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中原(上)
|
| ||||||||
歐洲的現代化花了兩百年,雖然緩慢,卻是一步一腳印,踏實的走出來的。台灣的現代化花了半個世紀,已經顯得太倉促了。快速的發展,人心趕不上財富的成長,文化就被架空了。這是我這次到河南的感受……
密簷塔是歷史最古、造形最美、保存最完整的石塔
1998年,我在幾位友人陪同下去了一趟河南。自從我對古文物發生興趣以來,對於河南這個中國古文明的發源地早就心嚮往之。但是在新中國,那裡已是落後地區了。大陸開放後,我們急於一睹中國風貌的地方,不是北京就是上海,如想看看古代中國,會想到西安,想到山西。河南似乎被遺忘了。所以我們那次去河南,全是因為大陸文物界的朋友的帶領與指引。
先到鄭州,參觀當時新落成的河南博物院,看他們的重要收藏。可是除了這座古怪的新博物館建築之外,鄭州是一片落後的景象。我們看的是商城遺址,到研究所看古陶器,開車到著名的考古基址──二里頭,看到更多的陶器,當然也到嵩山之麓,遙望太室山與少室山,最使我高興的是到了嵩嶽寺,看了該寺著名的北魏時建的密簷塔。那是歷史最古,造形最美,保存最完整的石塔。今天實在無法了解,何以在那麼早的時代,匠師能設計出如此巧妙的結合了佛塔與中國韻味的作品?
少林寺當然也是必訪的古蹟。我的印象是,該寺雖在武術上甚有名氣,但建築並無啥可觀,只是荒涼的丘陵上一座古廟而已。引起我注意的是旁邊的塔林,為歷來該寺高僧的葬身之地。塔林大大小小,以早期的方形居多,也有少數後期的形狀。我徘徊其間,體味悠遠歲月的遺蹟,久久不忍離去。
來到古陽洞,不能不肅然起敬
在洛陽逗留了一夜,次晨去龍門石窟參觀。這裡是中國佛雕藝術史上的高潮,石壁上鑿了無數大小不一的龕洞,裡面都坐了一尊菩薩像,但清末民初以來,大多被斬首、斷手,賣到外國去了。剩下來的,如果不是大到無法下手,就是位置不方便。記得我們到了那裡,因無人引導,就隨意在容易爬到的石窟看看,除了少頭斷肢的殘蹟令人嘆息,只看到幾個尚存的大洞窟,尤其是特大號的奉先寺,及令人感動的慈祥佛面。
格外使我難忘的是古陽洞,那時候,我正在練習書法,對漢魏隸書特別感興趣,知道有《龍門二十品》,是正宗的魏碑,近人習書法者視為無上的典範。我對魏碑並無偏愛,比較喜歡較自由瀟灑的漢碑,但來到古陽洞,不能不感到肅然起敬。這個洞保存得好些,但兩壁上小龕裡的佛頭無一倖存。其寶貴之處在於嵌在群龕之間的那些「造像記」,也就是那二十座碑石。原來這些都是當年的官吏為親人亡靈祈福所造之像,重要的人物在造像旁邊刻碑為記,因此留下了美麗的碑體字。
這個洞之趣味在於其頂為圓桶形。大多數石窟寺都在頂上施畫、壁上雕刻,此洞之頂也布滿了佛刻與碑文,所以走到裡面,感到一種崇高的、令人伸頸仰望的神聖感。正面雖有一尊巨大佛像,兩邊各有一尊侍立菩薩,卻很少受到注意了。我特別喜歡這個洞,不僅因為這些是經後人一再拓過的石碑,還因為它的壁面的雕鑿內容非常豐富細膩,布置勻稱美觀,是他處極難見到的。記得當時真捨不得離開,也只能拍照留念了。
我看了古陽洞,才知道家裡曾掛了兩張拓片,其一為〈孫秋生造像碑〉,另一為〈比丘慧成造像碑〉(始平公像),一為陰刻,一為陽刻,原來是很珍貴的。可是我竟不以為意,早已不知放到哪裡去了!
為了滿足我們好古的心情,當地友人又帶我們去看著名的白馬寺及宋陵。白馬寺是佛教來中國所建的第一所佛寺,但是歷經近兩千年,今天所看到的不過是一座普通的寺廟。至於宋陵,所剩只有兩行石刻的翁仲與動物而已。距離較遠的鞏縣石窟,規模雖小,倒是保存得比較完整,很值得細看。我很感激大陸文物界朋友這樣貼心的為我們考慮,看到了應該看的古蹟。這些遺址在當時幾乎是遺落在荒原之中,要不辭奔波才得一見。今天回想起來,興奮之情猶新。
河南已擺脫貧窮與落後
恍然間,十幾年過去了。這些年,北京、上海等地又去了多次,眼看著大陸都市的發展已超過台灣。高樓連雲,新潮的建築舉目皆是,使我把當年河南之旅幾乎忘懷了。所以這次年輕的朋友堅持約我前往參加文化交流活動時,我以年老體衰、不宜旅行而再三推拖,直到搭上了到鄭州的飛機,仍然不知所為何來。
果然,河南也擺脫了貧窮與落後。寬敞的高速公路、數十層的高樓,鄭州已經是現代化城市了。這,反而使我悵然若失。也許我仍然期待十幾年前我們看到的落後卻古味十足的河南。
我常想,現代化是國家發展的必要途徑,但過分快速的現代化,不免有文化泡沫化的危機,對國家是否有益?是值得深思的。歐洲的現代化花了兩百年,雖然緩慢,卻是一步一腳印,踏實的走出來的。其特色是科技的進步與人文的發展亦步亦趨,完全配合,對於古代的光輝成就都能充分保存,高貴的文化已融於現代生活。這就是我們看到的今天的歐洲,我們所羨慕的現代社會。
台灣的現代化花了半個世紀,已經顯得太倉促了。我們自美國學習科技與社會制度,並沒有經過足夠充分的消化,實質的建設與人民的思想、行為之間尚有甚大的差距,時有古文化被揚棄的空虛感。可是這個過程接近三個世代,文化的斷裂不深,很多反省的聲音與措施,使我們的社會雖未必理想,卻也差強人意。
快速的發展,人心趕不上財富的成長,文化就被架空了。這是我這次到河南的感受。近年來,我一直擔心政府過分強調文化創意產業,就是這個原因。把文化與產業連結起來,在現代文化尚未成熟的國家,產業恰恰是使文化墮落的因素,因為它是追求財富的藉口。對有豐富古文化積藏的國家,觀光就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龍頭,也是摧毀古文化的殺手。上世代70年代,英國人就深入討論過這個問題,提醒開發中國家要小心運用觀光資源。文化的商業化除了使少數人發財之外,有很多值得警惕之處。
河南的古文明已經觀光化、商品化了
與我上次訪問的最大差異是,感覺參觀的景點非常遙遠而不可及。十幾年前,通往景點的道路有些崎嶇,景點出現在眼前又不免有些老態,但我們的心情是熱烈的,是充滿期盼的。今天卻大不相同了。這些景點好像被包裝過的寶物,雖有大道卻都不能到達,車子必須停留在遠處,當你下車時,就有被隔離的感覺。當然,一切都是為了要遊客買票,並提供可以設立商店的空間。下車之後,你所想看的景點尚在步行距離與遙觀範圍之外。如果你有體力、有時間,又急著想看到廬山真面目,可以快步走上一個小時。如果沒有體力,他們提供了接駁車輛,只要買票就可以搭乘,把你運到可以輕鬆步行到景點的地點。到這裡你可以鬆一口氣了。
少林寺本無可看之景,可是它的名氣很大,拜金庸之賜,華人社會無不知其大名。武俠片中的少林寺,規模與架式是很偉大的。自從現代化以來,主事者有興辦學業之精神,就以武功為賣點,吸引成千上萬的華人來此朝拜。雖然古老的少林寺沒有一絲武功的痕跡,今天的少林寺只是一座普通的寺廟,卻在院子裡多了一個碑林。我本以為是新近發現的古碑,近前去看,卻是近年刻製的,其中一座是金庸所寫。為了觀光的需要,他們努力強化古老的印象。而真正有古蹟價值的塔林,卻因為怕遊客們破壞,用柵欄圍起來,無法近前細賞了。柵欄的外面,只提供了觀眾照相的空間,沒有看到對塔林歷史與群塔造型的說明,只看見遊客們鬧哄哄的,想要回到接駁車處,找回頭路了。
比較起來,龍門石窟雖然同樣要經過停車再搭乘的過程,經過整理後,對參觀者來說,確實是方便了一些,至少我這樣不再能爬上爬下的老人,可以沿河散步,仰望山壁上大大小小的石窟與殘留的雕像,遙視奉先寺的佛面,仍然使我十分感動。
剩下來的行程就是純觀光了。
(上)
【2012/07/26
聯合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