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5日 星期日

源遠流長__中華台灣蔣姓宗親沿流向上追尋祖根 蔣家興 *



源遠流長__中華台灣蔣姓宗親沿流向上追尋祖根

                                                          蔣家興 *

摘要

本文從歷史長河的時間流動以及地理世居地方的移動,來追尋中華台灣蔣姓宗親的祖根;也從語言和習俗風尚的文化面向來追尋閩台及江南民族和中原的源流關聯。 歸結:早期移民台灣的蔣姓族人的祖根主要是福建的泉州和漳州,而福建的蔣姓祖根則在河南周初始封的蔣國,後為楚期思邑1949年以後來台的新移民族人,則從大陸各地來台,沿流追尋各省蔣氏族人的根源最終也是在中原古蔣國。河南淮濱為蔣氏家族的最初的發祥地,是我們的祖根所在。
關鍵詞
蔣氏宗族 河南淮濱 期思邑 閩台(福建 台灣) 河洛話 切韻  
蔣氏的祖根

蔣氏源于姬姓,出自周公姬旦的第三個兒子叫伯齡之後,以國名命氏。據《左傳》、《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所載,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個兒子叫伯齡,被封在蔣,建立蔣國,是周朝的一個小國。後來蔣國被楚國所滅,伯齡的後代子孫就以原國名命姓,稱蔣姓。《元和姓纂》、唐 蔣冽蔣氏大宗碑記》、宋 蘇軾撰《勅修蔣氏宗譜序》皆曰期思是蔣國的所在地。蔣中正為《武嶺蔣氏宗譜》(此譜是近代中國諸家譜中考證最完備者之一)手書先系考序曰:「左氏傳云: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我蔣氏出於周公,信而有徵。……乃復進而探索我世居與遷徙之跡,其有史籍可證者,周初始封蔣國,後為楚期思邑;劉宋改稱樂安,趙宋為光州仙居縣,即今河南固始縣境,漢時蔣氏子孫遷居杜陵,迨元卿公四世孫亭鄉侯少明公始遷陽羨,八傳至晉吳郡太守伯機公轉遷台州,又二十傳乃遷明州,其大較如此。(1)
依據上述史書所記,蔣姓祖根在今河南省淮濱是確定無疑的。

臺灣的蔣氏族人早期由福建移民到台灣
蔣姓族人遷台最早的是明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的事。1661年正月鄭成功在金門誓師,他親率將士25000名、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次月抵澎湖,四月抵鹿耳門,並利用漲潮出敵不意地在鹿耳門及禾寮港登陸。以優勢兵力包圍荷軍防守薄弱的攝政城紅毛樓,並切斷荷軍水陸交通,不久,荷蘭獻城投降(2)
當時,在鄭氏軍隊中任副總兵的蔣毅庵和軍隊中的蔣姓部屬,定居臺灣墾港東西勢莊(蔣毅庵死後葬於彰化市的八卦山麓)。追隨鄭成功的蔣姓族人來自福建泉州,已被認為蔣姓遷徒臺灣的始祖。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蔣氏委員會蔣利人在「閩台蔣姓的根與緣」(4)一文,對於早期臺灣蔣氏族人的祖籍與分佈有詳細記述,諸如:《福建通史》記載,臺灣的蔣氏主要來自福建泉州,而泉州的蔣氏始祖是南宋的大學士蔣邕(雍)。《福全蔣氏宗譜》(5)記載,泉州地區晉江市福全村有九世祖蔣學文遷居臺灣,還有15世蔣彩應家庭遷徒臺灣彰化縣,蔣明俊隨先祖遷徒臺灣桃園。據廈門翔安澳頭《蔣氏族譜》載,廈門翔安(原同安)澳頭村蔣孟育,遷徒金門西山前社。在1958年“8.23” 炮戰後,有蔣氏族人遷入臺灣居嘉義、高雄等地。另據《同安縣誌》載,澳頭遷台始祖有二人,即蔣士魏遷臺北淡水,蔣本大居高雄。莆仙始祖淵公、陸公後裔,後來不少人遷徒臺灣,所以與臺灣蔣氏乃連理之枝。漳州華安縣《蔣氏宗譜》載,有蔣宗清在1931年帶其子女定居臺灣。另據《閩連族譜》載,有長汀蔣坊、蔣道訓在臺灣任官,長汀蔣承龍、蔣承為家人均居臺北,蔣美蘭、蔣美礅等居淡水。長樂嶼頭《蔣氏族譜》載民國初期海軍總司令蔣拯上將後裔蔣銘等居臺北,蔣亨灝帶部分子女由上海遷臺北,蔣開慧、蔣心德也居臺北,連江蔣書告、蔣啟弼等一家也住臺北,他們都是嶼頭吉公子孫,48世祖稔公子後裔。在臺灣的蔣姓還有從浙江遷去的蔣中正家族和其他蔣氏族人,如江蘇沐陽跟隨蔣介石赴台的蔣志勇家族。以上足以證明閩台蔣氏同根共祖,一脈相傳親情。
唐山過台灣,明清時期的民族遷徙

台灣早期的移民,除了原住民外,都是從「唐山」渡海而來;「唐山」主要是指大陸的閩(福建)、粵(廣東)兩地。臺灣漢族移民主要來自福建和廣東兩省,其中尤以福建為多。明清時期,特別是有清一代大規模的閩粵移民將漢文化帶到了臺灣地區。
明朝時期大陸移民來台灣的閩南人,昔時移民主要分成泉州人和漳州人兩大支,屬漢族。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台灣沿海平原地帶、臺北盆地。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台灣中部地區及北部蘭陽平原。在移民初期,泉州、漳州之間時有泉漳械鬥,今皆自稱為「閩南人」,不再區分泉、漳。(6
根據國史館台灣文獻館資料,台灣人的祖籍,主要是來自清朝時期福建省的泉州、漳州、汀州、興化、龍巖、永春、福州等州府,以及廣東省的潮州、嘉應、惠州等州府。

1949民族大遷徙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投降。1945年台灣光復,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收臺灣,使臺灣自清朝割讓予日本帝國後又回歸中國
1949年國共內戰失利的中華民國政府遷徙臺灣,國府軍隊退守台灣,人民隨同移居台灣,因此,導致了中國近代最大規模的大遷徒。那一年在臺灣海峽上,有大批國府官員、軍隊、民眾開始了他們從大陸到臺灣的大遷徙,前後遷徙總人數達到200萬。(7
    1949年的大遷徙讓台灣成為一個真正的民族大熔爐,台灣包涵了大陸各省份來台的新移民。蔣姓族人來台灣的人數不少,分居台灣各地,但無有統計數字。臺北成立有「中華民國蔣姓宗親會」 ,會員約近百人。宗親會是由蔣炳岩、蔣孝嚴等人發起成立;蔣孝嚴曾經擔任立法院委員,他是總統經國先生的子嗣。
1945年台灣光復,以及1949年國民政府播遷來臺,這是台灣命運的轉捩點。先總統蔣公中正和經國先生對於台灣的現代化發展有卓越貢獻,他們帶領政府和全體人民共同奮發努力,締造了今日台灣繁榮、富足、民主、自由、和樂敦厚社會的成就典範。蔣公和經國先生真正做到福國利民,榮耀了國家社會,也榮耀了蔣氏宗族。

沿流向上溯源,追尋福建以及江南等地蔣氏的祖根

    上述早期移民台灣的蔣姓祖先主要為泉州人和漳州人兩大支。1949年的大遷徙讓台灣成為一個民族大熔爐,台灣包涵了大陸各省份來台的新移民。蔣姓族人來台灣的人數不少,分居台灣各地。現在讓我們沿流向上溯源,追尋福建以及江南等地蔣氏的祖根
福建蔣姓先祖是由中原河南、四川、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地遷徙入閩。蔣氏先祖因仕宦奉旨入閩後,子孫留下定居或因避戰亂或避災而大規模南遷,逐漸移居到福建,千百年來在福建傳宗接代,成支成宗,根深葉茂,繁衍生息。
《福建蔣氏通譜》(5)記載,唐代陳政、陳元光父子奉旨入閩平亂,先後有光州64姓和44姓子弟兵隨從,其後在漳州、龍岩等地屯田開發而定居,這些子弟兵中就有蔣氏伯齡公的後裔。經初步查明,歷來入閩蔣氏之中約有九支發展成大族衍派,按入閩先後分別為:漢代入閩的德義衍派,唐代入閩的子慎衍派、高公衍派,北宋入閩的莆仙衍派,南宋入閩的嶼頭衍派、連城衍派,明代入閩的福全衍派、紹公衍派。到宋代,蔣姓已由河南發展到陝西、山東、山西、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貴州、四川、福建、廣東等地。明清時,蔣氏已遍居全國各地。
    更早,西晉南遷時,北方的蔣姓也大量南遷,定居在江浙一帶,到唐代,逐漸發展成為東南大族。再往前溯源,先秦時期,蔣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境內發展繁衍。自楚滅蔣後,蔣氏除部分仍留居河南外,大部分外遷。其中,有一支首先於漢時已遷居陝西省境內,又一支於東漢遷往山東東萊郡。另一支于南朝宋時遷往義陽羨縣(今屬江蘇)。西漢哀帝時,又杜陵人(今陝西長安縣東南)蔣翊被封為兗州(今屬山東)刺史,其子孫東漢初渡江散居江南各地,其中一支徙居陽羨(今江蘇宜興),一支徙居毗陵(今江蘇常州)之滆湖,一支遷至今浙江奉化之三嶺。明朝大學士文定公《蔣氏郡望辨》中稱:「蔣氏郡望有三:曰汝南,曰安樂,曰晉陵」(8)蔣氏入閩後,兩千多年來兒孫繁衍發展,至今枝葉滿佈八閩大地,衍分諸多省份及港澳臺,遠播世界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可謂枝繁葉茂,源遠而流長。

我的祖先我的根,蔣氏的祖根在河南淮濱
上面從歷史長河的時間流動以及地理世居地方的移動,來追尋閩台蔣姓宗親的祖根,依據史書和宗譜記載和以上簡明的論述,可得知蔣氏的祖根在中原河南期淮濱。
下面簡要從語言和習俗風尚的文化面向,沿流向上溯源,追尋閩台及江南民族和中原的源流關聯,以及蔣氏的根源。
歐潭生在「三探台閩豫祖根淵源」(9)文中指出:閩台方言,又稱“河洛話”。據黃典成教授研究,閩台河洛話的語音系統,保留著河洛故國之音。《切韻》所反映的中原河洛古音從某種程度上說就像語言“活化石”,被保留在河南固始和閩台方言之中。歐文舉出一些特殊讀音的字及日常用語為例,固始方言和普通話有明顯差異,卻與閩台方言頗為接近,甚至完全相同,而其他地區的方言沒有這種特殊讀音;例如:天光(天亮)、日頭(太陽)、早起(清晨)……。另外,黃敬安專門從《詩經》、《禮記》、《左傳》等先秦典籍中找出了與閩、台方言音、義相同或相近例子,分類列為131個條目,著成《閩南方音證經舉例》一書,有力地證明瞭閩台方言「言多周秦之語,聲含中原之音」,是大陸語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種保留在民間的語言“化石”,印證了台灣、福建和河南之間的祖根淵源關係。
人類語言是會隨著時間和遷徙因同化,或融合,或因推行共同普通話(如國語)而改變,有的式微,有的方言甚至會消失,中外歷史上都有此情形。我自己的祖先在三百年前從福建泉州府移居台灣鹿港,我們屬福全衍派翔安(今廈門)宗支;現今鹿港人的講話腔調仍然保持泉州腔,和若干特殊的中原詞句。我們家人一般講話,以國語普通話為主,我用閩南語同父母長輩交談;內人出生在上海,生長在台灣,會聽閩南語,但是不大會講;兒子小時候和祖母講話,只會很少幾句閩南話問候語,例如說:阿嬤,早安;阿嬤,您好,吃飽嗎(問好問安語)。許多台灣的閩南或客家家庭也有同樣的情形。可見中原古用語的保存多麼不易,前述歷經二、三千年閩台保留著一些河洛故國之音,真正難得而神奇,彌足珍貴
民俗文化不僅是華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一個民族或民系區別於其他民族、民系的基本標誌。徐光春「河洛文化與臺灣」(10)一文中考證閩、台民間習俗源自河洛古風;他指出隨著河洛人在閩、台的移民擴散,河洛文化的婚俗、喪俗、節慶等民俗也逐漸移入臺灣。臺灣高緒觀先生在《臺灣人的根——八閩全鑒》一文中說:「臺灣人文禮俗源於中土,相襲八閩,舉凡信神拜佛,敬天祭祀,婚喪喜慶,衣冠禮樂,四時年節,以及習俗人情,皆是祖宗流傳下來的」。

福建省東山縣博物館民俗研究專家孫英龍曾經在春節時訪問過台灣(11),他說,民間年畫深受台灣同胞喜愛,是鄭成功收復台灣時隨大批閩南人移居台灣而傳入台灣的。台灣年畫承襲大陸傳統年畫如《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八仙過海》、《觀音菩薩》等。他訪台時曾看到的許多台灣民曆,洋溢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味與家鄉情,例如貼春福、春聯,拜神、拜祖先和閩南人過春節的習俗一樣,充分說明兩岸同根同源。從過年習俗,就可見證海峽兩岸本一家。

以上本文從歷史長河的時間流動以及地理世居地方的移動,來追尋中華台灣蔣姓宗親的祖根,並從語言和習俗風尚的文化面向,沿流向上溯源,追尋閩台及江南民族和中原的源流關聯,以及蔣氏的根源。以上兩個面向的簡明論述,已足印證中華民族源遠流長,蔣氏的祖根在河南淮濱。可歸結:蔣氏家族源於北,而盛于南,唐朝以後成為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早期移民台灣的蔣姓族人的祖根主要是福建的泉州和漳州;而福建的蔣姓祖根則在河南,周初始封蔣國,後為楚期思邑1949年以後來台的新移民族人,則從大陸各地來台,沿流尋根,各省蔣氏族人的根源最終極所在也是中原河南期淮濱。

參考文獻

(1)         蔣中正為《武嶺蔣氏宗譜》手書先系考序。《武嶺蔣氏宗譜》,1948
(2)         鄭成功攻臺之役。取自: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4%AD%E6%88%90%E5%8A%9F%E6%94%BB%E5%8F%B0%E4%B9%8B%E5%BD%B9  
(3)         《福建通史》,徐曉望主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4)         蔣利人,淺析閩台蔣姓的根與緣。 取自:閩台姓氏源流網http://mtxsyl.com/htmls/mtxsyl/2010/7/2641.htm?Nid=2641&tid 2010
(5)         《福建蔣氏通譜》。《福建蔣氏通譜》編纂委員會編,2011
(6)         台灣文化。取自: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6%96%87%E5%8C%96
(7)         1949民族大遷徙。鳳凰大視野1949民族大遷徙,2011
(8)         蔣氏郡望辨》「蔣氏郡望有三:曰汝南,曰安樂,曰晉陵」。取自:蔣氏古譜序文鑒賞http://hi.baidu.com/%BD%AF%D3%D0%CB%B3/blog/item/e90f299349a9fa1f6e068c92.html 2011
(9)         歐潭生,三探台閩豫祖根淵源。根在信陽,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pp. 92-108
(10)      徐光春,河洛文化與臺灣。取自:徐光春在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演講“河洛文化”http://big5.chinataiwan.org/local/yaowen/200912/t20091218_1193562.htm 2009
(11)      羅欽文,過年習俗見證海峽兩岸本一家。取自:中國僑網 0206http://big5.chinaqw.cn:89/news/200802/15/106417.shtml 2008

* 蔣家興台灣鹿港人,祖先在300年前從福建泉州移居台灣。他是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博士,主修材料工程。回國後,曾經在淡江大學任教;後來擔任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執行長等職務。現在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