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31日 星期一

馬英九的變與化

馬英九的變與化
【聯合報╱辜懷群】
2008.03.31 03:05 am

日前看電視上的總統候選人辯論,發現兩位候選人在遇到「台灣認同」問題時,脫不了窠臼:馬英九慎重表明他是台灣養台灣長的正直的台灣人;謝長廷輕鬆消遣馬英九從新台灣人、「變」成中國人和中華民國人、「變」成台灣人——「變來變去」。
其實謝氏家族定居台灣比馬氏家族早,謝之所以「有資格」倚老賣老,是受祖先庇蔭:謝出生時,他的家人早已以「台灣人」自居,他自小在「台灣人」家庭長大,談到籍貫,自然「一貫」。而馬呢?他的家人在五十多年前才遷來台灣,比起謝氏一家,是新移民。所以馬英九的「變來變去」反而在社會學上較具指標性價值。
馬英九入學的年代,國民政府剛到台灣;隨之遷來者多以「早晚會打回去」為信念,未曾打算終老於斯;故而那時的「外省小孩」在學籍或身分證上,沒有人「有遠見」到去自稱「台灣人」。時光荏苒,眼看著「打不回去了」。這對厭惡被「入侵」的「台灣人」而言,固然難以吞忍;但對那些再也回不了家的外省人來說,恐怕也是情何以堪:戰爭不是他們引起,有些人甚至是被迫隨軍來台;但是歷史為他們做了抉擇,本來是「災民」,這下子又不得不做了「移民」。時也運也命也,五十七歲的馬英九的「變來變去」,恰好見證了他這一輩新台灣人的「台灣化」過程。「獨在異鄉為異客」,適應艱困,親友難見,更不要說因為語言不通、習慣不同而與當地人所起的誤會、衝突與互傷!類似的過程當年謝氏先人剛到台灣之時,或許也曾經歷;只不過那時福佬人的「台灣化」,是把原來居住在河谷和平原的「蕃仔」打進了內山,要原住民去「變」、去「化」。
誠然事情不能從單一角度去了解:幾百年來,福佬人對台灣的開發貢獻極大,這是不爭之實;就像這五十年來國民黨政府對台灣的建設不少,也是不爭之實。但,快樂不能讓人遺忘痛苦,因為苦與樂的記憶並不能互相抵銷,這更是不爭之實。人類若想謀求幸福,在面對快樂與痛苦記憶的互釁時,只能選擇寬恕,這是不爭之無奈。
短短的五十年時間把馬英九和與他同期移民來台的許多外省人「化」成了台灣人,台灣文化勝利了;我們(先來台灣的)能不能不要得了便宜還賣乖?謝長廷說原住民是兄弟,馬謝能不能把全台灣的人都當成兄弟?「他不重,他是我兄弟。」這才是我們所期望的領導人胸襟。
希望總統當選人馬英九的「變來變去」不是「變」,而是「化」:希望他已經由一個外省人的小孩,化成了正直的台灣人。如果他說此話時內心是真誠的,那麼這是台灣文化的驕傲!台灣文化的精髓是多元、是包容,不是排外,不是霸道。締造台灣文化的台灣人有骨氣、不忘本、記性好但能諒宥!就是靠著這樣的「本錢」,我們還敢對台灣的未來有所憧憬。
【2008/03/31 聯合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