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日 星期三

旗幟鮮明與戰略模糊 郝柏村

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了,其間可分為北洋政府階段、北伐抗戰及國共內戰階段、建設台灣階段。儘管三個階段的國家處境和國際地位有異,但中華民國的主權獨立和法統存在,以及謀求國父建國理想的實現,是一脈相承的。
一九五○年三月一日,是中華民國歷史存續的重要一天,因為在國共內戰中失去大陸國土的總統蔣公,是日在中華民國憲法所訂固有疆域的台北,復行職權,開啟了兩岸分治的時期。至此,兩岸關係的演變和終極解決,是中華民國歷史存續與發展的核心問題。
處理此一核心問題,交織著旗幟鮮明與戰略模糊兩個焦點。這兩個焦點,有時是並立的,有時是對立的,但在交相為用的並立與對立中,求取階段性的平衡與妥協,也是今後必走的長期道路。
旗幟是國家的認同與效忠,戰略是力量的創建與運用。
兩岸關係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首先要談國際強權政治,對兩岸現狀的形成和解決之道,有什麼影響。國際政治的本質就是強權政治,而強權政治是以力決定是非,不以理決定是非。兩岸現狀的形成,國際強權政治的操弄,是重要的因素。
中華民國自建國以來,受害於國際強權政治者,累見不鮮,尤其二次大戰後,以戰禍最久、最廣的戰勝國,竟被雅爾達密約出賣,成為最慘的戰勝國,不但未能收復東北失土,且失去外蒙一百餘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益以國民黨的不振與分裂,連八年抗戰的基地亦不保,形成今日兩岸的形勢。
再以一九五八年的金門八二三砲戰為例,就人的因素來說,是中國人打中國人;就武器來說,是蘇聯砲打美國砲,以及美國砲打蘇聯砲。因此,依我的體認,兩岸關係既非純內政問題,更非純國際問題,而是具有國際因素的內政問題。直到今天,乃至未來數十年,甚至一百年,這個基本情勢不會改變,否則美國總統憑什麼說,兩岸現狀不容任何一方片面改變。
至於兩岸的分歧,究竟是主權問題?還是制度問題?從國共兩黨的鬥爭史來看,國父創建的中國國民黨,和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其所稱的中國,是同一個繼承清朝固有疆域的中國,因此兩黨分歧的本質,是制度問題,不是主權問題。有人主張將國共鬥爭,以一九四九年為時間的切割,以台灣海峽為空間的切割,辯稱台灣主權與大陸主權之爭,無論在法理或現實上,都是站不住的。
過去八十餘年,國共鬥爭可分為四個階段:
一、一九二七年至一九四九年,二十二年間,以大陸為主戰場,是武力對抗階段。
二、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七九年,三十年間,以海峽為主戰場,也是武力對抗階段。
三、一九七九年至二○○八年,二十九年間,是停火對峙階段。
四、二○○八年起,尤其是二○一○年,兩岸簽訂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後,應是和平發展階段的開始。
這四個階段的形成,就是旗幟鮮明與戰略模糊,及國際政治的影響所致。主要的因素,當然就是華府與北京的三個公報。這三個公報,也是綜合了旗幟鮮明與戰略模糊。
一九七二年的上海公報,就台灣問題而言,美國的立場,可歸納為四個結論:
一、海峽兩岸的人民,都是中國人。
二、兩岸中國人都說只有一個中國,美國對此不持異議。
三、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四、海峽兩岸問題必須和平解決。
這個公報在各說各話中,涵蓋了戰略模糊,但總算終結了國際間的「台灣地位未定論」。但是,今天還有少數人,以時間和空間,切斷國共內戰的臍帶,引用過時的「未定論」,權充台獨的法理依據,誠不知意義何在。(上)
【2011/03/01 聯合報】@ http://udn.com/
旗幟鮮明與戰略模糊(下)
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卡特政府宣布,美國與北京正式建交。北京同時宣布,停止對金馬外島砲擊,亦即片面宣布停火,兩岸關係進入新的階段。當然,這是中共呼應美國,和平解決兩岸爭端的重要姿態,也許是卡特同意建交的條件之一。
身為交戰一方的中華民國政府,並未參與談判,自無停火協議,但就政治和軍事現實而言,停火是對我們有利的。由於美方並未告知我方訊息,我們在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原則下,無法公開宣布同意停火,只能由內部發布命令,規定外島指揮官,從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起,非奉國防部命令,不得對大陸砲擊。
這個沒有談判、沒有文字協議,雙方各自採取措施的停火狀態,持續了三十年以上,這就是戰略模糊的功能。如此就可正式簽訂和平協議嗎?根本不可能,因為這涉及旗幟鮮明的問題。
至於以處理軍售為主旨的八一七公報,更是典型戰略模糊的文件。我們終能運用模糊的空間,突破了公報所示的質與量限制,完成了國軍來台後二代武器的更新。
一九九○年,兩岸紅十字會在金門,有了形諸文字的協議,使得金門由交火的戰場,轉為交談的議場。對觸及敏感的政治符號,最後各自以西曆和中華民國紀元,註明年月日,這是最具智慧的一中各表。一九九二年,海基、海協兩會在香港,就一中原則各自表述的口頭協議,成為今日兩岸和美國的共識。有人要找一中各表的證據,金門協議所註的年月日,可能有幫助。
我的解讀,一中各表,是旗幟鮮明與戰略模糊並立的政治智慧。
自金門協議及海基、海協兩會的成立,至一九九三年兩會在新加坡的會談,都以一中各表為基礎,號稱白手套的兩會,則是旗幟鮮明的表徵。可惜的是,在兩國論的破壞下,兩岸關係陷入停滯,甚至倒退。
所幸二○○八年,馬總統執政,台北、華府和北京,共同以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改善三角關係,並開啟兩岸和平發展的新頁。
旗幟鮮明就是國家認同,世界上的民主國家,儘管政黨分歧,但國家認同與效忠是一致的。台灣內部的危機,在操弄國家認同的模糊,以致陷入無時、無地、無事不是政治惡鬥與內耗,折損了兩岸和平發展的軟實力優勢。
中華民國一百年來,持續存在與發展的法統,是不容以時間或空間切割,充為台灣獨立的歷史及法理基礎,或予以冒用的模糊空間,戰略模糊不可移用於旗幟模糊。
台灣內部必須團結在鮮明旗幟之下,那就是中華民國憲法法統,而以理性與務實,發展兩岸和平交流的關係。
反共不是反中,中華民國就是中國,台灣人就是中國人。中華民國的英文國名The Republic of China,說明了這一切。
台灣的前途,與中華民國的前途是不可分的,更不是對立的。確保台灣人民的安全、自由、繁榮與尊嚴,才是真正的愛台,這是中華民國六十多年來最大的成就。
台灣人民善良敦厚,且開創進取,是中華民族的精英,凡具有良知與愛心的政治人士,不應以虛幻的口號,模糊的文字遊戲,誤導甚至欺騙人民,從事無止境的內鬥內耗。須知國父的思想,絕對居於歷史長河的主流。
台灣要和平、繁榮與尊嚴,制度是軟實力的戰略優勢。中華民族要富強、康樂與發展,兩岸人民應共同致力:終結中國人打中國人,終結槍桿子出政權。
大選又快到了,我企盼所有候選人,高舉中華民國的鮮明旗幟,展現民主的風範,凝鑄高品質的民主制度,在兩岸和平發展中,這是台灣人民最具威力的優勢,也是終極解決兩岸問題的唯一途徑。
這才是台灣共識和核心價值,以台灣為主體的政治人物,如果組成中國民主黨或中華民主黨,不僅在台北有執政的機會,有朝一日也會到北京執政。這是全體台灣人民,對制度應有的自信。(下)
※延伸閱讀》
‧旗幟鮮明與戰略模糊(上)
【2011/03/02 聯合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