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5日 星期三

劉憶如/匯率政策的綜合考量

劉憶如/匯率政策的綜合考量
日圓兌美元上周五貶值衝破一○○重要心理關卡,前天(十三日)盤中再度大幅貶值至一○二,在這種貶值的速度幅度下,貨幣戰爭的憂慮,隨之瞬間升高。另外,上周四南韓央行亦突然宣布降息一碼(○‧二五%),引導韓元的貶值;面對我們最主要競爭對手的出招,台灣的壓力,當然更是雙重!
匯率的變動,其實永遠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局面。概括地說,常聽到的講法是貶值有利出口;但往往被忽略掉的,卻是因為貶值,所有進口的成本都會提高,例如石油、機器設備,以及多項民生消費物品等,貶值後帶動的物價上漲,自然對國內投資、消費,都造成傷害。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國家的匯率政策,往往不是「對錯」之間的選擇,而反倒成為不同立場之間的政治角力;但也因為出口廠商聲音大,又常占據媒體版面,所以討論匯率升貶問題時,常聽到的都是一面倒,要求貶值的聲浪。
使問題更加複雜化的,還有因行業不同而衍生出來的差異。例如有的產業,自日本進口技術或零組件,經各種生產過程後,出口最終產品至中國大陸;這一類的出口廠商,最近因日圓及人民幣的變化,而「兩頭受惠」。因為,若自日本進口,日圓貶值造成進口成本下降;而出口到大陸,人民幣升值又造成台灣業者競爭力加強;因此,廣泛而過於簡化的評論,說「日圓貶值造成台灣出口壓力」,是太籠統,也太以偏概全了。尤其在台灣對日本長期逆差,對中國大陸又長期順差的貿易結構下,日圓貶值所造成的壓力,並不是對所有的台灣出口廠商,而比較是針對一些「與日本競爭歐美市場」的台灣出口企業;這陣子以來,聽到聲音最大的,自然也是這些對歐美出口的企業。
這些聲音,我們當然不能忽略,就像我們當然不能忽略歐美市場,是一樣的道理;但不容否認,這不該是唯一的聲音。台灣的出口與GDP比例超過七十%,很多人因此誤以為「台灣經濟七成靠出口」(最近還有許多出口企業如是說),這其實是很大的誤解。
因為,台灣的出口與GDP的比例一般雖都超過七十%,但台灣每年進口與GDP比例,也大致在六二%至六八%之間;而GDP的組成,也就是真正創造出GDP的,是來自於出口減去進口之後的「淨出口」,而這個「淨出口占比」,其實在台灣幾乎每年都是小於十%的。
GDP另外九十%的組成,其實就是比較不受到重視的「內需」,包括民間消費(約六十%)、民間投資和政府支出合計的三十%。(嚴格說起來,進口中當然也含有內需成分產品,這個部分亦可扣除計算,可得到更精確的淨出口比例;但國際組織,包括亞洲開發銀行等,都是以出口直接減除進口之方式計算)
這個占GDP九十%以上的內需,在台灣經濟結構長期扭曲之下,一直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也因此比例雖大,卻成長緩慢,間接造成國人薪資所得提升不易的困境;經濟結構的調整,也因此是台灣必行之路。在當前再度面臨台灣匯率政策抉擇時,希望在考慮貶值幫助某些出口廠商之時,也不要忽略更多沒有聲音的內需。
(作者為台大兼任教授)
【2013/05/15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劉憶如/匯率政策的綜合考量 | 名人堂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7897992.shtml#ixzz2TKcZ3Alj
Power By 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