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1日 星期六

再造中國 歷史給台灣的新選擇 【聯合報╱南方朔/作家】

再造中國 歷史給台灣的新選擇

【聯合報╱南方朔/作家】http://udn.com/NEWS/OPINION/X1/4841734.shtml
2009.04.11 03:15 am

二○○九年是國民政府內戰失敗,播遷台灣一甲子,但換個角度而言,它也是對岸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六十周年。這六十年不是而且也不可能是個偏安的終點,而是個複雜的旅程。過去的已成過去,那還未劃下休止符的未來,才是六十年後終究無法迴避的考驗。
過去六十年,從更細一點來分,其實可分為上下各卅年。在前卅年裡,兩岸仍處於「冷戰」結構之中而維持著高度的軍事對峙。台灣對大陸地面的軍事突襲到一九六四年停止,空戰則到一九六七年止,海戰則到一九六九年,金門相互射擊則到一九七八年。而後卅年則進入「冷和」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一九七八年實施改革開放,今年是改革開放進入第卅一周年,也是它和美國關係正常化卅周年,由六十年的這上下各卅年,它所代表的其實是雙方的消長,對台灣它已成了最急迫而嚴峻的考驗。
在這六十年裡,由於情勢的演變,台灣的意識形態先後有過一九五○至一九七○中期的「反共抗俄」,一九七○中期至一九九○中期的「革新保台」,以及一九九九後的「兩國論」與「台獨論」,以及二○○八年後的「不統、不獨、不武論」及「承認現實,互不否認論」。這四種意識形態,由於本質上都是一種偏安思維;而且愈到後來愈傾向於為了選舉考量,它不但不可能改變台灣內部政治,也無助於將兩岸關係從「冷和」的困境裡向上提升。
因此,國民政府播遷來台一甲子的此刻,台灣其實已面臨極為艱鉅的考驗。過去長期以來基於偏安心態,而形成的種種意識形態及策略,已完全不足以回應外在環境的變化,而真正足以使台灣致命的,乃是當台灣的政治人物,特別是領袖級人物只為了選票考量,對未來的方向與共識不嘗試,也怯於去做努力,而只是忽焉討好這個、忽焉諂媚那個。它只會讓台灣的內部政治更加混亂與對立,也更加的標準多重和最後搞到是非混淆。今天台灣的內部政治日益混亂,過去六十年所累積的成果正一點點的被腐蝕,最後不但輸了外面,也會輸了裡面。
因此,在國民政府遷台六十周年的此刻,人們在緬懷過去之際,真正重要的毋寧是從一個大歷史的架構下來為這六十年重新定位。兩岸分立,乃是過去千年積弱,百年內憂外患所造成結果,也給了台灣暫時偏安的機會。而到了今天,過去那種列強的結構業已鬆弛。台灣依憑列強庇護而圖謀僥倖的時代業已不再,這等於歷史已給了台灣一個新的選擇──那就是積極參與中國事務,去「重新創造」(Reinventing)中國,這才是台灣「新主體性」的出現,也只有如此,台灣那種被扭曲的悲情心態才可被超越昇華。
無論個人或社會,都必須去做一些雖然艱難,但卻偉大的事業。此刻的台灣,必須去創造六十年後的自己!歷史上有個最成功且偉大的先例,那就是僻處高地的蘇格蘭,在它和英格蘭「合一」後,開始主導英國,造就了工業革命、自由民主,以及整個大英帝國,甚至進而影響了美國。因此人們才說,「現代」是蘇格蘭人發明的。而台灣呢?
【2009/04/11 聯合報】@ http://udn.com/
displayTrackBackMenu2('4841734','')

看看誰引用()
熱門引用排行


新聞臉譜 (投下你對這則新聞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