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9日 星期四

以國際格局 打造永續花東

以國際格局 打造永續花東
【聯合報╱嚴長壽/亞都麗緻飯店總裁(台北市)】
2008.10.09 03:03 am
本文來源 http://udn.com/NEWS/OPINION/X1/4551327.shtml
隨著台灣原住民、溫泉、美食、禪意、茗茶等文化漸次成熟,花東已漸漸凝聚了一個新的國際觀光旅遊的發展可能,但政府務必以國際級的整體規劃格局、循序漸進地努力方可成就。除了協助國內業者發展文化建築特色,同時必須積極引進國際級的經營品牌,妥善運用當地的自然景觀、溫泉與原住民文化等特色,以國際級的規劃、管理、行銷團隊參與,借力使力贏得國際旅客的認同。
一、政府必須同時結合本地藝術家、建築師,提出整體規劃方案。
整合花東所有自然資源,配合單車旅行之盛行,由南到北包括金崙溫泉、知本的改造,都蘭、三仙台、花東縱谷線上的池上、初鹿、紅葉溫泉、瑞穗、秀姑巒溪、太魯閣等山水,都一併納入規劃。讓頂級的國際飯店進駐具有文化特色的國內飯店,吸引頂級旅客;同時亦必須兼顧平價旅館、民宿、甚至青年旅館,滿足一般消費的住宿需求。
二、以「亞洲瑞士」的格局,培養國際級觀光管理人才。
為了花東永續發展,國際旅館、俱樂部進駐的同時,培育餐旅服務相關人才,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相關單位可以研擬比照美國餐飲學院,在花東設立國際級的餐飲管理學院。可從當地現有學校,諸如東華大學、台東師範、台灣觀光學院之中挑選一所,借用他們的校地和校舍,廣納歐、美、日、台的頂級教授進駐,以媲美瑞士餐旅管理學院等級為目標的國際學院。除針對本地學生外,也招收全球對中餐美食有興趣的學生,以建立亞洲餐飲重鎮的地位。這個組織除擔負教育責任外,也要負責研發。包括運用當地食材做出頂級料理、提升原住民的特殊料理變為特色美食等任務。借重國際學院的學術資源,為台灣觀光人才及觀光素材,做出最有公信力與效率的培育與開發。
三、針對農畜特產,研製國際水準的美食商品。
花東農畜產品,包括水果、米、蔬菜、農場等,都有絕佳的品質與迷人的口味,但是缺乏研發,以及打開國際市場的包裝與行銷手法。
政府應比照科學園區的經驗,在花東成立食品研究機構,不但能提升花東農畜製品的附加價值,更可為花東地區的農畜業者,創造高檔、高價且多元的商機。
甚至,可借用聲譽卓越的新竹食品研究所,配合國際餐旅學院美食專家的協助,為花東特產品重新配方、改良,研發出更適合國際口味的產品,成為國際訪客愛不釋手的美食商品。譬如品質良好的池上米,除以高級米行銷之外,其實還能研發成醋、酒,甚至米果等可方便運輸、行銷全世界的產品;新鮮水果亦可研發成耐久藏與運輸且合國際口味的點心、乾果。花東畜產品,也可以仿效西班牙高級火腿的作法,創作出比金華火腿更聞名遐邇的火腿品種。
生產農畜產品的農場、牧場,還可以像法國經營酒莊,營造成有台灣或原住民特色的觀光農場,結合產品、文化和旅遊,創造另一種休閒模式。
四、為花東原住民藝術家,打造專屬舞台。
花東原住民的藝術家、音樂家,在華人與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擁有不少跨國粉絲,在花東家鄉卻未受到同等重視。其實這股藝文力量,隨著感性慢活的創意年代的到來,將為花東每一個中繼站及台灣增添不少觀光魅力。
初期中央政府需要投入較多關心與資源。以音樂發展為例,政府可透過公正的評選機制直接補助當地原住民樂團或音樂家,每年至少六個月在當地演出,豐富花東的夜間活動,讓遊客真正感覺來到了阿妹、胡德夫、郭英男的故鄉,從音樂與土地的結合中領略到那份心情的感動。當這些樂團或音樂家累積一定知名度後,就讓他們自力更生,轉而補助新興藝文工作者。讓花東源源不絕的新秀歌手或藝文工作者,創造花東獨有的藝術魅力。
五、提升民宿的品質與活力,進行國際行銷。
台灣的民宿充滿活力,近年來出現不少有獨特風格的民宿,已經成為亞洲獨有的休閒與住宿體驗,花東地區更是如此。只要提升經營、行銷的能力,一定能創造更多驚喜、更多商機。
政府可以請各地餐旅學校或觀光相關科系組成輔導中心,教導民宿業者如何做好國際接待技巧,並帶領他們做行銷,進軍世界舞台。當外國旅客到來,區域輔導中心必須繼續提供訓練與服務支援,並整合資源,組織業者成立聯合服務中心或聯合服務熱線。區域中,只要隨時有一個能說英語或日語的接待人員或民宿業者,就可以為區域內所有民宿服務。政府甚至可以考慮在中央成立一個免費撥打全國適用的專線服務台,集合各種語文專長的志工,為國際旅客提供翻譯與緊急服務(只要擴大目前觀光局熱線中心的服務及人力即可)。各家民宿的車也可輪值接駁使用,不必家家戶戶都自備接客車輛。
其他諸如食材備品採購、客房清潔打掃、節目行程安排等,區域輔導中心也可以整合業者一起進行。從各自為政相互競爭的現狀中,轉化為區域民宿總體營造的合作互補,更能建立地方連帶與特色經營。
六、參考過去的計畫,擇優汰劣先實行。
在蘇花高興建未有定論前,花東地區的交通運輸問題依然要解決。除了花東居民與遊客交通的問題外,還有每天數千輛砂石車呼嘯搶佔蘇花公路等問題。其實有部分問題,過去歷任政府都曾深入探討並有具體解決方案,新政府不應完全推翻,比方,政府必須透過夜間鐵路或船運來疏解東砂西運的市場需求,這一類有助於減少現有車流、提高行車安全的措施可以先行實施。
以上數點,無論蘇花高興建與否,都可以在當下幫助花東地區解決交通瓶頸,提升經濟效益、繁榮地方發展。決策與否,端看政治決策與施政魄力。
歷史證明,任何一個社會,開發商的私人利益永遠在與社會整體的文明教育競逐;當開發搶在文明前面往往造成破壞,當文明先行,開發就會趨向成熟穩健。隨著台灣自行車風的崛起,證明台灣已走向實質上的慢活文明先進國,期盼擁有權力的領導者能掌握花東與台灣既有但尚待珍惜的優勢,不以破壞為前提,為真正永續的觀光文化事業開闢未來。現在就能作的,何苦讓花東再枯等十年呢?
【2008/10/09 聯合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