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1日 星期六

毀金融釀海嘯 別誣自由市場

毀金融釀海嘯 別誣自由市場
本文來源
http://udn.com/NEWS/OPINION/X1/4553707.shtml
【聯合報╱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台北市)】
2008.10.11 02:50 am

又到每年諾貝爾獎揭曉的十月,這時的全球正被金融海嘯侵襲著,同時也引發對諾貝爾經濟學獎歷年來多所表彰的「自由市場理論」之質疑,因為自由市場理論被有些人認為是這波經濟風暴的罪魁禍首。就我看來,這是因果顛倒的指責,甚至有誣衊之嫌呢!
簡單的說,包括這次的金融風暴,源頭都是「信用敗壞、人心沉淪」,將金融或貨幣的本質扭曲、毀壞,於是原本作為「信用工具」或「交易媒介」的金融或貨幣,回過頭來釀成巨禍,使市場機能受到嚴重的創傷,甚至無法運作。由所謂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湧現,人們在「槓桿原理」的催眠下大肆進行金錢遊戲,大演「五鬼搬運」戲碼,造成偌大金融泡沫,於是「真實經濟」和「虛擬經濟」嚴重不對稱。
現在全球金融衍生工具總市值估算超過六八一萬億美元,實際上全球的GDP還不到六十萬億美元,所以虛擬經濟可以無限放大很多機構的資產,這個資產反過來又可以擴張他的信貸,這樣一個過程非常危險。比如說槓桿投資,它可以放大到二十倍到三十倍。三十倍如果下降到百分之三的話,其整個本金投資就會消失掉。
在次貸危機爆發前,雷曼兄弟持有大量的次級債金融產品,以及其他較低等級的住房抵押貸款金融產品。其有可能減值的「問題資產」為七十一億美元,大大超過了它的緩衝資本卅二億美元,於是當房屋滯售、價格跌落、信貸緊縮時,這個有著一五八年悠久歷史的投資銀行,最後不得不宣布破產。
所以,一切其實都是「貨幣過多」和對「貨幣角色」誤解惹的禍。
說到這,我不禁懷念一九九三年十月廿三日去世的蔣碩傑院士,也為他生前未能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而叫屈。因為他畢生就是在捍衛「貨幣的本質」,緊守「貨幣為交易媒介」,要各國央行嚴控貨幣數量。蔣先生始終堅持貨幣是「流量」而非「存量」的基本觀念。
貨幣流量之說就如同視貨幣為人體的血液,流動不已,讓經濟體系動態地順利運作。說得白話些,貨幣是當「交易媒介」之用的,應採用「狹義貨幣」定義。蔣先生這麼說:「……我所以堅持要用狹義的『貨幣數量』的定義,其理由是在通貨膨脹威脅之下,貨幣只可能被用作『交易的媒介』或『支付的工具』,不會再被廣泛的用作『價值的儲藏工具』了。同時也只有狹義的『貨幣』才能用作『支付工具』,其他附有利息的儲蓄性存款,雖然可以用作『價值儲藏工具』,卻不能用作『支付工具』,而必須轉換為『貨幣』才能用以購買或支付,與其他『票據』等並無二致。所以我一向主張不可將儲蓄性存款與狹義的貨幣合併在一起而統稱之為廣義的貨幣M2。」
流量概念或狹義貨幣,就是只承認貨幣作為「交易媒介」功能,貨幣是需以生產或服務行為的價值作後盾,本身並無價值,蔣先生又說:「在通用貨幣為交易媒介而不准私人自製貨幣的國家,一般人民及廠商要想得到一些貨幣以供行使之用,必須先從事一種生產或服務行為以賺得相當價值之貨幣。其所賺得之貨幣,即是他對國民生產的貢獻之指標。他們以如此賺得的貨幣來購買一切商品,就是享受他們自己的生產行為應得的成果。」
可惜的是,蔣先生的理念並非主流,於是讓貨幣的面目模糊,各種金融商品大肆炒作讓膨脹不已的虛擬經濟形成金融泡沫、不斷荼毒人類。讓人難過的是,由政府紓困、救市頻頻循環出現,可知人類還是沒從歷史得到教訓,依然誤解貨幣、濫用貨幣、濫發貨幣。如此,金融風暴怎會止息?在嘆息聲中我不禁更懷念起蔣先生來了!
【2008/10/11 聯合報】@ http://udn.com/

M1,M2,M3之定義M1=通貨淨額+存款貨幣淨額M1A=通貨淨額+支票存款(包括本票、保付支票、旅行支票)+活期存款M1B = M1A+活期儲蓄存款 M2 =M1B+準貨幣(包括郵匯局轉存款+定期存款+定期儲蓄存款+外幣存款+外匯存款+外匯信託資金+外幣定期存單)M3 = M2 + 政府債券備註:1.通貨淨額:中央銀行所發行之貨幣(紙幣與輔幣)流通在銀行體系(包括央行及商銀)之外的部分(即實際發行通貨─央行及商銀的庫存現金)2.存款貨幣淨額:社會大眾握有存在銀行體系外之內的貨幣(由商銀創造)

http://blog.sina.com.tw/asiancb/article.php?pbgid=3928&entryid=21632
2006/05/23


M1 M2和M3輪番調控美國貨幣政策
感謝估狗大神, 活在21世紀的現代人, 應該隨時膜拜估狗大神...找到這篇文章, 大家有空看看吧...更了解M1 M2 M3 跟一些貨幣政策的鬼東西...

美國貨幣調控目標的演變●黃金作為美國貨幣供給的主要調整目標持續了很多年。●美聯儲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每月公佈流通現鈔、 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數據,並在1971年開始使用貨幣供給總量度量指標M1、M2和M3,並以M1為主。●隨著在1970年美聯儲新主席的上任, 美聯儲致力於使用貨幣總量作為中期調節目標。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每6周召開一次委員會設定各種貨幣供給量(M1、M2)的增長率,並決定由多高聯邦資金同業隔夜拆借利率與之相匹配。●在1982年後期,美聯儲淡化了M1作為貨幣政策的指導度量指標,並在1987年停止宣佈M1增長目標範圍,改以M2為主要調控目標。●20世紀90年代初,當M2與經濟表現不一致時,美聯儲又決定放棄使用貨幣總量度量指標M1、M2和M3來作為調節指標, 而改為使用聯邦資金同業隔夜拆借利率作為貨幣政策調節目標。●2000年,隨著《Humphrey-HawkinsAct》要求美聯儲設定貨幣供給增長的期限到期,美聯儲宣佈以後不再設定此類目標,因為貨幣供給增長不能給貨幣政策的執行提供一個有用的參考標準。但同時美聯儲也聲明: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相信貨幣和信用行為將繼續具有定量經濟和金融狀況的價值。此外,M2 現仍然是主要指標索引中的一個成份指標。給美國貨幣分個類一、美國貨幣簡介貨幣實際上就是普遍接受的支付商品和服務的媒介。美國的貨幣體系經歷了從分散化到相對集中的過程。美國早期以金幣和銀幣作為主要交易媒介, 後來殖民貨幣和銀行鈔票逐漸流行起來,發展到今天統一的國家貨幣———美元。 美國聯邦儲備局(美聯儲)將貨幣定義為:貨幣是能夠作為普遍接受的交易媒介、價值標準和儲存購買力的任何東西。在美國, 現鈔和在儲蓄機構開的支票帳戶和類似帳戶都是貨幣的例子。黃金作為美國貨幣供給的主要調整目標持續了很多年,但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 黃金和黃金標準逐漸不能夠滿足現代複雜經濟貨幣價值的調節目標的需要。隨著美聯儲在1913年成立,經過幾代人對建立健康金融體系的爭辯和探索,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對美國經濟的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美聯儲可提供監管貨幣供給更加具有彈性的方式,以促進美國經濟的健康成長。二、美國M1、M2、M3的定義、結構和內容作為美國負責制定貨幣政策的中央銀行,美聯儲對如何度量貨幣做了大量研究。但隨著廣泛的金融創新,不斷有新的需要包括在貨幣度量範圍內的資產出現,這使準確度量貨幣更加複雜。從1980年開始,美聯儲已經幾次修改了貨幣度量的方法,並最終確定了現在稱做貨幣總量的貨幣供給度量方法(M1,M2,M3,見右表)。美聯儲度量貨幣的狹義方法是M1,包括流通現鈔、 活期存款(無利息的支票帳戶存款)以及旅行支票。這些資產流動性極好,很明顯就是貨幣,因為它們都可以直接用來作為支付交易的媒介。美國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 只有商業銀行被允許給其客戶開設支票帳戶,但不允許向該帳戶裡的存款派利息。隨後,隨著金融創新和放鬆管制,其他種類的銀行像儲蓄和貸款機構、互惠存款銀行、 信用團體等都陸續被允許給其客戶開設支票帳戶。另外, 銀行機構也被允許給其客戶開設各種其他種類的需對餘額支付利息的活期存款帳戶,如NOW(negotiatedorderofwithQdrawal )帳戶和ATS(automatictransferfromsavings)帳戶等。美聯儲的M2貨幣總量是在M1的基礎上再加上包括貨幣市場存款帳戶、貨幣市場共同基金(非機構)及其他流動性較強的資產,如小額定期存款(10萬美元以下)、儲蓄存款、隔夜回購協議和隔夜存於歐洲非美國銀行的美金等。美聯儲的M3貨幣總量是在M2的基礎上再加上一些流動性不強的資產, 如大額定期存款(10萬美元或以上)、貨幣市場共同基金(機構)、中長期回購協議及中長期存於歐洲非美國銀行的美金(Eurodollars1)等。有了M1、M2和M3的定義後, 很自然就會想到它們所代表的貨幣總量是否都有相同或相似的趨勢?如果相同或相似,只要用其中一個進行分析研究就可以了。 但如果不相同,那就要對這三個變量分別進行研究了。根據美聯儲1960-2000年間對M1、 M2和M3增長率的分析,這三個貨幣總量的增長率總的說來趨於一致,它們上升或回落的時間到1990為止都大體上相似,並且這三者70年代的增長率都高於60年代。不過, 這三者的趨勢也存在明顯的不同。在1968-1971期間,M1增長率基本保持不變, 而同期的M2和M3增長率卻迥然不同,呈現從8%和10%到12%和15%加速上漲的趨勢。同樣在 1989-1992期間,M1增長率呈現上漲趨勢,而同期M2和M3 增長率卻呈現下降的趨勢。而在1992-1999期間,M1增長率顯著下降,但同期的M2和M3的增長率卻上升了。美國貨幣供給M1、M2和M3的大小到底相差多少?我們可以用美國在2000年6月1 日的有關數據來比較一下。在2000年6月1日,M1是1.1萬億美元, 其中流通現鈔少於一半。雖然美國流通現鈔的三分之二在境外, 但所有流通現鈔還是包含在貨幣供給 M1里,因為這些現鈔都有可能花在美國經濟的商品和服務上。同日的M2和M3分別是4. 8萬億美元和6.8萬億美元。而美聯儲公佈同一天包括美國聯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家庭、非盈利機構和企業的債務則是17.8萬億美元。可見, 貨幣總量的政策制定者和經濟學家究竟選用那一個度量貨幣總量的指標來調控貨幣目標,很複雜同時又很重要。美聯儲每週和每月都會公佈貨幣供給M1 、 M2、M3數據和美國經濟非金融行業的負債總量數據。美聯儲在每週四公佈的貨幣供給M1、M2和M3數據,都會刊登在星期五的一些報紙上,也存放在美聯儲的網站裡, 並可自由下載。隨行就市各顯其能美聯儲從20世紀 40年代開始每月公佈流通現鈔、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數據, 並在1971年開始使用貨幣供給總量度量指標M1、M2和M3。原來的貨幣供給度量方式是按機構種類分類將銀行帳戶相加,比如,原來的M1是由商業銀行的流通現鈔和活期存款組成。但隨著時間推移, 新的銀行法律和金融創新使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儲蓄機構的界限變得模糊,原來貨幣供給度量方法的分類方式轉到以流動性來分類,並以零售(非機構)和批發(機構)來區分。隨著在1970年美聯儲新主席的上任, 美聯儲致力於使用貨幣總量作為中期調節目標。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ederalOpenMarketOperation)每6 周召開一次委員會設定各種貨幣供給量(M1、M2)的增長率, 並決定由多高聯邦資金同業隔夜拆借利率與之相匹配。但根據美國50年代和60年代的經驗,我們可看出,以貨幣供給總量和利率同時作為調控指標是不相容的。比如,當M1增長太快時,聯邦資金同業隔夜拆借利率會升過聯邦市場會員會設定的範圍, 這時聯儲紐約銀行被要求優先考慮聯邦資金同業隔夜拆借利率作為調控目標。這!就是說,雖然M1增長已非常高, 但聯儲紐約銀行還是要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買入證券來降低利率,這恰恰會加速M1 的增長。當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再一次開會時, 它們將決定通過提高聯邦資金同業隔夜拆借利率來控制貨幣供給量。但如果收入持續增長, 貨幣增長將會再次超過調控目標。這正是美國1972年6月到1973年7月真實的情形,當時美國經濟一片繁榮景象,M1增長了約8%,遠超過了設定的目標,同時聯邦資金同業隔夜拆借利率從4.5%上升到8.5%。因此經濟很快過熱,通脹壓力非常大。但在1974年末發生了一系列相反的事件,當時出現了無法想像的經濟緊縮。聯邦資金同業隔夜拆借利率從12%下跌到5%,並不斷衝擊調控目標的底線。為阻止利率繼續下降,聯儲紐約銀行在公開市場大量賣出證券,導致貨幣總量急劇減少。很多經濟學家認為這次美國戰後最惡劣的經濟緊縮之一實際上是一次嚴重的決策錯誤。《TheFullEmploymentandBalancedGrowthActof1978》,即著名的《 Humphrey -HawkinsAct》,要求美聯儲每年兩次設置一年的貨幣供給增長目標範圍, 並向美國國會報告。20世紀80年代初期是貨幣總量指標被廣泛接受和認同的時期, 當時的分析師們對美聯儲每週公佈的貨幣供給數據特別關注,比如,如果美聯儲公佈的M1比預期的高,則市場就會猜測美聯儲很快會控制貨幣供給增長,從而將貨幣供給指標控制在設定的目標範圍內,因此會導致短期利率的上升。因此在1979年美聯儲又一新的主席上任後, 美聯儲決定大幅度擴大聯邦資金同業隔夜拆借利率(超過5倍)來淡化聯邦資金同業隔夜拆借利率作為操作目標。 因此美聯儲當時主要的操作目標變成非貸款儲備(美聯儲根據銀行所借貼現貸款量來確定)。這一改變使聯邦資金同業隔夜拆借利率遭受巨大的波動。但令人吃驚的是, 淡化聯邦資金同業隔夜拆借利率作為調控指標並沒有改善美聯儲對貨幣的控制: 1979年10月後,貨幣供給增長率的波動並沒有像想像的那樣變弱了,反而加劇了;另外,美聯儲在1979-1982年期間都不能將M1控制在設定目標內。這裡原因很複雜, 可能是由於利率和經濟週期的劇烈波動, 再加上這期間的一些金融創新措施(如放鬆金融管制等)等,共同產生了這期間貨幣增長的波動,如在1981年全美國銀行和儲蓄機構都可為其客戶提供開立NOW帳戶服務後,M1增長和經濟活動的一些度量指標(如 GDP等)之間的對應關係不再成立了。儲戶將儲蓄帳戶(屬於M2,但不屬於M1)裡的資金轉移到NOW帳戶(屬於M1)裡。由此導致了1982年M1 增長超過了美聯儲設定的目標範圍,即便當年是美國經濟在20世紀80年代最蕭條的時候。在1982年後期,美聯儲淡化了M1作為貨幣政策的指導度量指標,並在1987年停止宣佈M1增長目標範圍。1982年10月,在通脹被抑制的情況下,美聯儲有效地回到了平穩利率階段, 美聯儲是通過淡化貨幣總量指標並轉以貸出儲備作為操作調控目標來實現的。這種改變使聯邦資金同業隔夜拆借利率波動明顯減少, 但卻沒有改變貨幣供給增長的波動,使美聯儲在1987年宣佈不再設立M1作為調控目標。 美聯儲做出這一決定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1 )快速的金融創新和放鬆管制已經使貨幣的定義和度量變得困難;(2)M1和經濟活動之間的穩定關係已不再成立。 這兩點說明以M1來代表貨幣總量作為調控指標已不再可靠。由此, 美聯儲將其注意力轉到更加能反映與經濟活動有穩定關係的更廣義的貨幣總量M2上。到了20世紀90年代,M2增長和經濟表現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弱。90年代前近 30 年持續低利率促使儲蓄者將資金從儲蓄和定期存款(屬於M2)轉到投資股票和債券基金,而這些沒有包括在任何貨幣供給度量指標裡。因此在90年代初,非機構貨幣市場共同基金和機構市場共同基金被分別加入了原有的M2和M3定義裡, 但這並沒有明顯改善這兩個指標與經濟表現之間的關係。因此在美國經濟持續增長約兩年左右的 1993年7月,格林斯潘在一次國會的作證陳述中評價到:「如果M2與名義收入的歷史關係一直保持完好,則近年來M2的表現應該與嚴重的經濟緊縮一致。而實際上,貨幣與收入的歷史關係及貨幣與價格水平的歷史關係顯然已經不成立了, 使得貨幣總量度量指標的有效性大大降低。至少現在 M2已不再是反映金融狀況的一個可靠指標, 但目前還沒有找到一個新的指標來替代它。」美聯儲在90年代初放棄了以貨幣總量目標來指導貨幣政策, 轉向使用聯邦資金同業隔夜拆借利率作為貨幣政策調節目標。從1992年下半年到1994年2月,美聯儲由於擔心利率上升會延遲1990-1991年美國經濟蕭條的復甦,因此美聯儲一直保持聯邦資金同業隔夜拆借利率在3%不變,美國經濟也的確慢慢地復甦了。從1994年2月份開始,美國經濟回到了快速增長的軌道,美聯儲通過分幾次將聯邦資金同業隔夜拆借利率提升到6%來超前阻止將來通脹的壓力。除此之外, 美聯儲還超前採取措施防止需求下降。美聯儲在1996年降低了聯邦資金同業隔夜拆借利率以防止可能的經濟增長放緩,但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在1998年崩潰時,美聯儲一次性將聯邦資金同業隔夜拆借利率調低0.75個百分點以緩和人們當時對金融體系健康的擔憂。隨著1999年美國經濟的強勁增長,美聯儲採取了提高利率的措施來抑制可能產生的通脹,美聯儲到 2000年底連續7次提高利率,的確抑制了通脹,但經濟增長卻明顯慢下來,因此美聯儲又在2001初連續兩次降息,以期阻止經濟增長慢下來的趨勢。雖然90 年代美聯儲一系列及時的措施使美國經濟保持在快速發展的軌道上, 並且產生了美國歷史上最長的經濟增長週期,但從2000年下半年開始至今,美聯儲的一些措施是否有效已備受質疑,許多美國人懷疑格林斯潘是否還能拿出「秘密調控武器」繼續創造奇跡。許多因素持續使美國貨幣增長與宏觀經濟之間的關係變得複雜。比如, 流通貨幣量在1999年下半年急劇增長,因為人們普遍擔心計算機「千年蟲」問題,所以盡可能將資產變成流動性最好的貨幣形式,隨後在2000 年上半年也沒有出現通常由於季節性調整而帶來的增長。同樣, 近幾年由於銀行將支票帳戶的資金(需要上繳存款準備金)轉移到儲蓄帳戶(不需要上繳存款準備金),因此導致M1總量不斷減小。2000年,隨著《Humphrey-HawkinsAct》要求美聯儲設定貨幣供給增長的期限到期,美聯儲宣佈以後不再設定此類目標,因為貨幣供給增長不能給貨幣政策的執行提供一個有用的參考標準。但同時美聯儲也聲明: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相信貨幣和信用行為將繼續具有定量經濟和金融狀況的價值。此外,M2 現仍然是主要指標索引( IndexofLeadingIndicator)中的一個成份指標,一些市場分析師運用主要指標索引裡的一些指標來預測經濟的蕭條和復甦。
發表於 2006/05/23 05:08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