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2008.08.17
■人間---台灣四季,詩歌一事
陳黎
本文來源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content/newscontent-artnews/0,3457,112008081700239+11051301+20080817+news,00.html
此次,和上田哲二合作翻譯日治時期在台日人所寫短歌,我得以重翻史料,赫然發現一九二○、三○年代的花蓮港,早有俳會、歌會,俳誌、歌誌存在。郭水潭「台灣日人文學概觀」一文,即列出了一九二六年成立於花蓮港的????(Ajisai,紫陽花)歌會於一九二八年出版的短歌集「豐秋」、一九三六年出版的短歌集「????」(Akebono,黎明),以及一九二○年成立於花蓮港的俳誌社「???」(Ushio,潮)於一九三九年出版的「花蓮港俳句集」。我輾轉從圖書館、從網路上影印到這些我想像、期待多年的舊花蓮詩選集,內心震顫不已。
「豐秋」與「黎明」兩本歌集為時任台灣日日新報花蓮港支局局長的渡邊義孝所編,「花蓮港俳句集」為其妻渡邊美鳥女所編(在第108頁,我讀到美鳥女一九三三年寫給梅野清太的三首俳句)──這本俳句集從大正八年至昭和十三年(1919- 1938)間發表的六千多首俳句中選出一○三六首,島田謹二說「潮」這本俳誌,「所擁有的實力,在大正後期的台灣俳壇佔第一位」。二、三○年代花蓮詩風之盛若是,怎能不趁機顯微一二。我於是提議為「台灣四季」增添一輯「東台灣之歌」,從歌集「黎明」及渡邊義孝一九四四年出版的個人歌集「八重雲」中選譯四十一首短歌,讓讀者一窺日治時期花蓮詩貌。這幾本短歌集、俳句集的作者,人數眾多,而且幾乎都住在花蓮。歌集「黎明」中入選的作者有三○四人,收短歌七百五十多首。紫陽花歌誌創刊於一九二七年,出版歌集「黎明」時已發表短歌三萬首,九年間會員所寫短歌逾三十萬首,我們所譯只是萬分之一。
東台灣之歌
「東台灣之歌」最後八首短歌譯自渡邊義孝的「八重雲」,寫於一九三八年,因此這本「台灣四季」六輯一百七十五首短歌,皆為寫於一九二○、三○年代的在台日人作品。前五輯出現的許多詩歌題材或元素,亦見於「東台灣之歌」一輯中──島嶼四季之美、自然之奇,物之哀與青春短暫之嘆,鄉愁與憶舊之情,對小學生與小孩諸般情境有趣的捕捉,對原住民鮮明生活之印象:
檳榔葉聲音/騷動不停,/二樓上/見秀姑巒溪/在月光下閃耀(沼邊一樓)
遠遠可見的是/農場的甘蔗芒/以及/雲霧縈繞的/新高山山頭(松久靜江)
隔壁籬笆上/木瓜正成熟/冬陽下/一隻綠繡眼/啄食?(宮崎豐人)
走過陣雨中的/峽路/古墓上看見/枯萎的/白百合花(山本莫秋)
正是柳樹/生新枝的/春天/而我的青春/卻一徑走過去(山口伊勢子)
衣薄/袖冷/暮光裡/偶然想起/已故的朋友(寺師????)
父親一直到死前/猶稱讚的紅梅下/我拿著/湯灌用的水/走過去(松本秀蘭)
春日晝長/祖父踩在/稻田裡的影子/還在水面/搖曳(宮竹鈴雄:追憶)
一直等著/不嫌山路/海路之遙/而來的/訪者(城菊雄)
小陽春的/午後/儘管大聲/授課/卻沒有反應(長岡?水)
勇而無謀/離家出走的/孩子,面對/迢遙的鄉野路/怨恨我(藤野恪三)
田邊空地廣場上/跳舞的原住民/羽毛頭盔/在秋陽下/發出純白光澤(松久靜江)
整夜/舞踊不停的/原住民/如今腳步零亂/依然跳著(松久靜江)
穿過翻滾的/波浪/原住民/拿著拉網/出現了(宮川澤水)
賣蕨的/原住民婦女/背著籐籠/裡頭插著苦楝花/盛開的樹枝(田中志賀子)
特有的地理、人文色彩
另有一些短歌,將東台灣特有的地理、人文色彩生動地表現出──譬如頻繁的地震,壯闊的海岸,名山勝景,閑適詩意的生活……:
地震劇烈/小孩發抖/一直請/家人/搬家(松居留治郎)
感覺有地震/夜半醒來/半睡半醒間/想到/生病的妻子(田代豐)
白浪/澎湃洶湧的/海岸邊/潮退後,暗礁/顯露無遺(渡邊義孝)
暮色遲緩/山峽的旅店/遠眺可見/三錐山/映照著落日(若林微風)
山行十日/山脊上/百花艷放/不知是夢/或真(渡邊義孝:昭和八年六月奇萊主山縱走回顧)
能高山峰/積雪變小/天空/悠閒地/放晴(近藤正太郎)
在森林裡/看到對面/木瓜山麓/被淡淡的霞彩/籠罩著(美?????)
微暗的樹林中/疑似斷絕/卻繼續/伸延著的/黑黏土小徑(渡邊義孝:米崙山)
對面的山峰/冒出雲端:/旺盛的/夏日中/光影漸暗(渡邊義孝:鯉魚池)
煌煌發亮的/奇萊主山的/襞褶,隨/漸薄漸去的雲/變得紛亂不清(渡邊義孝:能高峽谷)
納涼會當夜/城市靜悄悄:/聽見花崗山上/歌曲/迴響(西村??子)
東台寺山門/日暮之鐘──/以為已敲畢/響盡……而/迴響又起(久永哲也)
聽著唱機/把青蔥切碎/秋日/夕暉/靜謐無聲(崎原??子)
米崙山正對面/舉行的/我們的歌會上/傍晚的微風/徐徐(小野佑三郎)
生活的一部分
這些短歌近距離描寫我生長居住逾半世紀的花蓮,有些就近在眼前,甚或就是我每日生活的一部分,讀之更讓我心動:鯉魚池即鯉魚潭,小學起遠足、郊遊必到之處;東台寺即今東淨寺,就在我教書三十年的花崗國中旁;米崙山即美崙山,米崙山的歌會不就等於我們三不五時在美崙山日據時期舊建築松園別館的詩歌聚會?能高山、能高峽谷──這不就是我小學校歌第三句(「北倚能高峰,面臨太平洋」)中,讓幼時的我困惑的能高峰嗎?幫我推敲這些短歌的家父,在讀到美?????寫的木瓜山後,油然憶起六十多年前的往事──十七、八歲的他,二次大戰期間服務於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木瓜山作業所,經常深入原始森林內,測量樹寬,目測高二、三十公尺以上,樹齡達千百年的天然生針葉樹。居住在海拔三千多公尺森林中,根本不怕敵機會來空襲,物質雖然缺乏,卻宛如活在世外桃源。木瓜山的美,百年來何嘗變?霞靄依舊,依舊在詩人楊牧一九九五年寫「仰望」一詩時,以不曾稍改的「山勢縱橫」,以「偉大的靜止撩撥我悠悠/動盪的心……」。
渡邊義孝
渡邊義孝夫妻編了三本花蓮的短歌、俳句選,可說是二、三○年代東台灣詩壇的靈魂人物。渡邊義孝大約生於一八九八年,父母於明治二十九年(1896)來台,他則於明治三十九年後長住台灣。明治三十九年至大正三年(1914)間住在基隆,十五、六歲時開始寫作短歌。大正四年後住在台南,更加熱中寫作短歌,將近百首作品訂成一冊,由畫家友人繪封面並題字。二十歲後進入台灣新聞社工作。昭和元年(1926)至花蓮,任台灣日日新報花蓮港支局局長,創立紫陽花歌會(一開始除他以外別無歌作者參加)。昭和二年四月,歌誌「紫陽花」發刊,如前所述,至昭和十一年已發表短歌三萬,作者逾三百。昭和十三年,調往台東任台灣日日新報台東支局局長。翌年一月,妻子美鳥女因久病呈昏睡狀態,至二月十二日死去(「花蓮港俳句集」是她死後出版的)。昭和十八年四月,調回台北本局工作,次年(1944)元旦出版歌集「八重雲」,收短歌六一二首,大約是其已發表歌作(約兩千首)的三分之一。在昭和十四年十月號台灣時報「東部台灣特輯」中,人在台東的渡邊寫了一篇「西風之窗」,回想他行走過的東台灣景緻:太魯閣與木瓜溪之秋,瑞穗溫泉與秀姑巒溪,花蓮海岸,台東新港,知本溫泉,大武太麻里……,文中不時引用古代「萬葉集」或「紫陽花」同仁的短歌。渡邊義孝可說是對詩,對這島嶼懷抱熱情的人。
渡邊於戰後遷居到日本關東群馬縣,我在網路上日本舊書店書目中看到他於昭和二十四年(1949)出版的一本「新??短歌???作???」(新短歌及其作法),出版者仍是????(紫陽花)社。想來,他戀戀/念念不忘台灣短歌經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