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0日 星期一

台北學系列之10》一座迷戀自然的城市

台北學系列》一座迷戀自然的城市
【聯合報╱劉克襄】
2009.04.20 03:27 amhttp://udn.com/NEWS/READING/X5/4856985.shtml

台北學系列之10》一座迷戀自然的城市策畫: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聯合副刊
台北人愈來愈清楚自然在生活裡扮演的重要性,不下於經濟。台北人遠比許多華人城市,擁有更多生態環保的共識……
其實台北人眷戀自己的城市
放諸全世界,台北可能是山徑密度最高的城市。劉克襄攝影台北人旅居他城,若是生活在沒有山海的都會裡,可能不容易習慣吧。
想想看,上班時抬頭望向窗外,遠方竟無山巒。或者,海洋不在郊區,難以很快抵達。這樣的生活還有何樂趣可言?
其實,台北人比其他都會的市民,更眷戀自己的城市,更嚮往城郊的居住。只是自己還不是那麼清楚。
台北人也不只習慣親近自然,還保持高密度的利用。到了例假日,城裡的市民多半愛走向山林和水岸。
說到山林,台北盆地周遭,環繞著層層錯落的山巒。這些郊山像洋蔥皮,綿密地把台北包裹著。四個方向的山又各具特色。卵石紅土的林口台地,安山岩的大屯山,砂岩頁岩的二格山,變質頁岩的大桶山。不同的山塊,各自展現了迥異的地質,連植物景觀都不甚相似。
山塊不同,登山內容亦豐富了。再放諸全世界的都會,台北可能是山徑密度最高的城市。
晚近一些登山入口,都豎有翔實的登山步道地圖。劉克襄攝影無數的山徑,散布在這些區域的森林裡。昔時的古道、保甲路、保線路、產業道路和森林小徑,加上晚近的自然步道,展現了山徑美學的多樣內容。
透過山徑的引領,台北郊山的內容,跟城裡的餐廳一樣琳琅滿目。喜愛山區健行的人,接觸久了,相信都能感受到這種豐富的氛圍,也可各憑喜好,選擇不同的郊野路線。
配合山徑的豐富,晚近一些登山入口,都豎有翔實的登山步道地圖。步道途中還設有各種解說牌。有時,從一個解說牌的內容,還可鑑知當地市民對自然環境的認識,是否達到一定程度的成熟。台北郊區的解說牌,密度甚高,且偏向自然科學和地方人文內涵,似乎反映了台北市民擁有高水準的登山才質。
山路是市民假日生活美學的一部分
最近,市政府選擇好幾條熱門步道。在登山入口,興建各地山區的門面意象,展現此條山路的特色,讓行山者不只容易發現入口,市民也被提醒,山路是市民假日生活美學的一部分。
此一概念之執行,在自然環境意識逐漸成熟的過程裡,無疑會愈加彰顯。郊區森林細膩地鋪木拓路,步道誠品書店化,山徑國家公園化,恐怕是未來的趨勢。
過去,隨著登山健行活動興旺,山上順勢會出現許多餐飲娛樂的店面和花園農場,搭配登山休閒的風潮。早年土雞城、卡拉ok店的林立,讓人記憶猶新。現今,到了假日,許多農地釋放,供上班族租地耕作,努力當一天農夫。此後市民農園、有機菜圃於焉可見,蔚成工作假期。
都會人熱愛郊野環境,相關產業在城市亦相對活絡。儘管景氣低迷,台北戶外休閒的用品店卻逆勢上揚,一家接一家的店面出現。中山北路一段,師大附中信義路段允為地標。全世界各地知名登山廠牌,在台北的登山休閒用品店,皆可輕易買到。這一新市容景象,饒富深意。我的解讀更浪漫:台北的山巒跟都會的關係,其實比過往都更緊密的結合。
只是,市民或許嚮往著搬遷到風景秀麗的郊山居住,但多數人還是得擠居在盆地裡。政府公部門則針對市民的需求,在不同的區域,規畫了大小綠地的公園。
早年的老舊公園,諸如植物園、北投公園和二二八和平公園等,形式單一,缺乏現代生態思維,晚近都在逐步改變風貌,或重修步道,改為枕木的內涵。
有些小型社區公園經由社造,常有先進的想法。比如利用有限的空間,將原本的小池或水圳改造為生態池,栽種各種細膩的水生保育類植物,呈現一個美麗的自然小世界。此一規模耗費的照顧成本,當然就相對提高,永續性亦教人擔心。但這種想法,也正好反映了此間市民對綠色空間的精緻渴求。
假如淡水河、基隆河更清澈
除了山林,台北人對水岸空間,擁有同樣的喜愛情結。
遊客最多的東北角和北海岸,晚近都規畫許多海岸的自然步道,搭配遊憩空間,讓人們更愉悅而方便地接近,或遠眺海洋。不少條山腳溪流的上游,紛紛以生態工法整治,新的公園多有孩童可以嬉戲的親水設施。
自然溼地的保育也陸續被規畫出來,除了大型的關渡自然公園成功興築,不少靠盆地山腳的湖泊和水塘,都放棄過去庭園山水的建築美學,逐漸放入現代生態溼地環境的元素。
台大生態池是成功的溼地保育空間。劉克襄攝影我們看到了不少值得喝采的成功例子,台灣大學舟山路生態池周遭地景的改變,或許就值得表彰。
它原本是一個農業耕地,道路封閉後,原先的百年水圳環境,重新改造,煥然成為一個符合鄉野水岸的生態環境。同時,營造出一個新綠色美學的溼地空間。
綜觀之,台北人愈來愈清楚自然在生活裡扮演的重要性,不下於經濟。台北人遠比許多華人城市,擁有更多生態環保的共識。
乍看,台北一如其他都會,彷彿是一個生活步調和節奏都很快的環境。但實質上,在自然這一區塊裡,它規畫出了許多舒緩的空間。緩慢的生活思維和飲食,如何跟自然和諧對話,都在這兒這時,悄然地盛行著,緩衝著往前的腳步。城市裡面在快轉,城郊卻趨於停滯。
台北還沒處理成功的,缺乏對話信心的,恐怕是淡水河和基隆河。二條河的整治需要相當大的決心和執行力。假如這二條河更加清澈,親水空間改善,水岸文化也成熟時,這個城市的山水特色,以及環境的自主意識會更加圓熟。
有時,我都會懷疑,唯有這兩條河的成功改造,台北市民才會更清楚自己城市的特質為何。清楚了解熱鬧的商業中心,僅止於三四區,難以再擴大,但綠色的山巒綿延周遭,挾帶著幾條河川的迤邐,浩浩遠遠,連接到更高的山巒。
這個論述在地球暖化愈加嚴重,油價日益高漲的時代,正逐漸被強化出來。台北人早就在迷戀自然,但日後會愈清楚感覺,竟是非娶不可。
●「台北學」系列講座:劉克襄主講「台北綠色觀察路線」,4月22日晚上七時於實踐大學(台北市大直街70號)A401舉行。
【2009/04/19 聯合報】@ http://udn.com/
displayTrackBackMenu2('4856985','')

看看誰引用()
熱門引用排行
新聞臉譜 (投下你對這則新聞的感覺)


您以 台北學系列 搜尋近十年聯合報系新聞,共搜尋到 13 筆資料
上一頁 最前頁 上10頁 1 2  最末頁 下一頁

1.
《台北學系列之10》策畫: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聯合副刊一座迷戀自然的城市

其實台北人眷戀自己的城市 台北人旅居他城,若是生活在沒有山海的都會裡,可能不容易習慣吧。想想看,上班時抬頭望向窗外,遠方竟無山巒。或者,海洋不在郊區,難以很快抵達。這樣的生活還有何樂趣可言?其實,台北人比其他...

2009-04-20.聯合報.E3版.聯合副刊.◎劉克襄文



2.
《台北學系列之9》策畫: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聯合副刊所有一切都將成為未來的廢墟

沒有廢墟的話就不可能有文明,如同沒有地獄就不會有天堂一般,這個世界永遠都存在著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愛慾與仇恨。每每瞎晃都會邊緣磨蹭時光,隱隱感受城市巨獸正以某種不可預知的力量暗自變化,並用前所未有的更新姿態...

2009-04-13.聯合報.E3版.聯合副刊.姚瑞中/文



3.
《台北學系列之8 策畫: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聯合副刊》屬於我們的城市文化誌,還沒有出現從1998年出版的《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說起

五個好友共同生產的怪東西 1998年九月由大塊文化出版的《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是本怪書,這句話不是稱讚也不算惡意中傷,身為五位集體創作的作者之一的我選擇用「怪」來形容,是我個人的主觀判斷,也是我出書十年後、更通曉...

2009-04-06.聯合報.E3版.聯合副刊.黃威融



4.
《台北學系列之7 策畫: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 聯合副刊》台北銅像散步

一座政治強權影響下的城市,基本上喜歡採用巴洛克的軸線系統,在都市中建立紀念性的空間架構,筆直寬廣的大道、對稱高聳的紀念塔,或是道路軸線圓環上,做為視覺焦點的紀念性銅像。特別是強權領導者,更喜歡大量製作政治人物銅...

2009-03-16.聯合報.E3版.聯合副刊.李清志/文



5.
《台北學系列之6》偽 台北學 一種「野史」式的野

我始終想寫又始終逃避去寫台北。面對這三十多年我所看到的台北,總覺得自己沒有發育足夠新的器官來寫這個每年都在分泌新東西的城市。但面對寫的過程所找到史料裡關於三百多年來我所沒看到的台北,我又覺得自己也沒有足夠老的...

2009-03-03.聯合報.E3版.聯合副刊.顏忠賢



6.
《台北學系列之5》策畫: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聯合副刊生態台北城

台北誕生了北投、士林、內湖、南港、信義計畫區、景美一帶的低海拔郊山,幾乎全為沉積岩,如探究其形成的時間,可追溯至3000-2000萬年前,當時台北尚未誕生,不過由華南大陸塊沖刷出來的砂粒開始在此沉積,逐步累積台北的地基...

2008-12-15.聯合報.E3版.聯合副刊.郭城孟(台大生命科學系教授)



7.
《台北學系列之4》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聯合副刊╱策畫創意城市台北

近年來,城市常常是媒體報導的焦點。一座座城市出現在媒體的封面、首頁。每座城市好像是超級模特兒,成為大家爭相報導的對象。倫敦、柏林、哥本哈根、巴塞隆納、東京、首爾、新加坡、曼谷等,都上過媒體的伸展台,在舞台上爭奇...

2008-12-10.聯合報.E3版.聯合副刊.劉維公(東吳大學社會系教授、文化觀察家)



8.
《台北學系列之3》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聯合副刊╱策畫台北大阪雙城記

從都市性格來分析,台北並不像東京的拘謹壓抑,也沒有京都那麼細緻典雅,反倒是比較像大阪的豪爽自在。從電車乘客身上觀察,就可以發現不同城市的相異個性,因為東京電車上的乘客總是穿著制式上班服裝,顏色不外乎灰色或海軍藍...

2008-11-17.聯合報.E3版.聯合副刊.李清志/文



9.
台北學系列之2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聯合副刊/策畫圓環滄桑

每次走過改建後的圓環,我都會傷感起來。把富有歷史鄉愁的地方,改建成目前現代化的粗糙建築,真是都市更新的負面教材。我在世界各國旅行時,看到不同的國家,在老區從事古蹟復建,一定都要維持原有的風貌;圓環原本的圓形隔間...

2008-11-10.聯合報.E3版.聯合副刊.韓良露/文



10.
台北學系列之1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聯合副刊/策畫

台北是一座豐富、有活力的城市,其文化的多面性與內涵,與世界各大城市相比,毫不遜色,關於台北城市文化的研究與紀錄,卻顯得零散與貧乏。我們能否建立一幅完整的「台北學」?聯副與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共同策畫「台北學」系列...

2008-11-03.聯合報.E3版.聯合副刊.本報訊


上一頁 最前頁 上10頁 1 2  最末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