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國歌
【聯合報╱鄭愁予】
2008।03.23 01:29 am引用自 http://udn.com/NEWS/READING/X5/4269089.shtml
我很謙卑地為年輕的朋友們改寫了歌詞——新擬的歌詞是階段性的,適應實施中的憲法。
三民主義 全民所宗
振興中華 共進大同
民族團結 民生均富
民權公正 憲法是從
選賢與能 鳳翔龍騰
仁者無敵 貫徹始終
原中國國民黨黨歌,曲譜莊嚴中蘊有英發果決之氣,歌詞也是本著一個黨員獻身矢志的口氣寫成,民國元年時黨國一體,國家尚未統一,乃以黨歌暫代國歌,期能統一行憲後一併依憲法制訂新國歌;惟抗戰八年,繼之內戰,至1948年方召開制憲國民大會,時已局勢緊迫,副總統選舉競爭激烈,黨內裂痕明顯,歌詞內容正是時局需要,直至今日兩岸仍處於對抗形勢,歌詞沿用未輟,理之所在也。
黨歌抑國歌?早在北伐初完成時革命政府以黨、軍、政綜合操作,以三民主義為建國主軸和最高指導,用黨歌代國歌早就受到左派藉為攻訐一黨專政的口實之一;可悲的是國民黨駝驥萬里,行走過的中國大地正是列強橫霸,軍閥割據,特別是從西歐泛洋而來的無政府主義思潮和從蘇俄跨界入境的蘇維埃實踐,這兩道人文激流,掀起沖激中華數千年國體的大洪濤。國民黨革命首要對抗受帝國主義國家支持的軍閥新封建勢力,在軍事上連步槍都不足的革命軍顯然已居於弱勢;在另一方面又要阻擋上述對任何組織有摧毀性的思想力量,這是更複雜困難的任務;因為無政府主義思想是和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主張在初步進程上完全一致,而馬克思主義列寧式的蘇維埃實踐也和民生主義有階段性的相合;國民革命所能憑恃的政治理念(思想力量),是 「孫文思想」三民主義建國大綱 :一個借鏡新大陸的共和制度同時傳承中國古老的大同禮運理想而形成的新主張。故而「喚起民眾」建立民眾對三民主義有所信仰,以期所產生的力量,轉化成為國民革命的主體力量;鑑諸史實,「三民主義」確實號召割據者在好幾個省分「易幟」因而得到全國表相的統一。 抗日的時候,民族主義發揮最大的抗敵力量,焦土政策幾乎是最後的武器;所以「三民主義」作為黨歌的首句抑或國歌首句,表現的不僅是民主政體的原則,也同時表現了國民抗拒侵略者和保衛文化的精神力量。 我曾經一再為文指出,為了中華民族氣質應有歷史尊嚴的定位,國共之爭,不要信憑那些專說是非,褒貶得失,喜愛發人隱私的惡質文人所構造的定論,因為敵對黨派領袖的人格已被他們刺殺,他們使用各種文辭或假相的凶器,也間接刺殺了民族的人格;如此,各方領袖終生的奉獻也都被說成了是為一己私權的鬥爭,抹黑了人性的光明面;幸而行進在歷史軌跡上的事證可以為據,我們近世的民族先賢都懷有崇高的救亡建國的理想,這個理想, 就是為最終得以實現個別的「憲法主張」,為這個主張他們終生奮鬥。大不幸的是,竟訴諸殘酷的戰爭;既然開戰,我們就把「出師有名」的 「名」,來一個「必也正其名乎」的「正名」 吧!為後代人提高歷史良知的層次,為國際觀感展現民族的尊嚴,所以就把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直到二十一世紀今天的內戰統稱之為——「憲法之戰」!
在此,我們清楚地看出,原來數千百萬人民流離失所,犧牲生命、財產、智慧,毀壞文化遺產以及道德能量,造成人寰的大悲劇,同時延誤錯過二戰後全世界快速現代化的契機,使人民繼續受亂世之苦數十年,只是單單純純為了兩部憲法的主張不盡相同,以及產生憲法意識型態的「各有所本」:馬克斯,列寧,毛澤東思想 VS.民約論,林肯,孫文學說。說起來在救國家紓民困的層面上,馬克思主義與民生主義兩者是相通的;在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進行上,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所要守衛的利益是一致的;交戰的雙方,受到如此大的犧牲,在停戰之後,才從憲法的實踐中得到經驗,從好的方向看,這是現代化誕生過程中慘痛的陣痛,一個大悲劇,一個人類文明成長中血的教訓。不過,歷史是前進的,至望現代中國人能以崇高理想為前導,探索未來而飛揚起時代風雲 。
筆者本著多年為愛台灣鄉土、為珍重中華文化而寫作的衷情,擬下新的歌詞,以待關心人士共識修釐,殆無政見之偏也,茲逐句加以詮釋如下:
1/襲用原曲調,音樂伴奏部分除依舊徵顯其莊嚴性外,宜略改較為平和富抒情性,藉以消減革命氣,把鼓號改為笙笛的合音。
2/歌詞基於原結構,首尾兩句保持不改動,第二句尾 「所宗」,第四句尾 「大同」,第六句尾 「是從」,第十二句尾 「始終」,保持原詞意韻。易於習唱。
3/三民主義既為建國理想,應加以強調,特別將 「團結」、「均富」、「公正」這些現實價值和長遠目標予以點明。 也對年輕一代有循導作用。
4/第九句「選賢與能」,摘自 《禮運‧大同篇》,正是民主真諦的所在,更是當務之急也。
5/第十句「鳳翔龍騰」為彰顯賢能當政,發揮活力,猶龍鳳之吉瑞, 是中華文化的圖騰,是國民期待的昇平時代,也是激勵當選人奮發道德意識的頌詞。
6/第十一句「仁者無敵」,是儒家思想的中心,「無敵」有兩個意涵,一是「所向無敵」,而比較重要的意涵是不會有敵人,也就是《左傳》所述的「親仁善鄰」永締和平之意。
7/許多國歌是以戰歌為基調:像美利堅、法蘭西、中華人民共和國等;也有以文化或以和平為理念的國歌:像大不列顛、奧地利等,中華民國國歌應以後者為鏡。
【2008/03/23 聯合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