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隊的弱智民主
【聯合報╱石之瑜/台大政治系教授(台北市)】
2008.03.19 02:41 am
引用自 http://udn.com/NEWS/OPINION/X1/4263692.shtml
民主的意義是人民當家做主,其核心是選舉,而選舉到最後一定要動員,各國各地方的動員文化不同,但動員愈廣泛、愈深入,人民愈是淪為附庸。選前大動員看起來都很成功,馬上還有選前之夜,但如此培養的,不過是一種啦啦隊的弱智民主。如果只有小比例的選民參加動員,那啦啦隊反智效果便不能發揮,偏偏台灣的動員動輒百萬。
民主的前提是,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但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群眾運動,總想說明為何群眾是盲目的,可是台灣的政黨與選民都喜歡這種令人盲目弱智的動員活動。也許他們在群眾場合相互打氣,不再因為對方的跋扈囂張而只能在家生悶氣,則不管後來輸贏結果,群眾場合提供了一種歸屬感,在對人性充滿威脅與侵略的競選文化中,也帶給安全感。
是非與道德的退位並非只有領導菁英。群眾參與之下,百態畢露,美其名是發揮創意,但他們各種裝扮與表演,其目的卻是表達效忠,娛樂想像中的自己人,絕不是理性抉擇,所以看似多元活潑,充其量是不問是非的啦啦隊,因而不代表寬容開放的胸襟。故如果走錯場合,再有趣的創意都會形同挑釁,甚至有生命危險,比啦啦隊走錯休息室危險得多。簡言之,多元活潑是假象,放棄理性接受動員是所謂創意的前提。
候選人無論如何地信口開河,都得到歡呼,站台的也就肆無忌憚,群眾與他們握到手更興奮無比,候選人也儘量要與更多的選民握手。看到群眾場合自己得到這種絕對簇擁,便天馬行空地捏造對手的紀錄。更奇特的是,固然有人顛倒是非,也有人故意不問是非,媚俗以討好;於是產生打人的不斷哭訴被欺負,挨打的不斷道歉自己不該討打,以為叫痛就代表被壓迫,道歉就代表有反省能力。
運動場上啦啦隊愛擊掌,裝可愛,群眾動員當然不乏各種裝可愛的模樣,擊掌反戴帽喊口號在二○○八都用上,群眾淪為絕無貳心、幼稚的追隨者。他們根本不會質疑從麥可風播放出的,千篇一律是謊言與不問是非的催票。選民因而對是非麻木,對理性側目。台灣擁有最仰賴動員的政黨,及最需要被動員的選民。台灣的民主化演化成今天這種弱智的啦啦隊文化,專家沒想到,也無所謂。他們閉起眼睛誇稱自己民主,縱容失德敗俗的醜事。
社會心理學家早就指出,即使陌生人分成兩群啦啦隊,都會立刻形成對彼此的族群歧視行為,遑論本就是以歧視為動機而組織的選舉啦啦隊。啦啦隊幫助貪瀆的政治領導人迴避是非,甚至瘋狂羞辱任何試圖追問是非的人,絕不是表面上那樣可愛無辜的。這樣的民主竟常自詡成為大陸民主化的典範,要是有朝一日真的面對十二億弱智啦啦隊,其後果一定是讓模範生吃不了兜著走。
【2008/03/19 聯合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