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 clippings 喜愛筆記

2013年5月30日 星期四

新生活運動/從洗毛筆學起 聯合報╱劉靜娟

新生活運動/從洗毛筆學起
【聯合報╱劉靜娟】
2013.05.29 04:16 am
 

新生活運動:學書法2-1
寫得投入,等車、搭車時,偶爾會不自覺地在腿上、在皮包上,甚至在空氣中書寫。虛擬的字不留痕跡,寫得非常流暢,筆畫之間還有「牽絲」效果呢……

圖/吳孟芸
初次上蔡老師的書法課,學的是小篆(上)。是針對初學者,所以從沾墨、握筆、洗筆、坐姿開始學。

毛筆要先在水裡「潤」過才沾墨,全部筆毛要浸到墨汁。握筆要鬆,才能轉筆自如;絕不是以前的人說的,緊到讓人無法猝不及防地抽走。洗筆,要在水龍頭下沖,一手轉筆,一手「按摩」,直到流下來的水完全清澈,才掛起來晾乾。坐姿當然要挺而自然,才不會腰痠背痛。
上課前,他帶領大家做柔軟操,讓手腕靈活,手肘懸空而不累。老師還建議我們練瑜伽。
退休後把自己歸零,來做學生,老師如此鉅細靡遺的傳授經驗,非常珍惜。以前我洗筆是在水杯中涮牛肉那般涮幾下,再像原住民樁麻糬那樣「戳戳戳」。而為了減少洗筆的次數,我利用「虹吸原理」,讓筆尖沾在稀釋的墨水中「休息」半天、一夜。這種偷懶的方法,蔡老師期期以為不可,說這樣做,毛筆會短命。有人毛筆洗得不夠乾淨,他形容為「像福壽螺的卵沾在上面。」
小篆多轉筆,弧度優美才好看,所以從畫○○,及兩排「肋骨」開始,接著寫部首,比、方、心、水等。
光這些基礎筆法就很美,熟練後可以畫圖了。
是大班制,一間教室坐滿三十六人,老師先在白板上用簽字筆寫一次,讓大家知道筆順,再分兩梯次圍在前面看他毛筆示範。老師寫字揮灑自如,意到筆到,輕鬆愉快,看著就是一種令人心生歡喜的美感經驗。
與學生相較,老師算是小夥子。他溫文爾雅又有耐心,經常穿棉布對襟衫,背厚棉布背包,長年吃素,自備小茶壺喝茶,看著就是一位純樸文氣的書家。後來才聽說他的衣服、背包都是老母親縫的,而且,從小學四年級就愛上書法的他,每天晨起仍然練字,六點多陪母親出去吃早點,再回工作室;可見一個人的成就和氣質不是一天造成的。有同學說,「雖然沒膽拿作業出來,但光是薰染上課的氣氛,就是很大的收穫。」還是遠從新店來的呢。
學過基本功後,開始寫〈聖教序〉,松風明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
難怪老師要訓練我們手腕的靈活度,小篆轉筆的地方太多了,有些筆畫還轉下繞上,寫得脖子都要打結。
小篆又叫秦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簡化原有的大篆籀文而成。它的基本原則是「逆入藏鋒」,每筆一樣粗細,以三對二的比例,寫成長方形,而且左右要對稱。
初學,雖不能寫得到位,但字本身像畫,很美,寫起來還是很有成就感。
老師除了分享他個人的書法心得外,極力鼓勵我們閱讀相關書籍,《甲骨文趣釋》、《漢字的故事》,甚至《說文解字》。我當時心裡有點「訕笑」,想著老師未免期望過高了,多數有了年紀的人不過閒閒沒事,來做年少時沒做到的事,練習寫字兼打發時間而已。可我料不到的是,大家非常用功,每星期都交得出作業;有的交太多,還引起抗議,決定每人每堂只能讓老師改一張。改作業時大家圍著觀摩,也很有切磋的收穫。
到了小篆(下)最後一個月,為了參加「學員成果展」,一群勤儉持家的女子才捨得以稍好的宣紙寫「作品」。這時,老師教我們玩浮水印──倒一點墨或彩色顏料在水盤裡,隨意在水面畫出不規則的線條,再拿寫好字的宣紙去「漂」一下,拿起、晾乾,就變成有意想不到的背景的作品了。
後來,老師再去進修,我們也跟著學習。我們見識了他的勤奮用功,也看到了他的作品有了更豐富的變化和學術性的深度。
他常把自己的「作業」帶來給我們分享,部分作品,已被預訂了去,我們是先「讀」為快。有傳統書法,有創意書法,而字與畫結合的作品,特別教我們大開眼界。它們多半像圖案設計,有對稱的,有幾何形的,有抽象的,而畫中藏著不同字體的文字,也可能是迴文,讀它們,好像在尋寶。
每次讀他的作品,都得到一點啟發,覺得自己也可以玩。我曾以無數篆字的「飛」排出雁形陣容,也試著讓三個大大的橫寫的「飛」串連盤旋空中,底下再以蠟筆拓印兩棟建築;拓的是掛飾──台北故事館的木雕、聖彼德堡的教堂銅浮雕。雖然幼稚,還是玩得很開心。
準備成果展時段,就是同學們的「鑑賞時期」,旁觀者都羨慕、稱讚,作者卻都說「寫不好啦」。這不全然是謙虛,寫的人知道自己的敗筆在哪裡。所以老師給大家「開示」,不可能每個字都滿意,有些暈染更顯出墨韻,每個字都四平八穩反而匠氣云云。反正就是要說服大家參展,牆不夠掛,就分三梯次展。
多數同學寫學過的〈聖教序〉,蘇東坡的〈念奴嬌〉;數大就是美,對開的條幅,寫兩行、三行,都很有氣勢。多數人不會寫小字,或者希望老師加持,便請老師代為落款。然後老師慎重其事為大家蓋好章,再加上他自己的壓角「閒章」,一幅長軸有模有樣,裱好掛起,好看得很。
我參展的意願很低──知道自己寫得不好,裱好了連家裡都不想掛,豈不花錢又占地方!我只是享受那自由發揮的階段,寫自己想寫的。為了減少出錯的機率,我寫四開。不寫勵志文字,我寫〈念奴嬌〉裡的「夢遊」、「遙想當年」,以如行雲、如流水的彩色浮水印作底,自得其樂。寫「風聲雨聲讀冊聲」、「逝者如斯不舍晝夜」,則在周圍畫一些我自以為有象徵性的圖案。沒教過的字,就自己去找,再讓老師改。
學了兩期(各四個月)的小篆後,大概隔一年,我再度報名學書法,這期蔡老師教行書,寫《歐陽詢行書千字文》。
小篆像圖畫,行書像舞蹈。這是我剛接觸它時的心得。
小篆起筆都得先「逆鋒」,有點欲拒還迎、矯情作態,雖說「字體整齊,布局緊湊,筆畫勻稱」,但粗細、間距一致,也顯得沒有表情,過於嚴肅。行書卻自由得多,起筆凌空而下,不必逆鋒,字可大可小,可粗可細,而且,字不能對齊,就是要參差才活潑、靈動。
學小篆時,我對它傾心,覺得每個字都美,每個字都新鮮有趣;寫行書,卻見異思遷,馬上覺得它更美。兒子小時候就說過我「跟他一樣」,像童書《柳林中的風聲》裡那隻蛤蟆先生,學到新的東西(或面對新的冒險)就兩眼亂轉,興奮得小鹿亂撞。
行書的撇,如鷹隼俯衝──高興時還可以做個迴旋的動作,勾出「鳥喙」;豎筆可以慢慢收,即所謂「懸針」,也可以停頓收筆,即所謂「垂露」,或改為豎鉤;連續的「橫」筆,比如「頁」,手優雅地來回揮舞,則如小舟在水上左右擺盪。對,就是那種盪舟的意象,教我寫得特別歡喜。
這種外行人才會有的想像,增加了寫字的fu。寫得投入,等車、搭車時,偶爾會不自覺地在腿上、在皮包上,甚至在空氣中書寫。虛擬的字不留痕跡,寫得非常流暢,筆畫之間還有「牽絲」效果呢。
學期末,寫「作品」的時刻,我又開始玩我的創意。我寫「靜觀」兩個大字,落款「靜娟」以台語念,也是靜觀。我拿朋友的書名來組合,「公主老花眼。對荒謬微笑」,也拿自己的書名寫「采集陽光和閒情。輕鬆做事輕鬆玩」,或嵌著寫「布衣生活最自在,眼眸深處有文章」。沒有人知道它們的出處,只覺得我「與眾不同」,特別搞怪。
我也從書裡找台灣諺語:神仙打鼓有時錯,腳步踏差誰人無;一年一歲兩年三歲三年五歲;半暝想到全步數,天光醒來無半步。最後一句尤其是我的心情寫照:凌晨是我的立志時間,一起床,那些志氣就與我無關。
為了寫它們,得辛苦地從〈千字文〉中尋找──學過的字只是少部分,再從書法字典裡搜尋,最後雖然未必寫成作品,卻也學了一點東西。
學小篆階段,我曾寫「不作無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老師很不以為然,說不該如此消極(他對老人家還有指望哩)。其實我的無聊之事,就是包括胡思亂想,寫些不按牌理的句子,順便從其中得到樂趣啊。
如果沒有樂趣,學習有什麼意思。
  / 圖/吳孟芸
【2013/05/29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新生活運動/從洗毛筆學起 | 聯副‧創作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READING/X5/7927770.shtml#ixzz2UjDjLLu5
Power By udn.com




搜尋結果

  1. 劉靜娟- 名家專欄- udn閱讀藝文 - 精選閱讀

    mag.udn.com/mag/reading/itempage.jsp?f_SUB_ID=5056‎
    • 頁庫存檔
    udn / 閱讀藝文 / 名家專欄 / 劉靜娟. 即時新聞 · 影音多媒體 · 國內要聞 · 社會新聞 · 地方新聞 ... 劉靜娟. 請選擇文章排序方式, --------------------------, 依發表日期排序 ...
  2. udn閱讀藝文- 劉靜娟

    mag.udn.com/mag/reading/printpage.jsp?f_ART_ID=340952‎
    • 頁庫存檔
    【聯合報╱劉靜娟】. 她站起來,笑嘻嘻說,「你看,現在我沒有腰了,胸部和肚子快連在一起了。」接著又說:「也沒有脖子了。」 這樣豁達地面對──甚至誇大自己體型的 ...
  3. 教室很大/向宇宙下訂單- 劉靜娟- 名家專欄- udn閱讀藝文 - 精選閱讀

    mag.udn.com/mag/reading/storypage.jsp?f_ART_ID=347571‎
    • 頁庫存檔
    2011年10月12日 – 【聯合報╱劉靜娟】她長得很好看,穿著、談吐也落落大方。我更欣羡的是她的見識和口才。年紀輕輕,可說起工作、子女教養、禪修和人際關係,都教我 ...
  4. 教室很大/想像的延伸- 劉靜娟- 名家專欄- udn閱讀藝文 - 精選閱讀

    mag.udn.com/mag/reading/storypage.jsp?f_ART_ID=346279‎
    • 頁庫存檔
    2011年10月5日 – 【聯合報╱劉靜娟】用一個黑色環保背袋做書包,因為不喜歡上面公家機關的標誌和標語,想縫一個口袋來遮蓋。終於找到一小塊布,2007年在仰光逛 ...
  5. 教室很大/逾期就逾期吧- 劉靜娟- 名家專欄- udn閱讀藝文 - 精選閱讀

    mag.udn.com/mag/reading/storypage.jsp?f_ART_ID=339641‎
    • 頁庫存檔
    2011年8月31日 – 【聯合報╱劉靜娟】朋友裡就數阿榕過日子最有原則。看父母、和公婆吃飯固定每周某一天;郊遊健行、去大賣場、去圖書館,隔周一次;連每日的生活 ...
  6. 教室很大/只能看熱鬧- 劉靜娟- 名家專欄- udn閱讀藝文 - 精選閱讀

    mag.udn.com/mag/reading/storypage.jsp?f_ART_ID=338399‎
    • 頁庫存檔
    2011年8月24日 – 【聯合報╱劉靜娟】藝術鑑賞課,老師講到草聖張旭愛喝酒,大醉時呼叫狂走,下筆為書。「既醒自視以為神,不可復得也。」然後,以生動的肢體語言和 ...
  7. 教室很大/因為坐著比較舒服- 劉靜娟- 名家專欄- udn閱讀藝文

    mag.udn.com/mag/reading/storypage.jsp?f_ART_ID=343645‎
    • 頁庫存檔
    2011年9月21日 – 【聯合報╱劉靜娟】身材瘦小,短短的頭髮任由它灰白,可是因為經常笑瞇著眼,親和討喜,看起來不像快八十的人。第一次和她同窗是學小篆。剛開始 ...
  8. 劉靜娟的相關商品價格比較,比價,評價,推薦(udn買東西的相關商品 ...

    buy.sina.com.tw/x/udn/劉靜娟‎
    • 頁庫存檔
    E5%8A%89%E9%9D%9C%E5%A8%9F在udn買東西的相關商品的相關商品,評價,推薦- 新浪購物情報.
  9. 台北豔遇/老了一定要健康【聯合報劉靜娟】 @ 不該錯過的網路好文 ...

    blog.xuite.net/virea/document/27879089‎
    • 頁庫存檔
    • 類似內容
    ... 聯合報 · 老師最希望父母做的幾件事/ 親子天下雜誌許芳菊 · 不干涉不心疼家長的智慧/ udn 李枝桃 ... 200910201126台北豔遇/老了一定要健康【聯合報╱劉靜娟】 ...
  10. 可以炒來吃就好了【聯合報劉靜娟】 - 台灣醒報

    www.anntw.com › 新聞中心首頁 › 各報今日精華( 暫停更新)‎
    • 頁庫存檔
    2012年9月14日 – 可以炒來吃就好了【聯合報╱劉靜娟】 ... 紫花,都在蓓蕾初綻階段就垂下頭、枯萎.... 全文網址:http://udn.com/NEWS/READING/X5/7361692.shtml ...
張貼者: cch1000 於 5/30/2013 07:45:00 上午
標籤: 喜愛的文章

新生活運動/紙上太極 聯合報╱侯吉諒

新生活運動/紙上太極
【聯合報╱侯吉諒】
2013.05.30 05:40 am
 

新生活運動:學書法2-2
磨墨容易,也不容易。只要墨條好,總是可以磨得黑,然而墨要磨得細緻,要有輕風拂花的心情,要有力透硯面的巧勁……
一、磨墨寫字
毛筆寫的,往往就是心情與心境。
圖/侯吉諒提供
寫字,從磨墨之前的倒水開始,就要有清淨之心,也要有雅潔之意。

磨墨倒水,要用水滴細注,水在硯堂如露珠在荷葉上凝聚成珠,如心神的專注。
磨墨容易,也不容易。只要墨條好,總是可以磨得黑,然而墨要磨得細緻,要有輕風拂花的心情,要有力透硯面的巧勁,旋旋而轉,如熱釜融臘,把所有焦躁、不安、雜思、異念,都緩緩磨進烏黑發亮的墨液之中,像煥發而內斂的精氣神。
磨墨如打坐,然而打坐卻容易雜思不斷,磨墨則專注於水、於墨,一兩分鐘就可以進入寫字的狀態。
現代發明的墨汁太方便,因為方便,所以容易隨便,隨便就容易散漫,不能起敬重之心,寫字也就等而下之了。
二、泡筆淨心
當乾燥的筆毛在水中散開、潤化,緊繃的心境也隨之清涼柔順。
寫字要靠毛筆,而使用毛筆要靠敏銳溫潤的心情。乾燥的筆毛浸潤之後,像茶葉一樣在水中舒展,恢復了生命,散發光彩。
書法以晉人行草最為「風流」,風流者,如風般的流動也,每一根細逾髮絲的毫毛都必須隨著書寫者的手勢,而在筆畫中流動,流暢、優雅、輕風一般的溫柔。
把乾燥的毛筆泡入清淨的水中,是一種清淨身心的儀式,當如觀音手中的柳枝,把瓶中的淨水灑向眾生,醍醐清醒諸多貪瞋癡愚,多看一眼毛筆如何在水中復活,寫字便多一分溫柔。
三、筆下含情
書法就是寫字,但也不只是寫字。
古人寫字最媚的大概是趙孟頫。媚者,妍也,嫵媚有致,不是那種媚俗的媚,古人形容王羲之的字也是用「媚」字,是後來的人對媚的字義發生改變,才有貶低的意味。明末清初,有人認為王羲之的字「沒有丈夫氣」,那是因為不懂媚字的字義演變。古人的書法觀點有許多都是錯誤的,讀書要如深度呼吸,常常吐故納新。
趙孟頫的字有一種天生的貴氣,一切喜怒哀樂、窘窮憤慲,都可以被他寫得雍容華貴。人生豈是沒有苦難?筆墨中怎麼可能沒有滄桑?而趙孟頫依然從容以對,那是天生的華貴之氣戰勝了內心的苦惱。
晚明的傅山瞧不起趙孟頫,但又忍不住學趙孟頫,學了以後又說,不過爾爾,如同董其昌一輩子都在吹噓自己比趙孟頫高明,傅山狂鬱、董其昌淡雅,卻始終在趙孟頫的優雅中俯首。
趙孟頫的高貴優雅來自高明的技巧,更來自寫字的心境如不染的白紗,無風自動,而丰姿婉約。
但趙孟頫的優雅不免也成為一種束縛,真正可以做到筆隨心生的,還是王羲之。孫過庭的《書譜》說王羲之,「寫《樂毅》 則情多怫鬱;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太史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簡單而言,就是隨著心境的不同、寫字的內容不同,而有不同的書寫表現。
筆隨心生本來是一種極其自然的心理、物理反應,也是書法成為藝術最珍貴的因素,歷史上的任何一位書法大師,莫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即便是憂國、憤慲如傅山,他那粗服亂頭式的筆法與章法,不也在在反應了他身處變異時代那種進退失據的慌亂與堅持嗎?
再說同樣以狂草名世,卻背負「貳臣」惡名的王鐸,看似豪邁瀟灑的筆法,其實也是在改朝換代大時代中,道德、人格、氣節、富貴,取捨都進退失據的狂躁不安。
毛筆寫的,往往就是心情與心境。弘一大師的書法用筆走向極簡,沒有了筆法的起承轉合,一筆一畫都相中無相,但說是無相,卻也盡是弘一的本相。
四、紙上太極
為什麼王羲之很厲害?因為他寫字從來不隨便。
古今書家難免有敗筆,王羲之筆筆精到。
現代人學書法無非是想要學一手好字,卻不知,沒有端正的心,很難寫出好字。
柳公權說「心正則筆正」,我其實不喜歡那樣的道貌岸然,寫字需要的只是敬重其事的正心誠意,以及態度端正。
心正不一定筆正,但姿勢不佳寫字必然落入偏格。姿勢不對,視線就不對,橫直都會變形,寫字最好的姿勢如佛像安坐垂目,雙手自在如環抱太極。
書法是紙上的太極,無動不舞,無往不復,一筆一畫都是力量的初生、推衍與回收。
千百年後凝視王羲之的〈蘭亭序〉,仍然可以感受王羲之筆尖每一個纖細的動作,永和九年歲在癸丑,那永字的一點如凌空而來風聲,碰到紙上的纖維,順勢微微迴轉,太極雲手般向右下沉去,力道隱含未盡,單鞭蓄勢,繼續向左緩緩推出……光是那麼一點,可以領略的內涵,用十年時間去理解都不嫌多。
光是這麼一點,古人花的時間豈是十年。從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的「筆陣圖」開始,到歐陽詢的「八法」,這點竟然如高山墜石,在數百年的時間緩緩落下,而又落之不盡,再用數百年時間,到了明清之際,依然轟然響動,若暮鼓若晨鐘,在宣紙上其默如雷。
但世俗之人總是只看到點畫與筆勢的漂亮與瀟灑,便以為參透了毛筆的天機。
書法的天機如太極,只是一陰一陽的起承轉合,卻包涵了四季的輪迴、晨昏雨晴的變化,沒有起始,也沒有終結。
如同王羲之在〈蘭亭序〉的感慨那樣,今之攬者,亦由昔視今,而後之攬者,也同樣會有感於斯文,正如書法的力道起始映帶,總是朝向下一筆、下一字運動。
或有觀者會問,如果沒字了呢?筆勢朝向何處?
朝向時間的無盡之處。
朝向不知何時何地觀者的眼神。
五、書法如道
安靜寫字,書法是一種修持;興起寫字,書法是一種抒情;酣暢寫字,書法是一種舒懷;忘我寫字,書法是一種境界。
楷書宜如老僧參禪,有一種青燈孤影的寂靜。
寫楷書亦宜美人觀花,有自然臨風的閒適。
燈如紅豆,細楷寫一種無可如何的相思。
行草可喜可怒可樂可悲,筆下皆出自胸中一時的感興。
於是書法如道。書法有法,那是筆畫技術、單字架構、整體章法,都是形而下的技,高明於茲者,變化無窮,展現著燦爛的華麗才情,但畢竟春花著相,不能了知書法之道的究竟。
書法要有法而無定法,如東坡所說的「我書意造本無法」,是一時的機緣起滅造就了一時的繁花開謝,於是〈寒食帖〉中的「花泥」兩字的遊絲纏繞,本來只是寫字時,一時的錯手,上下字的連結先是寫錯了位置,但東坡未停未止,毛筆也未離開紙面,於是形成後世驚嘆的筆法,一時的錯手,竟成了直見性命的真諦。
無定法、無常法,像〈赤壁賦〉說的那樣,「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從〈九成宮〉規格繁複的技巧中磨練出來的筆法、結構,一旦應用在日常的書寫,就是要自由如江上的清風、山間的明月,常在而無常形。
一筆在手,則天地之間皆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無盡藏。
沒有書法的書寫,則一切思考與文字都只能是抽象的記錄,日後回想,我已非我,當時的情懷恐怕也如昨日黃花,不可復識。
然而書法是時間的定型,是凝固的音樂,雖然靜止,彷彿還在流動,無論天地、人事變與不變,一筆一畫寫出,即是變中的不變,這就是書法的道,以有形寄託無形,以形而下表達形而上,千古風流。
毛筆寫的,往往就是心情與心境。 / 圖/侯吉諒提供
【2013/05/30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新生活運動/紙上太極 | 聯副‧創作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READING/X5/7930525.shtml#ixzz2UjCWlwAA
Power By udn.com
張貼者: cch1000 於 5/30/2013 07:40:00 上午
標籤: 喜愛的文章

林中斌/暖化減緩 挑戰主流 聯合報╱林中斌

林中斌/暖化減緩 挑戰主流
【聯合報╱林中斌】
2013.05.30 04:15 am
 
五月十九日,牛津大學學者Alexander Otto為首的八國十四位科學家在Nature Geoscience期刊發表專文說:全球暖化速度減緩。原來所擔心百年後極端全球暖化不會發生。
這說法很溫和的挑戰了主流—即○七年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的看法。其實,類似挑戰主流的氣象研究—包括挪威、日本、中國科學家—在三月卅日Economist雜誌(A Sensitive Matter)已提過,但未受重視。
原來聯合國權威說法是:自十九世紀中葉工業革命以來,因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造成溫室效應,全球溫度持續上揚,將於二一○○年升高攝氏二至四點五度。給人印象是將來海面上升、都市淹沒、北極熊血噉寶寶、地球燠熱不堪居住!
其實,進入廿一世紀後,全球溫度曲線並未持續上揚。它在一九九八年至二○一○年之間呈高原狀態,之後已微微下降!
為何一般人都不知道?因為事實往往是「政治不正確」的。與主流牴觸的學者會被撻伐,研究經費會被取消,教職會被停止。
一二年三月,阿拉巴馬大學科學家Roy Spencer用衛星觀察全球溫度,在他部落格上已勾勒出這高原邊緣微降曲線,被罵慘,於是自動刪掉長期趨勢曲線。
更妙的是:自○七年至一二年已有四國(俄、荷、美、日)天文學家根據太陽活動力下降,預測未來是小冰河期。但是氣候學家完全不提他們的研究。學科門戶之見何其深也!太陽活動力自週期廿二(一九八六至九六)後便下降,這和最近氣候學家所說「暖化速度在八○年代至九○年代間之後趨緩」是一致的。
在最新挑戰主流的氣象研究裡,氣象學者覺得納悶的是:雖然全球平均溫度在一○年後微降,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依然持續攀升,即將破四百ppm。咦!不是說二氧化碳上升帶動溫度上升嗎?
其實,地球歷史過去四十二萬年中,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並非領先全球溫度上升,反而是落後全球溫度上升。其間相差至少兩百年至一千多年!這現象叫做「二氧化碳後至」(CO2 lag)。
一九九九年,十九位各國科學家完成南極洲高山鑽探五千公尺深的冰蕊計畫,便發現「二氧化碳後至」的紀錄。但擔心乍然公布會牴觸主流看法,即「二氧化碳含量先上升再帶動溫度上升」,所以為首的Jean Robert Petit正式報告隱諱其詞而說:我們的發現符合目前的看法,大家要減碳才能防止溫度上升。之後,有參與科學家忍不住撰文宣布:冰蕊的發現其實不同於主流看法,但他的聲音隨後被掩蓋而忽略了。
○七年南加大教授Lowell Stott用海洋中微小的浮游生物(有孔虫)遺骸做研究,發現一萬九千年前地表溫度先上升,一萬三千年前大氣二氧化碳含量才上升,相差六千年!
一般人認為:如果你質疑全球暖化,便表示你贊成燒碳,並不在乎二氧化碳含量攀升。其實,既使小冰河期來臨,如果人類繼續大量燒碳,二氧化碳含量繼續攀升,那才是全球生靈最大的災難:人類慢性病(如肺腺癌)擴散、魚類海洋變成水母海洋、森林在酸雨下消失等。
因為,過去四十二萬年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從未超過兩百八十ppm,但在一九五○年後衝破這上限,而且不斷上升。唯一的可能原因是人類燒碳。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目前節能減碳,長期尋找綠色能源,是我們唯一的活路。
(作者曾任美國Manville公司資深地質師,著有《大災變》,現為退休教授)
【2013/05/30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林中斌/暖化減緩 挑戰主流 | 名人堂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7931113.shtml#ixzz2UjApCMrT
Power By udn.com
張貼者: cch1000 於 5/30/2013 07:32:00 上午
標籤: 喜愛的文章

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

慢慢讀,詩/同太太辯論

慢慢讀,詩/同太太辯論
【聯合報╱非馬】
2013.05.23 03:56 am
 
同太太辯論是徒然的
從一開始
她就宣稱女士優先
把較好的一半一下子攫走
然後用那較壞的一半
將你的嘴巴牢牢封死
讓你目瞪口呆洗耳恭聽


嘰嘰喳喳
稀里嘩啦


待她看到你臉上烏雲密布
鯁住的喉嚨裡雷聲轟隆作響
自知理虧的她
便嫣然一笑把小小的嘴巴湊上來
在你的唇上輕輕那麼一啄
頓時

魔咒解除
雨過天晴
【2013/05/23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慢慢讀,詩/同太太辯論 | 聯副‧創作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READING/X5/7915313.shtml#ixzz2U5H44E8c
Power By udn.com
張貼者: cch1000 於 5/23/2013 11:47:00 上午
標籤: 喜愛的文章

2013年5月22日 星期三

一日心期千劫在──寫在京劇「知己」首演前 【聯合報╱辜懷群】

一日心期千劫在──寫在京劇「知己」首演前
【聯合報╱辜懷群】
2013.05.22 04:23 am
 

身為李寶春工作夥伴的我也著實開心:祝福李寶春透過《知己》的編導演,把他少年時所經歷的種種至今難以與人分享的磨難,全面昇華……
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哪堪回首……
京劇《知己》劇照,李寶春飾演吳兆騫。
(圖/辜公亮文教基金會提供)
吳兆騫,清順治舉人,「江南科場案」為人所陷,謫戍寧古塔(今黑龍江省寧安縣)。摯友顧貞觀四下奔走,營救無門。至康熙15年,吳已流放關外十八年,顧貞觀還在奔走。他把對吳的思念化為流芳百世的金縷曲〈季子平安否〉。太傅明珠之子、文武雙全的納蘭容若(性德)讀後,深受感動,引為知音,譜下另一首〈金縷曲〉相贈,宣示友誼。

……一日心期千劫在,後身緣、恐結他生裡。然諾重,君須記。
納蘭性德把顧貞觀接回家裡,以上賓待之,並竭力協助救吳。五年後,吳獲釋返京。據詩詞形容,當年無數的放逐中,這樣的赦回是極少的例外。然而吳兆騫回京後某日,與顧貞觀發生了口角。顧貞觀離開京師,回鄉耕讀終老。
費盡二十載時光、千萬次磨難去營救一個朋友,那是何等的交情!奈何在一次口角之後,倏然分手?善於捕捉戲趣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名劇作家郭啟宏由此切入,將口角的原因合理推估為「顧貞觀發現吳兆騫變了」,變得諂媚、怕死,不復昔年錚錚。簡單地說,顧貞觀發現他心目中的「知己」吳兆騫已不復在,救回來的是個貪生怕死的陌生人!他失望了,自我放逐。
而吳兆騫留在京城,後來究竟如何?史上沒有太多記載。他比顧貞觀大五歲,按理二十年冰凌、澇旱、惡風,加上冬季均溫攝氏零下十四度的寧古塔所摧毀的,不只是傲氣與骨耿,他的身體可能也好不到哪裡去了。套用流行用語,他應是「偷笑」地「撿回」了餘生。
話劇《知己》在北京首演時,我和李寶春去觀摩。次日郭啟宏找我聊天,我們探討什麼叫作「知己」。郭啟宏是悲憫的,他替吳兆騫這種經過冰天雪地非人生活的蒙冤者申辯,指他們的改變未必是個人因素,乃環境與造化使然。知己若不再作得成知己,就是緣滅,不要責備。這很明顯地指涉大陸文革前後的某些人情況味。我提出:還有一種「知己」,是明知對方想的是別人、做的努力也是為著別人,卻仍不離不棄,一路情義相挺,甚至犧牲自己的福祉與尊嚴,助他圓夢。
我認為顧貞觀心儀(要救)的,是他印象(理想)裡的那個有志氣有文采的完美偶像,不是一個有長處也有短處的「人」。當半生追逐的偶像經不起現實的考驗而墜落時,顧貞觀選擇孤身遠隱,確實保持了理想主義者可貴的情操。但他可曾想過:萬一吳兆騫如此苟活,是為了留一口氣回來見他?放逐之日,他與顧貞觀約好在酒館相見,不料在顧貞觀趕到之前,差官就逼他上路了。他難道不重然諾?
更重要的,對吳兆騫失望了的顧貞觀倘若看看身旁為他奮不顧身營謀運作的納蘭性德(戲裡還有默默陪伴噓寒問暖的雲姬),他會發現在現實生活裡,他有知己──知他,而不要求他的朋友。納蘭性德不要求他完美(如他之要求吳兆騫),只風雨同舟同進同退,他很幸福。幸福,原在不起眼處啊!可惜他的眼睛只往高處聚焦,以致理想破滅時,只能遁世,連帶辜負了身邊人的然諾與真情。
當晚郭啟宏寫了一首長詩給我,大概有一百多行。他同時將《知己》的京劇演出權相贈,指定由李寶春執筆改編。李寶春宣布他不演「男一號」顧貞觀,而要主演由眼高於頂變成膝卑如泥、由可敬變到可鄙的吳兆騫!郭啟宏開心了:「這才叫大師格局!好,隨你改!」身為李寶春工作夥伴的我也著實開心:祝福李寶春透過《知己》的編導演,把他少年時所經歷的種種至今難以與人分享的磨難,全面昇華!「他認為他懂得吳兆騫的變,就像我們懂得顧貞觀的不變。」吳兆騫的變化究竟是「誠於中,形於外」,還是一個已經拿不下來的鐵假面,我期待看李寶春的詮釋。
李寶春真的把戲改了。第一稿就請郭啟宏過目,「獲得巨大褒獎。」他把顧貞觀的部分寫為崑曲,藉由表演技法的不同,區隔人物,同時也在京崑兩路音樂上力求融合,請了名震遐邇的崑曲小生溫宇航擔綱。
好戲即將登場!盼望本月最後一個周末您達達的馬蹄,能在【新舞台】門口停下。讓我們珍惜難得的緣會。君不見,月如水。
京劇《知己》劇照,李寶春飾演吳兆騫。 / (圖/辜公亮文教基金會提供)
【2013/05/22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一日心期千劫在──寫在京劇「知己」首演前 | 聯副‧創作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READING/X5/7912677.shtml#ixzz2TyZMXdLk
Power By udn.com


張貼者: cch1000 於 5/22/2013 08:11:00 上午
標籤: 在春風裏, 喜愛的文章

2013年5月15日 星期三

劉憶如/匯率政策的綜合考量

劉憶如/匯率政策的綜合考量
【聯合報╱劉憶如】
2013.05.15 02:12 am
 
日圓兌美元上周五貶值衝破一○○重要心理關卡,前天(十三日)盤中再度大幅貶值至一○二,在這種貶值的速度幅度下,貨幣戰爭的憂慮,隨之瞬間升高。另外,上周四南韓央行亦突然宣布降息一碼(○‧二五%),引導韓元的貶值;面對我們最主要競爭對手的出招,台灣的壓力,當然更是雙重!
匯率的變動,其實永遠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局面。概括地說,常聽到的講法是貶值有利出口;但往往被忽略掉的,卻是因為貶值,所有進口的成本都會提高,例如石油、機器設備,以及多項民生消費物品等,貶值後帶動的物價上漲,自然對國內投資、消費,都造成傷害。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國家的匯率政策,往往不是「對錯」之間的選擇,而反倒成為不同立場之間的政治角力;但也因為出口廠商聲音大,又常占據媒體版面,所以討論匯率升貶問題時,常聽到的都是一面倒,要求貶值的聲浪。
使問題更加複雜化的,還有因行業不同而衍生出來的差異。例如有的產業,自日本進口技術或零組件,經各種生產過程後,出口最終產品至中國大陸;這一類的出口廠商,最近因日圓及人民幣的變化,而「兩頭受惠」。因為,若自日本進口,日圓貶值造成進口成本下降;而出口到大陸,人民幣升值又造成台灣業者競爭力加強;因此,廣泛而過於簡化的評論,說「日圓貶值造成台灣出口壓力」,是太籠統,也太以偏概全了。尤其在台灣對日本長期逆差,對中國大陸又長期順差的貿易結構下,日圓貶值所造成的壓力,並不是對所有的台灣出口廠商,而比較是針對一些「與日本競爭歐美市場」的台灣出口企業;這陣子以來,聽到聲音最大的,自然也是這些對歐美出口的企業。
這些聲音,我們當然不能忽略,就像我們當然不能忽略歐美市場,是一樣的道理;但不容否認,這不該是唯一的聲音。台灣的出口與GDP比例超過七十%,很多人因此誤以為「台灣經濟七成靠出口」(最近還有許多出口企業如是說),這其實是很大的誤解。
因為,台灣的出口與GDP的比例一般雖都超過七十%,但台灣每年進口與GDP比例,也大致在六二%至六八%之間;而GDP的組成,也就是真正創造出GDP的,是來自於出口減去進口之後的「淨出口」,而這個「淨出口占比」,其實在台灣幾乎每年都是小於十%的。
GDP另外九十%的組成,其實就是比較不受到重視的「內需」,包括民間消費(約六十%)、民間投資和政府支出合計的三十%。(嚴格說起來,進口中當然也含有內需成分產品,這個部分亦可扣除計算,可得到更精確的淨出口比例;但國際組織,包括亞洲開發銀行等,都是以出口直接減除進口之方式計算)
這個占GDP九十%以上的內需,在台灣經濟結構長期扭曲之下,一直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也因此比例雖大,卻成長緩慢,間接造成國人薪資所得提升不易的困境;經濟結構的調整,也因此是台灣必行之路。在當前再度面臨台灣匯率政策抉擇時,希望在考慮貶值幫助某些出口廠商之時,也不要忽略更多沒有聲音的內需。
(作者為台大兼任教授)
【2013/05/15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劉憶如/匯率政策的綜合考量 | 名人堂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7897992.shtml#ixzz2TKcZ3Alj
Power By udn.com
張貼者: cch1000 於 5/15/2013 12:18:00 下午
標籤: 喜愛的文章

追思父親-李公光熬




追思父親-李公光熬
民國102年5月11日
(* 小三克難撰寫此追思父親一文,花蓮的姐妹們璧清如蘭玉華一起提供資料,收集子孫的祈福語,美好感人。這是李家珍貴的家譜簡記,也記述了家人們思念阿爸的深親,十分寶貴。在春風裡,李家家人追思親愛的的阿爸爺爺外公太公,貼此留存作長久紀念,子孫們想閱讀時也容易找到。)


親愛的阿爸、爺爺、外公、太公:

您在5月3日凌晨睡夢中離開了我們,十分安詳,您是福壽雙全高齡96的長者,一生都很健康,甚至不患感冒的,生活簡約,降低物欲,和氣平靜,恬淡自在。您終身奉行的座右銘即是:「事能知足心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
您在湖北省荊門縣(現今為荊門市)沙洋鎮出生,家中有田地、有房舍,並出租鄉人耕種、開設中藥鋪、雜貨店、小布莊等,是個小康家庭,家中共有7位兄姊,排行老么,不愁吃穿,獲得寵愛。就讀小學時即聰慧靈敏,數學與體育成績特別優異,還能幫助同齡的小叔做功課。有一次,在小溪中跳水游泳,頭頂衝撞溪底石塊,血流不止,受了重傷,施以中藥,傷口癒合,保住了性命。
於家鄉的小學及初中畢業後,家人鼓勵,負笈到武昌市(革命志士武昌起義,創建中華),就讀基督教文華中學(前身是1871年成立的文華書院)。之後,因為共產黨八路軍經常侵擾鄉里,民國26年又發生中日戰爭,因而輾轉去到四川重慶,從軍報國,就讀陸軍軍需學校,退伍時是陸軍經理少校(退伍證是蔣中正總統核發的)。
抗戰期間,任職軍委會政治部中國電影製片廠(與媽媽是同事,33年結婚,35年長女誕生),抗戰勝利後,民國37年任職財政部湖南省川康區貨物稅局江津分局,擔任會計主任。其後因為政府推動「復員」政策,鼓勵軍公教人員返鄉建設,您經由兄長介紹,渡海到台灣,擔任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會計主任。37年秋天,二女兒剛滿月,即返回上海將妻女三人接到台北市泰順街定居(39年三女誕生)。政府會計人員必須遵從上級調職命令,因而接續至青年服務團、屏東女中(41年四女誕生)、高雄縣稅捐處及花蓮港務局服務,仍在四機關學校擔任會計主任,一直服務至退休。您為人正直清廉,凡是機關的會計室出問題,主計處長官就派您去任職整頓,您也都能順利排除錯綜複雜的人事糾葛,讓業務順利推動。
民國44年您帶著4個女兒(長女9歲、次女7歲、三女5歲、四女3歲)、簡單衣物及鋪蓋捲,由鳳山經南迴公路與花東鐵路到達花蓮市,住進民德里36號宿舍。因為媽媽任職鳳山電力公司營業處,一時之間,花蓮沒有合適的會計缺額,您父兼母職慈愛地養育女兒。半年後,媽媽才順利調至花蓮師範學校會計室服務,媽媽剛進家門時,3歲的小四躲在女傭阿蘭的身後問道:「她是誰?」分離太久,小女兒都認不得媽媽了。我們一家就在花蓮定居至今,小五(45年)、小六(46年)與小七(48年)都在花蓮出生,暱稱「花生」。在花蓮市,李家十分出名,因為先有6個女兒,最後才生得1個兒子,當然,也因為兒女都能品學兼優而獲得讚賞(我們在學校領得獎學金,您和媽媽就再加上同額的鼓勵獎金),兒女因此更加努力向學。
公務員的待遇微薄,生活清苦,我們的伙食多為青菜、豆腐與豆干,但是全家人都很健康平安。還記得,姐妹小時候都稱您「爹爹」,因為看了野台歌仔戲,我們學台灣人改稱您「阿爸」。住在港務局宿舍,交通車抵達,您下班回家,人還在20公尺外,姐妹都爬上院子的木頭大門,探頭大喊:「阿爸回來了!」記得四、五十年前您很英俊健壯,帶我們去海邊游泳,泳技高超,是姐弟妹的偶像。但是,每年颱風過後,烈日下,媽媽帶領姐妹們去海邊撿拾漂流木,當做煮飯燒水的柴火,您卻不好意思拋頭露面,只在院子裡劈柴,整齊堆放進柴房。
您是奉公守法的公務員,忙於工作,有數年時間花蓮港務局負責興建蘭嶼開元港,建港經費龐大,需要您長駐工地辦公室負責經費收支,久久返家一趟,都得搭乘小船冒著風浪來去。到蘭嶼工作,可以多領一些津貼,是為了要儲蓄子女的教育費,我們都知道您的辛勞。
您總是儀態端莊,神清氣爽,衣褲筆挺,記得您常常親自燙平自己與媽媽的上班服。您個性沉穩,不太多話,但是假日裡卻圍上圍裙,下廚炒菜,您的廚藝是全家第一,我們都喜歡您拿手的炒蛋、辣豆瓣魚、肉餅子、炒豆乾、滷牛肉、家常餅、炒花生、菜飯、紅燒肉、麻婆豆腐、酸辣湯等,想起來還是齒頰留香、回味不已。退休後,您知道兒女要回花蓮探親,總是滷些牛肉與豆干(排列得整整齊齊),讓我們帶回家,您的「慈愛」兒孫都領受了。
過去,小學畢業需要參加初中聯考,大姐璧清與二姐秋月順利考上花蓮女中與花蓮師範學校,畢業後,成為優秀的小學教師,大姐後來在花蓮師院進修,獲得學士學位,是花師附小最傑出的老師;二姐再赴台灣師大進修,畢業後任職台北市立南港國中至退休,深受學校師生敬愛。小三就讀花師附小時,五、六年級的級任老師嚴格,家庭作業很多,每晚都必須做100題以上的算術,冬天裡,家人入睡了,冷風呼呼,日式宿舍的門窗嘎嘎作響,功課做不完,又不敢就寢,因為疲累與害怕而在書桌前啜泣,從那時起,您每晚陪伴並且教導,數學成績因而考得全班第一,其後就讀花蓮女中、政治大學、台灣師大、東華大學,在職進修十數年,獲得教育學博士,擔任五所中學校長,經營為優質學校。小四則得到您的遺傳,在花蓮女中獲得全校數學競賽第一名,東吳大學數學系畢業,赴美國德州大學深造,獲得數學碩士,一直在電腦公司任職。小五具有藝術天份,台灣師大美術系畢業後,擔任中學美術老師,指導學生發揮潛能;小六於高雄師範大學工教系畢業後,也擔任中學教師,輔導美術班資優生,績效卓著,極富盛名;小七輔仁大學體育系畢業後,赴美獲得運動生理學碩士,任教台東大學,課餘種菜果怡情。公務員家庭,栽培七個孩子完成高等教育,成為社會中堅人才,多麼不容易。
女婿銳進、家興、進義、建德、林德與媳婦菊瑛都平易近人、任事負責、孝順父母、照顧家庭。特別要深深感謝林德和小六,多年來,經常陪伴爸媽就醫、分裝藥品、代購生活資糧、維修住家水電及申請外傭,十分用心、十分奔波、十分辛苦。孫子女維翰、緯浩、其叡、崴詡、崴翎、Brain、Eric、何禔、何凡、蕭屹、蕭立、李齊、李季、也都完成大學教育,學有專長;孫媳雅玲、妍云、慧芸都美麗賢慧、孫婿豐皆敦厚勤勉、仁醫仁術;曾孫立炘、元融、元敦健康活潑,去年過年時,元融、元敦倆姐弟還爬到您的床上跟您說話、幫您按摩、餵您吃布丁。您是福壽雙全、子孫滿堂。
96年寒假,您曾因為心臟血管阻塞,幾次暈眩跌倒,治療期間因「比林」藥物反應造成胃出血,90高齡第一次住院醫治;97年10月不慎在客廳摔跤,髖骨骨折,第二次住院動手術;99年9月下消化道出血,第三次住院治療。在慈濟醫院,您是最合作的病人,即使手術傷口疼痛,您也是輕聲細語、彬彬有禮,精神好時,也與志工歡喜話家常,獲得佳評並且康復出院。
在病房陪伴您時,您一再交代,日後不要再送您進醫院,您喜歡待在家裡。5月2日小三在靜思精舍開會,求教您的主治醫師-慈濟醫院王志鴻副院長,告知:爸爸這幾天已不太能進食或喝水,大家該如何照顧老人家?王副院長約定5月4日下午三點鐘到家裡來就診,再做妥善安排。一定是您不想麻煩醫師與兒女,5月3日凌晨就靜靜地走了,小三已向王副院長致謝,感恩他照顧爸爸多年,幫助您健康生活。
媽媽年輕時是富家千金,經歷抗日戰爭,家破人亡,顛沛流離到台灣,您是她的會計專業「家庭教師」,倆人擔任公務員,教養7名子女長大成人,生活一直是拮据艱苦的。退休後,兩老相互關懷扶持,也許她是急性子,也許她常心直口快,這六年多來,她仍是無微不至地照顧您。您離開後,92高齡的媽媽十分鎮定,卻難過最後兩個月因為脊椎疼痛,不能日夜陪伴在您身邊。現在媽媽卸下重擔,也能休養身體,我們都會盡孝心,好好照顧她,帶她出門散心,請您一定要放心。
為您留著鬍鬚,穿著你喜歡的衣褲鞋襪,遵照您的叮囑,後事十分簡單莊嚴,不煩擾親友,子孫們齊聚ㄧ堂,追思您、感恩您給予我們的愛與教養。
璧清一家人祝福您:
「銳進第一次見您,即感受到那股親切,俊美的臉龐充滿著熱情與愛。那晚,您在掌廚,媽媽與璧清在一旁幫忙,廚房內香氣四溢,雖是家常小菜,卻樣樣可口,一家和樂融融,從此我也成為家族的一份子,您的經典滷牛肉與豆腐干孫輩都愛,外地讀書回來,都不忘為他們端上兩盤。點滴在心頭,如今仍餘味不止。陪伴一起看海的那段日子,談了很多您的年青往事,十六、七歲,毅然隻身離家求學,尋求自己理想,獨立奮發精神令人感佩。您是位謙謙君子,一生潔身自愛,熱愛工作,奉公守法,與世無爭,是公務員典範,在子女身上看到了傳承,您是最好的榜樣。5月2日昏睡中,您數度拍掌,掌聲圓潤清亮,是想要告訴我們:要感謝媽媽一輩子相伴照顧,慶幸兒女各家和樂融融,時時關懷,同時也高興自己度過86歲與95歲(家中電話後四碼8695),進到97歲高壽心願,是嗎?我們也一齊為你鼓掌,圓滿走完了這一生。您悄悄地來,也悄悄地走,不留下一絲牽掛,最後的遺愛也滋養著大地,願您在另一個世界過得更燦爛,也盼你保佑子孫世代,事業、家庭、健康都圓圓滿滿。
維翰與雅玲想念您的滷豆干、想念您的滷牛肉、想念您的炒花生米、想念您的靦腆與和藹可親、更想念過年團聚時您在牌桌上威風凜凜的樣子。外公,祝福您在另一個世界瀟灑自在。我們永遠敬愛您、懷念您。
小浩猶記得小時候,在港務局宿舍院子池塘邊玩耍,您總是慈祥的看著孫子們。也總是期待每年過年,與您跟所有親戚們的聚會,一直到小浩長大到台北求學工作,團圓的傳統還一直持續。最近幾年,您的體力已不能負荷聚會,整個家族就少了一些凝聚力。現在還是無法接受您已與我們天人永隔的事實!您絕對是我們生命中最慈祥的長者,也相信您會永遠活在我們的周遭,庇護著所有人!」
秋月一家人祝福您:
「我們虔誠祈請佛陀牽領阿爸往生淨土; 佛陀牽領阿爸圓滿正覺。
阿叡想念您慈藹的笑容、言談間的神色、還有親手做的紅燒肉。希望您在另一個世界裡,依舊喜樂快活。
慧芸與外公只有一面之緣,但從無數老照片中,認識了精神抖擻、和藹親切、眼中流露出慈愛光芒、溫柔地摟著兒孫們的外公。願您在另一國度平靜安詳、快樂自得。
小三一家人祝福您:
「如千風般輕盈自在,悠遊寰宇,請庇護媽媽,關照子孫。日後,小三、進義、崴詡、崴翎、豐皆可以帶您(捧著遺照)回沙洋老家看看。王副院長也祝福您。崴詡、崴翎、豐皆都記得您是一位溫文儒雅的紳士,很會做菜,滷豆干、滷牛肉、乾拌麵最可口。祝福外公一路順風。」
小四一家人祝福您:
「謝謝您對小孩有耐心,尤其在教小麟數學時。您退休後能自得其樂,安排自己的生活,不對兒女做任何要求。
您一生厚道、寡欲,活得很有智慧,給予我們很大的啟示。現在請您安息。」
小五一家人祝福您:
「每逢過完年北返,總是帶著您親自滷的牛肉和豆干,我們吃著滷味總是想到您,懷念您的拿手好藝,日後雖然再也吃不到了,但是您拎著牛肉的和藹神情、溫文儒雅、不與人爭的風範,卻永留我們心中。祝福您帶著無求的心,遨遊天際,逍遙自在。
何禔與何凡始終懷念兒時大家齊聚一堂過年的光景,懷念您慈藹的笑容,懷念您滷牛腱那複製不來的好味道,因為裡頭有種成份叫做疼惜。相信您在天之靈也會繼續庇佑著我們,我們也會永遠懷念您。」
小六一家人祝福您:
「第一張全家福照片中,抱著小六的阿爸是那麼的英挺帥氣、氣宇軒昂。阿爸,您為人正直不阿、處事認真負責,平日生活簡樸知足、無慾常樂,是子孫們的典範。能當您的么女兒是我的福氣,您的恩慈將長存於我們心中,祝福阿爸在極樂世界悠遊自在。 端端得知消息,恍恍然之後的第一個念頭是:去超市買牛腱和豆乾,按照記憶來尋找外公的味道,想著小時候外公拿著牛肉與豆腐干給我們時慈愛的表情。端端到臺北多年後,佑佑偶爾北上來找端端,就會作些滷味招待他,我想這都是受到外公愛與分享精神的影響,懷念您,外公。
佑佑記得剛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中午都是外公來學校接佑佑放學,祖孫倆兒再一起走路回家。有時候外公怕佑佑年紀小走路太累,就會牽著腳踏車讓佑佑坐在後座,到現在還依然記得外公當時溫和優雅的神情,這段回憶會一直保存在佑佑心中,祝福外公在另一個世界也能無憂無慮、快樂自在。」
小七一家人祝福您:
「幾年前,因藥物引發胃出血,當您全身麻醉做內視鏡止血手術時,您可知道小七在開刀房外落淚,擔心您的安危。捨不得您走,卻又不忍心看到您衰老受苦(無法進食喝水),您在深夜裡靜靜地走了,就如您一生的風格-從來不願給別人任何一點麻煩。願阿爸在另一個國度裡,自由自在。」

親愛的阿爸、爺爺、外公、太公:我們都愛您,一路平安,來生再團聚。


附記
555 李家通知:請每位子孫 寫一句祝福的話給阿爸

555卡片版 / 祈福阿爸語集
claylee5
5月9日 (6 天以前)


寄給 我、 7、 4、 2、 1、 3、 6、 bicing1946



阿爸
  第一次見你,即感受到那股親切,俊美的臉龐充滿著熱情與愛,
那晚你在掌廚,媽媽璧清在旁幫忙,廚房內香氣四溢,雖家常小菜,卻樣樣可口,
一家和樂融融,從此我也成為家族的一份子,你經典滷牛肉與豆腐干,孫子輩都愛,
去外地讀書回來,都不會忘了給他們端上兩盤,點滴在心頭,如今仍餘味不止.
  記得在陪伴一起看海的那段日子,談了很多你年輕往事,十六.七歲,毅然隻身離家求學,
尋求自己理想,獨立奮發精神令人感佩,你是位謙謙君子,一生潔身自愛,
熱愛工作,奉公守法,與世無爭,是公務人員典範,子女身上看到了傳承,是好的榜樣.
  彌留前日昏迷中,你數度鼓掌,聲音圓潤有力,是想要告訴我們;
你要感謝媽媽一輩子相伴照顧,慶幸兒女各家和樂融融時時相侍在側,
同時也感幸自己渡過八十六,進到九十七歲高壽心願,是嗎?
我們也一齊為你鼓掌,圓滿走完了這一生.
   
您悄悄的來,也悄悄地走,不留下一絲牽掛,剩下最後遺愛,也滋養這大地,
  願您在另一個世界過得更燦爛,也盼您保佑子孫世代,圓圓滿滿. 
                                                           ------  璧清 銳進 
                                                                                        
我們虔誠祈請
佛陀牽領阿爸往生淨土;
佛陀牽領阿爸圓滿正覺。
                        ------家興 秋月  祈福

如千風般輕盈自在,悠遊寰宇,
請庇護媽媽,關照子孫。
日後,小三、進義、崴詡、
崴翎、豐皆可以帶您回沙洋老家看看。
王副院長也祝福您。                        
----------小三全家  

阿爸
謝謝您對小孩有耐心.
尤其在教我數學時
您退休後能自得其樂
安排自己的生活
不對兒女做任何要求
您一生厚道 寡欲
活得很有智慧
給我們很大的啟示 
現在請您安息                   --------小麟   

阿爸
  您溫文儒雅 不與人爭的風範 
  長留我們心中
  願您帶著無求的心 
  遨遊天際 逍遙自在
  
                                -------- 建德 小五

第一張全家福照片中,抱著小六的阿爸是那麼的英挺帥氣、氣宇軒昂。阿爸,您為人正直不阿、處事認真負責,平日生活簡樸知足、無慾常樂,是子孫們的典範。能當您的么女兒是我的福氣,您的恩慈將長存於我們心中,祝福阿爸在極樂世界悠遊自在。 端端得知消息,恍恍然之後的第一個念頭是:去超市買牛腱和豆乾,按照記憶來尋找外公的味道,想著小時候外公拿著牛肉與豆腐干給我們時慈愛的表情。端端到臺北多年後,佑佑偶爾北上來找端端,就會作些滷味招待他,我想這都是受到外公愛與分享精神的影響,懷念您,外公。
佑佑記得剛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中午都是外公來學校接佑佑放學,祖孫倆兒再一起走路回家。有時候外公怕佑佑年紀小走路太累,就會牽著腳踏車讓佑佑坐在後座,到現在還依然記得外公當時溫和優雅的神情,這段回憶會一直保存在佑佑心中,祝福外公在另一個世界也能無憂無慮、快樂自在。 --------小六一家人祝福您

幾年前,因藥物引發胃出血,當您全身麻醉做內視鏡止血手術時,您可知道小七在開刀房外落淚,擔心您的安危。捨不得您走,卻又不忍心看到您衰老受苦(無法進食喝水),您在深夜裡靜靜地走了,就如您一生的風格-從來不願給別人任何一點麻煩。願阿爸在另一個國度裡,自由自在。 --------小七一家人祝福您


外公,
想念您的滷豆干、
想念您的滷牛肉、
想念您的炒花生米、
想念您的靦腆與和藹可親、
更想念您在牌桌上威風凜凜的樣子、
外公,祝福您在另一個世界瀟灑自在。
我們永遠敬愛您丶懷念您。

                                     --------外孫小維與雅玲 


親愛的外公:

猶記得小時候,在港務局宿舍池塘邊玩耍,

您總是慈祥的看著我們,而也總是期待每年過年,

與您跟所有親戚們的團聚,

一直到我長大到台北求學工作,

這個團圓的傳統還一直持續。

直到最近幾年,您的身體已不能負荷如此聚會,

使我覺得整個家族好像少了一種凝聚力,

到現在我還是無法接受您已與我們天人永隔的事實!

您絕對是我生命中最慈祥的長者,

也相信您會永遠活在我的周遭,庇護著所有人!

                                                  -------小浩


    我想念您慈藹的笑容、言談間的神色、
    還有親手做的紅燒肉。
    希望您在另一個世界裡,依舊喜樂快活。 

                                              -- ------阿叡

   與外公只有一面之緣,但從無數老照片中,
   我認識了精神抖擻、和藹親切、
   眼中流露出慈愛光芒、
   溫柔地摟著兒孫們的外公。
   願您在另一國度平靜安詳、快樂自得。
                                              --------慧芸


  始終懷念兒時大家齊聚一堂過年的光景,懷念您慈藹的笑容,

  懷念您滷牛腱那複製不來的好味道,因為裡頭有個成份叫做疼惜。

  相信您在天之靈也會繼續庇佑著我們,我們也會永遠懷念您。
                                                                                                                                                                               ---------- 何禔 何凡






張貼者: cch1000 於 5/15/2013 08:20:00 上午
標籤: 在春風裏, 喜愛的文章, in letters 親朋書信

2013年5月13日 星期一

親愛的阿爸爺爺外公太公,我們朗誦一首“千風之歌”給您聽

親愛的阿爸爺爺外公太公,我們朗誦一首“千風之歌”給您聽
民國103年5月11日下午4時在花蓮吉安阿爸樹葬時

阿爸很福氣,一生精采平安;阿爸子孫滿堂、福壽雙全,有水清木華的圓滿人生。阿爸過世,我們很捨不得,但是不要太難過、悲傷;雖別離,我們心魄相連,思念綿長,阿爸永遠在我們的心上。
我們一起朗誦一首詩歌“千風之歌”給親愛的阿爸爺爺外公太公。

親愛的阿爸爺爺外公太公,我們朗誦一首“千風之歌”給您聽,正確來說是替您唸這首詩歌給親愛的媽媽和眾兒女子孫們聽。這首詩歌的大意是你們不要悲傷,我並未離開;我化作清風,陽光、秋雨、冬雪,終年都在你們身邊,陪伴你們,保佑你們。

千風之歌

請不要佇立在我墳前哭泣
我不在那裡 我沒有沈睡不醒
化為千風 我已化身為千縷微風
翱翔在無限寬廣的天空裡

秋天 化身為陽光照射在田地間
冬天 化身為白雪綻放鑽石光芒
晨曦升起時 幻化為飛鳥輕聲喚醒你
夜幕低垂時 幻化為星辰溫柔守護你

請不要佇立在我墳前哭泣
我不在那裡 我沒有離開人間
化為千風 我已化身為千縷微風
翱翔在無限寬廣的天空裡



dr chiang, chiahsing 
5月4日

寄給 claylee5、 4、 7、 AHHO、 2、 1、 3、 6、 bicing1946



Dear All,

阿五告訴我們:阿爸高壽又有福 在睡夢中安詳過世 沒有病痛 長期躺床上也沒褥瘡 世上幾人能有。我們深為感動,阿爸是有大福氣的人,他有儒家君子的各種美德,溫、良、恭、儉、讓;他彬彬有禮,溫良敦厚;他有很圓滿和樂的家庭,愛媽媽,愛子女,和媽媽一起辛苦養育七個兒女,每人皆受最好的高等教育,孝順乖巧好教養,也都有幸福美滿的家庭和子女,家家有成;阿爸和媽媽的兒孫眾多,蘭桂齊芳;阿爸有水清木華的圓滿人生,真正有大福氣。

阿爸安詳過世,福壽雙全。我們要寬心,雖不捨得,也知道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然道路,請不要悲傷。我們思念綿長,阿爸永遠在我們心上。過去一段時間,花蓮的大姐和姐夫、小三、、阿五、阿六和林德細心陪伴阿爸和媽媽,照顧他們,多麼辛勞,有時還挨罵,很受委屈;昨天看了媽媽神情清朗,是寬心的,我們覺得稍放心;看她流淚自責沒有好好照顧阿爸,讓人心酸;其實她自己也是高齡九十三的老人,必定有壓力,會慌張。幸好有你們很孝順妥善照顧兩位老人家,讓他們無憂而健康,也減輕了媽媽的恐慌。二姐和我萬分感謝你們的孝順和辛勞,請原諒我們有點路遠的不孝順,光是袖手說誠懇感謝。

阿爸的告別式用簡單莊嚴的家祭方式辦理,然後舉行樹葬,和自然林園同在。這是很好的簡樸人文儀式。我將來去世了,也要用相同的儀式辦理。
我想在阿爸的告別式上朗誦一首詩歌“千風之歌”給親愛的阿爸聽,正確來說是替阿爸唸這首詩歌給親愛的媽媽和眾姐妹親人們聽。這首“千風之歌”的原始詩歌是從“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來的;大意是請你們不要悲傷,我並未離開;我化作清風,陽光、秋雨、冬雪,終年都在你們身邊,陪伴你們,保佑你們。

你們覺得合適嗎?

二姐夫家興 2013/5/4

千風之歌
(譯:張桂娥)

請不要佇立在我墳前哭泣
我不在那裡 我沒有沈睡不醒
化為千風 我已化身為千縷微風
翱翔在無限寬廣的天空裡

秋天 化身為陽光照射在田地間
冬天 化身為白雪綻放鑽石光芒
晨曦升起時 幻化為飛鳥輕聲喚醒你
夜幕低垂時 幻化為星辰溫柔守護你

請不要佇立在我墳前哭泣
我不在那裡 我沒有離開人間
化為千風 我已化身為千縷微風
翱翔在無限寬廣的天空裡

(原文*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I am not there; I do not sleep.
I am a thousand winds that blow,
I am the diamond glints on snow,
I am the sun on ripened grain,
I am the gentle autumn rain.
When you awaken in the morning's hush
I am the swift uplifting rush
Of quiet birds in circling flight.
I am the soft starlight at night.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cry,
I am not there; I did not die.)
(*註)
<千風之歌>原文是一首英文詩歌<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作者是美國馬利蘭州巴爾的摩市的Mary Frye女士(1905-2004)。她在1932年為她的好朋友Margaret Schwarzkopf的母親過世寫了這首詩;詩歌本身並沒有名字,因此就以其第一句"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來命名。先被翻譯為日文<千の風になって>,隨後張桂娥據以翻譯為中文<千風之歌>。


以上內容來自 http://cch1000.blogspot.tw/2013/05/blog-post.html
<file:///C:\Users\cc's%20asus\Documents\唸一首詩歌給阿爸聽\yes2%20親愛的阿爸爺爺外公太公,我們朗誦一首“千風之歌”給您聽.docx>


張貼者: cch1000 於 5/13/2013 11:14:00 下午
標籤: 在春風裏, in letters 親朋書信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文章 (Atom)

c's site finder


powered by FreeFind

關於我自己

檢視我的完整簡介

喜愛的連結

  • answers.com
  • chinathebeautiful
  • flickr
  • Google 每日新聞, Taiwan
  • google.com
  • http://my.nytimes.com/
  • NPF newsstand
  • PChome 電子報
  • philambdaroc
  • readingroom.blogs.nytimes.com
  • TED ideas worth spreading
  • usatoday
  • worldNewspaapersonline
  • 全球很棒的50個科技網站
  • 天下雜誌新風貌
  • 我們的希望地圖
  • 打開聯合報 看見紐約時報
  • 神經喜喜
  • 緣愛誠語 好極的格言善書
  • 聯合書報攤
  • 蔣姓宗譜采集網

c's counter

hit counter
free web counter
Powered By Blogger

我的臉書貼文連結

  • 文學 詩歌 音樂 電影 (28)
  • 在春風裏 (50)
  • 佛經 (6)
  • 書法之美 (5)
  • 書與閱讀 (21)
  • 麥田圈 (2)
  • 喜愛的文章 (414)
  • 普科 數學 工程 (25)
  • 園藝 (1)
  • 新能源及能源節約 (9)
  • 當我們同在台北工專時 The Good Old Days:1955-1960 (1)
  • 線上閱覽室 reference desk (8)
  • 蔣氏家譜宗譜采集 (8)
  • 賞鳥 birding (2)
  • 環境與氣候變遷 (10)
  • blogs (3)
  • in letters 親朋書信 (77)
  • miscellaneous and temp (4)
  • other favorite sites/pages (7)

網誌存檔

  • ►  2019 (1)
    • ►  12月 (1)
  • ►  2018 (1)
    • ►  1月 (1)
  • ►  2017 (8)
    • ►  4月 (7)
    • ►  3月 (1)
  • ►  2016 (8)
    • ►  10月 (3)
    • ►  5月 (1)
    • ►  4月 (1)
    • ►  3月 (1)
    • ►  2月 (1)
    • ►  1月 (1)
  • ►  2015 (9)
    • ►  12月 (1)
    • ►  11月 (7)
    • ►  9月 (1)
  • ►  2014 (3)
    • ►  9月 (1)
    • ►  6月 (1)
    • ►  5月 (1)
  • ▼  2013 (51)
    • ►  12月 (2)
    • ►  11月 (1)
    • ►  10月 (1)
    • ►  9月 (3)
    • ►  7月 (2)
    • ►  6月 (10)
    • ▼  5月 (8)
      • 新生活運動/從洗毛筆學起 聯合報╱劉靜娟
      • 新生活運動/紙上太極 聯合報╱侯吉諒
      • 林中斌/暖化減緩 挑戰主流 聯合報╱林中斌
      • 慢慢讀,詩/同太太辯論
      • 一日心期千劫在──寫在京劇「知己」首演前 【聯合報╱辜懷群】
      • 劉憶如/匯率政策的綜合考量
      • 追思父親-李公光熬
      • 親愛的阿爸爺爺外公太公,我們朗誦一首“千風之歌”給您聽
    • ►  4月 (4)
    • ►  3月 (7)
    • ►  2月 (10)
    • ►  1月 (3)
  • ►  2012 (64)
    • ►  12月 (5)
    • ►  11月 (15)
    • ►  10月 (5)
    • ►  9月 (8)
    • ►  8月 (6)
    • ►  7月 (4)
    • ►  6月 (7)
    • ►  5月 (4)
    • ►  4月 (2)
    • ►  3月 (4)
    • ►  2月 (2)
    • ►  1月 (2)
  • ►  2011 (23)
    • ►  12月 (3)
    • ►  11月 (4)
    • ►  10月 (1)
    • ►  9月 (2)
    • ►  8月 (2)
    • ►  6月 (1)
    • ►  5月 (1)
    • ►  4月 (1)
    • ►  3月 (4)
    • ►  2月 (2)
    • ►  1月 (2)
  • ►  2010 (46)
    • ►  11月 (5)
    • ►  10月 (1)
    • ►  9月 (2)
    • ►  8月 (4)
    • ►  7月 (5)
    • ►  6月 (3)
    • ►  5月 (5)
    • ►  4月 (3)
    • ►  3月 (11)
    • ►  2月 (3)
    • ►  1月 (4)
  • ►  2009 (109)
    • ►  12月 (5)
    • ►  11月 (6)
    • ►  10月 (6)
    • ►  9月 (1)
    • ►  8月 (8)
    • ►  7月 (14)
    • ►  6月 (9)
    • ►  5月 (10)
    • ►  4月 (12)
    • ►  3月 (10)
    • ►  2月 (15)
    • ►  1月 (13)
  • ►  2008 (173)
    • ►  12月 (13)
    • ►  11月 (9)
    • ►  10月 (20)
    • ►  9月 (26)
    • ►  8月 (17)
    • ►  7月 (10)
    • ►  6月 (10)
    • ►  5月 (4)
    • ►  4月 (10)
    • ►  3月 (19)
    • ►  2月 (12)
    • ►  1月 (23)
  • ►  2007 (116)
    • ►  12月 (6)
    • ►  11月 (7)
    • ►  10月 (11)
    • ►  9月 (7)
    • ►  8月 (2)
    • ►  7月 (40)
    • ►  6月 (43)

版權說明

本blog中以書簽方式連結之網頁及延伸之各連結其所有權及內容皆屬該個別原始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