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7日 星期一

施振榮退休之後,「依然施先生」

施振榮退休之後,「依然施先生」
許多人問,施先生的退休生活是怎麼過的?施夫人葉紫華小姐以「依然施先生」一文回應了外界關心,文字平實,深情感人。以下摘自「依然施先生」:
施先生這幾年退休生活是怎麼過的?
每天,依然忙碌。他覺得,自己是從宏碁退休,不是從社會退休,要充分發揮剩餘價值,所以把公益當成「主業」,熱心有餘,還常倒貼。後來,接下國藝會董事長,更顯忙碌了!早上七點半運動,晚上七點半看戲,多年來早上看五份報紙、幾本雜誌的習慣依舊,至少花上一個鐘頭。
今年七月,我們跟幾位朋友坐地中海遊輪旅行半個月,每下船到一個城市,我們也會特別買票進去當地美術館、博物館參觀。有天,他看到一間現代美術館,馬上幫同行的六、七人全買了票。
其實,現代藝術不好懂,但施先生就像個認真的學生,仔細端詳、研究。全館看完後,他發現有免費WiFi可用,叫大家快點來上網,因為遊輪上網費用昂貴,只見一行人瞬間變成「低頭族」。
退休後的另一改變是,他跟著我吃素。我開始吃素是為了他的健康許願,那時他中風,我祈求上天若他能康復,願日後茹素。施先生吃素的這些年,身體變得健康,腸子的息肉也消失了,喜歡分享的他,逢人就推崇吃素的好處。
施先生退休前,很多人問我,他退休後會做什麼?以前,我總想最好能不要管這麼多事,時間留給家人,做些公益。後來我發現,不能讓他太閒,一是他的身體需要動,有動才有活力;二是不讓他做事,他除了看電視,還會問一堆「為什麼」?
退休後,他開始學習生活事。在他的邏輯裡,做事要知道原因,連簡單的家事都會問我:「為什麼要這樣做?」我這位「台傭」常被他弄得啼笑皆非,最後只願意讓他碰熱水壺(只需插電),其他的非君管轄,請他去做自己的事,以防還要回答層出不窮的「為什麼」。
這就是施先生真實生活的一面,小至家事都會認真以待。
【2012/08/27 聯合報】http://udn.com/


全文網址: 施振榮退休之後,「依然施先生」 | 商業企管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1/7321831.shtml#ixzz24jxEwQyn
Power By udn.com 

施振榮的微笑曲線


分享40年實戰經驗 施振榮的微笑曲線



全文網址: 分享40年實戰經驗 施振榮的微笑曲線 | 商業企管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1/7321841.shtml#ixzz24jwqR0wm 
Power By udn.com 


前言

一九九二年,台灣個人電腦教父、品牌先生施振榮提出「微笑曲線」理論;廿年後,他重新詮釋驗證後的心得,並且出版「微笑走出自己的路」一書,解析「微笑曲線」之觀念及運用。
「微笑曲線」雖然是一條說明產業附加價值的曲線,卻可以活用在個人、組織、企業、國家競爭力的思考上,是「以簡馭繁」之道。你毋須讀過管理學,也不必了解難懂的動態分析模型,只要懂得施振榮的微笑曲線,就能在競合關係中,分析當下的附加價值所在,進而思考出價值創造的策略。



「微笑走出自己的路」是施振榮最新著作,天下文化八月廿七日出版。
圖/聯合報提供
「微笑走出自己的路」是施振榮最新著作,天下文化八月廿七日出版。以下是書摘:微笑曲線有個關鍵字,就是「價值」;價值是一切的起點,也是微笑曲線的中心思維,這條曲線其實富含了施振榮四十多年的實戰經驗,以及他的人生哲學,也是他走出與眾不同之路的秘訣,我們可以用「SMILE」五個英文字來認識他的微笑思考法:
分享(Sharing):幸運來自於你的態度,當一個人願意分享時,收穫會比競爭來得更豐碩,施振榮相信人性本善,主動分享,他的管理風格是不留一手,享受大權旁落,給人才最大舞台。
跟隨並非我的風格(Me too is not my style):這句話是微笑學思考的起點,用反向思考,做大家都沒有,只有你獨特的事。
整合者(Integrator):從微笑學看未來的世界,個人、組織、企業都可能同時扮演整合者與被整合者,不論何者,都要運用自己的優勢找到微笑曲線上獨特定位,以整合思維取代零和競爭。
從錯誤中學習(Learning from mistakes):微笑學定義,真正的失敗是放棄,挫折、困難只是累積成功的過程而已。
生態的平衡(Ecological balance):微笑學是利他利己的東方王道思維,不論管理企業,或經營人生,利他才能永續的利己,做個以生態永續為策略思考的微笑CEO,成就眾人之際,也創造出自己的最高價值。
「微笑走出自己的路」共四部,第一部的微笑精神讓你認識新的贏家思維;第二部的微笑曲線廿五個關鍵密碼,讓你活用微笑思考,分析情勢;第三部的微笑創業創新法則、第四部的做個微笑CEO,讓你看見趨勢,為自己、服務的組織、所處的社會創造價值,啟動正向循環。

第一部:當百倍挑戰遇上千倍機會
施振榮出身平凡,三歲時父親過世,母子相依為命。從小個性內向,唸課文還結結巴巴,大學前不曾上台演講。
然而,小鎮之子卻開創了全球品牌Acer。一九七六年施振榮與友人以台幣一百萬元創立宏碁公司;二○○四年底他退休時,自宏碁開枝散葉的ABW家族(Acer、BenQ、Wistron)總營業額達到兩百廿二億美元,二○一○年更成長至約六百六十億美元。
「我能,大家都能,因為我跟大部分人一樣。」一生經歷過許多起伏波折,施振榮的「微笑精神」,正是這個百倍挑戰、千倍機會的新世界裡,每個人都需要的經典價值。
第二部:一條曲線 解25個企業與人生課題

同樣遵循微笑曲線,為何有些人無法微笑?科技、傳統產業實行有成,明日之星的服務業、生技醫療、文創、精緻農業該如何應用?走出微笑曲線底部,朝兩端發展的秘訣是什麼?
微笑曲線這個名稱很容易被接受,但了解精髓的人不多,施振榮說,在知識經濟時代,原本不一定能微笑的產業,大部分也能微笑了。廿五個關鍵密碼,讓你創造價值的微笑曲線。
第三部:就是現在,創業與創新正好
昔日趨勢成了現今情勢,施振榮並非未卜先知,而是以創新思考推敲動態競爭的結果。
創新者要不斷改變原有想法,跳脫框架,更要有紀律的執行創新,施振榮說,創業與創新就是創造價值,若能滿足社會需求,做一位共創價值的「商」者,以及誠信多贏的「道」者,成功是遲早的事情。
雲端時代,虛擬與實體沒了界限,深度與廣度同時立體,我們不能以管窺天,施振榮的微笑創業與創新法則,讓成功有跡可尋。
第四部:做個微笑CEO
施振榮相信人性本善,堅持做著利他的事,不少人笑他傻,一位領導者怎麼會相信人性本善?
他,其實是最聰明的「傻子」,看遠不看近,不因小失大。施振榮驗證了,利他才能永續利己的管理哲學,當有求於世界,先分享給世界,當有求於人,先分享給人,在他身上看到了付出的力量。
人生的情境,只是舞台的佈景,無論身處何種,只有自己可以決定情境的意義。只要懂得做個微笑CEO,不論是管理企業,或是經營人生,在成就眾人之際,也能創造自己最高價值。
【2012/08/27 聯合報】http://udn.com/


全文網址: 分享40年實戰經驗 施振榮的微笑曲線 | 商業企管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1/7321841.shtml#ixzz24jwjE6ha
Power By udn.com 



施振榮退休之後,「依然施先生」
許多人問,施先生的退休生活是怎麼過的?施夫人葉紫華小姐以「依然施先生」一文回應了外界關心,文字平實,深情感人。以下摘自「依然施先生」:
施先生這幾年退休生活是怎麼過的?
每天,依然忙碌。他覺得,自己是從宏碁退休,不是從社會退休,要充分發揮剩餘價值,所以把公益當成「主業」,熱心有餘,還常倒貼。後來,接下國藝會董事長,更顯忙碌了!早上七點半運動,晚上七點半看戲,多年來早上看五份報紙、幾本雜誌的習慣依舊,至少花上一個鐘頭。
今年七月,我們跟幾位朋友坐地中海遊輪旅行半個月,每下船到一個城市,我們也會特別買票進去當地美術館、博物館參觀。有天,他看到一間現代美術館,馬上幫同行的六、七人全買了票。
其實,現代藝術不好懂,但施先生就像個認真的學生,仔細端詳、研究。全館看完後,他發現有免費WiFi可用,叫大家快點來上網,因為遊輪上網費用昂貴,只見一行人瞬間變成「低頭族」。
退休後的另一改變是,他跟著我吃素。我開始吃素是為了他的健康許願,那時他中風,我祈求上天若他能康復,願日後茹素。施先生吃素的這些年,身體變得健康,腸子的息肉也消失了,喜歡分享的他,逢人就推崇吃素的好處。
施先生退休前,很多人問我,他退休後會做什麼?以前,我總想最好能不要管這麼多事,時間留給家人,做些公益。後來我發現,不能讓他太閒,一是他的身體需要動,有動才有活力;二是不讓他做事,他除了看電視,還會問一堆「為什麼」?
退休後,他開始學習生活事。在他的邏輯裡,做事要知道原因,連簡單的家事都會問我:「為什麼要這樣做?」我這位「台傭」常被他弄得啼笑皆非,最後只願意讓他碰熱水壺(只需插電),其他的非君管轄,請他去做自己的事,以防還要回答層出不窮的「為什麼」。
這就是施先生真實生活的一面,小至家事都會認真以待。
【2012/08/27 聯合報】http://udn.com/


全文網址: 施振榮退休之後,「依然施先生」 | 商業企管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1/7321831.shtml#ixzz24jxEwQyn
Power By udn.com 

2012年8月24日 星期五

聖嚴 單國璽 超越生死看生死
本報資料照片
談生死二○○八年,罹癌的單國璽樞機主教(左)與腎長瘤的聖嚴法師接受聯合報「相對論」訪問,對談生死,語間盡是豁達。
生死,是宗教探究的人生終極大問,天主教樞機主教單國璽與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以己身為世人說法。在世俗看來,他們皆是病人,但宗教修為與慈悲讓他們洞悉生死,超越生死,更歡喜看生死。
在兩位宗教大師對談中,罹癌的單國璽幽默地說,他連告別式的講道都自己錄好音了,「到時放一放就行了」;患了腎病的聖嚴法師婉拒換腎,「我老了,浪費一個腎是不慈悲」,靠著願力安度每一次生死難關。
以下是兩人對談紀要。
問:您希望未來世人如何記得「你」?
聖嚴法師(以下簡稱聖):我從來沒有考慮這個問題。雖然有人抬舉我說,我會在歷史上留紀錄,但歷史上的人物,人能記得的,很少。
還沒死之前,對人的評價是不會有定論的;但既死了,還管人家是不是記得、怎麼想我的嗎?
單國璽樞機(以下簡稱單):我不是什麼重要的人物,不希望別人記得我,我的生命只是為了宣揚天主的大愛。所以記不記得我,怎麼記得我,都無所謂;只要讓人從我的作為看見天主的大愛,我的生命就有了價值。
問:身為宗教大師,常有信者或不信者尋求解答。對各種問題,你們真的都有答案嗎?有沒有答不出來的時候?
聖:答不出的問題很多。我只是普通人,很多問題,以我的人生經驗,也不足以回答。就連釋迦牟尼佛也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比如人最初是從哪裡來的,宇宙是如何開始的。有些問題永遠追究不完,不可思、不可議。
對沒有答案的問題,我通常是反問提問題的人:「那你的看法呢?」奇怪的是,通常這樣就會得到答案了!
有時他自己老早有了答案,只是希望從我這兒得到他所滿意的答案罷了;或是,他一時還想不清楚自己想要的,當我反問、挑戰他的時候,他的思路也就清晰了。
也有些時候,人是明知沒有答案的問題,還要問!
比如,在大選前有人問我:「兩組總統候選人中,哪一組會當選呢?」我說,我怎麼知道呢?
單:我承認自己不是萬能的,無法永遠給人滿意的答案。
比如,許多人把信仰當成科學,非要個證據,證明天主存在、證明天堂和地獄存在。但在人有限的智慧裡問這些問題,很難得到解答,神不是物質,很難用肉眼看到證據。但是人有智慧,可以推理,可以相信。
問:二○○六年,單樞機知道自己罹癌,不免震驚。你曾說,是向天主禱告半小時而平靜下來。請問:你對天主說些什麼呢?
單:醫師說我得了肺腺癌,我很震驚,我不菸不酒,為什麼是我?但心裡有個聲音說:「為什麼又該是別人呢?」
【2012/08/24 聯合報】http://udn.com/


全文網址: 相對論/聖嚴 單國璽 超越生死看生死 | 聯合新聞網 http://forum.udn.com/forum/NewsLetter/NewsPreview?NEWSID=0&PAPERID=1&IPADNEWSID=1092682#ixzz24QkMkNrY
Power By udn.com 




單國璽、聖嚴 暢談生死

談生死二○○八年,罹癌的單國璽樞機主教(左)與腎長瘤的聖嚴法師接受聯合報「相對論」訪問,對談生死,語間盡是豁達。
本報資料照片
聯合報的《相對論》專欄曾於二○○八年年初邀請罹癌的樞機主教單國璽與婉拒換腎的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以病苦之身對談生死。原本以為談生病私事,只怕大人物不易首肯;未料兩位長者竟允許造次。這場十字架與佛珠的對談,百無禁忌,談活著、談死亡、更談自己的後事,豁達從容,展現兩位宗教家直視死亡的自在。回顧當時兩位大師對談,字字都是對生死的了悟。當時已須洗腎的聖嚴法師說:「其實,人一出生,死亡就跟著我們了。」「認知這一生的死亡只是下一世的開始,就會更從容面對人生處境及生死問題。」有信徒願捐腎為他延壽,他拒絕了:「我老了,浪費一顆腎是不慈悲。」
聖嚴法師於二○○九年二月三日圓寂。罹癌近六年的樞機主教單國璽也在昨天息了地上的勞苦,在信仰中返回天家。於今再次展讀兩位修行者的對談,是大師以自身留給世人的寶貴功課。


※延伸閱讀》
回顧對談珠璣
單國璽樞機追思

【2012/08/23 聯合報】http://udn.com/

落葉歸根 皮囊化成有機肥
問:法師被醫師宣布開始要長期洗腎時,是否覺得沮喪?又如何轉念?聖:我不會害怕,也不會沮喪。我病得快樂,病得健康,也不會覺得洗腎是負擔。我也知道,要讓病人樂觀,並不容易;但對我來說,疾病臨到我,就面對它、接受它,不問「為什麼害病?」「我造了什麼孽?」也不會對菩薩說:「這不公平!」
已經害病,就面對。我是禪修的人,這讓我能接受痛苦。這三年來,我的身體狀況有時不錯,有時差一些,而我都是以平常心來處理它酖酖把命交給佛菩薩,把身體交給醫師,醫師建議怎麼做,我完全配合。
我不求死,不等死,也不怕死;就這樣走過來了。如果只是消極等死,一天一天等,那多麼煩人!我的心情很少受到波動。幾十年的打坐禪修的功夫,還是有用的。
但我能體會病人的恐懼,建議大家以「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來調和自己;即使不能完全做到,也能減少精神上的痛苦。信仰的力量很重要,只要心安,就能平安。
問:兩位畢生主持過無數次喪禮,看過許多凡人生死;又會如何安排自己的「最後一程」?
單:生病之後,我就盡人事、聽天命。我是最合作的病人,把疾病交給醫師,把調養交給自己;死了之後,我對台灣的貢獻就是:把身體交給台灣,做有機肥料!
我的遺囑都寫好了:喪禮要很簡單,用最薄的棺材,鮮花、輓聯一概婉拒,只要在棺上放本聖經就好了。
我連講道都準備好了,怕別人歌功頌德,不會替我請求別人原諒,所以我自己來!我都錄好音了,到時放一放就可以了。
我是出家人,和師父一樣,沒有自己的財產,最寶貴的就是信仰:「天主是愛」。我把愛的信仰送給朋友們,把生命及靈魂交給天主。這樣就完成了。
聖:我的想法與樞機非常類似。我早就預立遺囑,經過律師和法院公證。我沒有財產,這些都是教團的;只有我的身體,就用一口薄薄的棺材,燒了。之後不入塔、不設墳、不立碑,死了就在這個世界消失了。
在我們的文化裡,強調厚葬,買個好塔位;但實情是:幾十年內,還有子孫來祭拜,過廿年,大概沒有人記得了。我一直推行禮儀環保,希望能改變大家的觀念。
【2012/08/24 聯合報】http://udn.com/


全文網址: 相對論/落葉歸根 皮囊化成有機肥 | 聯合新聞網 http://forum.udn.com/forum/NewsLetter/NewsPreview?NEWSID=0&PAPERID=1&IPADNEWSID=1092685#ixzz24QktWlWy
Power By udn.com 

病中3次出醜 單國璽:天主治我虛榮

樞機主教單國璽罹癌後進行「生命告別之旅」,腳步未停,昨天他終向人世告別。這是他生前在高雄玫瑰堂主持子時彌撒的身影。
本報資料照片
昨晚辭世的樞機主教單國璽,今年七月卅一日寫下他人生中最後一篇文章「掏空自己、返老還童、登峰聖山」,道出他和天主「更近」。
單國璽在文中指出,加入耶穌會將近七十年,每天感覺和天主相當接近,但是要像聖經所說的「胸膛被長槍打開,掏空自己,赤身露體,一絲不掛地懸在十字上垂死的耶穌」,卻有段距離。
單樞機在文中指出,最近因為治療宿疾,「天主略施小技,和我開了幾個玩笑,捉弄我一下,讓我出了幾次醜,就把我的問題徹底解決了。」
單樞機坦然敘述三件醜事,第一次是在六月底,因肺部積水住院,醫生讓他吃了強烈利尿劑,但在舉行聖祭時藥性發作,讀經後褲子已尿濕一半,地板上也撒滿尿水。在舉行彌撒發生這樣的糗事,他卻說,「這是天主治療我虛榮心的開始。」
第二次是由高雄轉到台北耕莘醫院時,他有兩天沒有排便,醫生讓他吃了瀉藥。當天半夜,他叫醒男看護要攙扶上廁所,但還未到馬桶前,已經來不及,男看護還不小心踩到。
男看護為他更衣、沖洗,不忘教訓樞機這個九旬老翁:「離馬桶兩三步,你都忍不住!」單國璽在文章說,那時他感覺自己好似小孩子,「無言以對。」
第三次是剛住進耶穌會的頤福園內。去醫院的途中,又尿濕了半條褲子和輪椅上的坐墊。他說「就這樣上了腫瘤科放射台,醫護和技術人員看得很清楚,這時的我,連最後的一點尊嚴也喪失了。」
面對三次「糗事」後,單國璽在文中說,感謝天主用強烈的勁風,將他這棵老樹枯枝上所留下幾片阻礙他的殘葉吹得淨盡,連從小養成的羞怯及矜持自尊的性格也吹得無蹤無影,「使我煥然一新,返老還童」。
※延伸閱讀》
單國璽樞機追思

【2012/08/23 聯合報】http://udn.com/

東坡詞的生命意境

美學系列/天涯何處

東坡詞的生命意境
宋人美學每每說「平淡天真」,但書畫詩文上能做到的,其實沒有幾人。一賣弄就無法天真,一矯情刻意就無法平淡……


圖/林崇漢
宋詞裡最被大眾喜愛的,無疑是蘇東坡。柳永的詞在北宋當時也流傳甚廣,「凡有井水處,必歌柳詞」,曾經是流行歌裡最暢銷的詞曲作者吧。但是一千年過去,東坡文句的傳唱之廣,時間跨距之大,文句深入民間的影響力強度,都非柳詞所能比。
「天涯何處無芳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人生如夢」──東坡許多句子,幾乎成為家喻戶曉的成語。連不識字的老嫗老叟,也能琅琅上口。創作親近大眾,就不僅是在字句詞彙上雕琢磨牙,而是用最淺白平凡的文字貼近真實的生活,不做作,不矯情,才能隨歲月淘洗,越來越在民間發生情感上廣大的共鳴吧。
一千年過去,漢語詞彙隨不同時代的更新,歷代有歷代文風用字特點。但是時間越久,越能看出東坡文字語言的平實。立足在語言最大的廣度基礎上,幾經時代變遷,文句詞彙還是歷久彌新,沒有過時落伍之感。「多情應笑我」五個字,又是古典,又極現代。情至深處,回到平常心,是所有創作者最難過的一關。東坡過了這關,真實,簡易,平凡,也因此能寬容,能豁達。東坡是聰明的,當然自負,也看不起一些人。但他也最能自嘲,看到自己的缺陷不足,在他人精明處糊塗。即使總有悲憤,總有貪嗔,也都在自嘲裡可以化解,呵呵一笑──「多情應笑我」,是東坡自嘲,也是東坡坦蕩,是東坡獨自得意的喜悅,也是東坡孤獨的蒼然苦笑吧。
青春自喜──蝶戀花
〈蝶戀花〉是我喜歡的東坡作品,「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蝶戀花〉前半闋看來只是風景平鋪直敘,作者走在風景中,東看西看,不那麼著意寫詩。看看凋零衰退的殘紅,看看剛萌生出來小粒的青杏,紅綠相間,創作者對色彩有畫家的敏感。暮春初夏,燕子翻飛,一彎綠水環繞著村落人家。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放在白話裡也是好句子,放在今天的流行歌裡,也一樣是好歌詞,卻平凡無奇,沒有一點困難費力。不用典故,沒有奇僻的字和韻。詩人看到風景,述說風景,風景自然到不需要妝點修飾。
宋人美學每每說「平淡天真」,但書畫詩文上能做到的,其實沒有幾人。一賣弄就無法天真,一矯情刻意就無法平淡。
詩人在歲月裡走著,有一點感傷柳絮在風裡飄散,「吹」字用得極好,好像有一個無形的力量催促著時光。但是詩人本性是樂觀的,他一涉感傷,很快就轉圜出新的豁達──柳絮也是種子,不留戀枝頭,就飄撒向天涯。「天涯何處無芳草」,像自嘲,其實是領悟生命的擴大。柳絮飄散,失去的既不可得,自然天地之大,生命無處不在,柳絮也會天涯海角落土生根。風景的平鋪直敘,有了最後一句收尾,才有了提高,有了生命的意境,可以反覆沉緬了。
〈蝶戀花〉後半闋很精采,走在風景中的人忽然遇到事件,聽到高牆裡有笑聲,有女子盪鞦韆的喧譁。牆外的道路,牆外的行人,一時徘徊踟躕,陌生不關己事的風景活了起來。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東坡用的是現代點影「蒙太奇」的手法。萌芽於20世紀初的Montage是畫面的剪接,把不同時空並列,讓讀者自己去拼圖。東坡用了「牆裡」、「牆外」、「牆外」、「牆裡」四次蒙太奇,古詩詞裡叫「頂真格」,使原來無關的「鞦韆」、「道路」、「行人」、「佳人」四個元素,產生鑽石切面般的光的折射。
盪鞦韆的女子,道路上的行人,牆裡的笑聲,行人的窺探,牽連成有趣的關係。
東坡對人有關心,即使後來為小人陷害,坐了牢,常跟朋友說「多難畏人」,吃了虧,對人有了畏懼提防,但本性上還是喜歡親近人。走在暮春的路上,聽到牆裡有女子盪鞦韆的歡笑聲,忍不住想探頭看一看吧。
東坡或許沒有想到探頭探腦驚擾了牆裡的少女,一溜煙笑著跑了,留下他一個人,被誤解了,或被罵了,有一點懊惱,這麼美好的時光,他用帶一點無奈的自我嘲弄方式笑一笑,解脫了自己──多情卻被無情惱。
〈蝶戀花〉真好,詞彙文句音韻都沒有難度,但或許難在心境吧,難在詩人可以回頭來做了這麼真實的自己。對美有眷戀,對人有好奇,卻生活在世俗間,要守世俗規矩,只好自嘲「多情」。詩詞裡這麼直白地講自己的貪嗔癡愛,一無隱諱做作,是東坡可愛處。極高明,卻能道中庸。有深情,卻能解脫。平易近人,東坡詞所以千古以來令人喜愛。
清末學者王闓運批評〈蝶戀花〉說:「此則逸思,非文人所宜。」隔著牆頭,聽女子笑聲,窺探女子盪鞦韆,學者正經八百,覺得東坡不守規矩,「逸思」是想入非非吧,王闓運不算太八股迂腐的學者,但還是告誡「文人」不宜。
東坡好像不那麼刻意要做「文人」,文人還是要像人,像「文人」而不像人了,也就無趣。
〈蝶戀花〉的創作年代有不同說法,蘇詞編年常把這件作品歸在東坡謫居惠州時作。這樣編年大多是依據清代張宗橚《詞林記事》所引的一段故事──東坡在惠州,侍妾朝雲唱〈蝶戀花〉,想到「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歌喉將囀,淚滿衣襟。
朝雲唱〈蝶戀花〉不勝哽咽悲抑,並不說明這首詞一定是東坡在惠州所作。有時恰是因為一首舊作品,歷經歲月滄桑,同樣的句子,更能引人傷感。人到了六十歲,回頭去聽中學時的歌,即使歌詞歡樂,聽起來還是有歲月滄桑。東坡年老,謫居嶺南,侍妾都去,朝雲唱〈蝶戀花〉,或許觸景生情,有更深的感懷吧。
以作品而言,〈蝶戀花〉文句情感青春喜氣,接近東坡四十歲以前的得意灑脫,放肆不羈,甚至,帶一點年輕時的調皮,春光明媚,鳥語花喧,還沒有「烏台詩獄」大難以後的沉重。
東坡自在,做人大器,寫字,寫文章,畫畫,不拘泥規矩小節,「行於所當行,止於不能不止」,也就是美學的本來面目。
悼亡〈江城子〉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另一首東坡動人的作品是悼念亡妻王弗的〈江城子〉。遇到過許多不以文學為專業的朋友,談起這首作品,詞牌不一定知道,但是可以琅琅上口──「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蘇詞極好處,不需要註解,用心朗讀,都有體悟,瑣碎教授技法,反而離蘇詞遠了。
王弗十六歲嫁給十九歲的蘇軾(1054),他們是故鄉的少年夫妻。從進京中進士,到進入官場,王弗陪伴東坡十年。
1065年王弗逝世,匆匆十年過去,在生與死的異路上,忽然夢中相遇了。作者坦蕩地說:「不思量,自難忘」,平常沒有特別思念,但是十年夫妻,自然難忘。悼亡詩,悼亡元配的詩,寫到如此真實,如此情深義重。「不思量,自難忘」是平實情感的真相,東坡自然道來,沒有一毫做作。
文人情感浪漫,留戀歌妓姬妾的詩作多,為元配寫的好作品難得。東坡回到了人的本分,直書結髮之恩,樸素平實,卻深情厚重,讓所有的「元配」安心。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少年夫妻是紅顏記憶,但是歲月飄逝,容顏換改,早逝的王弗,在路上相遇,怕也認不出東坡了吧。知己恩愛,也可能在歲月裡成為陌路嗎?
摯愛最怕無法相認,最親密的人也可能一朝不能相認嗎?
王弗十六歲新婚時美麗明媚,對著窗口陽光梳妝打扮,「小軒窗,正梳妝」,元配的美,不容易被喚起,東坡在自己「塵滿面、鬢如霜」之後,記憶著王弗初婚的漂亮。
相對無言,唯有淚千行」,東坡四十歲,尚未經歷為小人陷害的大難,但是青春恩愛傷逝,生命蒼涼無奈,已使他泣不成聲了。
〈蝶戀花〉是春日佻達欣喜,〈江城子〉傷逝悲鬱荒涼,都是東坡,他走在漫長的生命途中指點歲月,或笑或哭,留下了好句子。
普世之願──水調歌頭
和悼念妻子王弗的〈江城子〉一樣,為大眾最廣為流傳琅琅上口的東坡作品,還有中秋夜晚寫的〈水調歌頭〉。
東坡的〈水調歌頭〉是中秋月夜醉飲的放懷之作,詞前一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中秋夜晚,痛飲大醉,人生感悟,悲歡離合,說的是子由,也更是寫天下眾生的心境。從一己私情擴大,有普世的共鳴,「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映照出生命的大願望。文句如此淺白世俗,但是,願深意重,可以完全不避俗世言語。
文學創作者多害怕落俗套,東坡卻從不忌諱。文人高明孤僻,最終還是要回到庶民百姓俗世的謙卑,知道悲歡離合,眾生都苦,願望就是真心低頭祝禱誦念,不會是自己文句的雕琢賣弄吧。
〈水調歌頭〉朗讀起來,跟〈江城子〉一樣,流暢自然,沒有拗口的疙疙瘩瘩。幾乎可以不用看字,純憑聽覺都可以聽懂。古典詩詞中,經歷一千年,還在大眾間廣泛流傳被喜愛,沒有幾件作品可以做到,東坡立足於真實生活,他的美學核心也就是人的關心。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李白被稱為「謫仙」,東坡也是屬於「謫仙」形態的生命。來人間一趟,只是貶謫,終究要回天上的故鄉。李白獨自在花間喝酒,沒有人相伴,他也不屑跟亂七八糟的人喝酒,寧可「舉杯邀明月」,寧可在最孤獨寂寞時跟自己的影子喝酒。
東坡「把酒問青天」追溯到李白的自負與孤獨,追溯到初唐張若虛「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與宇宙對話的氣度,也直接溯源到屈原「天問」的向天地發問。
儒家側重倫理,太過重視人與人的關係,少了孤獨感,少了向浩渺宇宙探究的「天問」精神,宋儒拘限,詩詞甚少與自然天地對話的開闊胸襟。東坡「我欲乘風歸去」,振衣直起,承接初唐飛揚精神。「起舞弄清影」,脫胎於李白「我舞影零亂」,孤獨者在撩亂的歷史裡醉舞狂歌,知道自己的生命暫時走不掉,自嘲自憐,莫若回頭跟影子相伴相隨。
月光流轉,穿透窗戶,照著醉醒無眠的孤獨者。孤獨者說「不應有恨」,不應該有遺憾怨恨,孤獨者向皓月發了大願──月亮有陰晴圓缺,人也有悲歡離合,沒有絕對的圓滿,懂得接受遺憾,也就是圓滿的開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大眾喜愛東坡,因為東坡與大眾有共同生命的願望,一般詩人或許不敢如此直白使用最世俗鄙俚的語言吧。
〈江城子〉與〈水調歌頭〉都應該大聲朗讀,不用刻意,不用矯情,用最大眾的聲音,最日常平凡的聲音,或許就是最貼近東坡的聲音吧。
東坡四十歲寫〈江城子〉,四十一歲寫〈水調歌頭〉,都是至情至性的作品,然而生命還有更大更難的功課要做。還有三年,他要遭逢大難,為小人陷害,關進牢獄,詩句一字一字當把柄,要置他於死罪。或許心中懷著普世的大願,還要過生死一關,否則也難徹底覺悟吧。喜愛讀佛經的東坡,要考驗自己生死關頭是否真能做到「不驚,不怖,不畏」了。
從牢獄出來,下放黃州,從憂苦憤怒仇怨中走到大江之濱,東坡做完這一次功課,才有更坦蕩的肺腑胸襟高聲唱出「大江東去,浪淘盡──」
天涯何處,東坡的創作還只走到中途。
【2012/08/24 聯合報】http://udn.com/


全文網址: 美學系列/天涯何處 | 聯副‧創作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READING/X5/7315814.shtml#ixzz24QjJFQC0
Power By udn.com 

2012年8月18日 星期六

譯林擷趣/床墊與水手

譯林擷趣/床墊與水手
一個英國女人到法國旅行,發現旅館的床睡起來很不舒服,認為床上沒有放床墊,於是跑到櫃台抱怨,但她卻用了「matelot」(水手)這個字,而不是「mattress」(床墊)。櫃台人員不知道她的意思,這個英國女人很生氣,用法語大叫:「Je demande un matelot sur mon lit!」(我要床上有一個水手!)老闆獲知這個奇怪的要求後,用法文說道:「Ah, les anglais!Quelle nation maritime!」(啊,英國人!多麼海洋性的民族!)
【2012/08/18 聯合報】http://udn.com/


全文網址: 譯林擷趣/床墊與水手 | 聯副‧創作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READING/X5/7302932.shtml#ixzz23rdpHH1G
Power By udn.com 

彭明輝:人才危機的原委與對策

彭明輝:人才危機的原委與對策
近日人才外流一再成為媒體焦點,而學界和財團法人則紛紛要求為「高階人力」加薪,然而真正該擔心的業界卻始終未聞有加薪之議。是業界太麻木,還是學界和財團法人反應過度?
其次,台灣是個蕞爾小島,經濟與產業規模有限,淺塘容不下大魚,因此向來都是大量輸出精英而留不住人才。為何過去不是問題,現在卻是問題?況且,過去二十年來歸國學人在量與質上皆大幅躍升,而出國風氣衰微後精英人才皆留在國內,按講國內不但沒有人才斷層,還在密度上已經大幅提升才對。
以上看似矛盾的現象必須審慎地進一步釐清,才能知道人才危機的實況、原委與有效的對策,而不能人云亦云或急病亂投醫。
關於國內薪資水準,若從平均的名目月薪來看,台灣僅及韓國的六十%,新加坡的四十一%,以及日本的卅九‧八%,確實嚴重偏低。但是從購買力所得來看,台灣的平均月薪是日本的九十九%,韓國的八十三%,和新加坡的六十四%,其實不特別需要抱怨。如果再考慮到稅賦占GDP的百分比,台灣只有八‧四%,低於新加坡的十三‧四%,更遠低於韓國的廿五‧六%和日本的廿八‧一%。因此,台灣人平均的稅後實質所得接近韓國而超過日本。再考慮以基尼數計算的貧富差距,台灣為卅二‧六,略高於韓國的卅二,明顯高於日本的廿五,但遠低於新加坡的四十二。因此,台灣高階人才的實質薪資所得高於日本,接近韓國,但低於新加坡。可見得薪水不像是台灣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
一○四人力銀行的調查顯示:中高階主管及科技專業人才中,「只有約兩成的人才對目前的工作滿意,有卅二%的人表示不滿意;其中最令中高階人才感到不滿意的三大主因為公司制度、薪資福利,以及公司發展前景。」施振榮也坦言:人才流失的主因,是台灣沒辦法提供好舞台讓年輕人發揮。控告蘋果侵權的王駿發教授也指出:雖有教授因高薪而外流,但大多因文化和環境不適應而回到台灣;而奇美公司被大陸挖角的原因,主要是原有的工作環境沒辦法讓他們發揮。
園區的中高階主管年薪動輒上千萬,積蓄早已遠遠超過自己和子女所能花費的程度,因而能發揮長才的舞台遠比薪水更有吸引力。可是代工產業的設備、製程、原料都仰賴進口,根本沒有英雄用武之地。而其他產業更是一味地追求降低成本,寧可專利授權金愈來愈高而利潤愈來愈薄,也不思自立品牌與技術升級。在這樣的產業環境下,「高階人力」留在台灣是龍困淺水,一旦離鄉就是龍入大海,怎麼有可能不讓他們外流?況且亞洲興起,遷居他鄉不會有種族歧視;而台灣政府與產業不思長進,相對競爭力日遜一日;為了讓孩子有一個更好的發展空間與舞台,很多人都會效法孟母三遷。
人才外流的根本原因是產業沒有升級,而產業怠惰不升級的主因是政府的各種不當補貼所致——通過稅賦減免、公股銀行低利貸款與低估設備折舊率、壓低勞工薪資、降低環評標準以節省廠商汙染處理成本,以及油電補貼等手段,台灣產業界的成本至少比韓國低廿%至卅%。毋需升級就可以長期牟取暴利,那個廠商願意冒風險去自立品牌、研發創新、開發市場、技術升級?
錯誤的政策不改,而拿薪水議題誤導國人視聽,這不是政務官或中研院院長該有的作為!
(作者為劍橋大學工程博士,清大榮譽退休教授)
【2012/08/18 聯合報】http://udn.com/


全文網址: 彭明輝:人才危機的原委與對策 | 名人堂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7303523.shtml#ixzz23rcwrrBJ
Power By udn.com 




全文網址: 彭明輝:人才危機的原委與對策 | 名人堂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7303523.shtml#ixzz23rdEbuJQ
Power By 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