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7日 星期三
紀念黃達河仁長
今天杜聿駿仁長夫人梁美薇仁嫂電話中告知:
黃達河仁長四月二十三日中午在台大醫院逝世,原因是心臟衰竭,享年一百歲,大體捐贈給台大醫院,將不舉行追思儀式。我們一齊覺得十分不捨。
黃仁長已經很久沒來參加仁社例會,原因是行動不方便,許多年輕仁長可能不認識他。我上網查了一點資料,一是台大校訊〈無語良師無我之愛~醫學院3月22日舉辦一年一度慰靈公祭〉一文中黃仁長的致辭;另一是師大附中張守仁老師為悼念他的學生黃大孚,黃仁長的公子,而寫作的〈悼:一種附中精神〉一文。我讀了,感動不已,深沉想念著黃仁長溫文儒雅的身影,和仁者風範。這裡寄給你們兩篇文章如附檔,請一讀。
有云:仁者壽,明德者壽。黃仁長高壽一百歲,是很有福氣的人。讀了上述二文,才知道早在民國八十三年黃仁長和夫人魏慎之仁嫂就一齊簽署了捐贈大體同意書,無私而愛人,開風氣之先。〈無語良師無我之愛〉有一段話:「因有發揮生命無私大愛的無語良師,奉獻軀體,供作解剖教學,造就無數良醫,使世人遠離病痛;或是器官捐贈,使生命得以延續。那份默默無盡的愛,讓生命的意義更加綻放,亦使醫學教育得以發皇。」在致辭中他輕鬆說:「我和諸位醫師後會有期。」指的就是現在逝世了,奉獻軀體,和醫師歡喜見面。
黃仁長和仁嫂鶼鰈情深,一生愛情深厚,無比恩愛,黃仁長說:「二人相依為命、患難與共,有甘有苦一言難盡。」又說:「魏慎之是我的同學、妻子、老伴。我們相遇、相知、相親、相愛七十一年。2006年九月七日我親自護送她到台大醫學院,就像她曾護送我進加護病房一樣,我感謝她七十一年來對我的照顧,我永遠愛我的老伴。我們十三年前就共同作此遺體捐贈決定,我的個人行誼資料已經寫好,我以稱讚老伴的話稱讚自己兩人生平事略完全相同,將來不必另勞親友代寫。」讓人動容,心生景仰。
請諸位仁長一讀文中黃達河仁長的講話,你們可看見一位仁愛者,明德者,開闊、無私而愛人,仁愛典範永在。讓我們一齊懷念他,祝禱他在天上安息,快樂無憂。
蔣家興 敬上 2016/4/26
無語良師無我之愛~醫學院3月22日舉辦一年一度慰靈公祭
http://host.cc.ntu.edu.tw/sec/schinfo/epaper/article.asp?num=872&sn=7102
刊登於台大校訊第872期
NTU e-Newsletter
民國 96年 3月 28日 ︱ 校訊第 872 期
醫學院於3月22日下午3時假該院基礎醫學大樓舉辦一年一度的慰靈公祭,由醫學院陳定信院長主持。醫學院、附設醫院教職員、醫師、學生百餘人及大體捐贈、器官捐贈家屬親友約四百多人參加,全體師生同仁藉此再次向眾良師及家屬致上最虔誠的追思與感謝,場面莊嚴感人。
因有發揮生命無私大愛的無語良師,奉獻軀體,供作解剖教學,造就無數良醫,使世人遠離病痛;或是器官捐贈,使生命得以延續。那份默默無盡的愛,讓生命的意義更加綻放,亦使醫學教育得以發皇。
今年遺族代表黃達河先生致詞,兼備理性與感性。黃先生與夫人魏慎之女士二人,於13年前一同簽署遺體捐贈同意書。黃先生於95年9月7日親自護送夫人遺體至醫學院,鶼鰈之情溢於言表。
講詞內容承黃達河先生惠允刊載,相信讀者閱讀後惻愴之餘必有啟迪。全文如下:
感謝臺大醫學院接納我們的遺體捐贈。我填寫魏慎之個人行誼資料表,第一項說她為人保守、厚道,熱心公益,第六項說她溫文爾雅、待人誠懇,有長者之風,是良師也是益友。第四項說她教育學生盡心盡力,另加一說明『魏慎之、黃達河生平事略』。今簡述此說明重點,並略加補充。
魏慎之民國六年九月十六日生於北京,祖籍為浙江杭州。黃達河民國五年十二月十日生於廣東澄海縣。兩人於民國二十四年秋進入北京清華大學就讀,分別主修物理與化學,至今共歷七十一年,其間曾經歷離亂之苦,亦曾享受工作成就之喜悅。
屆齡退休之前,慎之先後曾在第二女中(今中山女高)及台北工專(今台北科技大學)任教,達河曾任台灣肥料公司總經理,二人合組一平實的公教家庭。這其間,我們盡心教育獨子黃大孚,使他從師大附中進入台大,然後出國進修,在本業上略有成就。
退休之後,二人合作做了三件事:一是行善、一是旅遊另一是寫作,我們積蓄不多,但仍定期捐贈一二慈善團體。我們決定乘體力尚能負荷時,漫遊四海,攜手出國旅遊共二十八次,大陸省親之外,看遍世界名城美景,人間百態。兩人先後翻譯了六本名著,寫了十二篇遊記,其中最難忘的是巴納德醫師所著的Good Life and Good Death(譯作〝人生來去〞)。大都是由達河執筆、由慎之細細校閱,改正譯稿及原稿中許多白字和錯字,並作適當潤飾,使字義更為明白文句更為順口,譯述和著作是二人密切合作的成績,是值得珍惜的。
魏慎之和黃達河從清華大學同窗至今共歷七十一年;其間值得回憶的往事很多;二人相依為命、患難與共,有甘有苦一言難盡。
多少年來,我們生過許多大小疾病,還住過加護病房,都依靠許多良醫,以仁心仁術給我們最有效的治療,幫助我們活到這大把年紀。我們捐贈大體,既為回報醫師們救治之恩,也是我們一生最後的貢獻。
魏慎之是我的同學、妻子、老伴。我們相遇、相知、相親、相愛七十一年。2006年九月七日我親自護送她到台大醫學院,就像她曾護送我進加護病房一樣,我感謝她七十一年來對我的照顧,我永遠愛我的老伴。
再感謝臺大醫學院接納我們的遺體捐贈,我們指我和我的老伴,我們十三年前就共同作此遺體捐贈決定,我的個人行誼資料已經寫好,我以稱讚老伴的話稱讚自己兩人生平事略完全相同,將來不必另勞親友代寫。
我和諸位醫師後會有期。謝謝。
悼:一種附中精神
http://www.hs.ntnu.edu.tw/great/spirit/spirit-3/
張守仁老師
「黃大孚去世了!」趙汝倩老師在電話中告訴我。這是去年十二月的下旬的晚間,我們立刻同去黃府向黃老先生夫婦慰問,我急切地要想知道為什麼。我們到達黃府, 黃達河先生已去美國料理善後,黃老太太有親戚培在家中,我們對這位遽失愛子的母親,不知如何安慰是好,因為我們同樣地痛苦悲傷。黃老太太就是臺北工專教授--魏慎之老師,我的學長--她是北師大附中畢業的,我在靜默中聽魏老師的訴說,更使我們難過的是不知為了什麼會遭此意外,大孚的去世是突然遭到傷害,我悲憤痛心遷怒美國這個社會中,那些無法無天的一群惡徒。當然是我情緒激動下的一時詛咒。另一方面美國也造就了許多優秀的中國青年,黃大孚就是其中一個,如果沒有美國那種教育環境何以有他後來的這些成就,(另有一附件,特美司考公司總工程師,凡得維登先生的信)。我面對著這位悲傷的母親,她卅年來辛苦教養,意外的損害,失去了她殷切盼望的兒子。我們曾教育他六年的老師也是同樣的悲傷,我更痛心的聽到一位母親說:「從今以後我也再不為他擔心了。」因為大孚精力過人,從小做事積極,活潑好動, 好勝心強,有獨特見解,不同凡俗的性格,頭腦聰明靈活,讀書不須人督促行動也不受人約束,他認為對的絕不屈服,正直熱情豪放,表裏如一,魏老師為教育他日夜懸念,怕他太衝動太急躁。今天使一位傷心的母親說出這一句話,我們可知道傷心欲碎,這是無法補償的損失,我們可知道一位熱愛兒子的母親,從小帶大耗費了她多少心血 ,黃氏夫婦已六十歲的老人,僅有的這位兒子,他們夫婦 一生心血教養他,希望他成為國家人才,為社會多所貢獻,眼看他事業有成,正是大展抱負的時候,意外的去世,我們做老師的何嘗不痛苦,大孚一生讀書從未間斷,可以說一帆風順。
我們做老師的最大安慰是看到學生的成就,就像園丁在培育花木,看到枝葉茂盛果實累累的果木樹一樣,黃大孚每次回國都不忘來看老師,而且將見聞學業詳細的報告,他每次來給我們帶來莫大的愉快和安慰,我每次都鄭重告誡他,不可太衝動,要穩紮穩打,腳踏實地的幹,他有時譏笑我,老師太保守了,在洋人面前不能慢一步的,我們不會輸他的。他仍然跟中學時代一樣,反問我為什麼不?當然我內心喜悅,我的學生他內心交織著一片美景,他熱愛國家,他不肯安於卑近,他有豪傑的思想,他不願深藏不露,他自信心很強,他言談之中我們跟外國人比一比我們不會輸的,他那種研究精神和工作熱誠,他時時不忘我是中國人,我要做給你們看,黃老先生將他在美國所設計的新成品及工作卡帶來給我看,這說明了我們中國青年在美國工作的成績和精神。在他遭難之前有幾件新設計,正做好設計工作要付諸試驗期間,因他去世而中止,令人惋惜,這個損失無法 彌補。
黃老先生將愛子遺骨,迢迢萬里運回國內安葬,我在默念,大孚啊!安心吧!這是你的熱愛的國家的一片淨土 ,你安息吧!你的精神是中華兒女的精神,繼你而起的尚千萬個,我們是永遠不可征服的民族,因為我們有萬萬個永不屈服的中國青年。黃達河先生是一位忠厚長者,自從黃大孚進入附中以來六個年頭之中,不斷地接觸,家庭學校密切合作,對大孚的教育做到盡善盡美,黃老先生是臺肥資深工程師,對國家生產建設貢獻良多,痛失愛子其悲痛之情可以想像,然黃先生談及大孚生前種種,尤其對母校培養之恩念念不忘,兩次來訪親謁校長,慨然捐贈獎學金四名,定名曰「黃大孚獎學金」,我們站在教育立場對黃先生的獎贈萬分感激,故校友黃大孚之精神,永駐母校昭示後學,效法他的精神,為母校爭光,承蒙邀請三月十六日朝會由余講述,黃大孚生平及獎學金之意義,余義不容辭,藉此以抒多日悲痛之鬱積,稍減內心的苦痛。我深切希望讀此文的同學,心有所悟,繼起效法,發揚我校精神,是日演講尚有未盡之處,補述如下:黃大孚的生平行事,完全表露師大附中學生的精神,他在校六年從來不缺課、不逃課,每有疑問必追根究底問清楚為止,他活潑好動可是不忘讀書,每次考試志爭最高成績才滿意。他對老師彬彬有禮,對問題不肯輕易放過,對班上事務非常熱心,可是不合理的事他一定爭辯到底,他信服真理不情願卑屈服從。總之,他正是我們附中教育所要求學生身上的,我平日教導學生在國內要以附中為榮,在國外要以中國人為榮,他是我親傳弟子已經把我的話都做到了。另外幾件小事,有關他生平為人的精神,經黃老先生的口述,以及他最近一年的家信,我得到下列幾項事實。
(一)他敬愛父母,從信中親切的言詞,真情的流露,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倫理教育的成果,所謂孝者大孝尊親 ,次曰不辱。
(二)他不忘父母生日,去年是父母六十雙慶,他託人帶回兩隻電子手錶祝賀父母壽誕,敬愛父母無以復加。
(三)每次信的最後,他都請託父母照顯他的愛犬「老黃毛」,老黃毛已老要細心照顧,他的愛及於動物,仁慈慈人。
(四)據黃老先生,他在美國公路上發現一隻走失的小狗,他拾起來開了二十幾小時車送到原主人家,原是美國的一位醫生家,他們非常感激,並讚佩中國青年這種仁慈義舉。
(五)他在美國為公司所設計的電子儀器,為蘇俄所採購,後來發生問題,他在美國用越洋電話說明校正,使俄國的科學家敬佩不已,邀請他去莫斯科,他拒絕了,美國老闆問他為什麼?他很明快回答我們立場不同,我是中華民國人,我們國家是反共的,我絕對不跟他們打交道。又問他,可是他用的是你發明的東西,他說這是你們美國貨 ,你是老闆願意賣給誰我管不著。他這種態度獲得美國朋友的尊敬,由此可知他本著愛國的良知,表現我們這一代青年的精神。
(六)他熱愛朋友,為幫助朋友出錢出力亳不吝鄙,尤其他電子音嚮的設計,高人一等,他往往工作到深夜,不取任何報酬,凡是附中校友找到他,他無不盡心盡力幫忙解決一切問題。
(七)他熱愛運動,尤其愛垂釣、爬山、遊覽,由黃達河先生所著釣鱈記一書中,可見他們父子情深,垂釣的情趣 ,躍然紙上。
由以上幾件小事,他是我們附中校訓所培養出來的優秀青年,他有「人道」的胸襟,「民主」的風度,「健康」的身體,「科學」的精神,「愛國」的情操。
最後希望附中同學不忘黃大孚所表現的附中精神,同時感念黃老先生的德意,獎助後學,繼續為國爭光。(資料來源:附友季刊第三期P.19~21)
2016年3月14日 星期一
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 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The Internet上面有極為豐富的很棒的音樂、電影、演說……等。我常喜歡介紹好朋友透過各種Apps,例如:YouTube、Vimeo、TED、Berliner...
由蔣家興貼上了 2016年3月12日
2016年2月2日 星期二
今日聯合報三篇不錯的評論
沈富雄:當國會助理 鄉民狙擊個案報告
劉維公/權力春藥沒有你想的那樣有用!
高朗/總要跨出建設性的一步
沈富雄:當國會助理 鄉民狙擊個案報告
這三年我用力最深的三塊領域分別是:兩岸、總體經濟與年金。但前兩塊茲事體大,非我匹夫微言所能撼動,只有年金改革一項,我自認我的構想與規畫,遠優於目前紛擾未定的各種方案,如果能夠落實,不僅從此一勞永逸,而且由於實現「世代正義」,潛藏債務得以降低,國家信評因而提升。如果就此捨棄,實在十分可惜。
因此,數月前開始有此發想,打算大選之後,重新從國會助理做起,進入立法院去遊說眾多立委。我這一個傻呼呼的念頭被我周遭的朋友得知後,他們的反應因親疏之別依序是:不捨、不解與不信。
鄉民們是屬於不解的一群,但他們選擇依「懶人包」的資訊,對我的動機做最惡毒及最負面的定性。於是,說時遲、那時快,頓時,像天邊飛來黑壓壓的一群虎頭蜂,對我及鄭委員展開毫不留情的攻擊,前後為期三天,方才落幕,身為當事人,在此做個案報告,過程分為三段:
一、斷頭焚身(危機處理期,為時兩天):我不假思索,當即打消去當助理的念頭,此為「斷頭」,因為不如此,無以讓鄭運鵬脫困,雖然運鵬很有義氣地說一切後果由他扛,我斷然拒絕,事件因我而起,當然我來扛。而且,我決定讓鄉民盡情發洩他們的酸言、怒氣與恨意。我罵不還口,並打定主意,讓鄉民們耗盡能量。這期間,有人建議「棄守」,這有違我的風骨;有人主張「力爭」,這失去我保護運鵬的本意;最好笑的是鄭村棋主張「溝通」,他好心願做調人。只是當蜂群朝你襲來,不螫不快,乞求溝通只有更激發狂蜂的鬥志。
斷頭焚身而能夠不煙飛灰滅,乃因我此生歷經大風大浪,從不憂讒畏譏,所以血液裡已經流著各種百毒不侵的抗體。我心中明白,這只是一場小試煉,不足為患。
二、祛火醒腦(戰場清理期,為時半天):激情稍歇,我隨即在臉書上貼了「異哉!胡佛教授要釋憲。」這是一篇冰冷、無趣,沒有甜味也不血腥,但是要在憲法層次上動腦筋的文章,大大不合鄉民的口味,貼出後,果然半天內留言的不到兩百位,而且都理性地討論「多數黨組閣」的正當性,此時,戰場上硝煙全失,黃蜂只賸兩三隻。
三、好漢一條(浴火重生期,為時半天):緊接著我貼上「全民年金保險芻議」一文,向國人報告我處心積慮想當國會助理的原由,反應十分熱烈,最使我窩心的一句留言:「您真的很有心!」滿頭包的頭種回去,又是好漢一條。
鄉民們真的誤會大了,我不是非當鄭運鵬的助理不可,藍營當然也可,無黨籍的高金素梅也未嘗不可,只要能讓我有歇腳之處都可,只是運鵬與我不生分。
其實,我不用當助理就可遊走國會,因為王金平封每一位卸任立委為「最高顧問」,憑此就可進出無阻,不過我不想用此頭銜,因為感到不舒服。
此刻,我想起小時候的一首兒歌:「雨餘芳草綠如茵,珠光點點明,……村後村前桃李,相對笑盈盈。」
眼看滿園春色,蝶影翩翩,黃蜂已杳,但覺通體舒暢,前景一片光明。
P.S.本個案也許可列為未來研究「台灣鄉民文化演進史」教材。
聯合新聞網粉絲團 隨時上線都有新發現
相關新聞
熱門文章
劉維公/權力春藥沒有你想的那樣有用!
大選過後第一周某一天下雨的晚上,我去參加友人公司的尾牙。離開時外面仍舊下著雨,好不容易才招到計程車坐上車。當時已經是將近晚上十點鐘,台北的交通卻是糟糕透頂,到處塞車。被塞車惹惱的司機先生,憤慨地講了一句話,現在這個世界的問題,換誰執政都一樣,不會有什麼改變。
選舉過後,媒體各式各樣的評論文章都有。不過總結來說,大多數都是期許蔡英文可以成為一位偉大的總統,台灣在她的領導下創造一番新的格局。針對台灣所面對的各項棘手問題,包括公平正義、經濟成長、國會改革、兩岸和平等,這些評論文章提供許多寶貴的建言,認為蔡英文一旦採納它們的意見,將可以實現開啟台灣新時代的歷史成就。
然而,相信有不少人跟我的感受一樣,認為計程車司機的那句話才是最中肯的大選評論。這位司機說出一般人內心深處的想法:台灣政治能夠改變嗎?如果可以,又能改變多少?越來越多人對於當權者能夠有什麼作為,抱持著相當懷疑的態度。
台灣政治發展面臨一個根本的問題,那就是權力的效能正在衰退。如果無法改變此一根本問題,掌權者不用奢想什麼宏圖大業。在今日,不管是哪個政黨勝選,或是哪些政治人物取得大位,在她或他們開始執政時,都將會深刻體驗到「龐大民意」只是過期無用的春藥,而真正殘酷的現實是,想做的事情做不到,該做的事情做不起來。擁有無法做事的權力,往往只是夢魘的開始。
權力持續在失效與失能。這是全球性的現象,最近十年台灣政治的發展只是更加證明此一趨勢的存在。關於權力的衰退,摩伊希斯.奈姆的著作《微權力》有非常精彩的論述。奈姆曾經擔任權威雜誌《外交政策》總編輯長達十四年,也曾經出任過委內瑞拉的貿易與產業部長,多次被評選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在《微權力》書中,奈姆援引大量的研究數據與事件,讓人看到現今在各個領域,包括政治、軍事、商業、宗教、媒體等,掌權者不再擁有過去大家所認為的穩固地位,當權的時間也越來越短。隨手擷取書中的舉例做說明:發生於二○一○年一連串衝擊北非與西亞國家政權的阿拉伯之春運動;美國公司執行長的平均任期從一九九○年代的十年,降到現今的五年,而且百分之十五的美國公司每年都在更換執行長;對品牌經營者的噩夢則是,品牌將隨時遭遇到摧毀其聲譽的商業災難,其機率從廿年前的百分之廿,演變為今日的百分之八十二。
奈姆認為,現在的掌權者越來越像是「格列佛遊記」的主角,雖然是巨人,但卻被為數眾多的小人國國民捆綁住,龐大的身軀動彈不得。奈姆稱這些讓權力巨人落難的力量為微權力。微權力者是那些用電腦手機發送訊息的人,或是走上街頭占據街頭的人。簡簡單單的一張照片、一句推文、一個事件,就可以撼動權力巨人。
當我們在讚許微權力為世界所帶來的民主成果與公平正義時,也必須正視微權力正在癱瘓政治的正常運作。微權力者不是只有民主鬥士、人權捍衛者等熱血實踐家,也有民粹主義者、法西斯分子、既得利益者等危險煽動者參與其中。政治癱瘓讓微權力之中的暗黑力量有更多的舞台可以擴張其勢力,反而侵蝕民主的根基。
五二○之後的新政府必須跳脫完全執政、第一大黨等老舊的心態,因為執政黨真正要面對的不是在野黨,而是微權力者。台灣如果不再積極去解決權力效能崩解的危機,到時候真正當家的不會是蔡英文,而是社會失序、醜陋人性,以及政治小丑。
(作者為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高朗/總要跨出建設性的一步
·
·
這幾天台灣冷颼颼,氣溫不久回升,然而經濟的寒冬則沒有遠去跡象。一年來全球經濟擺盪,股匯市大幅波動,國際貨幣基金預估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已下修三次。
除油價下跌因素,中國大陸經濟轉型的後續影響,陸續浮現,嚴重衝擊台灣經濟表現。上個月數據顯示,台灣出口連十一黑,製造業則連續八個月出現藍燈。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不同機構預估在一.五七%至二.三二%,比全球經濟成長率預估值三.四%低。
今年全球經濟風險不容輕忽,財經單位尤須繃緊神經,因應全球金融可能突發性的變化。值此時刻,台灣剛完成總統、立委選舉,民進黨大勝後,拒絕立即組閣,二月一日後張善政出任行政院長實際是脆弱的少數政府。民進黨著眼於五二○後的布局,未來一百多天,張內閣被定位為「看守內閣」或「過渡內閣」。
從內外經濟情勢的凶險來看,政府根本沒「看守」或「過渡」的空檔。任何一個全球或區域的金融股市風暴,倘若成形,各種應急措施須馬上出籠,怎麼可能等五二○後解決?
再者,行政院與立法院同為政府的一部分,難以切割。面臨內外經濟危機時,能否攜手,乃是成敗關鍵。國際危機不會因我們政府在「過渡」,就不來;唯有靠強有力的政府,統合朝野力量,才能克服危機。
台灣政黨惡鬥已久,沒有互信,談合作困難重重,此也是民進黨規避未來一百多天與國民黨共治的原因。從長遠看,只要有選舉,就不能保證總統與國會多數同屬一個政黨。
共治與聯合政府是現行憲政體制下的可能情境,此不僅因憲法規定行政院向立法院負責,且民國八十六年國民大會修憲提案取消閣揆同意權時,提案要旨指出「本項調整旨在賦予總統根據民意逕行任命行政院院長的權力。惟該項權力之行使仍必須考量立法院之政治情勢,任命多數黨可接受的人選。」惟憲政的實際卻是,政黨間恩怨深至寧可形成少數政府,也不肯合作,再次暴露台灣政黨政治不易修補的裂痕。
不管何種憲政體制,政黨除了監督制衡,彼此合作是有效治理不可或缺的章節。先進民主國家如美、德、英、法的經驗看出,政黨間合作,絕非輕鬆愉快的事,尤其當雙方意識形態與政策主張南轅北轍,更是困難。然而為了國家,有時不得不妥協,以協助渡過政治或經濟危機。我們也看到一些失敗的例子,政黨窮於內耗,互扯後腿,
國家因應危機的能力隨之滑落 。
台灣經濟正在轉型時刻,各種複雜的改革,十分棘手,不因換黨執政有所改變。選後台灣仍須面對嚴肅的治理問題,譬如提振內外投資,土地、水電、勞工與法規問題,如何解決?譬如打算加入TPP,美豬問題又如何解決?此外如政府舉債上限、年金問題、能源問題、服貿貨貿問題,無不需朝野協商,凝聚共識。政黨政治是既競爭又合作,若鬥到老死不相往來,爭相讓對方出醜以獲利,將是台灣民主的悲劇。沒有大的格局思考台灣整體的發展,台灣終將因政黨持續內鬥,失去回應環境變化的能力。
大選已經落幕,這是新的契機,政黨應該停止零和競賽,先想想近在眼前險峻的內外經濟情勢,究竟可以為人民做些什麼?行政院與立法院多數黨應速建立政策、法案的溝通、協調機制,先好好合作一百天,不要忽略彼此善意的訊息,為未來四年的合作,創造有利的空間。雖然很困難,但總要跨出建設性的一步。(作者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2016年1月21日 星期四
牛和農村
我在facebook上讀到一則貼文如附。台南景點【老牛的家】【德元埤荷蘭村】規劃了三公頃土地,設立老牛的家,給一生辛勞耕耘的老牛一個願養天年,溫暖的地方。在這裡可以看見美麗的農村風光和現在已經很難得見到的許多可愛的黃牛和水牛;同時,也體認到人和牛的親蜜關係,對牛的感謝,以及人道精神,讓人十分感動。請你們上網一看,或親自一遊,當會喜愛。
台南景點【老牛的家】【德元埤荷蘭村】-牛伯伯的養老院。荷蘭風車。http://www.ipeen.com.tw/touch/comment.php?id=770334
早期農業社會,牛是農家最忠實的伙伴,近期台灣役牛快速減少,機器取代牛耕,
為使這些勞苦功高的老牛得以善終,保存台灣牛種源,
德元埤規劃三公頃設立老牛的家,給退役老牛一個願養天年、溫暖的窩。
此外,我在多年前曾經為我的侄兒施並錫教授《牛事一牛車》畫冊寫過〈牛和農村〉一文。我猜,他用油彩來畫許多牛,是希望來歌頌牛和農村,也可能用來安慰鄉愁。我把這篇小文章貼在這裡,請有興趣的朋友一讀,不知有無也安慰了你們對台灣農村的懷念和喜愛。
牛和農村
蔣家興 八十六年二月廿六日
台灣舊時的農村,牛是農夫的好伙伴。牛和農家是分不開的,牠是勤勞而溫馴的動物,幫助農耕、推磨、運糧或載人交通。農家要靠牛的力氣、勤奮才能做粗活,才有好生產;就像大自然中的土地、陽光、雨露和風霜,跟我們的關係密不可缺,牛隻對於農家的生活也是息息相關。以前農家的豐收、平安、吃得飽,一部分的功勞就是牛隻勞苦耕作貢獻來的;農人知道感恩,自早就把牛隻當作好朋友,像家中的一份子,心存對牛的喜愛和尊重的感情。
今年是牛年,元宵節剛過完,我們從年畫中可以看到有關牛的民俗描繪,例如:清代楊家埠年畫「迎春圖」中迎春牛的習俗,春牛代表富貴、豐收;陜西洛川「耕作歸來」中,牧童騎在牛背上,他們身前、身後跟著二隻牛,房前還有一隻牛,表現農民希望多養牛,過著富足生活的期望;蘇州桃花塢年畫中,把春牛比喻為富裕,春牛身上駝著聚寶盆,走在金山銀山之間。這些民俗年畫是很有趣味的,透露出中國農業社會中人類對牛的喜愛、感情和祈望,牛成為保平安、保豐收、圖吉慶的象徵。今年台北燈會以水牛與農夫「並肩耕富強」的大燈籠為主題燈:一個頭戴斗笠,身披簑衣的農夫牽著一隻大水牛,努力向前犁田;兩旁的對聯是「寧靜致遠並肩耕富強,鐵肩擔當併力開天地」,善頌善禱,願我風調雨順,國運昌隆,大家用牛的勤奮和毅力精神來開創真正現代化的國家社會。
農夫喜愛牛隻,愛其忠誠勤勞,許多畫家也愛把牛做為繪畫的對象,應該也是對牛的喜愛感情移轉來的。牛的體態樸拙厚重,步伐穩重,神態從容,本身就有憨厚之美;另外,不論是老農牽牛早耕,或是牧童騎牛吹笛,或是水牛和白鷺鷥相伴點綴田間,牛隻融在自然中都給農村帶來一片安祥和美感。藍蔭鼎先生「畫我故鄉」中就畫了許多農村景色和水牛,有一幅樹下樂趣水彩畫,畫著陽光普照,老樹新綠披展,家族與水牛在綠蔭下納涼,老伯伯又挪長菸斗出來吸菸,談播種、耕田、施肥等。披星戴月,農家生活中有勤與勞,有綠樹成蔭和鳥語花香。你說,是不是很美麗呢?
國畫中過去有許多以寫牛著名的畫家如韓滉、郭翊、沈周、齊白石、李可染等。特別是李可染認為牛不僅具有鞠躬盡瘁的品德,值得人類尊崇,且牠的形象軒宏無華,也著實可愛,於是立志要用水墨為牠們歌頌一番。他住在重慶金剛坡農家,睡房隔鄰便是牛棚,在朝夕與牛相對下,他寫生了大量的畫稿,把牛的形態、性格、特徵都貯藏在腦中,誰也沒有比李可染更熟悉牛了,何況他還學牛的反芻,消化轉化,不斷畫牛,加上他美學意境的修養,筆法蒼與潤,使他畫牛自成一家。聽說李可染成名後,再投入齊白石門下,某次,他畫了一幅「晚涼中看浴牛」,把此畫拿給齊白石批評,齊老一看,驚喜萬分,讚賞極了;齊白石自稱「耕硯牛」,畫過不少牧牛圖,但他覺得李可染畫的才是真正生活而神采有趣,一問才知李可染也是牧童出身,當時就決定從此把畫牛這條路讓給李可染。畫牛成為李可染的專門題材,他為自己的畫室命名為「師牛堂」。幾年前在歷史博物館辦了一次大陸來的李可染作品特展,我還看到複製的師牛堂原貌,印象特別深刻,當時深深被他作品的簡樸、悠閒意趣感動。
本來只想隨意談一點對牛的印象,卻把話談遠了。對於牛,我也有特殊的喜愛感情,我老家住在鹿港,鹿港是一個小鎮,四周鄰接鄉村,從鎮裏騎腳踏車十幾分鐘就可走入鄉間。我小時候雖然不是牧童,卻是經常看到水牛和黃牛,也熟悉牛,對牛也有一份鍾愛的感情;因此,長大後看到台灣鄉村有牛的景色或畫中的農夫、牧童和水牛,都會有一陣與兒時記憶共鳴的喜歡。最近有時回去鹿港,沿途鄉間的牛消失不見了,想想台灣其他地方的牛好像也不見了,不免有點懷念的惆悵。
施並錫是我的侄兒,他生在鹿港,長在員林,大概也是兒時對台灣農村和牛的喜愛情感,根深蒂固藏在心中,聽說他要用油彩來畫許多牛畫,我猜,他希望來歌頌牛和農村,也可能用來安慰鄉愁,不只對他一個人,恐怕也是安慰許多人對台灣農村的懷念和喜愛吧!
2015年12月26日 星期六
給蔣家親戚和蔣姓宗親們有關宗族源流文件
這裡有關於《中華蔣氏家譜 宗譜采集》文字版、《中華蔣氏家譜 宗譜采集網》網站、〈源遠流長__中華台灣蔣姓宗親沿流向上追尋祖根〉等雲端文件,連結如附件。歡迎上網參閱或下載留存。讓蔣姓家人、親戚、族人共享知祖源,念祖恩的快樂。
諸位蔣姓宗親宗長們安好:
昨日蔣姓宗親理事會上我們見面歡敘,十分高興。
我向大家報告了關於《中華蔣氏家譜 宗譜采集》文字版的撰寫大要,現在寄上雲端電子檔連結如附,請點按即可打開閱覽或下載。在附錄裡,我也把《中華蔣氏家譜 宗譜采集網》網站的連結貼上,因為是在民國99年寫成的,有的資料連結可能跳開或不存在。此外,有蔣炳岩理事長的以信代序,請一併參閱;這樣你們先知道一點有關《中華蔣氏家譜 宗譜采集》的建置源起和大概內容。
此外,2012年四月台北中華蔣姓宗親會由蔣炳岩會長帶領代表團一行十二人前往河南淮濱參加
“中華蔣氏祭祖大典”以及“首屆海峽兩岸蔣氏文化論壇”的盛典和盛事,我們回到自己祖先最原始的發祥地方,十分興奮、歡欣。我在論壇上發表了〈源遠流長__中華台灣蔣姓宗親沿流向上追尋祖根〉論文,並作十分鐘講話。請參閱。
我們鼓舞蔣氏宗親們一齊來寫作個別家族簿或家譜,在附錄<樂寫家譜>
中有如何建立家譜及家庭樹一節,舉例使用Genoom的軟體來寫作家譜及家譜樹(Genoom 是很棒的寫家譜家族樹的地方 )。這是很有意義且不難的事,我們可以自己或交由家中子弟來做,也是很好的功課;將來如願意公開,則可放置在Genoom或蔣姓宗親會中或其他網際上保存、流傳。讓你們的家人、親戚、蔣氏族人共享知祖源,念祖恩的快樂。
即祝安好
蔣家興拜啟
2014/3/9
又及,補充說明
∙
如需pdf 閱覽器,請點按下面連結:
Adobe - Adobe Reader,可免費下載的PDF 閱讀器
附錄
關於《中華蔣氏家譜 宗譜采集》源遠流長 etc Google雲端資料夾
標籤 也可直接點按下面標籤,閱覽各章節:
很棒的連結

諸位蔣姓宗長、宗親台鑑:
蔣氏宗族源遠流長,自古以來極受尊崇。「中華民國蔣姓宗親會」乃是社會公益團體,成立的宗旨在於宏揚祖德,敦親睦族,團結世界華人蔣氏宗親,互助合作共謀發展。
為了承傳宗脈的歷史記錄以及發揚合作榮光的精神,我們敦請蔣家興宗長擔任建置此「蔣氏家譜
宗譜采集網」的召集人;蔣宗長是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前主任委員,他熱心公益,很感謝他熱心慨允。這是重要且有深長意義的事情,我們也請大家共同協助;深盼蔣氏族人皆知祖源、念祖恩、重和諧、利社會;小則族人可和樂融融,大則可一齊努力福國利民。
茲說明關於此采集網的幾件事:
∙
已初步建立了《蔣氏家譜 宗譜采集網》beta測試版部落格http://chiangsgentaiweb.blogspot.com/2010/10/chiangsgentaiwanweb.html ;http://chiangsgentaiweb.blogspot.tw/search/label/%E9%A6%96%E9%A0%81%20%E7%B8%BD%E7%9B%AE%E9%8C%84 ;
∙
並將經常修正補充。本采集網是以現代數位元網際部落格方式編撰並上網流通,用新的數位元方法和方式來建立一個有生命的、開闊的、靈活的、容易廣為流傳和應用的「集網」。「采集」二字有採集、光采、精彩的意思。
∙
本采集網有二項重要編撰方向:一是以書籤(bookmmark)方式連結在浩瀚網際資源中有關蔣氏家譜宗譜族譜的既有豐富資訊,並加以仔細分類、整理、編輯,使其成為方便通往古今蔣氏家譜、宗譜、宗族世系和相關歷史事蹟記載的入門大道(gateway/portal site)。二是讓我們蔣姓族人可以共同參與建立個別的家族簿,例如用家族樹軟體Genoom來建造自己的家譜,放置在Genoom網站上或在此采集網上保存、流傳;這也是現在世界各地一般人在網際上寫作家族樹、家譜或家庭部落格的流行共通方式。我們歡迎蔣氏族人使用此「蔣氏家譜
宗譜采集網」上的各種資訊,並請大家一齊不斷充實它的內容,豐富它的採集;我們也歡迎各界人士瀏覽使用。
∙
本采集網初建的內容有幾個區塊,請包括:
∙
請諸位宗親宗長大力惠助下列兩件事:
∙
如果你們手上有自己家族的家譜或任何蔣氏宗譜,請允許借用,將拍攝為數位資料建檔。用完即原件奉還,並附贈該數位檔案一份,以作留存紀念。
∙
請你們試著建立個別的家族簿,用家族樹軟體來建造自己的家族樹或家譜或家庭部落格。請參閱下面附件「如何建立你的家譜及家庭樹」或是請閱讀本采集網「樂寫家譜_ 如何寫作自己家族的家譜」一區塊,其中說明如何使用家族樹電腦軟體編寫家族樹、家譜或家庭部落格及其範例。這是有意義且不難的事,你們可以交由家中懂得使用電腦的小孩來做,也是很好的功課;如果留存有記載祖先的生日、卒日及簡記等,可以先從家庭譜表寫起。將來如你們願意公開,則可放置在Genoom網站上或在此采集上保存、流傳;讓您們的家人、親戚、蔣氏族人共用知祖源,念祖恩的快樂。
「中華民國蔣姓宗親會」的地址是:臺北市中山區104吉林路227號;電話:
02-2543-2689;傳真: 02-2531-1656。請常常聯絡,謝謝大家。即祝
安好
中華民國蔣姓宗親會理事長蔣炳岩 敬啟
民國99年10月31日

諸位蔣姓宗長、宗親台鑑:
大家安好。
去年我們初步建立了《蔣氏家譜 宗譜采集網》的網路部落格測試版,是以現代數位元網際部落格方式編撰並上網流通,用新的數位元方法和方式來建立一個有生命的、開闊的、靈活的、容易廣為流傳和應用的「采集網」。「采集」二字有採集、光采、精彩的意思(請參閱原采集網裡的以信代序一文如後附)。
今年我們延續《蔣氏家譜 宗譜采集網》網際版本編撰了《中華蔣氏家譜 宗譜采集》平面文字版本,以便利宗親們閱讀使用。我們進一步把原《采集網》中的書籤(bookmmarks)展開,書籤連結了在浩瀚網際資源中有關蔣氏家譜宗譜的既有豐富資訊,方便通往古今蔣氏家譜、宗譜、宗族世系和相關歷史事蹟記載。我們從中擷取了上千筆的文字資料,再經仔細篩選、分類、整理、編輯,引用編入《中華蔣氏家譜 宗譜采集》裡;採集方式為求其廣面且忠於原文之真實和正確,直接摘錄原文或摘要,每一筆資料皆註明來源及其超連結,可以逕行點按進入原網頁回閱原文,以廣流傳,並尊重原始著作權。
《中華蔣氏家譜 宗譜采集》包涵了數大章節如:蔣姓源流記載、蔣氏始祖、源流、 蔣姓遷徙分佈、蔣姓郡望堂號、蔣氏族譜世系表、蔣氏族譜派語、蔣姓信息、家譜宗譜總目、文獻、以及附錄:樂寫家譜、有關世界各地家譜宗譜的連結等。這是中華蔣姓宗譜的「大觀」採集,有很豐富的蔣氏家譜宗譜的各種信息和文獻資料。特別是蒐集了全中華蔣氏家譜宗譜總目錄,必要時可以找到個別原譜的收藏所在並借閱,有助於蔣姓族人尋找祖源,把現代的家譜向上追溯尋根,以銜接自己宗祖源流的原始家譜。蔣氏家譜總目_蔣氏家譜列表(含超連結),原譜收藏於大陸各大圖書館和相關機構;目前台灣地區家譜聯合目錄資料庫有蔣氏家譜宗譜86筆,分別收藏於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臺北市文獻會、台灣省各姓淵源研究學會等處。
我們曾經試著從蔣氏宗親們手中或是圖書館或是網際資訊裡尋找1949年以後在台灣編纂的任何最近蔣氏家譜宗譜,但是不可得;初步認為即使存在有個別蔣氏家庭的家譜,數目恐很少。現在如採用古式傳統方法來編纂蔣氏宗譜,工程浩大,亦恐非可得,也非必要;以現代觀點看,家譜宗譜編撰應與時代變動同步改革,宜用簡明方式寫作。我們認為可採用網際工具,例如寫家譜部落格blog,用簡明方法撰寫自己家庭的個別家譜,也可和同宗其他不同家庭成員串聯,然後把簡明的家譜向上追根溯源,可能找到自己祖先的源流,銜接原始宗譜,應是最佳的方式,具有愛家,凝聚家人和家族感情,承傳家庭歷史,知祖源的良好意義。當然,如有需要亦可摘錄已建立的家譜blog文字,印刷為平面文字版本,供作典藏流傳。
Genoom 是很棒的寫家譜家族樹的優良軟體,它免費、簡單、清楚、美觀、好用;宜蘭縣史館數位典藏家譜數位化計畫推動的家譜DIY提供寫作家譜的空白範本,容易寫出簡明活潑的家譜。這是很有意義且不難的事,我們可以自己或交由家中子弟來做,也是很好的功課;如果家中留存有記載祖先的生日、卒日及簡記等,可以先從家庭譜表寫起。將來如願意公開,則可放置在Genoom或其他網際上保存、流傳;讓您們的家人、親戚、蔣氏族人共享知祖源,念祖恩的快樂。
現在世界各地流行在網際上寫作家庭家譜部落格,或在facebook或twitter上寫串聯式家譜,共通分享。在附錄<有關世界各地家譜宗譜的連結剪貼>中,有許多西方人寫作的很棒的家譜部落格,很精采,我們可觀摩參考。國內目前較少有寫作家譜部落格的風尚,以後應會逐漸豐富流行起來。
《中華蔣氏家譜 宗譜采集》平面文字版本是「大觀」採集,有很豐富的蔣氏宗族資訊和相關的文獻資料,十分珍貴;我們誠摯感謝蔣家興宗長花費很多時間和心力,辛勞採集編寫。《中華蔣氏家譜 宗譜采集》全冊有309頁,它的pdf電子檔存放在雲端Google文件區上,歡迎我們宗親們自行上網下載閱讀或列印;下載網址是:https://drive.google.com/folderview?id=0ByW62rKzzIpeb1lPUmE5NHhDRDQ&usp=sharing
。
《中華蔣氏家譜 宗譜采集》之書籤連結以及其所連結之文字文章文獻等內容純作為非營利公益之用,所有權皆屬該個別連結之原始創作者所有。我們誠懇感謝所有被引用的相關文字的著作人,我們也歡迎各界人士瀏覽使用此《 采集》。
中華民國蔣姓宗親會理事長蔣炳岩 敬啟
民國100年10月31日






蔣姓源流考譜序 53

蔣姓遷徙分佈
鄭成功來台灣時期的民族遷徙
·
「唐山過台灣」- 從堂號、祖籍與族譜來尋根
96

蔣姓郡望堂號 蔣氏族譜 蔣氏族譜派語

“源遠流長__中華台灣蔣姓宗親沿流向上追尋祖根”
2012/04/07在“河南淮濱首屆海峽兩岸蔣氏文化論壇”發表“源遠流長__中華台灣蔣姓宗親沿流向上追尋祖根”十分鐘講話稿 蔣家興
論壇主持人張所長、諸位貴賓、諸位蔣氏宗親宗長們、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安好!
我們回到自己祖先最原始的發祥地方,多麼興奮、歡欣。台北中華蔣姓宗親會由蔣炳岩會長帶領代表團一行十二人前來河南淮濱,有幸和全國各地敬愛的蔣氏宗親、宗長們,歡聚一起,共同參加在此舉行的“中華蔣氏祭祖大典”以及“首屆海峽兩岸蔣氏文化論壇”的盛典和盛事,我們深感無比榮耀,歡欣不已。
我有一篇小文章“源遠流長__中華台灣蔣姓宗親沿流向上追尋祖根”。請允許我作很簡要的報告。三千年歷史,用十分鐘講完,我一定要很快很簡要報告才行。
文章的第一部分是:從歷史以及地理的遷徙,來追尋中華台灣蔣姓宗親的祖根。根據歷史記載,漢民族移民台灣最主要的有兩次大遷移:
一次是明清時期的民族遷徙,台灣早期的移民,都是從「唐山」渡海而來;「唐山」主要是指福建、廣東兩地。台灣文獻資料指出,台灣人的祖籍,主要是來自清朝時期福建省的泉州、漳州、汀州、興化、龍巖、永春、福州等,以及廣東省的潮州、嘉應、惠州等。
另一次是1949民族大遷徙,1949年國府遷徙臺灣,人民隨同移居台灣。這是中國近代最大規模的大遷徒,有大批國府官員、軍隊、人民從大陸遷移到臺灣,前後總人數達到200萬(7)。
臺灣的蔣氏族人早期由福建移民到台灣,最早的是明朝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的事。1661年鄭成功登陸鹿兒門驅逐荷蘭人,收復台灣。在鄭氏軍隊中任副總兵的蔣毅庵和軍隊中的蔣姓部屬,定居臺灣中部西勢莊,已被認為蔣姓遷徒臺灣的始祖。
《福建通史》對於早期臺灣蔣氏族人的祖籍與分佈有詳細記述記載,諸如:臺灣的蔣氏主要來自福建泉州,而泉州的蔣氏始祖是南宋的大學士蔣邕(雍)。《福全蔣氏宗譜》(5)記載,泉州晉江有九世祖蔣學文遷居臺灣,15世蔣彩應遷徒臺灣彰化縣。其餘分佈在台灣北部台北、淡水、宜蘭,南部嘉義、高雄等地(詳細情形請參閱原文本)。…………。足以證明閩台蔣氏同根共祖,一脈相傳親情。
簡要歸納,早期移民台灣的蔣姓祖先主要為泉州人和漳州人兩大支。1949年的大遷徙讓台灣成為一個民族大熔爐,台灣包涵了大陸各省份來台的新移民。蔣姓族人來台灣的人數不少,分居台灣各地,但無有統計數字。這裡特別提出兩位蔣總統宗長,蔣公中正和總統經國先生,他們在1949年從大陸退守到台灣,後來勵精圖治,締造了台灣成為繁榮富足,民生樂利的典範;經國先生早年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開始兩岸交流,奠立今日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礎。他們對於發揚中華文化以及台灣現代化發展的貢獻至大至巨,造福了人民,也榮耀了蔣氏宗族。
現在讓我們沿流向上溯源,追尋福建以及江南等地蔣氏的祖根。依據《福建蔣氏通譜》(5)記載,歷來入閩蔣氏之中有九支發展成大族衍派,按移居到福建的先後分別為:漢代入閩的德義衍派,唐代入閩的子慎衍派、高公衍派,北宋入閩的莆仙衍派,南宋入閩的嶼頭衍派、連城衍派,明代入閩的福全衍派、紹公衍派。到宋代,蔣姓已由河南發展到陝西、山東、山西、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貴州、四川、福建、廣東等地。明清時,蔣氏已遍居全國各地。
更早,西晉南遷時,五胡亂華時期眾多漢族同胞由黃河流域遷徙到長江流域各地;北方的蔣姓也大量南遷,定居在江浙一帶,到唐代,逐漸發展成為東南大族。
再往前溯源,先秦時期,蔣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境內發展繁衍。自楚滅蔣後,蔣氏除部分仍留居河南外,大部分外遷。其中,有一支首先於漢時已遷居陝西省境內,又一支於東漢遷往山東東萊郡。另一支于南宋時遷往義陽縣(今屬江蘇)。明朝大學士文定公《蔣氏郡望辨》中稱:「蔣氏郡望有三:「曰汝南,曰樂安,曰晉陵」(8)。蔣氏入閩後,兩千多年來兒孫繁衍發展,至今枝葉滿佈八閩大地,衍分諸多省份及港澳臺,遠播世界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可謂枝繁葉茂,源遠而流長。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從語言和風俗習尚的文化面向,追尋閩、台和中原的源流關聯。
據黃典成教授研究,閩台河洛話的語音系統,保留著河洛故國之音。閩南方言又稱“河洛話”,學術上有力證明了閩、台方言「言多周秦之語,聲含中原之音」。這種保留在民間的語言“化石”,印證了台灣、福建和河南之間深長的祖根淵源關係(詳細情形請參閱原文本)。
人類語言是會隨著時間和遷徙因同化,或融合,或因推行共同普通話(如國語)而改變,有的式微,有的方言甚至會消失,中外歷史上都有此情形。中原古用語的保存多麼不易,前述歷經二、三千年閩台保留著一些河洛故國之音,真正難得而神奇,彌足珍貴。
此外,民俗文化是華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閩、台民間習俗源自河洛古風。臺灣高緒觀先生在《臺灣人的根——八閩全鑒》一文中說:「臺灣人文禮俗源於中土,相襲八閩,舉凡信神拜佛,敬天祭祀,婚喪喜慶,衣冠禮樂,四時年節,以及習俗人情,皆是祖宗流傳下來的」。舉例,台灣過農曆新年,洋溢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味與家鄉情,貼春福、春聯,拜神、拜祖先和閩南人過春節的習俗一樣,充分說明兩岸同根同源。
結論:以上兩個面向的簡明論述,足以印證中華民族源遠流長,蔣氏的祖根在河南淮濱。可歸結:蔣氏家族源於北,而盛于南,唐朝以後成為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早期移民台灣的蔣姓族人的祖根主要是福建的泉州和漳州;而福建的蔣姓祖根則在河南,周初的蔣國期思邑;1949年以後來台灣的新移民族人,則從大陸各地來台,沿流尋根,各省蔣氏族人的根源最終極所在也是中原河南淮濱。
簡要述說了“源遠流長__中華台灣蔣姓宗親沿流向上追尋祖根”的大要,詳細請參閱原文。我的祖先我的根,蔣氏的祖根就是在河南淮濱。兩岸蔣姓宗親,同根、同源、同祖先,我們回到蔣氏先祖最原始的發祥地,歡見各地宗親代表,祭拜祖先,感念祖恩,多麼興奮鼓舞,歡欣不已。
我的報告完畢,敬請指教。謝謝主協辦單位熱誠接待我們,謝謝大家。敬祝大家健康、愉快。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