破」,某種「枯」,某種「醜」,一一成為他生命的真實風格,成就他的文學,也成就他的書法。

「美」,其實是最後回來做自己而已。



>>上聯合便利貼 (iPost.udn.com) 週週送筆電!
【2010/03/01 聯合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