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景工程回響/顧客導向 營利也可做公益
|
| ||
近日看到聯合報刊載願景「發現社會企業」專題報導,對於社會非常有意義與價值。 我從一九九○年代初即對這樣的議題深感興趣,也一直在探索取代利己的「資本主義」。之後在一九九五年到瑞士參加「世界道德重整大會」,一位來自德國的女士,跟我分享她在世界最貧窮的國家孟加拉協助「窮人銀行」的感人故事。
她說,剛開始的時候,義工行員騎著腳踏車巡迴孟加拉的村落鄉間,貸款給窮人,每次貸款金額約卅至四十二美金,貸款對象以家庭主婦為主。以前這些窮人每天都在飢餓邊緣掙扎,什麼希望都沒有,因為沒有錢買肥料,無論如何努力耕種,每年收成連餬口都成問題,現在用貸款的錢購買肥料,不但所種的糧食能自給自足,尚有餘糧賣給別人,經濟活動也因為有交易而開始活絡起來,生活也開始改善。最後德國政府覺得這個工作非常有意義,開始對窮人銀行加以補助,後來發展到六萬八千個村莊有這樣的貸款銀行,窮人也開始加入銀行成為股東,貸款的媽媽已增加到二百多萬人,且貸款回收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八,比現今的一般銀行都要高。 窮人銀行可以在這麼短期內從無到有,從個人的熱心、關心人的想法開始,從不可能到二百多萬的媽媽及她們的家庭子女受惠,所用的資金也不像現代商業銀行需要幾十億的資本,但其所發揮的效益卻是無限的,尤其可以為貧無一物的人民帶來無窮的希望。 由孟加拉窮人銀行的例子,可知帶給人希望就能產生力量,大家對未來有共同的看法,就能因而產生願景,透過每個個體對「分享願景」的參與過程,最終就能產生豐盛的果實。這種改變其實就是一種從社區建立起來的學習性組織,我認為小至一個企業、大到一個國家都可以運用同樣的模式,形成一個新生命的共同體。 而我的已故好友前英業達集團副董事長溫世仁先生所推動的「千鄉萬才」中國大陸大西部開發計畫,也是個典型案例。當時溫先生計畫投資五千萬美元,建立「千鄉萬才科技公司」,正是一家營利的企業,但不同的是,它是以「替顧客解決問題」為前提的公司,係「以行善為出發點,以獲利為目標」,無非造就了企業與顧客的雙贏!目的則是設法讓中國大陸西部三點五億人口,不僅擺脫貧窮,同時也成為真正有實力的消費市場。這是一個擺脫貧窮的雄偉計畫,不幸他的去世,使計畫中斷沒有完成。 因此,我也認為營利事業有時比非營利事業,更能協助人們改善生活品質與強化生命意義,而從其過程及結果獲取利益。換句話說,營利事業亦可成為公益事業,前提為百分之百的「顧客導向企業」。事實上,廿一世紀的企業都應該是顧客導向的企業,為顧客創造價值而達到獲利為目的,企業才能永續經營,也就是現今被稱為的「社會企業」。
【2013/01/17 聯合報】
|
全文網址: 願景工程回響/顧客導向 營利也可做公益 | 民意論壇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X1/7642352.shtml#ixzz2IQRnTZHW
Power By udn.com