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1日 星期三
走入《易經》乾卦元亨利貞的卦象裡面,凡事大吉
《易經》思維論壇 ~ 在各領域的運用案例十分鐘與談講稿(待精簡)
2018/1/29 商周書房
日前我參加《易經》思維論壇,與談《易經》在各領域的運用案例。我的與談的要點是:主動走入乾卦元亨利貞四德的卦象裡面;凡是,抱持正心善念,虔誠走進元、亨、利、貞的卦象中,那麼,個人可以成功經營事業;政府則可以有優良治理;進而,兩岸會有和諧的,和平的千秋發展。
占卜可以得到隨機的、偶然的卦象,有不同的吉凶;《易經》的吉凶斷辭多數是以吉、凶、悔、吝、無咎、厲等來表達。但是,若主動的選擇一個特殊的卦象,例如,走入乾卦元亨利貞四德的卦象裡面,虔敬照卦象行事,則無往不利,必有大吉。
《易經》的「變化」與「天道秩序」
《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儒家尊為五經之首。《易經》以一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變易,表現了中國的文化哲學和宇宙觀。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兩種元素去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和規律。
「易」有幾種解釋:
東漢鄭玄的著作〈易論〉認為「易一名而含三義:簡易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這句話總括了易的三種意思:「簡易」、「變易」和「恆常不變」。即是說宇宙的事物存在狀能的是:順乎自然的,表現出易和簡兩種性質;時時在變易之中;又保持一種恆常。
「簡易」:宇宙中所有的事物,不論多深奧、多繁雜,《易經》告訴我們其根本道理都是簡單的;將自然界的原則,以陰陽二元來說明,簡單容易來瞭解。
「變易」:宇宙萬物都是生生不息、不斷變化、循環不止的。繫辭上傳曰「生生之謂易」;孔穎達注易云「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特稱。自天地開闢,陰陽運行,寒暑迭來,日月更生,孚萌辟類,亭 毒辟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續,莫非資變化之力,換代之功 ,謂之為易,即變化之義。」「易」最基本 的意義就是指有秩序、有規律的變化和創生不已而言。
「不易」:告訴我們宇宙萬象雖然變化多端,但是在變化之中,還是有其不變的道理存在。就好像地球的位置一直在變,但是它繞著太陽跑的道理卻一直不變。如《詩經》所說「日就月將」或「如月之恆,如日之升」,日月的運行表現出一種非人為的自然,這是簡易;其位置、形狀卻又時時變化,這是變易;然而總是東方出、西方落這是「不易」。日升而天明,日落而天黯。明而接黯,黯而續明。終而復始,無始無終。一如生死。一如成敗。一如興亡。合明,生,成,興之類為陽。總黯,死,敗,亡之屬為陰。陰陽相生相剋,萬事周而復始,是謂易。繫辭傳雲,生生之謂易。生生者,不絕也。
(維基百科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6%98%93%E7%BB%8F )
《易經》揭示自然有兩個特徵:一是,自然是變化的,萬事萬物都是永不停息地在變;二是自然的變化中有包含著恒常的東西,這個恒常的高度概括就是陰陽轉化。《易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就是這個意思。萬事萬物是一個陰陽,世界也是一個陰陽。《易經》還認為,自然秩序不僅有恆常,而且這種恒常是絕對的善,值得人去絕對信賴。《易傳》說,「天地之大德曰生」就是這個意思。天地之大德,就是自然秩序之大德,就是自然秩序的恒常。生就是生養,包括是生養萬物和生養人類。
《混沌理論》的「變化」與「平衡秩序」
這裡說一個混沌和秩序的故事:氣象學者羅倫茲Edward Lorenz的《混沌理論》(Chaos Theory)揭示混沌系統看似雜亂,但其中仍存在規律和秩序。他用數學和許多氣候預測模型來作印證。他用「蝴蝶效應」來形容混沌現象:「一隻蝴蝶在亞馬孫雨林中輕拍翅膀振動空氣,引起一連串的大氣擾動,三個月後可能導致美國德州發生颶風。」這只是一個生動的比喻,不是說一定或不一定發生颶風,真正的意思是初始條件的敏銳依賴和影響,亦即,很微小的變化有可能造成迥然不同的結果。混沌無處不在。也就是:簡單產生了複雜、平衡趨向斷裂、秩序內含有隨機。混沌系統的演化對初始條件的選取非常敏感,初始條件極微小的分別,在一段時間的演化後也可帶來南轅北轍的結果。混沌現象──裊裊炊煙、風中來回擺動的旗幟、水龍頭由穩定的滴漏變成零亂、複雜不定的天氣變化…;「變化」是不可測的,一些簡單模式中所隱藏令人驚訝的複雜行為。
羅倫茲的偉大成就是他穿越了混亂,看到了隱藏於混亂中的秩序,在「混亂」和「秩序」之間搭起了統一的橋樑,並揭示出自然世界「亂中有序」的結構。他喜歡用一個比喻來說明平衡的秩序是存在的,他指著桌上有一杯熱燙的咖啡說:「這裡面的分子有複雜的混亂運動,我們無法預測下一分鐘的運動變化狀況,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這一杯咖啡在二個小時後的溫度必定趨向和室溫一致。」這也是熱力學上熱平衡的法則,熱趨向和大環境氣溫平衡的。混沌系統看似雜亂,但其之中仍存在規律性以及秩序。零亂往往是初相,混沌之中隱藏著更深層次的規則。著名的「羅倫茲吸子」(Lorenz attractor)告訴我們無秩序中存在著新秩序。「羅倫茲吸子」顯示數據表面一團混亂下,仍有精緻且規律的結構。若系統永遠不重覆自己,軌跡必須永遠不相互碰觸,且無止休的打圈子。雖然不重覆,但是軌跡會一直像是繞著兩個圈圈一樣,就像是行為被圈圈吸過去。所以稱為「羅倫茲吸子」。
混沌系統看似雜亂,但其之中仍存在規律性以及秩序。例如地球每天的天氣,存在於一個變化無窮的不可預報系統中一般,而氣候卻又呈現年復一年相當程度的規律性。數值只有在某些範圍內起落,但絕不超過固定的範圍。例如二十四時節和氣候,從立春、雨水、驚蟄…到冬至、小寒、大寒等,反映太陽運行週期的的規則,是不規則的天氣中仍存在著節氣的大秩序。
上面,經比較《易經》與《混沌理論》(近代20世紀60年代新興物理顯學之一);两者相差四千年年。發現其中「變化」與「混沌」是類似的,相同的;「天道」與「秩序」是一致的道理。
《易經》在不同領域的運用
自然法則主宰著萬物的運行,可適用在氣候、物種、自然、社會科學等變遷;也當可適用在小至個人、家庭、事業經營…,到政府治理,以至於兩岸以及人類和平發展上面。凡是,追求圓滿成功,第一,先要從良善的心念出發,才能有良善的作為,得到良善的結果。也就是讓圓融善美的狀態生產出來成為圓融善美的結果。第二,遵循自然天道和秩序,努力創造,營造一個良善的、和諧的、有序的大環境,讓一切心念、事物、經營自然趨向此優良的大環境去平衡發展,最後得到圓滿成功的結果;就像一杯咖啡不可測的分子紛亂運動,終了回歸周圍環境的平衡氣溫。平衡、秩序是自然法則,是天道。
那麼,什麽是良善的心念?什麽是和諧的、有序的、優良的大環境呢?
即是,《易經》「乾卦:元亨利貞」與「坤卦:元亨利牝馬之貞」中的四德;元、亨、利、貞為《易經》中的四德。
易經的第一卦,乾卦,講的是一個事物從發生到繁榮的過程。乾卦,卦象是天,特性是強健。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卦辭,元、亨、利、貞。乾卦是根據萬物變通的道理,以「元、亨、利、貞」為卦辭,表示吉祥如意,教導人遵守天道的德行。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4mayknv.html
走入《易經》乾卦元亨利貞的卦象裡面
占卜可以得到隨機的、偶然的卦象,有不同的吉凶;但是,若主動的選擇一個特殊的卦象,例如,走入《易經》乾卦元亨利貞四德的卦象裡面,虔敬照卦象行事,則無往不利,必有大吉。
易經四德
元、亨、利、貞為《易經》中的四德,取自於自然界植物的生長過程。
元:象徵一個事物的初始,對應春天,植物的發芽。
亨:象徵一個事物的成長,對應夏天,植物的生長。
利:象徵一個事物的收穫,對應秋天,植物的開花結果。
貞:象徵一個事物的收藏,對應冬天,植物的落葉過冬。
《易經》四德,元、亨、利、貞可讓你成功經營個人的事業,或是大企業
讀《易》,用《易》,重點在指導我們「元亨利貞」四德。
元:指導我們創始,不要老是跟在人家的後面跑。有為首的,開始的,善的,基本的意思。
亨:指導我們凡事必須亨通,不要老是礙手礙腳。順利,通達的意思。易經坤卦曰: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利:指導我們世界上沒有絶對的好事和壞事,「合宜」就是好處,就是有利。好處,益處,有益於;祥瑞,順利,如大吉大利。
貞:指導我們永遠走正道,小聰明不足恃,害人終必害己。守正道的,效忠的。堅定的,穩固的意思。(施純協臉書)
諸位如能抱持《易經》四德,元、亨、利、貞經營事業,從良善的心念出發,遵循自然天道和秩序,努力創造,營造一個良善的、和諧的、有序的大環境,將無往不利,最後得到圓滿成功的結果。就像一杯咖啡不可測的分子紛亂運動,終了回歸周圍環境的平衡氣溫。平衡、秩序是自然法則,是天道。
你們如去注意觀察世界上聞名的事業經營人,或是企業家,會發覺,他們一生應是走入《易經》乾卦元亨利貞四德的卦象裡面,照卦象行事,則無往不利,終有圓滿成就。例如,才是昨天(1/28)瑞典家具公司IKEA宣布身價數百億美元的創辦人坎普拉(Ingvar Kamprad)過世,享壽91歲。英國時尚雜誌《Icon》2005年宣布坎拉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品味創造者,指出「如果不是IKEA,多數人無法接觸到價格合理的當代設計」IKEA簡約耐用的設計與DIY家具全球知名。IKEA在1956年率先推出平板包裝組合家具後,他們的產品因為其組裝簡單與價格低廉等因素而大受歡迎。英國家具設計師班克斯(Jeff Banks)表示坎普拉的產品為人們製造與設計家居產品的方式帶來了巨大改變。就是一個例子。
《易經》四德,元、亨、利、貞可讓政府有優良治理
台灣曾經是亞洲四小龍之一,經濟繁榮,民生樂利。從民國四十年代農業社會,到出口加工工業;到進口替代,到輕工業發展;到六十年代十大建設,六十年代我國退出聯合國,遭遇空前困難,先總統蔣公抱持堅定意志,提倡「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的號召( 語出《易經》乾卦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克服萬難,全國政府和人民,自強努力,邁步向前發展;我們猜想,當年恐非由占卜而來,而是先總統帶領政府和人民,堅定走入「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的卦象之中,以號召國人,同心努力。接著,一連串外交逆境,行政院長蔣經國呼應了民間要求改革呼聲,開始以「政治革新」改造政府;於總統任內,在民國75年解除戒嚴,76年可開放黨禁和報禁;到七十年代發展石化鋼鐵等重工業,建立新竹科學園區,八十年代光電、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蓬勃發展……等等。中華民國在民主政治,以及民生經濟發展方面,皆有非凡成就。國人常感念當時經國先生的民胞物與,為民造福的胸懷作為,又有一群忠誠為國大員,如孫運璿、李國鼎、趙耀東…更有成千上萬的優秀的公務人員,共同努力奮發。政府懷抱努力福國利民的善念,改革,營造一個政治上和經濟上的良好發展大環境,讓廣大民間的蓬勃活力去自由平衡經營發展,因此,產生了繁榮的經濟,有了富足的社會。此皆是按步就班,國人同心同德,努力來的,於是有了輝煌的成功。張忠模是當年孫運璿院長延攬回國,先在工研院擔任過院長,後來創立了台積電,成為台灣之光;其他例子甚多。科學園區和工研院帶領高科技產業的創立和研究發展,並且外溢擴散,成就了台灣高科技穩固的根基。
拿我個人在政府服務的經驗做例子,這只是眾多政府福國利民作為中很小的例子,例如:民國60到80年代我們延攬了無數高等人才,留學生,學人回國服務,成就了當時的高等教育;舉辦近二十屆國家建設研究會議,引進了國內外許多進步的觀念、技術和作為,創立事業,促進高等科技產業發展;例如,光電、半導體產業、生物科技、汽電共生、環境保護…….等發展,成就耀眼。我們在研考會花了近十年,積極推展資訊建設和便民服務等重要工作,奠定了今日台灣資訊產業和資訊建設的豐碩穩健根基,名列世界前茅;台灣的便民服務也是全民稱讚的;……等等。我們深以為國為民服務為光榮,確實有良好圓滿的、不凡的成就。
回想起來,其實,早期政府的作為是吻合了《易經》元、亨、利、貞四德的卦象,在此卦像中行事,而有所輝煌成就。
公元2000年以後,台灣開始走下坡,停滯不前,脫離了原有的優良的發展大環境,這件事,藍綠都有責任。現在,台灣仍然保有各種紮實的實力優勢,理應有更加向前向上發展的機會。可惜,現今政府以台灣意識形態治國,亂象叢生(如兩岸敵對關係與凍結交流、去中國化、去蔣化、轉型錯亂…等)這是最大錯誤,遠離了《易經》元、亨、利、貞四德;如此恐將難得有所作為,無法造福人民國家。我們多麼盼望政府和國人有所警覺,覺悟,重新決心走入《易經》乾卦元亨利貞四德的卦象裡面,虔敬照卦象行事,則無往不利,以福國利民。
《易經》四德,元、亨、利、貞可讓兩岸有和諧的,和平的千秋發展
我們可以樂觀的看兩岸和平問題。兩岸如果能夠努力去營造開放的、和諧的、平衡的、有序的、…良善的、光明的、開放的大環境;兩岸彼此關懷、尊重、合作發展,共同來促進和平;那麼,從混沌到秩序觀點看,零亂往往是初相,混沌之中隱藏著更深層次的規則,讓混亂回歸到秩序;從熱力學上的熱平衡看,讓大小紛擾自動趨向良好的大環境平衡,像一杯咖啡不可測的分子紛亂運動,終了回歸周圍環境的平衡氣溫。《易經》明示平衡、秩序是自然法則,是天道;《易經》四德,元、亨、利、貞可讓兩岸有和諧的,和平的千秋發展。那麼,讓兩岸自然的趨向有序的和平方向發展,“和平”是終將可以獲得,可以實現的。
兩岸不可把彼此視為敵人;兩岸領導人和人民應保持開闊的胸襟,以理性和大智慧來處理問題,創造圓融善美的新局面。只有從良善的心念出發,才能有良善的作為,得到良善的結果;也就是讓圓融善美的狀態生產出來成為圓融善美的結果。抱持仁愛,努力福國利民。
目前,兩岸可以有所作為:
轉圓現在兩岸冷凍關係的狀態,創造和善的,和諧的大環境;
共同誠心維持兩岸現狀,努力福國利民;讓時間自動去引導良善的和平發展。順乎自然,回歸平衡與和平,也許要等待五十年,一百年都可以,保持「元亨利貞」,終究會有千秋和平。
附註,這裡有一點功課,請你們自行上網,花些時間,研讀下面資料:
《易經》「元亨利貞」探索 I -- 四元德說
《易經》「元亨利貞」探索II – 大亨以正
但元亨利貞最好的解釋應當是:元為始或大,亨為美好條件的聚合,利為宜於....,貞為堅定或守正。整句翻譯為:原本就聚美好的條件於一身,宜於堅定守正。
2017年4月27日 星期四
重貼秋山紅葉,試試這個連接看,也許可打開個別連結,可看到美麗的地方。
重貼秋山紅葉,試試這個連接看,也許可打開個別連結,可看到美麗的地方。https://1drv.ms/w/s!AnnzhcAhr8Ccg-hdCDrDMyeUaXw_hg
秋山紅葉
從Appalachian Mountains秋山紅葉到John Denver "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 到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尼克諾特(Nick Nolte)艾瑪湯普遜(Emma Thompson)主演的別跟山過不去 A Walk in the Woods
2017年4月26日 星期三
從Appalachian Nountains秋山紅葉到John Denver, "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 到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尼克諾特(Nick Nolte)艾瑪湯普遜(Emma Thompson)主演的別跟山過不去 A Walk in the Woods
從Appalachian Nountains秋山紅葉到John Denver, "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 到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尼克諾特(Nick Nolte)艾瑪湯普遜(Emma Thompson)主演的別跟山過不去 A Walk in the Woods
不久前,在臉書上看到秋山紅葉照片,美麗極了。小兒阿叡在2007年剛到U.Kent時我寫了一封信,問在Canterburry校園有無看到美麗楓葉,也述說我極喜愛Blue Ridge Parkway的美麗秋天景色,想到杜牧的〈山行〉,霜葉紅於二月花。重讀家書,覺得親情可貴,就寄給小兒和媳婦和親家陳爸爸媽媽一讀,讓他們可翻閱秋天美景。陳爸爸教後醫班學生英文,他說要把我的信給學生閱讀,他也正好教唱John Denver 的" 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 ,猜我一定也懷念這首歌,分享給我。這是一首1970年代我在美國讀書時的鄉村歌曲,當時流行全國。聽了歌曲,重拾舊日美麗記憶 。Blue Ridge Parkway 的北段是在Shenandoah National Park,從歌詞看來,John Denver應是從南方的The Great Smoky 走Blue Ridge Parkway,沿著Appalachian ranges 向北開車回去mountain mama West Virginia。我聽了好幾遍,歌聲歌詞皆動人,非常喜愛。這時也想起年前看了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尼克諾特(Nick Nolte)艾瑪湯普遜(Emma Thompson)主演的別跟山過不去 A Walk in the Woods,好看的電影, 故事描述兩個阿公男人決心要徒步挑戰「阿帕拉契山徑」(Apalachain Trails)(全長三千多公里,當然不能全部走完)的精采有趣的故事 。聽說許多場景就在The Great Smoky 附近拍攝的,景色十分美麗。
你們可能奇怪短短記事有那麼多超連結,今天下午沒事,到網路上幾個喜歡的地方漫遊,十分愉快;也給好朋友們寫這段記事,希望沒打擾大家才好,不需點閱連結,但如有空有興趣時,可打開一看,都是美麗的地方。
我把這段記事貼在我的部落格上(http://cch1000.blogspot.tw/ )。
秋山紅葉。重讀家書,覺得親情可貴,寄給你們一讀,也可翻閱秋天美景。
dr chiang, chiahsing
2016/9/4
寄給 eric、 Celine、 李秋月、 James Chen 陳爸爸、 張淑涵
秋山紅葉
叡和慧芸,今天姨夫在line上貼了 “秋去秋來”的秋山紅葉照片,美麗極了。想起來2007阿叡剛到U.Kent時我寫了一封信,問在Canterburry校園有無看到美麗楓葉,也述說我極喜愛Blue Ridge Parkway (https://www.nps.gov/blri/index.htm )的美麗秋天景色,就想到杜牧的〈山行〉,楓葉紅於二月花。重讀家書,覺得親情可貴,寄給你們一讀,也可翻閱秋天美景。老爸
2007年10月6日 星期六
to eric, we are very pleased to know that everything goes well with you.
Dear Eric:
We were so happy to talk with you by phone last evening. Obviously, though you are new to a foreign country, your adaptation to a new living has been fine. We are very pleased with that. It is a good habit to keep preparing lessons in advance and finishing home works without delay that would make it easy and efficient for listening and learning in classes. We know that everything will go smooth with you.
Today typhoon Krosa is hitting Taiwan, right now the wind is roaring out and the rain pouring heavily. We are fine, but are worried about those places ruined and families hurt by the typhoon. A strong typhoon is devastating harmful to lots of areas of the Island.
I bought a new Samsung NV3 simple camera a couple days ago, this camera is a little bit inferior to your Rollei’s, but is good enough for taking ordinary pictures. I’ve tried to compare the resolutions in detail of different pictures by taking them with the highest quality of 7MB pixels to the lowest 1MB pixel setups. I’ve discovered that almost no difference can be recognized on a full-size screen or 6”x4” printing out pictures, the clearnesses are about the same. The memory capacity of the former is 3.2 MB, and the latter 209 KB, in other words, the latter’s capacity is only 1/15 of the former one, but with having the same clearness (not to compare with enlarged ones). I am sending you several testing pictures as attached files with different capacities ranged in steps from 209 KM to 3.2 MB, Could you see any difference? Sometimes you are going to send pictures to us or friends by emails, I would suggest that pictures with lower capacity are fine and convenient. I’d like using 4MB resolution to take pictures now, it is moderate and satisfied. Photography is an interesting hobby, try it by yourself.
You told me you had not seen maple leaves in Canterbury, I went on to the webs, and it seemed few maple trees there. I remember that when I was a student at NCSU in Raleigh, I could see only few maple trees in the city and campus, however, in every autumn I drove with friends to the Blue Ridge Parkway(see attached linkhttp://www.blueridgeparkway.org/ It was the nation's first, and ultimately longest, rural parkway, connecting Shenandoah National Park in Virginia with the Great Smoky Mountains National Park in North Carolina. The Parkway follows the Appalachian Mountain chain and provides seemingly endless views of many parallel ranges connected by cross ranges and scattered hills. Trees are everywhere. ……), touring on this very beautiful natural parkway, seeing a gorgeous colorful world that all mountains and valleys were filled with various leaves burst into color, dogwoods, sour woods, and black gums turned deep red, tulip trees and birches turned yellow, sassafras a vivid orange, and red maples added a multicolored brilliance. The gorgeous scenic beauty and charm always remind me of a famous Chinese poem <山行> by 杜牧, in which it says the frosting maple leaves are as reddish as spring flower blossoms. I immensely love these diversified, splendid, colorful autumn leaves, and the absorbing beautiful memory would never fade away for life. Kent has a merit name for the garden of England, I think Canterbury and U. Kent’s campus must be very charming and pretty, that enjoying the beauty of a flower, a tree, or appreciating the magnificent, beautiful landscapes are one of the greatest fortunes in our living. So enjoy them and appreciate them whenever you are taking a walk, or going to a leisurely tour somewhere around.
Love,
Dad and Mom
2007/10/06
James Chen 陳老師 <28512@hotmail.com.tw>
2016/9/6
寄給 我
蔣爸爸/媽媽,你們好!
多謝你們分享給阿叡的家書,配合你寄來的楓葉美景,讀來另有一番感受。
將來我有機會再教後醫班的大小孩時,我會分享這封信給他們。
這星期我在教學生唱"Country Roads Take Me Home",和你的家書對照,感受特別深刻。你一定也很懷念這首歌,特別和
你們分享!
http://evita8888.pixnet.net/blog/post/81244001-99%E9%A6%96%E9%81%A9%E5%90%88%E7%B7%B4%E7%BF%92%E8%81%BD%E5%8A%9B%E7%9A%84%E8%8B%B1%E6%96%87%E6%AD%8C--%E9%84%89%E6%9D%91%E8%B7%AF%E5%B8%B6%E6%88%91%E5%9B%9E%E5%AE%B6-t
辰武/淑涵
dr chiang, chiahsing
2016/9/8
寄給 James Chen 陳老師、 eric、 Celine、 李秋月
陳爸爸陳媽媽:
你們寄給我們"Country Roads Take Me Home",很喜歡感動。這是一首1970年代我在美國讀書時十分喜愛的鄉村歌曲,當時流行全國。聽了歌曲,記憶都回來了。Blue Ridge Parkway 的北段是在Shenandoah National Park, 從歌詞看來,John Denver應是從南方的the Great Smoky 沿著Appalachian ranges 向北開車回去mountain mama West Virginia。我聽了好幾遍,歌聲歌詞皆動人,感受萬千。我這裡把副本也寄給阿叡和慧芸,請他們也一聽。
我在網路上找到一則不錯的貼文:藍嶺公園路<最美秋楓道路> Blue Ridge Parkway. 以後一定會再來 ... 這大慨就是Denver 的country roads,謝謝你們分享此好歌給我們。
家興 秋月
James Chen 陳老師 <28512@hotmail.com.tw>
2016/9/9
寄給 Celine、 我
蔣爸爸/媽媽:
上週兩個小傢伙生病,多虧您兩老的細心幫忙照護,聽Celine說他們差不多痊癒了,淑涵和我也放心了。
很高興接到您的回覆,彷彿又回到我們的年代,一下子又變年輕了。
實在很巧,在搜尋Country Roads 這首歌時,無意中找到宮崎駿的動畫片「心之谷」的英語配音版 :Whisper of the Heart,覺得蠻有趣的,特別和您分享。這部片是以Country Roads 當主題曲。好片一部。http://watchcartoonsonline.eu/watch-whisper-of-the-heart-1995-full-movie-english-dub/
辰武/淑涵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紀念母親】劉兆玄/百年之蘭 芳滋九畹
【紀念母親】劉兆玄/百年之蘭 芳滋九畹
她有兩本袖珍字典,一本中文一本英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詞就勤查,翻了幾十年都有些脫頁了,她仍藏之如寶。有時我看那字典上的字實在太小,怕她看不見,便問她要不要換本大字的,她說:「我太看得見了,老五啊,你看不實呀?」……
活到一百零六歲的媽媽,八月二十二日還是走了。這世上少了一位碩果僅存的清朝人,我們家失去了一座精神堡壘。
母親名畹芳,號蘭九,生於清宣統三年,半年後中華民國誕生。她雖生於衡陽,但是在台北住了六十八年,在她心目中早就是台北人了。她一生生了六個兒子,比她六個媳婦生的兒子加起來還多,認識她的人對她最常稱道的是:長壽、待人周到、高智慧而好學不倦,還有就是教子有方。
母親的長壽一部分來自基因好,另一部分來自她天生的生活方式自然符合養生之道;她從不需刻意要求,每日的起居活動全都自己動手,到九十多歲她仍手洗自己的衣褲,她的飲食自然清淡素淨,每天喝七大杯開水,百年如一日,直到百歲之後因吞嚥能力退化必須以胃管進食;我想她老人家對不能享受美食是容易接受的,但是不能大口喝水一定給了她極大的挫折感。
媽媽對她的子孫、後輩、朋友的愛護及照顧無微不至,二十多個後人的生日她都記得,每年每人都會得到一個紅包,有時子孫自己都忘記,她老人家總是不忘。每天晚餐時她坐輪椅在餐桌邊看大家用餐,每一盤菜都要仔細看一眼,然後就結論那一盤菜煮得不入味,我們試嘗一口,嘴上當然說好吃,心中暗暗佩服她都不用入口,只看一眼便知味道的確差了一些。
國外的朋友或晚輩來看她,帶伴手禮一定要還禮,人要留下晚餐,對遠客總是認定他們必然不熟悉台北的街道,晚飯後定要有人送客回住處,即使客人是常來台北的老客,自行回到住處後還要我們打電話去確認平安。
媽媽結婚之前是小學老師,她對六個兒子的家庭教育十分認真,所以我們放學回到家還是要面對一個老師。寒暑假她總是親自教我們讀詩詞、古文。記得小學四年級的暑假,她教我讀的第一篇古文是唐朝李華的〈弔古戰場文〉,寫的是戰爭的殘酷,兩軍廝殺的慘烈,蒼蒼百姓的悽苦,我猜想一定是她歷經抗戰八年拉拔我們在戰火中長大的親身經歷,才會在我讀《古文觀止》的啟蒙時選了這一篇反戰的文章;她講解時認真投入的表情我至今難忘,那篇鏗鏘有力的駢體文我至今仍能大致背誦。
母親的智慧和好學不倦是所有認識她的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很多故事都和她的超級眼力和記憶力有關。直到她去世之前她仍然每天讀報紙社論和看電視新聞評論,看遠看近都不用戴眼鏡。她有兩本袖珍字典,一本中文一本英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詞就勤查,翻了幾十年都有些脫頁了,她仍藏之如寶。有時我看那字典上的字實在太小,怕她看不見,便問她要不要換本大字的,她說:「我太看得見了,老五啊,你看不實呀?」
就這樣好學,她的知識與時俱進。我初任行政院長時,有一陣子台北的政治氛圍很詭譎,有一天我正要去上班,她忽然拉住我,一臉嚴肅地警告:「老五啊,有人要害你!」我嚇了一跳,她又接著說:「老五啊,你做事要有一道防火牆。」九十七歲的老媽,運用資訊術語居然絲絲入扣,我聽了便傻了。
有一次仍是大學生的兒子對我說:「我覺得奶奶好像知道我的課表,因為只要那天下午沒有課,她的電話就會到,要我回家吃晚飯。」之後有一天他說:「昨天我答應回家,說順便到鼎泰豐買小籠包。正要查電話號碼,奶奶已經把號碼報出來了。」那年她已過百歲。孫兒們叫她超級奶奶。
我們兄弟之間常在手機電郵或簡訊中寫些不足為外人道的私話,有次老六耍寶拿給她看,她說不可以寫這些「痞話」(衡陽話,意為痞子說的話),老六說可以刪掉,她很肯定地說:「你只能在手機上刪掉,電腦公司裡留了底你永遠刪不掉!」
唉,正在競選美國總統的希拉蕊如有她老人家的睿智,當年絕不會發出那些惹麻煩的電郵讓她如今陷在選戰泥淖裡!
但是超級奶奶也有踢鐵板的時候。有一次我們的外交部長說別國是個「鼻屎大的小國我們何必PLP」,這句話成了媒體的標題,好學的奶奶翻遍了她的中、英字典也查不到什麼是「PLP」,便問我是什麼意思,我說:「那是『痞話』,妳不要知道最好。」
最近三年我寫了三部長篇小說,《王道劍》有九十萬字,媽媽耐煩看完了,問她好不好看,她一本正經地說:「好是好,可是書中太多『他媽的」。」一年後我寫完抗戰小說《雁城諜影》,她還沒有看就下了結論:「老五這本書賣不掉,你寫打日本人在台灣沒有人要看,寫國民黨打日本人,在大陸沒有人要看。」
如此犀利,當時她一百零四歲。
一百歲壽宴後她的身體漸漸衰弱,我們照顧她;每天總至少會有一個兒子陪她;其實仍是她老人家在照顧我們大家的起居。明賽可以放心地去國外幫女兒坐月子,因為她知道有奶奶在我的生活起居無虞。她老人家關心照護兒子直到最後一口氣。
二哥英年早逝,她為此傷心不已,一直後悔當時沒有換一個腎給他。2012年四哥又走了,我們怕她受不起打擊便瞞著她,但是要瞞住超級奶奶乃是不可能的任務;她旁敲側擊數次之後,有一天就忽然不再提此事了,我猜聰明的她心知肚明老四已走了,只是不去說破,從此她絕口不提,一切的苦楚放在心裡。直到這次病危時,我在她耳邊對她說:「爸爸就來接妳了,二哥和四哥都在等著妳。」她睜著的雙眼很釋然地閉上。
拔管後她安詳平和地活了四天,走前一天上午,她忽然睜眼清醒了,對她說話她都有反應,也許就是俗稱的「迴光返照」,我一時間想到,每天下午回到家向她請安時我都會先立正行一個軍禮,逗她開顏一笑;於是我就在她病床邊立正行禮,她點了兩次頭,然後對我笑了。
三個星期以來都在昏迷狀態中的媽媽,她竟然對我笑了,她的眼睛在笑,臉上的表情也在笑,我再也無法自持,雙手掩口哭出聲來。
活到一百零六歲,母親還是走了。感謝她愛我們照顧我們那麼長,世間少有。
姆媽安息,感謝妳活得那麼長,母子得以相聚相愛七、八十年,想想看,我們肯定不用等那麼長的時間就能再次相逢;聚長離短,這是何等的福分,只有活足一百零六歲的您才能辦得到。我們含哀永懷慈恩,在心底某一個角落裡也悄悄地慶祝您充實的、精采的、不可思議的一生。
轉載自聯合副刊
2016年4月27日 星期三
紀念黃達河仁長
今天杜聿駿仁長夫人梁美薇仁嫂電話中告知:
黃達河仁長四月二十三日中午在台大醫院逝世,原因是心臟衰竭,享年一百歲,大體捐贈給台大醫院,將不舉行追思儀式。我們一齊覺得十分不捨。
黃仁長已經很久沒來參加仁社例會,原因是行動不方便,許多年輕仁長可能不認識他。我上網查了一點資料,一是台大校訊〈無語良師無我之愛~醫學院3月22日舉辦一年一度慰靈公祭〉一文中黃仁長的致辭;另一是師大附中張守仁老師為悼念他的學生黃大孚,黃仁長的公子,而寫作的〈悼:一種附中精神〉一文。我讀了,感動不已,深沉想念著黃仁長溫文儒雅的身影,和仁者風範。這裡寄給你們兩篇文章如附檔,請一讀。
有云:仁者壽,明德者壽。黃仁長高壽一百歲,是很有福氣的人。讀了上述二文,才知道早在民國八十三年黃仁長和夫人魏慎之仁嫂就一齊簽署了捐贈大體同意書,無私而愛人,開風氣之先。〈無語良師無我之愛〉有一段話:「因有發揮生命無私大愛的無語良師,奉獻軀體,供作解剖教學,造就無數良醫,使世人遠離病痛;或是器官捐贈,使生命得以延續。那份默默無盡的愛,讓生命的意義更加綻放,亦使醫學教育得以發皇。」在致辭中他輕鬆說:「我和諸位醫師後會有期。」指的就是現在逝世了,奉獻軀體,和醫師歡喜見面。
黃仁長和仁嫂鶼鰈情深,一生愛情深厚,無比恩愛,黃仁長說:「二人相依為命、患難與共,有甘有苦一言難盡。」又說:「魏慎之是我的同學、妻子、老伴。我們相遇、相知、相親、相愛七十一年。2006年九月七日我親自護送她到台大醫學院,就像她曾護送我進加護病房一樣,我感謝她七十一年來對我的照顧,我永遠愛我的老伴。我們十三年前就共同作此遺體捐贈決定,我的個人行誼資料已經寫好,我以稱讚老伴的話稱讚自己兩人生平事略完全相同,將來不必另勞親友代寫。」讓人動容,心生景仰。
請諸位仁長一讀文中黃達河仁長的講話,你們可看見一位仁愛者,明德者,開闊、無私而愛人,仁愛典範永在。讓我們一齊懷念他,祝禱他在天上安息,快樂無憂。
蔣家興 敬上 2016/4/26
無語良師無我之愛~醫學院3月22日舉辦一年一度慰靈公祭
http://host.cc.ntu.edu.tw/sec/schinfo/epaper/article.asp?num=872&sn=7102
刊登於台大校訊第872期
NTU e-Newsletter
民國 96年 3月 28日 ︱ 校訊第 872 期
醫學院於3月22日下午3時假該院基礎醫學大樓舉辦一年一度的慰靈公祭,由醫學院陳定信院長主持。醫學院、附設醫院教職員、醫師、學生百餘人及大體捐贈、器官捐贈家屬親友約四百多人參加,全體師生同仁藉此再次向眾良師及家屬致上最虔誠的追思與感謝,場面莊嚴感人。
因有發揮生命無私大愛的無語良師,奉獻軀體,供作解剖教學,造就無數良醫,使世人遠離病痛;或是器官捐贈,使生命得以延續。那份默默無盡的愛,讓生命的意義更加綻放,亦使醫學教育得以發皇。
今年遺族代表黃達河先生致詞,兼備理性與感性。黃先生與夫人魏慎之女士二人,於13年前一同簽署遺體捐贈同意書。黃先生於95年9月7日親自護送夫人遺體至醫學院,鶼鰈之情溢於言表。
講詞內容承黃達河先生惠允刊載,相信讀者閱讀後惻愴之餘必有啟迪。全文如下:
感謝臺大醫學院接納我們的遺體捐贈。我填寫魏慎之個人行誼資料表,第一項說她為人保守、厚道,熱心公益,第六項說她溫文爾雅、待人誠懇,有長者之風,是良師也是益友。第四項說她教育學生盡心盡力,另加一說明『魏慎之、黃達河生平事略』。今簡述此說明重點,並略加補充。
魏慎之民國六年九月十六日生於北京,祖籍為浙江杭州。黃達河民國五年十二月十日生於廣東澄海縣。兩人於民國二十四年秋進入北京清華大學就讀,分別主修物理與化學,至今共歷七十一年,其間曾經歷離亂之苦,亦曾享受工作成就之喜悅。
屆齡退休之前,慎之先後曾在第二女中(今中山女高)及台北工專(今台北科技大學)任教,達河曾任台灣肥料公司總經理,二人合組一平實的公教家庭。這其間,我們盡心教育獨子黃大孚,使他從師大附中進入台大,然後出國進修,在本業上略有成就。
退休之後,二人合作做了三件事:一是行善、一是旅遊另一是寫作,我們積蓄不多,但仍定期捐贈一二慈善團體。我們決定乘體力尚能負荷時,漫遊四海,攜手出國旅遊共二十八次,大陸省親之外,看遍世界名城美景,人間百態。兩人先後翻譯了六本名著,寫了十二篇遊記,其中最難忘的是巴納德醫師所著的Good Life and Good Death(譯作〝人生來去〞)。大都是由達河執筆、由慎之細細校閱,改正譯稿及原稿中許多白字和錯字,並作適當潤飾,使字義更為明白文句更為順口,譯述和著作是二人密切合作的成績,是值得珍惜的。
魏慎之和黃達河從清華大學同窗至今共歷七十一年;其間值得回憶的往事很多;二人相依為命、患難與共,有甘有苦一言難盡。
多少年來,我們生過許多大小疾病,還住過加護病房,都依靠許多良醫,以仁心仁術給我們最有效的治療,幫助我們活到這大把年紀。我們捐贈大體,既為回報醫師們救治之恩,也是我們一生最後的貢獻。
魏慎之是我的同學、妻子、老伴。我們相遇、相知、相親、相愛七十一年。2006年九月七日我親自護送她到台大醫學院,就像她曾護送我進加護病房一樣,我感謝她七十一年來對我的照顧,我永遠愛我的老伴。
再感謝臺大醫學院接納我們的遺體捐贈,我們指我和我的老伴,我們十三年前就共同作此遺體捐贈決定,我的個人行誼資料已經寫好,我以稱讚老伴的話稱讚自己兩人生平事略完全相同,將來不必另勞親友代寫。
我和諸位醫師後會有期。謝謝。
悼:一種附中精神
http://www.hs.ntnu.edu.tw/great/spirit/spirit-3/
張守仁老師
「黃大孚去世了!」趙汝倩老師在電話中告訴我。這是去年十二月的下旬的晚間,我們立刻同去黃府向黃老先生夫婦慰問,我急切地要想知道為什麼。我們到達黃府, 黃達河先生已去美國料理善後,黃老太太有親戚培在家中,我們對這位遽失愛子的母親,不知如何安慰是好,因為我們同樣地痛苦悲傷。黃老太太就是臺北工專教授--魏慎之老師,我的學長--她是北師大附中畢業的,我在靜默中聽魏老師的訴說,更使我們難過的是不知為了什麼會遭此意外,大孚的去世是突然遭到傷害,我悲憤痛心遷怒美國這個社會中,那些無法無天的一群惡徒。當然是我情緒激動下的一時詛咒。另一方面美國也造就了許多優秀的中國青年,黃大孚就是其中一個,如果沒有美國那種教育環境何以有他後來的這些成就,(另有一附件,特美司考公司總工程師,凡得維登先生的信)。我面對著這位悲傷的母親,她卅年來辛苦教養,意外的損害,失去了她殷切盼望的兒子。我們曾教育他六年的老師也是同樣的悲傷,我更痛心的聽到一位母親說:「從今以後我也再不為他擔心了。」因為大孚精力過人,從小做事積極,活潑好動, 好勝心強,有獨特見解,不同凡俗的性格,頭腦聰明靈活,讀書不須人督促行動也不受人約束,他認為對的絕不屈服,正直熱情豪放,表裏如一,魏老師為教育他日夜懸念,怕他太衝動太急躁。今天使一位傷心的母親說出這一句話,我們可知道傷心欲碎,這是無法補償的損失,我們可知道一位熱愛兒子的母親,從小帶大耗費了她多少心血 ,黃氏夫婦已六十歲的老人,僅有的這位兒子,他們夫婦 一生心血教養他,希望他成為國家人才,為社會多所貢獻,眼看他事業有成,正是大展抱負的時候,意外的去世,我們做老師的何嘗不痛苦,大孚一生讀書從未間斷,可以說一帆風順。
我們做老師的最大安慰是看到學生的成就,就像園丁在培育花木,看到枝葉茂盛果實累累的果木樹一樣,黃大孚每次回國都不忘來看老師,而且將見聞學業詳細的報告,他每次來給我們帶來莫大的愉快和安慰,我每次都鄭重告誡他,不可太衝動,要穩紮穩打,腳踏實地的幹,他有時譏笑我,老師太保守了,在洋人面前不能慢一步的,我們不會輸他的。他仍然跟中學時代一樣,反問我為什麼不?當然我內心喜悅,我的學生他內心交織著一片美景,他熱愛國家,他不肯安於卑近,他有豪傑的思想,他不願深藏不露,他自信心很強,他言談之中我們跟外國人比一比我們不會輸的,他那種研究精神和工作熱誠,他時時不忘我是中國人,我要做給你們看,黃老先生將他在美國所設計的新成品及工作卡帶來給我看,這說明了我們中國青年在美國工作的成績和精神。在他遭難之前有幾件新設計,正做好設計工作要付諸試驗期間,因他去世而中止,令人惋惜,這個損失無法 彌補。
黃老先生將愛子遺骨,迢迢萬里運回國內安葬,我在默念,大孚啊!安心吧!這是你的熱愛的國家的一片淨土 ,你安息吧!你的精神是中華兒女的精神,繼你而起的尚千萬個,我們是永遠不可征服的民族,因為我們有萬萬個永不屈服的中國青年。黃達河先生是一位忠厚長者,自從黃大孚進入附中以來六個年頭之中,不斷地接觸,家庭學校密切合作,對大孚的教育做到盡善盡美,黃老先生是臺肥資深工程師,對國家生產建設貢獻良多,痛失愛子其悲痛之情可以想像,然黃先生談及大孚生前種種,尤其對母校培養之恩念念不忘,兩次來訪親謁校長,慨然捐贈獎學金四名,定名曰「黃大孚獎學金」,我們站在教育立場對黃先生的獎贈萬分感激,故校友黃大孚之精神,永駐母校昭示後學,效法他的精神,為母校爭光,承蒙邀請三月十六日朝會由余講述,黃大孚生平及獎學金之意義,余義不容辭,藉此以抒多日悲痛之鬱積,稍減內心的苦痛。我深切希望讀此文的同學,心有所悟,繼起效法,發揚我校精神,是日演講尚有未盡之處,補述如下:黃大孚的生平行事,完全表露師大附中學生的精神,他在校六年從來不缺課、不逃課,每有疑問必追根究底問清楚為止,他活潑好動可是不忘讀書,每次考試志爭最高成績才滿意。他對老師彬彬有禮,對問題不肯輕易放過,對班上事務非常熱心,可是不合理的事他一定爭辯到底,他信服真理不情願卑屈服從。總之,他正是我們附中教育所要求學生身上的,我平日教導學生在國內要以附中為榮,在國外要以中國人為榮,他是我親傳弟子已經把我的話都做到了。另外幾件小事,有關他生平為人的精神,經黃老先生的口述,以及他最近一年的家信,我得到下列幾項事實。
(一)他敬愛父母,從信中親切的言詞,真情的流露,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倫理教育的成果,所謂孝者大孝尊親 ,次曰不辱。
(二)他不忘父母生日,去年是父母六十雙慶,他託人帶回兩隻電子手錶祝賀父母壽誕,敬愛父母無以復加。
(三)每次信的最後,他都請託父母照顯他的愛犬「老黃毛」,老黃毛已老要細心照顧,他的愛及於動物,仁慈慈人。
(四)據黃老先生,他在美國公路上發現一隻走失的小狗,他拾起來開了二十幾小時車送到原主人家,原是美國的一位醫生家,他們非常感激,並讚佩中國青年這種仁慈義舉。
(五)他在美國為公司所設計的電子儀器,為蘇俄所採購,後來發生問題,他在美國用越洋電話說明校正,使俄國的科學家敬佩不已,邀請他去莫斯科,他拒絕了,美國老闆問他為什麼?他很明快回答我們立場不同,我是中華民國人,我們國家是反共的,我絕對不跟他們打交道。又問他,可是他用的是你發明的東西,他說這是你們美國貨 ,你是老闆願意賣給誰我管不著。他這種態度獲得美國朋友的尊敬,由此可知他本著愛國的良知,表現我們這一代青年的精神。
(六)他熱愛朋友,為幫助朋友出錢出力亳不吝鄙,尤其他電子音嚮的設計,高人一等,他往往工作到深夜,不取任何報酬,凡是附中校友找到他,他無不盡心盡力幫忙解決一切問題。
(七)他熱愛運動,尤其愛垂釣、爬山、遊覽,由黃達河先生所著釣鱈記一書中,可見他們父子情深,垂釣的情趣 ,躍然紙上。
由以上幾件小事,他是我們附中校訓所培養出來的優秀青年,他有「人道」的胸襟,「民主」的風度,「健康」的身體,「科學」的精神,「愛國」的情操。
最後希望附中同學不忘黃大孚所表現的附中精神,同時感念黃老先生的德意,獎助後學,繼續為國爭光。(資料來源:附友季刊第三期P.19~21)
2016年3月14日 星期一
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 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The Internet上面有極為豐富的很棒的音樂、電影、演說……等。我常喜歡介紹好朋友透過各種Apps,例如:YouTube、Vimeo、TED、Berliner...
由蔣家興貼上了 2016年3月12日
2016年1月21日 星期四
牛和農村
我在facebook上讀到一則貼文如附。台南景點【老牛的家】【德元埤荷蘭村】規劃了三公頃土地,設立老牛的家,給一生辛勞耕耘的老牛一個願養天年,溫暖的地方。在這裡可以看見美麗的農村風光和現在已經很難得見到的許多可愛的黃牛和水牛;同時,也體認到人和牛的親蜜關係,對牛的感謝,以及人道精神,讓人十分感動。請你們上網一看,或親自一遊,當會喜愛。
台南景點【老牛的家】【德元埤荷蘭村】-牛伯伯的養老院。荷蘭風車。http://www.ipeen.com.tw/touch/comment.php?id=770334
早期農業社會,牛是農家最忠實的伙伴,近期台灣役牛快速減少,機器取代牛耕,
為使這些勞苦功高的老牛得以善終,保存台灣牛種源,
德元埤規劃三公頃設立老牛的家,給退役老牛一個願養天年、溫暖的窩。
此外,我在多年前曾經為我的侄兒施並錫教授《牛事一牛車》畫冊寫過〈牛和農村〉一文。我猜,他用油彩來畫許多牛,是希望來歌頌牛和農村,也可能用來安慰鄉愁。我把這篇小文章貼在這裡,請有興趣的朋友一讀,不知有無也安慰了你們對台灣農村的懷念和喜愛。
牛和農村
蔣家興 八十六年二月廿六日
台灣舊時的農村,牛是農夫的好伙伴。牛和農家是分不開的,牠是勤勞而溫馴的動物,幫助農耕、推磨、運糧或載人交通。農家要靠牛的力氣、勤奮才能做粗活,才有好生產;就像大自然中的土地、陽光、雨露和風霜,跟我們的關係密不可缺,牛隻對於農家的生活也是息息相關。以前農家的豐收、平安、吃得飽,一部分的功勞就是牛隻勞苦耕作貢獻來的;農人知道感恩,自早就把牛隻當作好朋友,像家中的一份子,心存對牛的喜愛和尊重的感情。
今年是牛年,元宵節剛過完,我們從年畫中可以看到有關牛的民俗描繪,例如:清代楊家埠年畫「迎春圖」中迎春牛的習俗,春牛代表富貴、豐收;陜西洛川「耕作歸來」中,牧童騎在牛背上,他們身前、身後跟著二隻牛,房前還有一隻牛,表現農民希望多養牛,過著富足生活的期望;蘇州桃花塢年畫中,把春牛比喻為富裕,春牛身上駝著聚寶盆,走在金山銀山之間。這些民俗年畫是很有趣味的,透露出中國農業社會中人類對牛的喜愛、感情和祈望,牛成為保平安、保豐收、圖吉慶的象徵。今年台北燈會以水牛與農夫「並肩耕富強」的大燈籠為主題燈:一個頭戴斗笠,身披簑衣的農夫牽著一隻大水牛,努力向前犁田;兩旁的對聯是「寧靜致遠並肩耕富強,鐵肩擔當併力開天地」,善頌善禱,願我風調雨順,國運昌隆,大家用牛的勤奮和毅力精神來開創真正現代化的國家社會。
農夫喜愛牛隻,愛其忠誠勤勞,許多畫家也愛把牛做為繪畫的對象,應該也是對牛的喜愛感情移轉來的。牛的體態樸拙厚重,步伐穩重,神態從容,本身就有憨厚之美;另外,不論是老農牽牛早耕,或是牧童騎牛吹笛,或是水牛和白鷺鷥相伴點綴田間,牛隻融在自然中都給農村帶來一片安祥和美感。藍蔭鼎先生「畫我故鄉」中就畫了許多農村景色和水牛,有一幅樹下樂趣水彩畫,畫著陽光普照,老樹新綠披展,家族與水牛在綠蔭下納涼,老伯伯又挪長菸斗出來吸菸,談播種、耕田、施肥等。披星戴月,農家生活中有勤與勞,有綠樹成蔭和鳥語花香。你說,是不是很美麗呢?
國畫中過去有許多以寫牛著名的畫家如韓滉、郭翊、沈周、齊白石、李可染等。特別是李可染認為牛不僅具有鞠躬盡瘁的品德,值得人類尊崇,且牠的形象軒宏無華,也著實可愛,於是立志要用水墨為牠們歌頌一番。他住在重慶金剛坡農家,睡房隔鄰便是牛棚,在朝夕與牛相對下,他寫生了大量的畫稿,把牛的形態、性格、特徵都貯藏在腦中,誰也沒有比李可染更熟悉牛了,何況他還學牛的反芻,消化轉化,不斷畫牛,加上他美學意境的修養,筆法蒼與潤,使他畫牛自成一家。聽說李可染成名後,再投入齊白石門下,某次,他畫了一幅「晚涼中看浴牛」,把此畫拿給齊白石批評,齊老一看,驚喜萬分,讚賞極了;齊白石自稱「耕硯牛」,畫過不少牧牛圖,但他覺得李可染畫的才是真正生活而神采有趣,一問才知李可染也是牧童出身,當時就決定從此把畫牛這條路讓給李可染。畫牛成為李可染的專門題材,他為自己的畫室命名為「師牛堂」。幾年前在歷史博物館辦了一次大陸來的李可染作品特展,我還看到複製的師牛堂原貌,印象特別深刻,當時深深被他作品的簡樸、悠閒意趣感動。
本來只想隨意談一點對牛的印象,卻把話談遠了。對於牛,我也有特殊的喜愛感情,我老家住在鹿港,鹿港是一個小鎮,四周鄰接鄉村,從鎮裏騎腳踏車十幾分鐘就可走入鄉間。我小時候雖然不是牧童,卻是經常看到水牛和黃牛,也熟悉牛,對牛也有一份鍾愛的感情;因此,長大後看到台灣鄉村有牛的景色或畫中的農夫、牧童和水牛,都會有一陣與兒時記憶共鳴的喜歡。最近有時回去鹿港,沿途鄉間的牛消失不見了,想想台灣其他地方的牛好像也不見了,不免有點懷念的惆悵。
施並錫是我的侄兒,他生在鹿港,長在員林,大概也是兒時對台灣農村和牛的喜愛情感,根深蒂固藏在心中,聽說他要用油彩來畫許多牛畫,我猜,他希望來歌頌牛和農村,也可能用來安慰鄉愁,不只對他一個人,恐怕也是安慰許多人對台灣農村的懷念和喜愛吧!
2015年12月26日 星期六
給蔣家親戚和蔣姓宗親們有關宗族源流文件
這裡有關於《中華蔣氏家譜 宗譜采集》文字版、《中華蔣氏家譜 宗譜采集網》網站、〈源遠流長__中華台灣蔣姓宗親沿流向上追尋祖根〉等雲端文件,連結如附件。歡迎上網參閱或下載留存。讓蔣姓家人、親戚、族人共享知祖源,念祖恩的快樂。
諸位蔣姓宗親宗長們安好:
昨日蔣姓宗親理事會上我們見面歡敘,十分高興。
我向大家報告了關於《中華蔣氏家譜 宗譜采集》文字版的撰寫大要,現在寄上雲端電子檔連結如附,請點按即可打開閱覽或下載。在附錄裡,我也把《中華蔣氏家譜 宗譜采集網》網站的連結貼上,因為是在民國99年寫成的,有的資料連結可能跳開或不存在。此外,有蔣炳岩理事長的以信代序,請一併參閱;這樣你們先知道一點有關《中華蔣氏家譜 宗譜采集》的建置源起和大概內容。
此外,2012年四月台北中華蔣姓宗親會由蔣炳岩會長帶領代表團一行十二人前往河南淮濱參加
“中華蔣氏祭祖大典”以及“首屆海峽兩岸蔣氏文化論壇”的盛典和盛事,我們回到自己祖先最原始的發祥地方,十分興奮、歡欣。我在論壇上發表了〈源遠流長__中華台灣蔣姓宗親沿流向上追尋祖根〉論文,並作十分鐘講話。請參閱。
我們鼓舞蔣氏宗親們一齊來寫作個別家族簿或家譜,在附錄<樂寫家譜>
中有如何建立家譜及家庭樹一節,舉例使用Genoom的軟體來寫作家譜及家譜樹(Genoom 是很棒的寫家譜家族樹的地方 )。這是很有意義且不難的事,我們可以自己或交由家中子弟來做,也是很好的功課;將來如願意公開,則可放置在Genoom或蔣姓宗親會中或其他網際上保存、流傳。讓你們的家人、親戚、蔣氏族人共享知祖源,念祖恩的快樂。
即祝安好
蔣家興拜啟
2014/3/9
又及,補充說明
∙
如需pdf 閱覽器,請點按下面連結:
Adobe - Adobe Reader,可免費下載的PDF 閱讀器
附錄
關於《中華蔣氏家譜 宗譜采集》源遠流長 etc Google雲端資料夾
標籤 也可直接點按下面標籤,閱覽各章節:
很棒的連結

諸位蔣姓宗長、宗親台鑑:
蔣氏宗族源遠流長,自古以來極受尊崇。「中華民國蔣姓宗親會」乃是社會公益團體,成立的宗旨在於宏揚祖德,敦親睦族,團結世界華人蔣氏宗親,互助合作共謀發展。
為了承傳宗脈的歷史記錄以及發揚合作榮光的精神,我們敦請蔣家興宗長擔任建置此「蔣氏家譜
宗譜采集網」的召集人;蔣宗長是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前主任委員,他熱心公益,很感謝他熱心慨允。這是重要且有深長意義的事情,我們也請大家共同協助;深盼蔣氏族人皆知祖源、念祖恩、重和諧、利社會;小則族人可和樂融融,大則可一齊努力福國利民。
茲說明關於此采集網的幾件事:
∙
已初步建立了《蔣氏家譜 宗譜采集網》beta測試版部落格http://chiangsgentaiweb.blogspot.com/2010/10/chiangsgentaiwanweb.html ;http://chiangsgentaiweb.blogspot.tw/search/label/%E9%A6%96%E9%A0%81%20%E7%B8%BD%E7%9B%AE%E9%8C%84 ;
∙
並將經常修正補充。本采集網是以現代數位元網際部落格方式編撰並上網流通,用新的數位元方法和方式來建立一個有生命的、開闊的、靈活的、容易廣為流傳和應用的「集網」。「采集」二字有採集、光采、精彩的意思。
∙
本采集網有二項重要編撰方向:一是以書籤(bookmmark)方式連結在浩瀚網際資源中有關蔣氏家譜宗譜族譜的既有豐富資訊,並加以仔細分類、整理、編輯,使其成為方便通往古今蔣氏家譜、宗譜、宗族世系和相關歷史事蹟記載的入門大道(gateway/portal site)。二是讓我們蔣姓族人可以共同參與建立個別的家族簿,例如用家族樹軟體Genoom來建造自己的家譜,放置在Genoom網站上或在此采集網上保存、流傳;這也是現在世界各地一般人在網際上寫作家族樹、家譜或家庭部落格的流行共通方式。我們歡迎蔣氏族人使用此「蔣氏家譜
宗譜采集網」上的各種資訊,並請大家一齊不斷充實它的內容,豐富它的採集;我們也歡迎各界人士瀏覽使用。
∙
本采集網初建的內容有幾個區塊,請包括:
∙
請諸位宗親宗長大力惠助下列兩件事:
∙
如果你們手上有自己家族的家譜或任何蔣氏宗譜,請允許借用,將拍攝為數位資料建檔。用完即原件奉還,並附贈該數位檔案一份,以作留存紀念。
∙
請你們試著建立個別的家族簿,用家族樹軟體來建造自己的家族樹或家譜或家庭部落格。請參閱下面附件「如何建立你的家譜及家庭樹」或是請閱讀本采集網「樂寫家譜_ 如何寫作自己家族的家譜」一區塊,其中說明如何使用家族樹電腦軟體編寫家族樹、家譜或家庭部落格及其範例。這是有意義且不難的事,你們可以交由家中懂得使用電腦的小孩來做,也是很好的功課;如果留存有記載祖先的生日、卒日及簡記等,可以先從家庭譜表寫起。將來如你們願意公開,則可放置在Genoom網站上或在此采集上保存、流傳;讓您們的家人、親戚、蔣氏族人共用知祖源,念祖恩的快樂。
「中華民國蔣姓宗親會」的地址是:臺北市中山區104吉林路227號;電話:
02-2543-2689;傳真: 02-2531-1656。請常常聯絡,謝謝大家。即祝
安好
中華民國蔣姓宗親會理事長蔣炳岩 敬啟
民國99年10月31日

諸位蔣姓宗長、宗親台鑑:
大家安好。
去年我們初步建立了《蔣氏家譜 宗譜采集網》的網路部落格測試版,是以現代數位元網際部落格方式編撰並上網流通,用新的數位元方法和方式來建立一個有生命的、開闊的、靈活的、容易廣為流傳和應用的「采集網」。「采集」二字有採集、光采、精彩的意思(請參閱原采集網裡的以信代序一文如後附)。
今年我們延續《蔣氏家譜 宗譜采集網》網際版本編撰了《中華蔣氏家譜 宗譜采集》平面文字版本,以便利宗親們閱讀使用。我們進一步把原《采集網》中的書籤(bookmmarks)展開,書籤連結了在浩瀚網際資源中有關蔣氏家譜宗譜的既有豐富資訊,方便通往古今蔣氏家譜、宗譜、宗族世系和相關歷史事蹟記載。我們從中擷取了上千筆的文字資料,再經仔細篩選、分類、整理、編輯,引用編入《中華蔣氏家譜 宗譜采集》裡;採集方式為求其廣面且忠於原文之真實和正確,直接摘錄原文或摘要,每一筆資料皆註明來源及其超連結,可以逕行點按進入原網頁回閱原文,以廣流傳,並尊重原始著作權。
《中華蔣氏家譜 宗譜采集》包涵了數大章節如:蔣姓源流記載、蔣氏始祖、源流、 蔣姓遷徙分佈、蔣姓郡望堂號、蔣氏族譜世系表、蔣氏族譜派語、蔣姓信息、家譜宗譜總目、文獻、以及附錄:樂寫家譜、有關世界各地家譜宗譜的連結等。這是中華蔣姓宗譜的「大觀」採集,有很豐富的蔣氏家譜宗譜的各種信息和文獻資料。特別是蒐集了全中華蔣氏家譜宗譜總目錄,必要時可以找到個別原譜的收藏所在並借閱,有助於蔣姓族人尋找祖源,把現代的家譜向上追溯尋根,以銜接自己宗祖源流的原始家譜。蔣氏家譜總目_蔣氏家譜列表(含超連結),原譜收藏於大陸各大圖書館和相關機構;目前台灣地區家譜聯合目錄資料庫有蔣氏家譜宗譜86筆,分別收藏於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臺北市文獻會、台灣省各姓淵源研究學會等處。
我們曾經試著從蔣氏宗親們手中或是圖書館或是網際資訊裡尋找1949年以後在台灣編纂的任何最近蔣氏家譜宗譜,但是不可得;初步認為即使存在有個別蔣氏家庭的家譜,數目恐很少。現在如採用古式傳統方法來編纂蔣氏宗譜,工程浩大,亦恐非可得,也非必要;以現代觀點看,家譜宗譜編撰應與時代變動同步改革,宜用簡明方式寫作。我們認為可採用網際工具,例如寫家譜部落格blog,用簡明方法撰寫自己家庭的個別家譜,也可和同宗其他不同家庭成員串聯,然後把簡明的家譜向上追根溯源,可能找到自己祖先的源流,銜接原始宗譜,應是最佳的方式,具有愛家,凝聚家人和家族感情,承傳家庭歷史,知祖源的良好意義。當然,如有需要亦可摘錄已建立的家譜blog文字,印刷為平面文字版本,供作典藏流傳。
Genoom 是很棒的寫家譜家族樹的優良軟體,它免費、簡單、清楚、美觀、好用;宜蘭縣史館數位典藏家譜數位化計畫推動的家譜DIY提供寫作家譜的空白範本,容易寫出簡明活潑的家譜。這是很有意義且不難的事,我們可以自己或交由家中子弟來做,也是很好的功課;如果家中留存有記載祖先的生日、卒日及簡記等,可以先從家庭譜表寫起。將來如願意公開,則可放置在Genoom或其他網際上保存、流傳;讓您們的家人、親戚、蔣氏族人共享知祖源,念祖恩的快樂。
現在世界各地流行在網際上寫作家庭家譜部落格,或在facebook或twitter上寫串聯式家譜,共通分享。在附錄<有關世界各地家譜宗譜的連結剪貼>中,有許多西方人寫作的很棒的家譜部落格,很精采,我們可觀摩參考。國內目前較少有寫作家譜部落格的風尚,以後應會逐漸豐富流行起來。
《中華蔣氏家譜 宗譜采集》平面文字版本是「大觀」採集,有很豐富的蔣氏宗族資訊和相關的文獻資料,十分珍貴;我們誠摯感謝蔣家興宗長花費很多時間和心力,辛勞採集編寫。《中華蔣氏家譜 宗譜采集》全冊有309頁,它的pdf電子檔存放在雲端Google文件區上,歡迎我們宗親們自行上網下載閱讀或列印;下載網址是:https://drive.google.com/folderview?id=0ByW62rKzzIpeb1lPUmE5NHhDRDQ&usp=sharing
。
《中華蔣氏家譜 宗譜采集》之書籤連結以及其所連結之文字文章文獻等內容純作為非營利公益之用,所有權皆屬該個別連結之原始創作者所有。我們誠懇感謝所有被引用的相關文字的著作人,我們也歡迎各界人士瀏覽使用此《 采集》。
中華民國蔣姓宗親會理事長蔣炳岩 敬啟
民國100年10月31日






蔣姓源流考譜序 53

蔣姓遷徙分佈
鄭成功來台灣時期的民族遷徙
·
「唐山過台灣」- 從堂號、祖籍與族譜來尋根
96

蔣姓郡望堂號 蔣氏族譜 蔣氏族譜派語

“源遠流長__中華台灣蔣姓宗親沿流向上追尋祖根”
2012/04/07在“河南淮濱首屆海峽兩岸蔣氏文化論壇”發表“源遠流長__中華台灣蔣姓宗親沿流向上追尋祖根”十分鐘講話稿 蔣家興
論壇主持人張所長、諸位貴賓、諸位蔣氏宗親宗長們、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安好!
我們回到自己祖先最原始的發祥地方,多麼興奮、歡欣。台北中華蔣姓宗親會由蔣炳岩會長帶領代表團一行十二人前來河南淮濱,有幸和全國各地敬愛的蔣氏宗親、宗長們,歡聚一起,共同參加在此舉行的“中華蔣氏祭祖大典”以及“首屆海峽兩岸蔣氏文化論壇”的盛典和盛事,我們深感無比榮耀,歡欣不已。
我有一篇小文章“源遠流長__中華台灣蔣姓宗親沿流向上追尋祖根”。請允許我作很簡要的報告。三千年歷史,用十分鐘講完,我一定要很快很簡要報告才行。
文章的第一部分是:從歷史以及地理的遷徙,來追尋中華台灣蔣姓宗親的祖根。根據歷史記載,漢民族移民台灣最主要的有兩次大遷移:
一次是明清時期的民族遷徙,台灣早期的移民,都是從「唐山」渡海而來;「唐山」主要是指福建、廣東兩地。台灣文獻資料指出,台灣人的祖籍,主要是來自清朝時期福建省的泉州、漳州、汀州、興化、龍巖、永春、福州等,以及廣東省的潮州、嘉應、惠州等。
另一次是1949民族大遷徙,1949年國府遷徙臺灣,人民隨同移居台灣。這是中國近代最大規模的大遷徒,有大批國府官員、軍隊、人民從大陸遷移到臺灣,前後總人數達到200萬(7)。
臺灣的蔣氏族人早期由福建移民到台灣,最早的是明朝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的事。1661年鄭成功登陸鹿兒門驅逐荷蘭人,收復台灣。在鄭氏軍隊中任副總兵的蔣毅庵和軍隊中的蔣姓部屬,定居臺灣中部西勢莊,已被認為蔣姓遷徒臺灣的始祖。
《福建通史》對於早期臺灣蔣氏族人的祖籍與分佈有詳細記述記載,諸如:臺灣的蔣氏主要來自福建泉州,而泉州的蔣氏始祖是南宋的大學士蔣邕(雍)。《福全蔣氏宗譜》(5)記載,泉州晉江有九世祖蔣學文遷居臺灣,15世蔣彩應遷徒臺灣彰化縣。其餘分佈在台灣北部台北、淡水、宜蘭,南部嘉義、高雄等地(詳細情形請參閱原文本)。…………。足以證明閩台蔣氏同根共祖,一脈相傳親情。
簡要歸納,早期移民台灣的蔣姓祖先主要為泉州人和漳州人兩大支。1949年的大遷徙讓台灣成為一個民族大熔爐,台灣包涵了大陸各省份來台的新移民。蔣姓族人來台灣的人數不少,分居台灣各地,但無有統計數字。這裡特別提出兩位蔣總統宗長,蔣公中正和總統經國先生,他們在1949年從大陸退守到台灣,後來勵精圖治,締造了台灣成為繁榮富足,民生樂利的典範;經國先生早年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開始兩岸交流,奠立今日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礎。他們對於發揚中華文化以及台灣現代化發展的貢獻至大至巨,造福了人民,也榮耀了蔣氏宗族。
現在讓我們沿流向上溯源,追尋福建以及江南等地蔣氏的祖根。依據《福建蔣氏通譜》(5)記載,歷來入閩蔣氏之中有九支發展成大族衍派,按移居到福建的先後分別為:漢代入閩的德義衍派,唐代入閩的子慎衍派、高公衍派,北宋入閩的莆仙衍派,南宋入閩的嶼頭衍派、連城衍派,明代入閩的福全衍派、紹公衍派。到宋代,蔣姓已由河南發展到陝西、山東、山西、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貴州、四川、福建、廣東等地。明清時,蔣氏已遍居全國各地。
更早,西晉南遷時,五胡亂華時期眾多漢族同胞由黃河流域遷徙到長江流域各地;北方的蔣姓也大量南遷,定居在江浙一帶,到唐代,逐漸發展成為東南大族。
再往前溯源,先秦時期,蔣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境內發展繁衍。自楚滅蔣後,蔣氏除部分仍留居河南外,大部分外遷。其中,有一支首先於漢時已遷居陝西省境內,又一支於東漢遷往山東東萊郡。另一支于南宋時遷往義陽縣(今屬江蘇)。明朝大學士文定公《蔣氏郡望辨》中稱:「蔣氏郡望有三:「曰汝南,曰樂安,曰晉陵」(8)。蔣氏入閩後,兩千多年來兒孫繁衍發展,至今枝葉滿佈八閩大地,衍分諸多省份及港澳臺,遠播世界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可謂枝繁葉茂,源遠而流長。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從語言和風俗習尚的文化面向,追尋閩、台和中原的源流關聯。
據黃典成教授研究,閩台河洛話的語音系統,保留著河洛故國之音。閩南方言又稱“河洛話”,學術上有力證明了閩、台方言「言多周秦之語,聲含中原之音」。這種保留在民間的語言“化石”,印證了台灣、福建和河南之間深長的祖根淵源關係(詳細情形請參閱原文本)。
人類語言是會隨著時間和遷徙因同化,或融合,或因推行共同普通話(如國語)而改變,有的式微,有的方言甚至會消失,中外歷史上都有此情形。中原古用語的保存多麼不易,前述歷經二、三千年閩台保留著一些河洛故國之音,真正難得而神奇,彌足珍貴。
此外,民俗文化是華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閩、台民間習俗源自河洛古風。臺灣高緒觀先生在《臺灣人的根——八閩全鑒》一文中說:「臺灣人文禮俗源於中土,相襲八閩,舉凡信神拜佛,敬天祭祀,婚喪喜慶,衣冠禮樂,四時年節,以及習俗人情,皆是祖宗流傳下來的」。舉例,台灣過農曆新年,洋溢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味與家鄉情,貼春福、春聯,拜神、拜祖先和閩南人過春節的習俗一樣,充分說明兩岸同根同源。
結論:以上兩個面向的簡明論述,足以印證中華民族源遠流長,蔣氏的祖根在河南淮濱。可歸結:蔣氏家族源於北,而盛于南,唐朝以後成為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早期移民台灣的蔣姓族人的祖根主要是福建的泉州和漳州;而福建的蔣姓祖根則在河南,周初的蔣國期思邑;1949年以後來台灣的新移民族人,則從大陸各地來台,沿流尋根,各省蔣氏族人的根源最終極所在也是中原河南淮濱。
簡要述說了“源遠流長__中華台灣蔣姓宗親沿流向上追尋祖根”的大要,詳細請參閱原文。我的祖先我的根,蔣氏的祖根就是在河南淮濱。兩岸蔣姓宗親,同根、同源、同祖先,我們回到蔣氏先祖最原始的發祥地,歡見各地宗親代表,祭拜祖先,感念祖恩,多麼興奮鼓舞,歡欣不已。
我的報告完畢,敬請指教。謝謝主協辦單位熱誠接待我們,謝謝大家。敬祝大家健康、愉快。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