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還:人人望品 求者奔競
【聯合報╱王道還】
2009.07.03 03:08 am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4997200.shtml
王道還在腦子裡植入晶片,控制人的行為,是流行的科幻小說題材。它的原型是「洗腦」科技,在一九三二年出版的《美麗新世界》裡已經嶄露頭角。
不過「洗腦」這個詞倒是後出的,據說英文最早的用例於一九五○年問市,那時韓戰爆發不久,作者可能與中央情報局有關。到了一九五九年,美蘇爭霸的戰場已擴張到太空,小說《戰略迷魂》(The Manchurian Candidate)在美國出版。故事是說兩名參與韓戰的美軍,被俘後遭受洗腦。戰後過了一段時間,共黨操控其中一人,企圖以暗殺手段顛覆美國政府。這個故事搬上銀幕後,一九六三年獲得兩項奧斯卡獎提名。那年十一月廿二日,美國總統甘迺迪遭刺殺,這部電影不可避免地引發了聯想。二○○四年,重拍版本再度上映,不再以美蘇冷戰為背景,陰謀家變成了全球化時代的國際軍火商。至於影片中的洗腦科技,則從來一個窠臼。
總之,七十多年來,儘管腦科學日新月異,還不足以豐富人的想像,讓導演玩點兒新把戲。
自然界的「腦」例
在自然界,倒不乏一種生物巧妙操縱另一種生物的例子。匪夷所思之處,科幻迷大概也會瞠乎其後。例如柳葉吸蟲(lancet fluke)。
柳葉吸蟲原生於歐洲,二十世紀初侵入美國,寄生於哺乳動物的膽囊,特別是羊、鹿等草食動物,卵隨糞便排出。一九五二年,美國的寄生蟲學家才發現,柳葉吸蟲的生命循環中,中間宿主不只有蝸牛,還有螞蟻。原來柳葉吸蟲在蝸牛消化道中孵化、發育,幾個月後轉移到肺。蝸牛的肺組織受到吸蟲刺激,會分泌黏液將吸蟲裹住;然後打噴嚏,將裹著黏液的吸蟲排出體外。草叢中的螞蟻受蝸牛黏液球的吸引,當它們食物,運回巢裡。
柳葉吸蟲進入螞蟻體內,在腹部生長,然後有一兩隻侵入食道下神經節,改變螞蟻的行徑。此後那些螞蟻便無異於吸蟲操縱的殭屍。牠們一反常態,夜涼時不回巢休息,而是拚命順著草莖一直向上爬,爬到足以讓自己完全暴露的地方,例如葉片上,用顎牢牢鉗住草葉,等待草食動物把牠們連著草嚼下肚,讓吸蟲重新開始生命循環。
人文洗腦
有些學者受到啟發,認為人文理想對人的影響,可以類比為侵入螞蟻神經節的柳葉吸蟲。「不自由,毌寧死」這類口號,最能彰顯這種關聯:身體與性命只是服務外來指令的工具。根據這一思路,連九一一事件都有了新解:九一一是一群受反美觀念控制的殭屍幹的。
然而這條思路似密實疏。即使是吸蟲從中間宿主(蝸牛、螞蟻)進入最終宿主(哺乳類)的過程,四種動物的生命史環環相扣、互為因果,絕非一廂情願。例如吸蟲驅使螞蟻爬上草葉尖端,要是當地沒有草食動物,豈不白搭?而任何人都能現身說法,以經驗做見證:讓自己的想法,穿透別人的腦子、控制他們的行動,有多麼困難。
鼓動人心造成時勢的人文觀念,必然與人心有相應之處,才令人感動,生死以之。由是觀之,以無中生有、莫名奇妙的口號施政,徒然見笑大方,圖窮匕現罷了。
(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任職於中研院史語所)
【2009/07/03 聯合報】@ http://udn.com/
displayTrackBackMenu2('4997200','')
看看誰引用()
熱門引用排行
新聞臉譜 (投下你對這則新聞的感覺)
直接看結果
相 關 新 聞
‧
王道還:人人望品 求者奔競
‧
高希均:從Soft Power到Soft Player
‧
南方朔:這種W? 還是另一種W?
‧
舒國治:簡單生活,從客廳開始
‧
朱敬一:媒體綜效的老子觀
‧
王健壯:這才叫有品運動
‧
朱雲鵬:魚鉤型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