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4日 星期一

黃介正:天下的大屋頂

黃介正:天下的大屋頂
下個月就是海峽兩岸兩會在新加坡進行歷史性「辜汪會談」的二十周年,兩岸雖然經歷衝撞波折,終又回復當時雙方尋出「一個中國原則、各自表述涵義」的創造性模糊,「九二共識」仍然是現階段兩岸制度性交流互動與協商談判的基礎。
「辜汪會談」後,我自駐美代表處返國公幹,順道拜會海基會,一位經歷兩岸首度協商談判的老長官告訴我:兩岸談判最好是由學藝術或音樂的人來談,而不要老是找學法律的人;法律人一坐下來就先講「主權」和「管轄權」,音樂人卻會思考「和聲」與「對位」。他的另類啟發,讓我十年後在陸委會接見外賓時,有了對兩岸關係不一樣的詮釋。
老祖宗遺傳下來的基因,讓我們很自然的理解「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所蘊含的千載規律,全然不同於歐洲人直到一六四八年「西發利亞和約」,才逐步發展出神聖不可侵犯的國家主權觀。「分合」不是「統獨」的概念,歷史上的「分」,稱為「時代」,如春秋與三國;「合」則稱為「朝代」,如大漢與盛唐。
分與合之轉換,朝與代之輪替,建構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始終在「大架構」中、「大屋頂」下的歷史。
傳統中的「大一統」思想,與其說是政治統一,不如是說天下和諧。「愛樂交響樂團」 ( Philharmonic symphony orchestra)與「和諧」(harmony)有相通的涵義。交響樂團有弦樂、管樂、打擊樂等不同的音樂人組成,每個人手上的樂譜和節律並不相同,分開來就是各吹各的調,雜亂且難以入耳;然而,經由編曲家將個別的樂譜做「合情合理的安排」,再透過照顧全局的指揮家,就能帶領樂團演奏出神妙悅耳的篇章。
自新加坡「辜汪會談」的二十年來,兩岸不乏執著的人士,從目的論出發,不斷鑽研並提出兩岸政治關係的終局模式,然而不論是脅迫統一或是獨立建國,都沒有獲得人民的支持,也沒有被歷史批准。兩岸會談中斷十年的困局,並未減緩雙方的民間往來。兩岸人民在經濟、文化、教育等交流領域的逐步擴張與深化,孕育了從目的論轉向過程論的氛圍;兩岸人民在務實的工作互動和生活交流中,無意間成了業餘的編曲家,作品從小的曲目漸次向大樂章的方向匯流。
當前兩岸官方仍然演奏「先經後政」的主旋律,雙方在複雜的內外形勢下,也覺得「先易後難」仍屬必要;但是可以預見兩岸關係持續的和平發展,終會將雙方交流的進程,推向難以迴避的政治對話。面對此一發展的趨勢,中國大陸當然企圖積極主導節奏旋律,而台灣此時自然也有大編曲家的需要了。
連戰先生的「求一中架構之同、存一中涵義之異」與黃年先生的「大屋頂下的中國」都有面對歷史天下的恢弘態度,兩岸領導人也都有結束敵對狀態、簽署和平協議的主張,更不會沒有對自身歷史定位的期待;但馬先生和習先生皆身處紅塵浪裡,首要的考量還是國計民生的治理問題,而且他們要應對的當今「天下」,還有美國、日本和歐盟等強權和鄰居。
在兩岸政治分歧仍然存在的特殊情況下,我們讚賞「高瞻遠矚」的見解,也認知「正視現實」的需要。天下分合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大屋頂仍然沒變,再給兩岸一些時間吧!
(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

【2013/03/04 聯合報】http://udn.com/


全文網址: 黃介正:天下的大屋頂 | 名人堂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7733886.shtml#ixzz2MWfMODnG
Power By 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