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5日 星期一

兩岸三論:巧屋頂下的杯子與筷子

兩岸三論:巧屋頂下的杯子與筷子




【聯合報╱社論】 2010.07.05 01:53 am





後ECFA的兩岸新情勢,若用本報長期對兩岸關係的評論體系來說,可謂是又向「屋頂理論」、「杯子理論」與「筷子理論」更加趨近一大步。若作成口訣,可以說成:巧屋頂下的一只杯子與一雙筷子。



先談筷子理論。這是十餘年前在李登輝政府對兩岸政策擺盪不定之際,我們所提出的建言。大陸與台灣像一雙筷子,不能綁在一起(統一),也不能切分兩處(獨立);應當像我們平常使用的一雙筷子那般,有些地方「合」,有些地方「分」,才能挾菜扒飯,發揮筷子正常操作的功效。在那個時候,北京方面的主調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加上「文攻武嚇」;台灣方面則是「戒急用忍」,且逐漸進入李登輝政府後期及陳水扁政府的台獨路線。北京想把這雙筷子綁在一起,李扁則欲將之拆成兩邊;這兩種辦法,皆使這雙筷子無法正常操作。如今,進入後ECFA時代,改以「和平發展」為主調;這雙筷子,因法制化的兩岸協議,在經濟互動上更密切(合),又因「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亦在政治區隔上更穩定(分);也就使得兩岸關係更像我們平常使用的一雙筷子,有分有合,靈動自如。



筷子理論需以杯子理論為前提。杯子理論的大意是:「台灣」是水,「中華民國」是杯子;杯在水在,杯破水覆。過去,北京欲消滅中華民國,台獨也要顛覆中華民國;而台獨主張顛覆中華民國的主要理由,是因為北京不容中華民國存在。台獨的說法是,中華民國這只杯子既然保不住,就另換一只「台灣國」的杯子。如今,進入後ECFA時代,兩岸關係的最大變化,就是北京的政策從「消滅中華民國」,逐漸轉變成「不否認中華民國」;顯已認知,沒有「中華民國」這只杯子,就保不住「台灣」,兩岸情勢也必失控。北京從否認到接受「九二共識」,且未公開否定台北宣示的「一中各表」;這些皆可視為「杯子理論」的重要進展。有了杯子理論,台灣的主體性得以維護,然後始可言筷子理論。



最後談屋頂理論。就筷子理論的「有分/有合」而言,杯子理論傾向「分」,在維護中華民國的主體性;屋頂理論則傾向「合」,在主張兩岸的聯結性。我們曾說,「屋頂」有三種:一、硬屋頂,是政治性的屋頂,如「統一」或「中華邦聯」。二、軟屋頂,如「中華民族」、「兩岸都是一家人」。三、巧屋頂,不像硬屋頂那麼硬,也不像軟屋頂那麼軟,而是不硬不軟、軟硬適中;這個巧屋頂,就是ECFA。亦即,ECFA在法制上加強了兩岸的「硬聯結」,但台灣的主體性不因此受傷(杯子仍在),且又大幅提升了兩岸的「軟互動」(筷子的功效更佳);這誠然是比硬屋頂、軟屋頂都好的巧屋頂。



後ECFA時代的兩岸主題是「和平發展」,這是2005年「連胡會」定的調。若再用本報對兩岸關係的評論體系來說,後ECFA時代,也應當是一個「目的論」(強調統獨)下降,「過程論」(強調互動雙贏)上升的時代;兩岸共同努力的目標應當是:經由「合理的過程」,邁向「改善之目的」。



ECFA是一座「巧屋頂」,使兩岸的「政治解決」降低了緊迫性;其關鍵因素,則是因「杯子理論」成為兩岸默契,北京已從「中華民國已經滅亡」的論調,轉向「雖然尚未統一,仍是一個中國」,亦即以另一種修辭表達「一中各表」;亦因此,兩岸互動得以在法制化上順利邁進,有可能自此變成一雙靈動自如、共生雙贏的筷子。



相對而言,「杯子理論」是核心概念。「杯子」在「屋頂理論」中,就是有主體性的「一間房間」,在「筷子理論」中就是具主體性的「一隻筷子」。沒有「杯子理論」,也就沒有「屋頂理論」或「筷子理論」可言。



現今的兩岸關係,猶如在「巧屋頂」下的一只「杯子」與一雙「筷子」。兩岸當局及兩岸人民皆當珍惜這個後ECFA時代的兩岸新機遇,為世界文明、人類歷史及兩岸關係創造「和平發展」的典範,由「合理的過程」,通向「改善之目的」。



【2010/07/05 聯合報】@ http://udn.com/



看看誰引用 熱門引用排行


‧ 兩岸三論:巧屋頂下的杯子與筷子 ‧ 機場不能碰運氣


‧ 狗搖尾巴或尾巴搖狗? ‧ 四強名單體會「球是圓的」

‧ 《元旦系列社論集》 免費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